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临考誓 才聚秦-《影视剧:妘姮的旅途》

  科举开考前两日,咸阳城外的校场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悬着“大秦求贤”的明黄大旗,猎猎作响。

  台下挤满了来自关中各县的学子,粗布衣裳与儒衫交杂,人人脸上都带着紧张与期待——这是妘姮特意奏请嬴政设下的“临考誓师”,要在开考前,让这些未来的大秦官吏,先懂“为国为民”的初心。

  嬴政端坐高台正中,扶苏与李斯分立两侧,妘姮则身着玄色朝服,缓步走上台前。

  秋日的阳光洒在她身上,腰间的“恒阳”玉印泛着微光,她目光扫过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声音清亮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像春风化雨般落在每个人心头:

  “诸位学子,今日聚于此,并非为讲经义、论典故,只为说三件事。”

  她抬手比出第一指,“其一,何为大秦?是扫六合、定天下的疆土,更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的家国。你们手中的笔,不是用来堆砌辞藻的,是日后帮大秦修水渠、定律法、守边境的工具——笔下有民生,才配称‘才’。”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连风吹过旗帜的声音都格外清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学子攥紧了手中的书册,眼中渐渐亮了起来。

  妘姮又比出第二指:“其二,何为读书?从前贵族说‘读书是特权’,今日大秦告诉你,读书是‘责任’。简化字、印刷术,是让你们能识字;科举考试,是让你们能做事——你们从乡野、从寒门走来,当记得自己为何读书,莫要成了只知享乐的庸官。”

  这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人群后排,一个身着青衫的青年微微颔首,他便是张良——这些年他游走大秦各地,见流民安居、新麦满仓,虽仍念着韩国旧部,却也不得不承认大秦的生机。他来应试,是为光复门楣,可此刻听着妘姮的话,心中竟生出一丝“若能为百姓做事,也算不负所学”的念头。

  妘姮最后抬手,目光愈发坚定:“其三,何为前程?大秦给你们的,不是一官半职的虚名,是‘凭本事立足’的机会。无论你是农家子、是旧贵族子弟,考得上,便有官做;做得好,便有重用——但记住,大秦的官,要对得起‘百姓’二字,对得起今日站在这里的自己!”

  话音落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嬴政都忍不住点头,低声对扶苏道:“阿姮这话,比朕说十句都管用。”

  当日,《大秦日报》便用雕版印刷出妘姮的演讲,传遍咸阳及周边郡县,百姓争相传阅,都说“大秦是真的想让读书人帮着做事”,民心愈发归附。

  两日后,科举正式开考。

  咸阳考场外,学子们排着长队,依次接受检查——内侍仔细搜查是否携带舞弊纸条,武士核对身份文牒,连笔墨都需经专人查验。阳光刚爬上墙头,第一个学子便捧着考篮,昂首走入考场,紧接着,人群如溪流般缓缓涌入。

  萧何夹在队伍中,指尖微微出汗。他从前是沛县的小吏,总觉得秦律严苛,可这几年见关中农桑兴旺、刑罚渐宽,便动了“来咸阳试一试”的念头。此刻踏入考场,看着肃穆的考棚,心中忽然涌起一股热流:若能考中,定要把家乡的水渠也修得像关中一样好。

  不远处,刘邦背着简单的行囊,大大咧咧地跟着队伍走。他出身农户,却总想着“干一番大事业”,从前觉得科举是“读书人的事”,可听了妘姮的演讲,便揣着一本《农桑辑要》来了——他虽识字不多,却懂农时、知民情,说不定能在农桑科闯出一条路来。

  张良则提着一个素色考篮,神色平静。他站在考棚前,看着案上摆放的白纸与墨锭,忽然想起幼时韩国贵族的奢华生活,再对比此刻大秦“不论出身”的考场,心中五味杂陈。他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不管从前如何,今日这试卷,要答得对得起自己多年所学。

  考场上,监考御史来回巡视,铜铃在寂静的考棚中偶尔响起,提醒学子们遵守规矩。

  阳光透过考棚的窗棂,落在一张张纸上,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汇聚成大秦最动人的声响。

  妘姮站在考场外,望着这一幕,嘴角露出浅淡的笑意——这些来自各地的才俊,终将成为大秦新的栋梁,而她期待的那个“长治久安的大秦”,正从这一场考试开始,慢慢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