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檐下晒暖-《灶王爷的赊账簿》

  雪后初晴,阳光把院子里的积雪照得发亮,晃得人睁不开眼。豆宝搬了张竹椅放在屋檐下,沈爷爷披着厚棉袄坐在上面,手里捏着串晒干的山楂果,时不时往嘴里丢一颗,酸得眯起眼睛。

  “这山楂晒得透,够酸。”沈爷爷咂咂嘴,把手里的线团递给豆宝,“来,帮我把这穗子缠上。”那是用红绳编的长穗,要系在拐杖上的,说是“过年拄着喜庆”。豆宝接过线团,手指绕着穗子转,红绳在阳光下泛着光,像条小蛇在她掌心里游动。

  娘在屋里蒸馒头,面发得蓬松,隔着窗纸都能闻到酵母的甜香。她探出头喊:“豆宝,把院里的腊梅剪两枝来,插在堂屋的瓶里。”豆宝应声跑向墙角,那株腊梅是前年移栽的,今年第一次开花,黄灿灿的花骨朵挤在枝桠上,香得钻鼻子。她踮脚折了两枝,枝桠上还沾着没化的雪粒,一碰就簌簌往下掉。

  “小心刺。”沈爷爷慢悠悠地说。豆宝果然没留神,指尖被花刺扎了下,冒出个小红点。她把花枝插进桌上的青瓷瓶里,雪粒融在水里,泛起小小的涟漪,花香混着馒头的热气,在屋里漫开。

  院门外传来“咯吱咯吱”的踩雪声,是王婶挎着篮子来了,篮子里装着刚腌的酸白菜。“给你家送点酸菜,炖肉吃解腻。”王婶嗓门亮,震得屋檐上的雪都掉下来几块,“昨儿听你娘说豆宝咳嗽,我特意多放了把生姜,熬水喝能驱寒。”

  娘赶紧从屋里迎出来,接过篮子往王婶手里塞了两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热乎的,带回去给娃垫垫饥。”王婶假意推让了两句,笑着接了,又从兜里掏出个布包,“这是我娘家捎来的蜂蜜,给豆宝冲水喝,比冰糖润。”

  豆宝摸着兜里王婶给的蜂蜜,心里甜丝丝的。她想起夏天王婶家的牛下崽,娘半夜起来帮忙接生,守了整整一夜;想起秋天自家的玉米熟了,爹帮王婶家掰了一整天棒子。这些事像屋檐下的冰棱,一串一串,串起了日子里的细碎暖。

  沈爷爷把缠好的红穗系在拐杖上,穗子垂下来,走路时“哗啦哗啦”响。他拄着拐杖站起来,往王婶家的方向努努嘴:“她家的柴火垛该添了,下午让你爹去后山劈点松柴送过去,松柴耐烧,烟还小。”娘在屋里应着:“早想着呢,蒸完馒头就让他去。”

  阳光渐渐爬到竹椅上,晒得人后背发烫。豆宝靠在沈爷爷腿上,看他用拐杖尖在雪地上写字,写的是“福”字,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屋檐上的冰棱往下滴水,一滴一滴落在石阶上,敲出“嗒嗒”的声,像在数着这晴好的日子。

  屋里的馒头香越来越浓,娘端着个托盘出来,上面摆着刚蒸好的糖包,糖汁从裂开的面皮里流出来,黏糊糊的。“趁热吃。”娘把一个糖包塞给豆宝,又递了一个给沈爷爷,“三婆刚派人来说,她的药快没了,等下让你沈爷爷去看看,顺便把这糖包给她捎两个。”

  沈爷爷咬着糖包,含糊不清地说:“让豆宝跟我去,她认得路。”豆宝立刻点头,嘴里的糖汁甜得发腻,心里却像被阳光晒过一样,暖烘烘的。她知道,等下出门,口袋里除了给三婆的糖包,还要装上娘新炒的南瓜子,还有王婶给的蜂蜜——三婆总说“蜂蜜配瓜子,越吃越香”。

  檐下的积雪慢慢化着,露出青灰色的瓦片。远处的麦田盖上了白棉被,近处的腊梅香得正浓,屋里的馒头冒着热气,院外的人踩着雪来串门……豆宝舔了舔嘴角的糖渣,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檐下的暖,不用轰轰烈烈,只要有这些细碎的惦记和往来,就足够把每个冬天都焐得热热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