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过后,天气变得异常干旱,连续一个月没下雨,冠豸山的小溪渐渐断流,山脚下的土地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像一张张干渴的嘴。莲峰的赤薯地还好,靠近山涧,能引些水过来,可北团、莒溪的赤薯地就惨了——地里的土干得像石头,藤蔓开始发黄,叶子也卷了起来,再不下雨,赤薯就要旱死了。
铁山每天都蹲在地里,看着发黄的藤蔓,急得嘴上起了泡。他带着族人去山涧挑水,可山涧的水越来越少,挑回来的水只够浇几株苗,根本不够用。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去莲峰找林阿公。
林阿公正在地里查看赤薯苗,看到铁山满脸焦急的样子,就知道情况不好。“是不是地里旱得厉害?”林阿公问。
铁山点点头,声音带着哭腔:“林阿公,再不下雨,咱们的赤薯就全完了。挑水也不够,您可有什么办法?”
林阿公皱着眉,走到田埂上,望着远处的冠豸山——山涧的水虽然少,但还有一些,若是能把水引到北团、莒溪的地里,或许能缓解旱情。他想了想,对铁山说:“你先回去,让族人准备好锄头和木槽,我去召集北团、莒溪、新泉的首领,咱们一起商量引水的办法。”
当天下午,各个部落的首领都聚集到了莲峰的石台上。林阿公指着地上的地图——那是用红土画的,标出了各个部落的赤薯地和山涧的位置:“山涧还有水,咱们可以挖一条水渠,把水引到北团和莒溪的地里。水渠要从山涧开始,经过新泉,再到北团,最后到莒溪,这样各个部落的地都能浇到水。”
新泉的首领有些犹豫:“挖水渠要不少人力,咱们各个部落的人加起来,也有几百个,可挖水渠要花好几天,要是中间下雨了,岂不是白忙活?”
“就算下雨,水渠挖好了,以后再遇到旱情,也能用得上。”林阿公说,“现在赤薯已经开始长块根了,要是缺水,块根就长不大,今年的收成就会减少。咱们现在辛苦几天,能保住一年的收成,值!”
莒溪的首领也说:“林阿公说得对,咱们不能看着赤薯旱死。莒溪有一百零六个人,都能去挖水渠。”
铁山也赶紧说:“北团的人也都去,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把水渠挖通!”
林阿公见大家都同意,心里松了口气:“好,那咱们就分工合作。莲峰负责挖山涧到新泉的一段,北团负责新泉到北团的一段,莒溪负责北团到莒溪的一段,新泉的人负责运送工具和水,给大家送吃的。明天一早,咱们就开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各个部落的人就拿着锄头、铁锹,来到了水渠的起点。林阿公带头挖第一锹土——赤红色的土块被挖起来,虽然干硬,但众人的干劲十足。后生们挥舞着锄头,把土挖开,再用铁锹把土堆到水渠两边;妇人们则拿着篮子,把碎土运走,还时不时地给大家递水、送赤薯干。
太阳越升越高,晒得人皮肤发烫,可没有一个人停下。铁山光着膀子,身上的汗水顺着黝黑的皮肤往下流,滴在土里,很快就被晒干了,可他手里的锄头却越挥越快:“加把劲!挖通了水渠,咱们的赤薯就有救了!”
新泉的人推着木车,车上装着陶罐,里面装着水和煮好的赤薯,每隔一段路就停下来,给大家送水送吃的。“大家慢点吃,别噎着,不够还有!”新泉的首领一边递赤薯,一边说。
就这样,众人连续挖了三天三夜,水渠终于挖通了。当山涧的水顺着水渠流下来,淌进北团的赤薯地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铁山蹲在水渠边,看着水流进干裂的土地,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水来了,赤薯有救了,咱们冬天不用饿肚子了!”
林阿公站在水渠边,望着流淌的水,又看了看周围欢呼的族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这条水渠不仅引来了水,更把各个部落的心连在了一起——在天灾面前,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渡过难关。
几天后,天上终于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滋润着干渴的土地。赤薯地的藤蔓重新变得绿油油的,叶子也舒展开来,在雨中轻轻摇晃,像在感谢众人的努力。林阿公站在雨中,望着远处的冠豸山,心里默默想着:今年的秋天,一定会是个丰收年。
铁山每天都蹲在地里,看着发黄的藤蔓,急得嘴上起了泡。他带着族人去山涧挑水,可山涧的水越来越少,挑回来的水只够浇几株苗,根本不够用。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去莲峰找林阿公。
林阿公正在地里查看赤薯苗,看到铁山满脸焦急的样子,就知道情况不好。“是不是地里旱得厉害?”林阿公问。
铁山点点头,声音带着哭腔:“林阿公,再不下雨,咱们的赤薯就全完了。挑水也不够,您可有什么办法?”
林阿公皱着眉,走到田埂上,望着远处的冠豸山——山涧的水虽然少,但还有一些,若是能把水引到北团、莒溪的地里,或许能缓解旱情。他想了想,对铁山说:“你先回去,让族人准备好锄头和木槽,我去召集北团、莒溪、新泉的首领,咱们一起商量引水的办法。”
当天下午,各个部落的首领都聚集到了莲峰的石台上。林阿公指着地上的地图——那是用红土画的,标出了各个部落的赤薯地和山涧的位置:“山涧还有水,咱们可以挖一条水渠,把水引到北团和莒溪的地里。水渠要从山涧开始,经过新泉,再到北团,最后到莒溪,这样各个部落的地都能浇到水。”
新泉的首领有些犹豫:“挖水渠要不少人力,咱们各个部落的人加起来,也有几百个,可挖水渠要花好几天,要是中间下雨了,岂不是白忙活?”
“就算下雨,水渠挖好了,以后再遇到旱情,也能用得上。”林阿公说,“现在赤薯已经开始长块根了,要是缺水,块根就长不大,今年的收成就会减少。咱们现在辛苦几天,能保住一年的收成,值!”
莒溪的首领也说:“林阿公说得对,咱们不能看着赤薯旱死。莒溪有一百零六个人,都能去挖水渠。”
铁山也赶紧说:“北团的人也都去,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把水渠挖通!”
林阿公见大家都同意,心里松了口气:“好,那咱们就分工合作。莲峰负责挖山涧到新泉的一段,北团负责新泉到北团的一段,莒溪负责北团到莒溪的一段,新泉的人负责运送工具和水,给大家送吃的。明天一早,咱们就开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各个部落的人就拿着锄头、铁锹,来到了水渠的起点。林阿公带头挖第一锹土——赤红色的土块被挖起来,虽然干硬,但众人的干劲十足。后生们挥舞着锄头,把土挖开,再用铁锹把土堆到水渠两边;妇人们则拿着篮子,把碎土运走,还时不时地给大家递水、送赤薯干。
太阳越升越高,晒得人皮肤发烫,可没有一个人停下。铁山光着膀子,身上的汗水顺着黝黑的皮肤往下流,滴在土里,很快就被晒干了,可他手里的锄头却越挥越快:“加把劲!挖通了水渠,咱们的赤薯就有救了!”
新泉的人推着木车,车上装着陶罐,里面装着水和煮好的赤薯,每隔一段路就停下来,给大家送水送吃的。“大家慢点吃,别噎着,不够还有!”新泉的首领一边递赤薯,一边说。
就这样,众人连续挖了三天三夜,水渠终于挖通了。当山涧的水顺着水渠流下来,淌进北团的赤薯地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铁山蹲在水渠边,看着水流进干裂的土地,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水来了,赤薯有救了,咱们冬天不用饿肚子了!”
林阿公站在水渠边,望着流淌的水,又看了看周围欢呼的族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这条水渠不仅引来了水,更把各个部落的心连在了一起——在天灾面前,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渡过难关。
几天后,天上终于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滋润着干渴的土地。赤薯地的藤蔓重新变得绿油油的,叶子也舒展开来,在雨中轻轻摇晃,像在感谢众人的努力。林阿公站在雨中,望着远处的冠豸山,心里默默想着:今年的秋天,一定会是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