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墙的影子在山岭间艰难地延伸,像一条缓慢蠕动的巨蟒,吞噬着时间和金钱。程立秋站在一块凸起的山石上,望着脚下那绵延起伏、却仍有巨大缺口的屏障,眉头锁成了死结。照这个速度,就算把所有人累垮,等到冬天第一场雪落下,这道墙也未必能完全合拢。而冬季,正是野猪群食物匮乏,下山祸害最猖獗的时候。
资金告罄的恐慌,像冰冷的蛇,缠绕上他的心头。参帮几十号人张着嘴等饭吃,等着发工钱,篱笆墙需要更多的木料,甚至他梦想中能更有效防护的铁丝网更是遥不可及……信用社的大门对他紧闭,海上的收入远水难解近渴。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希望被野兽践踏?
不!绝不!
程立秋的目光从未完工的篱笆墙移开,投向了周围茂密的、他再熟悉不过的山林。他是猎人,是赶山人的后代!怎么能被一道墙困死?既然暂时筑不起人力的墙,那就先布下猎人的阵!
一个大胆而凶险的计划,在他心中迅速成型。他不能被动地等待围墙合拢,必须主动防御,利用这片山林本身,构建一道无形的、充满杀机的防线。
他立刻调整了部署。篱笆墙的工程不能停,但放缓进度,只保留必要的人手继续夯实基础。他将参帮里几个年轻力壮、胆子大、手脚麻利的后生抽调出来,组成了一支临时的“护参队”,由他亲自带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程立秋就背着一个沉甸甸的麻袋,领着五六个一脸好奇又带着点紧张的后生,钻进了参田周边的密林里。麻袋里,是他从屯里老猎户家搜罗来的,以及托人从县里旧货市场淘换来的“宝贝”——大小不一的铁夹板(俗称“阎王扣”)、一捆捆粗细不一的钢丝、一些锈迹斑斑但还能用的弹簧、触发机关,还有他精心调配的、用来掩盖人迹气味的草灰和兽脂。
“秋子哥,咱这是要干啥?下套子打猎?”一个叫铁柱的后生忍不住问道。
“不打猎,是守参。”程立秋在一块背风的空地上停下,把麻袋里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光靠篱笆墙不够,咱得让那些惦记参娃娃的畜生,不敢靠近!”
他拿起一个最大的板夹,足有脸盆大小,边缘是狰狞的锯齿:“这是对付野猪的,得下在兽道上,埋浅了,让它一脚踩实!”
又拿起细一些的钢丝套索:“这个,对付獾子、狐狸,下在它们常钻的灌木根底下,要隐蔽。”
最后,他拿出几个看起来更精巧的、带有弹簧和绊线的装置,眼神变得格外锐利:“这个,叫‘地枪’,也叫‘拉炮’,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狠家伙。里面装上火药和铁砂,用细线绊住,畜生一碰,就能打断它的腿!这东西危险,你们看着就行,我来弄。”
后生们看着这些充满煞气的家伙什,都屏住了呼吸,他们平时最多用夹子打打兔子,哪见过这阵仗。
程立秋不再多说,开始动手。他像一只回到熟悉领地的老狼,眼神锐利,动作精准。他仔细观察着地面,辨认野猪的蹄印、獾子的爪痕,寻找它们惯常通过的路径。在一条被踩得光秃秃的、通向参田方向的兽道上,他用工兵锹挖出一个浅坑,小心翼翼地将大号板夹放进去,用枯枝落叶掩盖好,只在触发板上薄薄撒一层浮土。整个过程又快又稳,仿佛演练过无数次。
在一个獾子洞的出口附近,他将钢丝套索巧妙地隐藏在低矮的灌木丛中,套口的高度和大小正好适合獾子通过时脖颈被套住。
最费心思的是布置地枪和拉炮。他选择在篱笆墙的缺口处,或者野兽可能试图翻越、挖掘的地点附近,利用树木、石头做掩护,将触发绊线拉得极细,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地枪的枪口对准野兽可能来袭的方向,里面填装的火药量经过精确计算,既要达到威慑杀伤效果,又不能威力过大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记住这些地方!”每布设完一处,程立秋都严肃地告诫后生们,“都给我牢牢记住!以后巡逻,绕着走,谁要是自己踩上去,缺胳膊少腿可别怨我!”
后生们看得心惊肉跳,连连点头,看向程立秋的目光里充满了敬畏。他们这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平时和他们一起抡镐头、啃窝头的“老板”,骨子里流淌着的是真正赶山猎人的血,冷静、果决、甚至带着一丝冷酷。
接下来的几天,程立秋带着护参队,日夜不停地在参田周围布设防线。陷阱的种类越来越多,位置也越来越刁钻。除了大型的板夹和地枪,他还利用削尖的竹子、埋在陷坑里的木刺,制作了更原始的防御工事。他甚至在参田上风口的几个制高点,用石头垒了几个简单的了望哨,可以俯瞰大部分区域。
整个参田,仿佛被一张无形而危险的大网笼罩起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火药和铁锈味,混合着山林的草木气息,形成一种令人心悸的紧张氛围。
屯子里的人很快都知道了程立秋在“搞名堂”。有人觉得他小题大做,太过狠辣;也有人觉得这才是干大事的样子,对付祸害就得下狠手。韩老栓拄着拐棍来看过一次,看着那些隐蔽的杀机,沉默了半天,最后只对程立秋说了一句:“小子,分寸拿捏好。吓唬为主,别造太多杀孽。”
程立秋点点头:“栓叔,我明白。只要它们不来,这些东西就是摆设。”
防御工事初步完成,程立秋的心并没有完全放下。他知道,这些东西是死物,需要活人去驾驭。他制定了严格的巡逻制度,护参队分成两班,日夜轮流值守,重点监视几个陷阱密集区和篱笆墙缺口。他自己则几乎住在了山上,每天都要亲自检查一遍关键陷阱的状态,并根据野兽活动的新痕迹,不断调整布防。
山里的夜晚,寂静而漫长。寒风呼啸,吹得临时搭建的窝棚呼呼作响。程立秋裹紧旧棉袄,握着那杆擦得锃亮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耳朵捕捉着山林里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动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凄厉的狼嚎,或是不知名夜枭的啼叫,更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他就像一头守护领地的头狼,警惕地巡视着自己的疆域。这片投入了他全部心血和希望的参田,不容有失。猎人的本能被彻底激发,此刻的他,不再是那个在海上搏击风浪的船老大,而是回归了山林,成为了一个冷静而危险的守护者。他知道,与那些觊觎参田的野兽之间的战争,已经无声地打响。而第一场交锋,或许就在下一个黎明,或者,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
资金告罄的恐慌,像冰冷的蛇,缠绕上他的心头。参帮几十号人张着嘴等饭吃,等着发工钱,篱笆墙需要更多的木料,甚至他梦想中能更有效防护的铁丝网更是遥不可及……信用社的大门对他紧闭,海上的收入远水难解近渴。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希望被野兽践踏?
不!绝不!
程立秋的目光从未完工的篱笆墙移开,投向了周围茂密的、他再熟悉不过的山林。他是猎人,是赶山人的后代!怎么能被一道墙困死?既然暂时筑不起人力的墙,那就先布下猎人的阵!
一个大胆而凶险的计划,在他心中迅速成型。他不能被动地等待围墙合拢,必须主动防御,利用这片山林本身,构建一道无形的、充满杀机的防线。
他立刻调整了部署。篱笆墙的工程不能停,但放缓进度,只保留必要的人手继续夯实基础。他将参帮里几个年轻力壮、胆子大、手脚麻利的后生抽调出来,组成了一支临时的“护参队”,由他亲自带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程立秋就背着一个沉甸甸的麻袋,领着五六个一脸好奇又带着点紧张的后生,钻进了参田周边的密林里。麻袋里,是他从屯里老猎户家搜罗来的,以及托人从县里旧货市场淘换来的“宝贝”——大小不一的铁夹板(俗称“阎王扣”)、一捆捆粗细不一的钢丝、一些锈迹斑斑但还能用的弹簧、触发机关,还有他精心调配的、用来掩盖人迹气味的草灰和兽脂。
“秋子哥,咱这是要干啥?下套子打猎?”一个叫铁柱的后生忍不住问道。
“不打猎,是守参。”程立秋在一块背风的空地上停下,把麻袋里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光靠篱笆墙不够,咱得让那些惦记参娃娃的畜生,不敢靠近!”
他拿起一个最大的板夹,足有脸盆大小,边缘是狰狞的锯齿:“这是对付野猪的,得下在兽道上,埋浅了,让它一脚踩实!”
又拿起细一些的钢丝套索:“这个,对付獾子、狐狸,下在它们常钻的灌木根底下,要隐蔽。”
最后,他拿出几个看起来更精巧的、带有弹簧和绊线的装置,眼神变得格外锐利:“这个,叫‘地枪’,也叫‘拉炮’,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狠家伙。里面装上火药和铁砂,用细线绊住,畜生一碰,就能打断它的腿!这东西危险,你们看着就行,我来弄。”
后生们看着这些充满煞气的家伙什,都屏住了呼吸,他们平时最多用夹子打打兔子,哪见过这阵仗。
程立秋不再多说,开始动手。他像一只回到熟悉领地的老狼,眼神锐利,动作精准。他仔细观察着地面,辨认野猪的蹄印、獾子的爪痕,寻找它们惯常通过的路径。在一条被踩得光秃秃的、通向参田方向的兽道上,他用工兵锹挖出一个浅坑,小心翼翼地将大号板夹放进去,用枯枝落叶掩盖好,只在触发板上薄薄撒一层浮土。整个过程又快又稳,仿佛演练过无数次。
在一个獾子洞的出口附近,他将钢丝套索巧妙地隐藏在低矮的灌木丛中,套口的高度和大小正好适合獾子通过时脖颈被套住。
最费心思的是布置地枪和拉炮。他选择在篱笆墙的缺口处,或者野兽可能试图翻越、挖掘的地点附近,利用树木、石头做掩护,将触发绊线拉得极细,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地枪的枪口对准野兽可能来袭的方向,里面填装的火药量经过精确计算,既要达到威慑杀伤效果,又不能威力过大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记住这些地方!”每布设完一处,程立秋都严肃地告诫后生们,“都给我牢牢记住!以后巡逻,绕着走,谁要是自己踩上去,缺胳膊少腿可别怨我!”
后生们看得心惊肉跳,连连点头,看向程立秋的目光里充满了敬畏。他们这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平时和他们一起抡镐头、啃窝头的“老板”,骨子里流淌着的是真正赶山猎人的血,冷静、果决、甚至带着一丝冷酷。
接下来的几天,程立秋带着护参队,日夜不停地在参田周围布设防线。陷阱的种类越来越多,位置也越来越刁钻。除了大型的板夹和地枪,他还利用削尖的竹子、埋在陷坑里的木刺,制作了更原始的防御工事。他甚至在参田上风口的几个制高点,用石头垒了几个简单的了望哨,可以俯瞰大部分区域。
整个参田,仿佛被一张无形而危险的大网笼罩起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火药和铁锈味,混合着山林的草木气息,形成一种令人心悸的紧张氛围。
屯子里的人很快都知道了程立秋在“搞名堂”。有人觉得他小题大做,太过狠辣;也有人觉得这才是干大事的样子,对付祸害就得下狠手。韩老栓拄着拐棍来看过一次,看着那些隐蔽的杀机,沉默了半天,最后只对程立秋说了一句:“小子,分寸拿捏好。吓唬为主,别造太多杀孽。”
程立秋点点头:“栓叔,我明白。只要它们不来,这些东西就是摆设。”
防御工事初步完成,程立秋的心并没有完全放下。他知道,这些东西是死物,需要活人去驾驭。他制定了严格的巡逻制度,护参队分成两班,日夜轮流值守,重点监视几个陷阱密集区和篱笆墙缺口。他自己则几乎住在了山上,每天都要亲自检查一遍关键陷阱的状态,并根据野兽活动的新痕迹,不断调整布防。
山里的夜晚,寂静而漫长。寒风呼啸,吹得临时搭建的窝棚呼呼作响。程立秋裹紧旧棉袄,握着那杆擦得锃亮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耳朵捕捉着山林里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动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凄厉的狼嚎,或是不知名夜枭的啼叫,更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他就像一头守护领地的头狼,警惕地巡视着自己的疆域。这片投入了他全部心血和希望的参田,不容有失。猎人的本能被彻底激发,此刻的他,不再是那个在海上搏击风浪的船老大,而是回归了山林,成为了一个冷静而危险的守护者。他知道,与那些觊觎参田的野兽之间的战争,已经无声地打响。而第一场交锋,或许就在下一个黎明,或者,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