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成立“格物小组”-《柴周神医:开局被退婚》

  有了陈远(书生)这个得力助手,陆明感觉自己像是给老旧的电脑加装了一块高速固态硬盘,处理日常庶务的效率瞬间飙升。那些令人头疼的账目、物料核算、文书往来,到了陈先生手里,变得井井有条,清晰明了。连那些络绎不绝的拜访者,也被陈远以“监丞大人正忙于军国要务”为由,挡下了大半,只有真正重要的人物才会通报到陆明这里。

  陆明终于能从无穷无尽的应酬和琐事中抽出身子,将目光重新投向他最感兴趣的领域——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

  这一日,他将窑厂的张头和陈远(书生)都叫到了院子里。院子里除了那些瓶瓶罐罐,还多了一块用水泥简单抹平的黑板(陆明让工匠用木板刷上黑漆代替),以及几支石膏笔。

  “张头,陈先生,”陆明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石膏粉捏的),“咱们这水泥工坊,算是初步走上正轨了。但光靠咱们几个,想把摊子铺大,把技术弄精,远远不够。尤其是技术这一块,不能总靠我一个人琢磨。”

  张头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大人说的是,这烧窑、看火候、配料,都是经验活儿,俺们这些老家伙还能凭着老底子撑一撑,可要说到大人您那些……那些新奇的想法和改进,俺们这脑子就跟不上趟了。”

  陈远(书生)也颔首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监丞之学问,迥异寻常,若无人传承发扬,实为憾事。”

  “所以,我打算成立一个‘格物小组’。”陆明说出了自己的构想,“就从咱们现有的工匠里,挑选一批年纪轻、脑子活、有好奇心、动手能力强的,由我亲自带着,系统地教他们一些基础的格物道理,比如力、热、声、光、电,还有物质变化的规律(化学)。”

  “格物小组?”张头挠了挠头,这名字听着就挺玄乎。

  “对,”陆明走到黑板前,用石膏笔写下一个歪歪扭扭的“力”字,“比如,为什么杠杆能省力?为什么水开壶盖会动?为什么石头往水里扔会沉,木头却会浮?明白了这些最根本的道理,他们再去改进窑炉,设计工具,甚至发明新东西,就有了方向,不再是瞎子摸象,全靠碰运气。”

  张头虽然听得半懂不懂,但“改进窑炉”、“发明新东西”这几个词他是听明白了,眼睛顿时亮了起来。陈远(书生)更是目光灼灼,他对这些“格物之理”本就充满兴趣。

  说干就干。陆明让张头从窑厂和将作监其他作坊里,初步筛选出了十几个二十岁上下、识得几个字、平时表现机灵、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轻工匠。陆明亲自对他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

  面试地点就在陆明的小院,没有试卷,只有一堆稀奇古怪的问题和道具。

  陆明拿起一块石头和一块木块,问第一个紧张得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放的小伙子:“你说,我把这石头和木头同时扔进水里,哪个会沉下去?”

  那小伙子不假思索:“石头沉,木头浮。”

  “为什么?”

  “因为……因为石头重,木头轻?”

  “那我把这块小石头和那块大木头一起扔下去呢?”

  “呃……还是石头沉吧?”

  “为什么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沉浮?”

  小伙子被问得张口结舌,脸憋得通红。

  陆明又拿出一个简易的杠杆(一根木棍和一块当支点的石头),让另一个看起来壮实些的工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撬动一块大石头,感受用力大小的变化,然后问他有什么发现。

  接着,他又演示了摩擦生电(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吸引碎纸屑),虽然效果微弱,但还是让这些年轻人瞪大了眼睛,如同看到了法术。

  他还弄了个小风箱和一根一头封闭的竹管,里面放了个轻巧的活塞,用力推拉风箱,气流竟能把活塞从竹管里推出去一小段距离,模拟了最基础的气动原理。

  这场“面试”与其说是考核,不如说是一场科学启蒙秀。年轻工匠们从一开始的紧张、茫然,到后来被各种新奇现象吸引,开始主动思考、提问,眼神里逐渐闪烁起求知的光芒。

  最终,陆明从中挑选了五名表现最为突出、思维最活跃的年轻人,正式组成了“格物小组”的第一批成员。他们分别是:

  赵铁柱:窑工,就是那个被沉浮问题问住的憨厚小伙,力气大,做事踏实,对火候有天生的敏感。

  钱栓子:木匠学徒,机灵鬼,动手能力极强,陆明那个手动鼓风机就是他参与主要制作的。

  孙石头:石匠儿子,沉默寡言,但观察力敏锐,对结构和承重有直觉。

  李瓦片:砖瓦匠,有点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