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把晒场晒得滚烫,麦粒摊在竹席上,金闪闪的像铺了层碎金子。豆宝光着脚丫在席边跑,脚心沾着麦糠,痒得直缩脚。沈爷爷坐在场边的老槐树下,手里转着根竹鞭,鞭梢缠着红布条——那是去年开镰时,娘特意给他系的,说能讨个好彩头。
“慢着点,别踩了麦子。”沈爷爷的声音混着蝉鸣飘过来,带着点晒透的麦香。豆宝停住脚,蹲下身数麦粒,数到第七颗时,忽然发现有只七星瓢虫趴在麦穗上,红底黑点的背甲在阳光下亮得像块宝石。
“沈爷爷你看!”她举着麦穗跑过去,瓢虫被惊动了,展开翅膀飞走,留下点细碎的翅粉沾在她指尖,“它是不是也来帮忙晒麦子?”
沈爷爷笑着往她手里塞了块烤红薯:“是呢,瓢虫吃蚜虫,是咱庄稼人的帮手。”红薯烤得流油,甜香顺着指缝往鼻尖钻,豆宝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松口。
爹推着石碾子在场中转圈,石碾子轧过麦粒,发出“咯吱咯吱”的响,麦粒的壳被压碎,露出雪白的粉。娘跟在后面,用木耙把麦粒摊匀,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麦糠里,洇出小小的湿痕。
“歇会儿吧,喝口水。”沈爷爷递过水壶,娘接过去喝了一大口,水珠顺着下巴滴在蓝布衫上,像缀了颗颗碎钻。“今年的麦子比去年沉实,”娘擦着汗笑,“脱完粒能多磨两袋面,够咱吃到来年开春。”
豆宝跑到石碾子旁,学着爹的样子想推一把,却被石碾子的重量带得打了个趔趄。爹伸手扶住她,掌心的老茧蹭得她胳膊有点痒:“等你长到石碾子高,爹就教你用它。”
“那得等多久?”豆宝仰着脸问,阳光穿过爹的指缝落在她脸上,暖烘烘的。
“快着呢,”沈爷爷在一旁接话,“你看这槐树,去年才到你爹肩膀,今年都快够着房檐了。”他指着树干上的刻痕,“这是你出生那年刻的,现在都高过三个刻痕了。”
豆宝摸着树干上深浅不一的刻痕,忽然觉得时光像场看不见的风,吹得麦子黄了又青,吹得槐树长了又长,也吹得她慢慢长高,能帮着娘捡麦穗,能给沈爷爷递水壶,能数清石碾子转了多少圈。
日头爬到头顶时,晒场边来了几个乡亲。李伯扛着个大簸箕,说是来帮着扬场;王婶拎着篮煮玉米,给大家当晌午饭;连腿脚不便的三婆都拄着拐杖来,坐在槐树下给大家看衣裳,说怕被鸟雀叨了去。
石碾子还在转,木耙还在翻,笑声却比蝉鸣还热闹。豆宝啃着玉米,看爹和李伯用木锨扬场,麦粒和麦壳被风一吹,分成两道弧线,饱满的麦粒落在前场,壳子飘到后场,像被施了魔法。
“风从东边来,扬得才干净。”李伯喊着号子,木锨起落的节奏和石碾子的转动声合在一起,像支丰收的调子。豆宝跟着节奏拍手,忽然发现沈爷爷正往她口袋里塞烤红薯,还是特意挑的流油的红心蜜薯。
秋阳渐渐斜了,麦粒在竹席上晒得半干,散发出更浓的麦香。爹把晒好的麦粒装进麻袋,豆宝跑过去帮忙拽袋口,指尖触到麻袋粗糙的布面,混着麦粒的温热,心里踏实得像揣了块暖玉。
“收工喽!”爹拍了拍满袋的麦粒,声音里带着笑。乡亲们收拾着家什往回走,李伯的簸箕里装着娘给的新麦面,王婶的篮子里多了几个烤红薯,三婆的拐杖头上,不知何时缠了圈麦秸,像戴了朵金花儿。
豆宝跟在沈爷爷身后往家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麦香缠着衣角,像舍不得走。她忽然想起娘说的,秋天是攒力气的季节,把阳光和汗水都藏进麦粒里,冬天就有暖炕和白面馍,开春就有新种下的希望。
晚风掠过晒场,竹席上残留的麦糠被吹得打旋,像在跳支圆舞曲。豆宝回头望,晒场在暮色里渐渐安静,只有石碾子还立在那儿,碾盘上沾着的麦粒,在最后一缕阳光里,亮得像撒了把星星。
“慢着点,别踩了麦子。”沈爷爷的声音混着蝉鸣飘过来,带着点晒透的麦香。豆宝停住脚,蹲下身数麦粒,数到第七颗时,忽然发现有只七星瓢虫趴在麦穗上,红底黑点的背甲在阳光下亮得像块宝石。
“沈爷爷你看!”她举着麦穗跑过去,瓢虫被惊动了,展开翅膀飞走,留下点细碎的翅粉沾在她指尖,“它是不是也来帮忙晒麦子?”
沈爷爷笑着往她手里塞了块烤红薯:“是呢,瓢虫吃蚜虫,是咱庄稼人的帮手。”红薯烤得流油,甜香顺着指缝往鼻尖钻,豆宝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松口。
爹推着石碾子在场中转圈,石碾子轧过麦粒,发出“咯吱咯吱”的响,麦粒的壳被压碎,露出雪白的粉。娘跟在后面,用木耙把麦粒摊匀,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麦糠里,洇出小小的湿痕。
“歇会儿吧,喝口水。”沈爷爷递过水壶,娘接过去喝了一大口,水珠顺着下巴滴在蓝布衫上,像缀了颗颗碎钻。“今年的麦子比去年沉实,”娘擦着汗笑,“脱完粒能多磨两袋面,够咱吃到来年开春。”
豆宝跑到石碾子旁,学着爹的样子想推一把,却被石碾子的重量带得打了个趔趄。爹伸手扶住她,掌心的老茧蹭得她胳膊有点痒:“等你长到石碾子高,爹就教你用它。”
“那得等多久?”豆宝仰着脸问,阳光穿过爹的指缝落在她脸上,暖烘烘的。
“快着呢,”沈爷爷在一旁接话,“你看这槐树,去年才到你爹肩膀,今年都快够着房檐了。”他指着树干上的刻痕,“这是你出生那年刻的,现在都高过三个刻痕了。”
豆宝摸着树干上深浅不一的刻痕,忽然觉得时光像场看不见的风,吹得麦子黄了又青,吹得槐树长了又长,也吹得她慢慢长高,能帮着娘捡麦穗,能给沈爷爷递水壶,能数清石碾子转了多少圈。
日头爬到头顶时,晒场边来了几个乡亲。李伯扛着个大簸箕,说是来帮着扬场;王婶拎着篮煮玉米,给大家当晌午饭;连腿脚不便的三婆都拄着拐杖来,坐在槐树下给大家看衣裳,说怕被鸟雀叨了去。
石碾子还在转,木耙还在翻,笑声却比蝉鸣还热闹。豆宝啃着玉米,看爹和李伯用木锨扬场,麦粒和麦壳被风一吹,分成两道弧线,饱满的麦粒落在前场,壳子飘到后场,像被施了魔法。
“风从东边来,扬得才干净。”李伯喊着号子,木锨起落的节奏和石碾子的转动声合在一起,像支丰收的调子。豆宝跟着节奏拍手,忽然发现沈爷爷正往她口袋里塞烤红薯,还是特意挑的流油的红心蜜薯。
秋阳渐渐斜了,麦粒在竹席上晒得半干,散发出更浓的麦香。爹把晒好的麦粒装进麻袋,豆宝跑过去帮忙拽袋口,指尖触到麻袋粗糙的布面,混着麦粒的温热,心里踏实得像揣了块暖玉。
“收工喽!”爹拍了拍满袋的麦粒,声音里带着笑。乡亲们收拾着家什往回走,李伯的簸箕里装着娘给的新麦面,王婶的篮子里多了几个烤红薯,三婆的拐杖头上,不知何时缠了圈麦秸,像戴了朵金花儿。
豆宝跟在沈爷爷身后往家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麦香缠着衣角,像舍不得走。她忽然想起娘说的,秋天是攒力气的季节,把阳光和汗水都藏进麦粒里,冬天就有暖炕和白面馍,开春就有新种下的希望。
晚风掠过晒场,竹席上残留的麦糠被吹得打旋,像在跳支圆舞曲。豆宝回头望,晒场在暮色里渐渐安静,只有石碾子还立在那儿,碾盘上沾着的麦粒,在最后一缕阳光里,亮得像撒了把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