第二天上午,大课。
“栋梁”班的专属阶梯教室里。
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身形清瘦,头发稀疏的老人,准时走了进来。
他就是京师大学物理系的泰斗,邹怀仁教授。一个活在教科书里的名字。
他两手空空,径直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吱——”
粉笔划过黑板,声音刺耳。
黑板上出现一行字。
“试论证:在强引力场下,时间膨胀效应是否会对量子隧穿概率产生可观测的修正?并给出修正模型。”
写完,他放下粉笔,转过身。
整个教室,大脑集体死机。
强引力场?广义相对论?量子隧穿?量子力学!
这是碳基生物该思考的问题吗?!
“谁来?”邹老的声音很平静。
没人敢动。
这些天之骄子们,第一次发现自己连题都看不懂。
邹老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煞白的脸,最后停在第一排的张勤身上。
“你,站起来。”
张勤站了起来,深吸一口气:“邹教授,这个问题……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知识框架。”
“我没问你的知识储备。”邹老打断了她,“我问的是,你的看法。”
“……”
张勤沉默了。
她脑子里有东西,那是来自未来的、模糊的理论光斑。
她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会”,甚至知道后世的几个修正模型。
但她不敢说。
在这个领域的开山祖师面前,任何没有严谨推导的“结论”,都是对科学最无耻的亵渎。
她可以说出答案,但她无法写出过程,那是空中楼阁,是无根之萍。
“不知道。”张勤艰难地吐出三个字。
“坐下。还有谁,想接着说‘不知道’?”
全班同学都低下了头。
“很好。”邹老点点头,“有自知之明,是好事。”
“从今天起,为期一周。我只提问,不讲课。你们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回答我的问题。”
“图书馆、资料室,随便用。现在,开始。”
说完,他拉过一把椅子,在讲台旁坐下,闭上了眼睛,主打一个陪伴式教学。
接下来的几天,成了“栋梁”班所有人的地狱周。
第二天,邹老的问题是“从薛定谔方程出发,如何推导出宏观物体不存在量子叠加态的经典极限?”。
孙文勋站起来,试图谈论“观测者效应”。
邹老眼皮都没抬:“哲学课在楼下。”
孙文勋的脸瞬间涨红,坐了下去。
第三天,问题是“石墨烯的狄拉克锥结构”。
所有人冲进了图书馆,物理、数学、材料系的书架,被搬空了一半。
教室里,十几块移动黑板围成一圈,上面画满了天书。
“错了!声子的散射效应你没考虑!”李昂一巴掌拍在黑板上。
“那你来!”方月月双眼通红,把一本《固体物理》砸在桌上。
“我……”李昂半天憋不出一句话。
教室里全是火药味。
只有张勤,她没参与争吵。她面前摊着十几本书,但眼神却是空洞的;她脑子里有答案的“形状”,那是来自未来的知识碎片,但她没有推导过程。就像你知道山顶有座庙,却不知道路在哪里。
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痛苦,比一无所知更折磨人。
到了第四天,邹老今天的问题,是关于暗能量的。
“砰!”
刘玉容突然把笔一摔,她趴在桌上,肩膀开始颤抖,压抑的哭声传了出来。
“我不学了……我就是个废物……”
她的哭声像一根引线,牵出了所有人的负面情绪。
“安静!”
张勤走到刘玉容身边,抓住她的肩膀。
“哭能解决问题吗?”
她扫视全场。
“想不出答案,不是我们脑子笨!是我们的基础,我们的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错了!”
她深吸一口气,指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积分公式。
“傅里叶变换。”
三个字,让所有人愣住了。
“别在实空间里耗着了!换到频域去!把修正项当成微扰,展开!”
一句话,点开了所有人脑中的迷雾,所有人立刻投入了新的计算。
邹老走进教室。
看到的是一群眼窝深陷,头发凌乱,但眼睛亮得吓人的学生。
这一次,张勤亲自站了出来。她走到黑板前,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大字:
“我们错了。”
全场愕然。
“邹教授,我们现在才明白,您不是要答案。”张勤转过身,看着邹老,“您是要我们学会,怎么面对一堵墙。这是我们昨晚,砸开的一条缝。”
说完,她开始讲解。
模型的建立,推导,近似。
当她写下最后一个公式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邹老缓缓站起身,走到黑板前。
他拿起粉笔,在张勤的公式下面,添上了一项。
一个更高阶的修正项。
然后,他转过身,看着张勤,也看着所有人。
“基础一塌糊涂,思维一塌糊涂。”
众人心头一凉。
“但是……”邹老话锋一转,“知道用变换域的思路去降维打击,说明还没蠢到家。”
他看着张勤。
“你,有点意思。”
说完,他放下粉笔。
“下课。”
老人转身离开。
门关上的一瞬间,教室里没有欢呼;有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直接瘫在了椅子上。
有人看着黑板,默默地笑了。
他们过关了。
张勤目光扫过全班同学:“大家好好休息一天,之后开始我们的新计划。”
所有人愣愣地看着她。
“邹教授走了,但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他用一周时间,告诉我们,物理学的尽头是什么。”
李昂若有所思:“是材料,是工业……”
“没错!”张勤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不是在考我们,他是在给我们指路!他在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国之栋梁,不是去解几道题,用我们刚刚学到的屠龙之技,去为国家,铸造一把真正的利剑!”
她停顿了一下,看着一张张年轻而又激动的脸。
“小打小闹的课题,没意思了。”
“我想成立一个项目组,用我们这四年的时间,去啃一块最硬的骨头!”
“要么不干,要么,就干一票大的!”
“什么项目?”方月月第一个问,眼睛里全是火焰。
张勤认真地说道。
“特种钢材!”
“我加入!”方月月第一个站了起来。
“算我一个!”李向阳拍着胸脯。
“干了!”
全班同学的热血,在这一刻被点燃。
就在这时,教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
周国亮、付城、陈竞斌三人走了进来。他们看起来憔悴了很多,但眼神不再躲闪。
周国亮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用牛皮纸精心包装过的册子。
他径直走到张勤的课桌前,将册子放下,深深地鞠了一躬。
“班长。”
他抬起头,眼神郑重。
“《‘栋梁’班安全实验守则》,初稿,我们写完了。”
“这是我们为‘特种钢材’项目,交上的第一份投名状!”
“栋梁”班的专属阶梯教室里。
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身形清瘦,头发稀疏的老人,准时走了进来。
他就是京师大学物理系的泰斗,邹怀仁教授。一个活在教科书里的名字。
他两手空空,径直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吱——”
粉笔划过黑板,声音刺耳。
黑板上出现一行字。
“试论证:在强引力场下,时间膨胀效应是否会对量子隧穿概率产生可观测的修正?并给出修正模型。”
写完,他放下粉笔,转过身。
整个教室,大脑集体死机。
强引力场?广义相对论?量子隧穿?量子力学!
这是碳基生物该思考的问题吗?!
“谁来?”邹老的声音很平静。
没人敢动。
这些天之骄子们,第一次发现自己连题都看不懂。
邹老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煞白的脸,最后停在第一排的张勤身上。
“你,站起来。”
张勤站了起来,深吸一口气:“邹教授,这个问题……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知识框架。”
“我没问你的知识储备。”邹老打断了她,“我问的是,你的看法。”
“……”
张勤沉默了。
她脑子里有东西,那是来自未来的、模糊的理论光斑。
她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会”,甚至知道后世的几个修正模型。
但她不敢说。
在这个领域的开山祖师面前,任何没有严谨推导的“结论”,都是对科学最无耻的亵渎。
她可以说出答案,但她无法写出过程,那是空中楼阁,是无根之萍。
“不知道。”张勤艰难地吐出三个字。
“坐下。还有谁,想接着说‘不知道’?”
全班同学都低下了头。
“很好。”邹老点点头,“有自知之明,是好事。”
“从今天起,为期一周。我只提问,不讲课。你们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回答我的问题。”
“图书馆、资料室,随便用。现在,开始。”
说完,他拉过一把椅子,在讲台旁坐下,闭上了眼睛,主打一个陪伴式教学。
接下来的几天,成了“栋梁”班所有人的地狱周。
第二天,邹老的问题是“从薛定谔方程出发,如何推导出宏观物体不存在量子叠加态的经典极限?”。
孙文勋站起来,试图谈论“观测者效应”。
邹老眼皮都没抬:“哲学课在楼下。”
孙文勋的脸瞬间涨红,坐了下去。
第三天,问题是“石墨烯的狄拉克锥结构”。
所有人冲进了图书馆,物理、数学、材料系的书架,被搬空了一半。
教室里,十几块移动黑板围成一圈,上面画满了天书。
“错了!声子的散射效应你没考虑!”李昂一巴掌拍在黑板上。
“那你来!”方月月双眼通红,把一本《固体物理》砸在桌上。
“我……”李昂半天憋不出一句话。
教室里全是火药味。
只有张勤,她没参与争吵。她面前摊着十几本书,但眼神却是空洞的;她脑子里有答案的“形状”,那是来自未来的知识碎片,但她没有推导过程。就像你知道山顶有座庙,却不知道路在哪里。
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痛苦,比一无所知更折磨人。
到了第四天,邹老今天的问题,是关于暗能量的。
“砰!”
刘玉容突然把笔一摔,她趴在桌上,肩膀开始颤抖,压抑的哭声传了出来。
“我不学了……我就是个废物……”
她的哭声像一根引线,牵出了所有人的负面情绪。
“安静!”
张勤走到刘玉容身边,抓住她的肩膀。
“哭能解决问题吗?”
她扫视全场。
“想不出答案,不是我们脑子笨!是我们的基础,我们的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错了!”
她深吸一口气,指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积分公式。
“傅里叶变换。”
三个字,让所有人愣住了。
“别在实空间里耗着了!换到频域去!把修正项当成微扰,展开!”
一句话,点开了所有人脑中的迷雾,所有人立刻投入了新的计算。
邹老走进教室。
看到的是一群眼窝深陷,头发凌乱,但眼睛亮得吓人的学生。
这一次,张勤亲自站了出来。她走到黑板前,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大字:
“我们错了。”
全场愕然。
“邹教授,我们现在才明白,您不是要答案。”张勤转过身,看着邹老,“您是要我们学会,怎么面对一堵墙。这是我们昨晚,砸开的一条缝。”
说完,她开始讲解。
模型的建立,推导,近似。
当她写下最后一个公式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邹老缓缓站起身,走到黑板前。
他拿起粉笔,在张勤的公式下面,添上了一项。
一个更高阶的修正项。
然后,他转过身,看着张勤,也看着所有人。
“基础一塌糊涂,思维一塌糊涂。”
众人心头一凉。
“但是……”邹老话锋一转,“知道用变换域的思路去降维打击,说明还没蠢到家。”
他看着张勤。
“你,有点意思。”
说完,他放下粉笔。
“下课。”
老人转身离开。
门关上的一瞬间,教室里没有欢呼;有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直接瘫在了椅子上。
有人看着黑板,默默地笑了。
他们过关了。
张勤目光扫过全班同学:“大家好好休息一天,之后开始我们的新计划。”
所有人愣愣地看着她。
“邹教授走了,但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他用一周时间,告诉我们,物理学的尽头是什么。”
李昂若有所思:“是材料,是工业……”
“没错!”张勤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不是在考我们,他是在给我们指路!他在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国之栋梁,不是去解几道题,用我们刚刚学到的屠龙之技,去为国家,铸造一把真正的利剑!”
她停顿了一下,看着一张张年轻而又激动的脸。
“小打小闹的课题,没意思了。”
“我想成立一个项目组,用我们这四年的时间,去啃一块最硬的骨头!”
“要么不干,要么,就干一票大的!”
“什么项目?”方月月第一个问,眼睛里全是火焰。
张勤认真地说道。
“特种钢材!”
“我加入!”方月月第一个站了起来。
“算我一个!”李向阳拍着胸脯。
“干了!”
全班同学的热血,在这一刻被点燃。
就在这时,教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
周国亮、付城、陈竞斌三人走了进来。他们看起来憔悴了很多,但眼神不再躲闪。
周国亮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用牛皮纸精心包装过的册子。
他径直走到张勤的课桌前,将册子放下,深深地鞠了一躬。
“班长。”
他抬起头,眼神郑重。
“《‘栋梁’班安全实验守则》,初稿,我们写完了。”
“这是我们为‘特种钢材’项目,交上的第一份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