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雨脚刚歇,田埂上的泥就软得能陷进半只鞋。豆宝跟着爹往南坡走,裤脚沾着的泥浆甩来甩去,在青石板上印出串歪歪扭扭的脚印,像刚学步的娃娃踩出来的。
“慢点走,”爹回头拉了她一把,手里的秧苗捆得整整齐齐,翠绿的叶子上还挂着雨珠,“这泥滑,摔着了沾一身土。”他往田埂边的柳树上靠了靠,秧苗的清香混着新泥的腥气,往人鼻孔里钻。
沈爷爷的竹篓放在田埂头,里面装着些裹着泥的姜块,是从后山药圃挖的。“这姜得埋在沙土里,”他用手扒开田埂边的浮土,露出底下金黄的沙瓤,“比种在菜畦里更瓷实,秋后挖出来,姜肉黄澄澄的,辣得够劲。”
豆宝蹲在旁边看,姜块上的须根沾着湿泥,像老爷爷的胡须。她想起去年冬天,沈爷爷用这姜泡了酒,说“开春喝能驱寒”,坛子里的姜块泡得发黄,酒液却清得能照见人影。
娘挎着竹篮从坡下上来,篮子里是刚蒸的糯米团子,红糖馅从裂开的缝里流出来,黏得像拔丝。“歇会儿,吃点东西再忙,”她往沈爷爷手里塞了个团子,“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糯米团子的甜混着新泥的腥,在雨后天晴的空气里缠成一团。爹咬着团子,指着翻好的水田:“这田得先灌足水,让泥泡透了,插秧才稳当。”他用脚踩了踩田埂,泥从指缝里挤出来,“你看这泥,攥成团能挤出浆,就是好泥,能养稻子。”
豆宝学着他的样子攥泥,湿泥在掌心沉甸甸的,带着点温热,像捧着块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炭火。她忽然觉得,这田埂的新泥里,藏着好多故事——有去年稻茬腐烂的软,有冬雪融化的凉,有今春雨水的润,还有爹弯腰插秧时,汗珠砸进泥里的响。
沈爷爷把姜块埋进沙土里,每块之间留着空隙,说“得给它们长的地方”。他拍了拍手上的泥:“万物都一样,得有自己的地儿,才能长得好。人也一样,得找准自己的活计,日子才踏实。”
远处传来水牛的哞叫声,小石头赶着牛往坡上走,牛背上还驮着个竹筐,里面装着他家的秧苗。“豆宝姐,我爹让我来问问,要不要帮忙插秧?”他看见沈爷爷埋姜,眼睛亮了亮,“爷爷,这姜埋下去,秋天能收多少?”
“够你家腌一坛姜咸菜,”沈爷爷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收了姜,让你娘多放些辣椒,够辣才够味。”
日头爬到头顶时,水田灌满了水,像面镜子,把天上的云都映得晃晃悠悠的。爹卷起裤脚走进田里,弯腰插下第一株秧,翠绿的苗在水里晃了晃,稳稳地立住了。“插秧得浅,根须沾着泥就行,太深了长不高,”他回头教豆宝,“就像做人,得扎根,却不能把自己埋得太实,得留着往上长的劲。”
豆宝脱了鞋,赤脚踩进田里,泥没过脚踝,凉丝丝的却不冰,像被无数只小手轻轻托着。她学着爹的样子插秧,苗却总歪歪扭扭的,被爹笑着扶正:“别急,慢慢来,苗要插得匀,行距要对齐,这样通风,稻子才能长饱满。”
沈爷爷坐在田埂上,看着他们父女俩在田里忙碌,手里编着个小竹篮。青黄的篾条在他手里转着圈,很快就编出个小巧的底,“给你装秧苗用,省得弯腰时掉水里”。
娘在坡上晒着刚收的油菜籽,黑亮的籽儿在竹匾里滚来滚去,像撒了把碎星。“叔,您尝尝这新炒的油菜籽,”她抓了把递过去,“香得很,能榨出清亮的油。”
暮色漫上来时,田里的秧苗插了大半,整整齐齐的像块绿格子布。爹扛着豆宝往坡下走,她的裤脚和衣角都沾着泥,却笑得合不拢嘴。沈爷爷背着竹篓跟在后面,竹杖点在田埂上,留下个小小的坑,很快被新泥填满。
院门外,灶烟笔直地冲上天空,和远处的炊烟缠在一起。娘往灶膛里添着柴,锅里的鱼汤“咕嘟”响,白汽裹着鱼香漫出来,把满身的泥味都盖了下去。
豆宝趴在门框上,看沈爷爷坐在竹椅上擦竹杖,新泥在他指尖慢慢蹭掉,露出底下光滑的竹纹。她忽然觉得,这田埂的新泥,就像日子的底色,看着朴素,却藏着无限的生机——只要肯弯腰劳作,肯静心等待,总有一天,会从这泥里长出沉甸甸的希望,长出满眼的绿,长出心里的甜。
夜里,她躺在被窝里,闻着头发里残留的泥腥味,像还在田埂上奔跑。窗外的月光落在窗台上,照着沈爷爷送的小竹篮,篾条的缝隙里,好像还沾着南坡的新泥,带着春的消息,静静等着秋天的收获。
“慢点走,”爹回头拉了她一把,手里的秧苗捆得整整齐齐,翠绿的叶子上还挂着雨珠,“这泥滑,摔着了沾一身土。”他往田埂边的柳树上靠了靠,秧苗的清香混着新泥的腥气,往人鼻孔里钻。
沈爷爷的竹篓放在田埂头,里面装着些裹着泥的姜块,是从后山药圃挖的。“这姜得埋在沙土里,”他用手扒开田埂边的浮土,露出底下金黄的沙瓤,“比种在菜畦里更瓷实,秋后挖出来,姜肉黄澄澄的,辣得够劲。”
豆宝蹲在旁边看,姜块上的须根沾着湿泥,像老爷爷的胡须。她想起去年冬天,沈爷爷用这姜泡了酒,说“开春喝能驱寒”,坛子里的姜块泡得发黄,酒液却清得能照见人影。
娘挎着竹篮从坡下上来,篮子里是刚蒸的糯米团子,红糖馅从裂开的缝里流出来,黏得像拔丝。“歇会儿,吃点东西再忙,”她往沈爷爷手里塞了个团子,“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糯米团子的甜混着新泥的腥,在雨后天晴的空气里缠成一团。爹咬着团子,指着翻好的水田:“这田得先灌足水,让泥泡透了,插秧才稳当。”他用脚踩了踩田埂,泥从指缝里挤出来,“你看这泥,攥成团能挤出浆,就是好泥,能养稻子。”
豆宝学着他的样子攥泥,湿泥在掌心沉甸甸的,带着点温热,像捧着块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炭火。她忽然觉得,这田埂的新泥里,藏着好多故事——有去年稻茬腐烂的软,有冬雪融化的凉,有今春雨水的润,还有爹弯腰插秧时,汗珠砸进泥里的响。
沈爷爷把姜块埋进沙土里,每块之间留着空隙,说“得给它们长的地方”。他拍了拍手上的泥:“万物都一样,得有自己的地儿,才能长得好。人也一样,得找准自己的活计,日子才踏实。”
远处传来水牛的哞叫声,小石头赶着牛往坡上走,牛背上还驮着个竹筐,里面装着他家的秧苗。“豆宝姐,我爹让我来问问,要不要帮忙插秧?”他看见沈爷爷埋姜,眼睛亮了亮,“爷爷,这姜埋下去,秋天能收多少?”
“够你家腌一坛姜咸菜,”沈爷爷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收了姜,让你娘多放些辣椒,够辣才够味。”
日头爬到头顶时,水田灌满了水,像面镜子,把天上的云都映得晃晃悠悠的。爹卷起裤脚走进田里,弯腰插下第一株秧,翠绿的苗在水里晃了晃,稳稳地立住了。“插秧得浅,根须沾着泥就行,太深了长不高,”他回头教豆宝,“就像做人,得扎根,却不能把自己埋得太实,得留着往上长的劲。”
豆宝脱了鞋,赤脚踩进田里,泥没过脚踝,凉丝丝的却不冰,像被无数只小手轻轻托着。她学着爹的样子插秧,苗却总歪歪扭扭的,被爹笑着扶正:“别急,慢慢来,苗要插得匀,行距要对齐,这样通风,稻子才能长饱满。”
沈爷爷坐在田埂上,看着他们父女俩在田里忙碌,手里编着个小竹篮。青黄的篾条在他手里转着圈,很快就编出个小巧的底,“给你装秧苗用,省得弯腰时掉水里”。
娘在坡上晒着刚收的油菜籽,黑亮的籽儿在竹匾里滚来滚去,像撒了把碎星。“叔,您尝尝这新炒的油菜籽,”她抓了把递过去,“香得很,能榨出清亮的油。”
暮色漫上来时,田里的秧苗插了大半,整整齐齐的像块绿格子布。爹扛着豆宝往坡下走,她的裤脚和衣角都沾着泥,却笑得合不拢嘴。沈爷爷背着竹篓跟在后面,竹杖点在田埂上,留下个小小的坑,很快被新泥填满。
院门外,灶烟笔直地冲上天空,和远处的炊烟缠在一起。娘往灶膛里添着柴,锅里的鱼汤“咕嘟”响,白汽裹着鱼香漫出来,把满身的泥味都盖了下去。
豆宝趴在门框上,看沈爷爷坐在竹椅上擦竹杖,新泥在他指尖慢慢蹭掉,露出底下光滑的竹纹。她忽然觉得,这田埂的新泥,就像日子的底色,看着朴素,却藏着无限的生机——只要肯弯腰劳作,肯静心等待,总有一天,会从这泥里长出沉甸甸的希望,长出满眼的绿,长出心里的甜。
夜里,她躺在被窝里,闻着头发里残留的泥腥味,像还在田埂上奔跑。窗外的月光落在窗台上,照着沈爷爷送的小竹篮,篾条的缝隙里,好像还沾着南坡的新泥,带着春的消息,静静等着秋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