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豆宝就被院子里的动静吵醒了。他揉着眼睛坐起来,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吆喝声——是沈爷爷在给牛添草料。穿好衣服跑出去,却见沈爷爷正和一个陌生人说话,那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短打,肩上扛着个麻袋,麻袋里鼓鼓囊囊的,不知装着什么。
“这位是?”豆宝好奇地问。
沈爷爷笑着介绍:“这是你李伯,以前在村里赶车的,后来去关外做买卖,这不大老远回来探亲嘛。”
那李伯转过身,脸上堆着憨厚的笑,露出两排黄牙:“哟,这就是豆宝吧?都长这么高了!”他说着,从麻袋里掏出个红布包,塞到豆宝手里,“来,伯给你带的见面礼。”
豆宝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花花绿绿的麦芽糖,裹着透明的糖纸,在晨光里闪着光。他眼睛一亮——这是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后来村里没人做了,没想到李伯还记得。
“谢谢李伯!”豆宝捧着糖,笑得眉眼弯弯。
李伯摆摆手:“谢啥!我这次回来,还带了些关外的种子,听说你爹在琢磨着改良耕地,或许能用得上。”他说着,把麻袋往地上一放,里面果然是些颗粒饱满的种子,比本地的谷种大上一圈。
沈爷爷蹲下身,抓起一把种子仔细看着:“这是……黑麦?关外的品种?”
“是啊,耐寒耐旱,产量还高。”李伯道,“我在关外试种了两年,效果不错,就想着带回来点,让乡亲们也试试。”
豆宝在一旁听着,忽然想起沈叔叔说过的话——“人走得再远,根也在这儿”。李伯在关外打拼多年,却还记得回来给村里带种子;沈叔叔在城里工作,每年都要寄钱回来修村里的桥;就连那个总爱偷摘他家果子的二丫,上次去镇上赶集,也特意给豆宝带了串糖葫芦。
“豆宝,发啥呆呢?”沈爷爷拍了拍他的头。
“爷爷,李伯,咱们把这些种子种在东坡那块地好不好?那里光照足,说不定能种活!”豆宝指着远处的山坡说。
沈爷爷和李伯相视一笑:“好啊,就听你的。”
吃过早饭,三人便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往东坡去。东坡的地是村里最差的,石头多,土也薄,一直荒着。豆宝跟着他们翻地、撒种,手掌被磨出了水泡,却一点也不觉得疼。李伯一边干活一边讲关外的事,说那里的雪下得能埋住牛,说那里的人见面都爱递烟袋,说他走夜路时,总有人在身后喊他的名字,回头却啥也没有——原来是老乡惦记他,托风捎来的念想。
“李伯,你以后还走吗?”豆宝问。
李伯擦了把汗:“不走了。关外再好,也不如家里踏实。你看这土,踩上去多实在。”他指着地里刚种下的种子,“等这些长出来,咱村就不用愁粮食了。”
夕阳西下时,地终于种完了。三人坐在田埂上,看着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心里都透着一股踏实。豆宝掏出李伯给的麦芽糖,分给他们:“甜吗?”
“甜!”沈爷爷和李伯异口同声地说。
豆宝笑了,他舔着麦芽糖,看晚霞把天空染成金红色,忽然明白,所谓的“家”,不只是一间屋子、一个院子,更是这些记挂着彼此的人,是一起种下的种子,是嘴里的甜、手里的暖。
夜里,豆宝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手里攥着剩下的半块麦芽糖。他想,明天要去告诉二丫,李伯带回来的种子能长出好庄稼;要去告诉村头的瞎眼婆婆,她儿子托李伯带了药回来;还要去看看那棵老槐树,去年被雷劈了个口子,说不定用李伯带的法子,能让它重新活过来。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豆宝的脸上,他的嘴角带着笑,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里,东坡的黑麦长得比人还高,沈爷爷、李伯、二丫……好多人在麦浪里笑着,风一吹,麦香混着麦芽糖的甜,飘得老远老远。
“这位是?”豆宝好奇地问。
沈爷爷笑着介绍:“这是你李伯,以前在村里赶车的,后来去关外做买卖,这不大老远回来探亲嘛。”
那李伯转过身,脸上堆着憨厚的笑,露出两排黄牙:“哟,这就是豆宝吧?都长这么高了!”他说着,从麻袋里掏出个红布包,塞到豆宝手里,“来,伯给你带的见面礼。”
豆宝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花花绿绿的麦芽糖,裹着透明的糖纸,在晨光里闪着光。他眼睛一亮——这是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后来村里没人做了,没想到李伯还记得。
“谢谢李伯!”豆宝捧着糖,笑得眉眼弯弯。
李伯摆摆手:“谢啥!我这次回来,还带了些关外的种子,听说你爹在琢磨着改良耕地,或许能用得上。”他说着,把麻袋往地上一放,里面果然是些颗粒饱满的种子,比本地的谷种大上一圈。
沈爷爷蹲下身,抓起一把种子仔细看着:“这是……黑麦?关外的品种?”
“是啊,耐寒耐旱,产量还高。”李伯道,“我在关外试种了两年,效果不错,就想着带回来点,让乡亲们也试试。”
豆宝在一旁听着,忽然想起沈叔叔说过的话——“人走得再远,根也在这儿”。李伯在关外打拼多年,却还记得回来给村里带种子;沈叔叔在城里工作,每年都要寄钱回来修村里的桥;就连那个总爱偷摘他家果子的二丫,上次去镇上赶集,也特意给豆宝带了串糖葫芦。
“豆宝,发啥呆呢?”沈爷爷拍了拍他的头。
“爷爷,李伯,咱们把这些种子种在东坡那块地好不好?那里光照足,说不定能种活!”豆宝指着远处的山坡说。
沈爷爷和李伯相视一笑:“好啊,就听你的。”
吃过早饭,三人便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往东坡去。东坡的地是村里最差的,石头多,土也薄,一直荒着。豆宝跟着他们翻地、撒种,手掌被磨出了水泡,却一点也不觉得疼。李伯一边干活一边讲关外的事,说那里的雪下得能埋住牛,说那里的人见面都爱递烟袋,说他走夜路时,总有人在身后喊他的名字,回头却啥也没有——原来是老乡惦记他,托风捎来的念想。
“李伯,你以后还走吗?”豆宝问。
李伯擦了把汗:“不走了。关外再好,也不如家里踏实。你看这土,踩上去多实在。”他指着地里刚种下的种子,“等这些长出来,咱村就不用愁粮食了。”
夕阳西下时,地终于种完了。三人坐在田埂上,看着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心里都透着一股踏实。豆宝掏出李伯给的麦芽糖,分给他们:“甜吗?”
“甜!”沈爷爷和李伯异口同声地说。
豆宝笑了,他舔着麦芽糖,看晚霞把天空染成金红色,忽然明白,所谓的“家”,不只是一间屋子、一个院子,更是这些记挂着彼此的人,是一起种下的种子,是嘴里的甜、手里的暖。
夜里,豆宝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手里攥着剩下的半块麦芽糖。他想,明天要去告诉二丫,李伯带回来的种子能长出好庄稼;要去告诉村头的瞎眼婆婆,她儿子托李伯带了药回来;还要去看看那棵老槐树,去年被雷劈了个口子,说不定用李伯带的法子,能让它重新活过来。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豆宝的脸上,他的嘴角带着笑,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里,东坡的黑麦长得比人还高,沈爷爷、李伯、二丫……好多人在麦浪里笑着,风一吹,麦香混着麦芽糖的甜,飘得老远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