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残章暖阳照前路,互助共筑无障碍-《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九忆居的清晨,雪后初霁。阳光透过融化的雪粒,在竹枝上折射出七彩的光,院角的梅花彻底绽放,粉白的花瓣上还挂着冰晶,像缀了层碎钻。叶尘翻着仙力指南,“银发安康,岁月无忧”的字迹旁,夹着一张敬老院老人送的剪纸——剪的是一群志愿者围着老人下棋,线条虽简单,却满是暖意。

  “我们守护了孩子,陪伴了老人,可还有一群人,他们的世界或许少了些色彩或声音,却同样渴望被看见、被帮助。”苏瑶端着刚煮好的豆浆走来,杯身冒着热气,“上次在乡镇集市,看到一个盲人叔叔想买菜,却因为没人帮忙挑拣,只能站在摊位前犹豫;还有一个拄着拐杖的阿姨,想上公交车,司机却没注意到,直接开走了。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偶尔的援手,更是一个‘无障碍’的世界。”

  她的话音刚落,凡尘镜突然泛起柔和的淡紫色光芒,镜中浮现出一幕幕残障人士的困境:聋哑女孩林溪在超市买东西,想询问商品价格,却因为无法说话,只能比划半天,店员也没看懂,最后她红着眼眶离开了;乡村里,下肢残疾的张强想出门赶集,却因为村口的土路坑洼不平,轮椅根本推不动,只能坐在家门口听集市的喧闹声;社区里,视力障碍的李大爷想读报纸,却找不到人帮忙,只能一遍遍摸着报纸上的字迹,一脸无奈……

  仙力指南的虚影随之展开,系统提示带着对残障群体的关注:

  【检测到凡间“残障群体关爱需要再提升”问题。当前视障、听障、肢体残障等群体还有面临“生活出行不便、社会融入困难、辅助设施需要完善”三大困境。需宿主们解决24起相关案例,覆盖城市社区、乡村、公共服务场所三大场景,同时完成“培育残障帮扶志愿队伍”“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搭建残障互助平台”三重目标——以志愿力量为支撑,以设施升级为基础,让残障群体出行无忧、生活有盼、融入社会,助力构建包容友善的和谐社会。】

  24起案例,还要联动志愿、设施、互助。九人对视一眼,心里多了几分坚定——残障群体的“无障碍”,不只是物理空间的畅通,更是心理上的接纳,他们要做的,是让“平等”成为常态,让“关爱”融入日常。

  “分三组,每组负责一个场景,核心是‘打破壁垒’。”叶尘合上指南,指尖拂过“残障”二字,“我们的仙力要当‘灯塔’,照亮他们的前路;要当‘桥梁’,连接他们与社会;更要当‘基石’,让无障碍环境成为现实。”

  传送阵的莹光在雪地上亮起,九人踏着融化的雪水,奔赴凡间的社区、乡村与公共场所。

  负责“城市社区残障帮扶”组的柳若雪和沈清薇,在一个新建成的社区找到了第一个目标。22岁的聋哑女孩林溪,因为听力和语言障碍,很少出门,每天在家对着电脑画画——她想找一份设计相关的工作,却因为无法和面试官沟通,一次次失败;想下楼买颜料,却因为社区超市的店员不懂手语,每次都要提前写好纸条,可遇到纸条上没写的问题,还是只能尴尬地比划。

  柳若雪和沈清薇装作社区“残障服务专员”,敲开林溪家门时,她正对着一幅画发呆——画的是一个女孩站在人群中,周围的人都在说话,只有她沉默着。“我们是来帮你对接‘残障帮扶志愿队’的,队里有懂手语的志愿者,还能帮你找合适的工作。”沈清薇说着,柳若雪趁机在林溪的电脑上注入一道仙力——电脑上出现了一个“手语翻译助手”软件,能实时将语音转换成手语动画,也能将她的手语转换成文字;同时,社区的“残障帮扶志愿队”收到提示,匹配了两位志愿者:懂手语的大学生小夏(负责日常沟通陪伴)、做设计的职场人老郑(负责指导她作品集,推荐工作)。

  第二天一早,小夏就来了,用手语和林溪打招呼,林溪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是她第一次不用纸条,就能和别人顺畅“聊天”;下午老郑来,翻看她的作品集,夸她“很有天赋”,还答应帮她推荐到自己朋友的设计公司。林溪激动地用手语比划:“谢谢你们,我终于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了。”(第一个)

  另一边,负责“乡村残障设施完善”组的叶尘和郑蓉,在一个山村找到了第二个目标。45岁的张强,因意外导致下肢残疾,只能靠轮椅出行。村里的路大多是土路,坑坑洼洼,轮椅根本推不动,他每天只能坐在家门口,看着村民们来来往往——他想种点蔬菜,却没法去菜地;想帮妻子喂猪,却连猪圈门都进不去。村主任叹了口气:“我们想帮他修条路,可村里没钱,也没人懂怎么修无障碍坡道。”

  叶尘和郑蓉跟着村主任来到张强家,他正用手撑着轮椅,试图往门口的小坡上挪,额头渗出了汗。“我们可以帮村里修无障碍设施,再组织志愿者来帮忙。”叶尘说着,郑蓉趁机在张强家门前的路上注入一道仙力——土路瞬间变成了平坦的水泥地,从家门口延伸到村口;猪圈旁修了一道平缓的坡道,菜地边也铺了防滑砖;同时,村里的“残障帮扶志愿队”收到提示,每周安排两名志愿者来帮他种菜、喂猪,还教他使用特制的农具。

  当天下午,志愿者就来了,帮张强把轮椅推到菜地,他摸着绿油油的蔬菜,眼眶红了:“我终于能自己来菜地了,不用总麻烦老婆了。”村主任看着平坦的路,笑着说:“以后村里再有残障的乡亲,也不用愁出门了。”(第二个)

  负责“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升级”组的吴莲和苏晴,在一个乡镇卫生院找到了第三个目标。卫生院里没有无障碍通道,肢体残障的患者要靠家人抬着才能上二楼的诊室;没有手语翻译,聋哑患者看病时,只能靠写字交流,遇到紧急情况,根本来不及;视力障碍的患者想拿药,却因为药盒上没有盲文,只能一遍遍问药师,生怕拿错药。院长无奈地说:“我们也想升级设施,可资金和技术都不够,只能委屈这些患者了。”

  吴莲和苏晴跟着院长走遍了卫生院的各个角落,“我们可以帮卫生院升级无障碍设施,再培训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一些基础的帮扶技能。”苏晴说着,吴莲趁机在卫生院的门口注入一道仙力——门口修起了平缓的无障碍坡道,二楼的楼梯旁安装了升降平台;诊室里配备了“手语翻译机”,能实时翻译语音和手语;药盒上自动浮现出盲文标签,取药窗口旁还设置了“视障辅助取药台”,有志愿者帮忙核对药品。同时,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收到了“残障帮扶培训手册”,里面有基础的手语、盲文知识和帮扶技巧。

  第二天,一位聋哑奶奶来看病,她用手语比划着病情,翻译机实时转换成文字给医生看,医生也通过翻译机用手语回复她。看完病,她对着吴莲和苏晴比划:“以前看病要带儿子来翻译,现在不用了,真方便。”一位视力障碍的爷爷取药时,志愿者帮他核对盲文标签,他笑着说:“这下再也不怕拿错药了,谢谢你们。”(第三个)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九人在凡间的社区、乡村与公共服务场所,为残障群体打破一个又一个壁垒:

  在一个城市社区,他们遇到了视力障碍的李大爷,因为社区图书馆没有盲文书籍,只能在家听收音机。柳若雪和沈清薇帮图书馆添置了盲文书籍和有声读物,还安排志愿者每周来给李大爷读报纸、讲故事。现在,李大爷每天都去图书馆,还认识了很多同样视力障碍的朋友。(第四个)

  在一个乡村,他们遇到了听障的王阿姨,因为村里没有手语培训班,她无法和外人沟通,只能在家做家务。叶尘和郑蓉帮村里开设了手语培训班,请志愿者来教课,还在村里的广播里设置了“手语新闻时段”。现在,王阿姨学会了手语,能和村民们顺畅交流,还参加了村里的广场舞队。(第五个)

  在一个乡镇超市,他们遇到了肢体残障的张叔叔,因为超市里没有无障碍购物车,他只能靠家人帮忙拿东西,每次购物都要花很长时间。吴莲和苏晴帮超市配备了无障碍购物车,还在货架旁设置了“残障人士服务点”,有志愿者帮忙取货、结账。现在,张叔叔能自己逛超市了,不用再麻烦家人。(第六个)

  在一个城市社区,他们遇到了聋哑的小学生小宇,因为学校没有手语老师,他上课只能靠看板书和笔记,很多知识点都跟不上。柳若雪和沈清薇帮学校联系了手语老师,每周来给小宇补课,还在他的课本上注入仙力,课本上的文字能自动转换成手语动画。现在,小宇的成绩提高了,还交到了很多好朋友。(第七个)

  在一个乡村,他们遇到了视力障碍的刘奶奶,因为家里没有盲文日历和时钟,她不知道今天是几号,也不知道几点了。叶尘和郑蓉给她送了盲文日历和语音时钟,还安排志愿者每周来帮她调整时钟,告诉她天气情况。现在,刘奶奶能自己知道时间和日期,再也不用总问别人了。(第八个)

  在一个乡镇车站,他们遇到了肢体残障的赵爷爷,因为车站没有无障碍候车区,他只能坐在地上等车,遇到下雨天,浑身都会湿透。吴莲和苏晴帮车站修建了无障碍候车区,配备了座椅和遮雨棚,还安排志愿者在候车区帮忙。现在,赵爷爷再也不用坐在地上等车了,候车时也能遮风挡雨。(第九个)

  在一个城市社区,他们遇到了听障的李叔叔,因为社区活动没有手语翻译,他从来没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觉得自己和社区格格不入。柳若雪和沈清薇帮社区活动配备了手语翻译,还请李叔叔担任社区的“手语老师”,教居民们简单的手语。现在,李叔叔经常参加社区活动,还和很多居民成了朋友。(第十个)

  在一个乡村,他们遇到了肢体残障的王爷爷,因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没有无障碍通道,他只能在家看电视,没法和村民们一起看戏、下棋。叶尘和郑蓉帮文化活动中心修了无障碍通道,还在里面设置了无障碍座椅。现在,王爷爷每天都去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们一起看戏、下棋,笑得很开心。(第十一个)

  在一个乡镇学校,他们遇到了视力障碍的小学生小美,因为学校没有盲道,她每天上学都要靠老师搀扶,很不方便。吴莲和苏晴帮学校修建了盲道,还在她的书包里注入仙力,书包上安装了“障碍提醒器”,遇到障碍物会自动发出警报。现在,小美能自己上学了,不用再麻烦老师。(第十二个)

  在一个城市社区,他们遇到了聋哑的张阿姨,因为想做志愿者,却没人教她相关的技能,只能放弃。柳若雪和沈清薇帮她联系了“残障志愿者培训营”,教她如何帮助其他残障人士,还安排她在社区的“残障帮扶点”做志愿者。现在,张阿姨成了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帮助了很多和她一样的人。(第十三个)

  在一个乡村,他们遇到了肢体残障的李叔叔,因为想创业卖农产品,却没法去镇上送货,只能在村里小范围售卖。叶尘和郑蓉帮他联系了快递公司,安排志愿者帮他打包、发货,还在网上帮他开了网店。现在,李叔叔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收入也增加了。(第十四个)

  在一个乡镇医院,他们遇到了听障的王爷爷,因为医院没有语音提示系统,他每次做检查都不知道该去哪里,只能跟着别人走。吴莲和苏晴帮医院安装了“手语提示屏”,在各个检查室门口显示检查流程和注意事项,还安排志愿者在医院里引导。现在,王爷爷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检查室了,看病也变得顺利了。(第十五个)

  在一个城市社区,他们遇到了视力障碍的刘叔叔,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