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年(甲戌年,公元前227年)?
荆轲到达秦国都城咸阳,通过秦王宠臣蒙嘉用谦卑的言辞请求拜见。秦王嬴政非常高兴,穿上朝服,安排最高规格的外交礼仪(设九宾)接见荆轲。荆轲捧着装有燕国督亢地图的匣子献给秦王,地图全部展开时,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图穷匕见)。荆轲乘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直刺过去;还没刺到秦王身上,秦王惊跳起来,衣袖被挣断。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大殿上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发毫无预料,全都失去了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立的群臣不准携带任何兵器,秦王左右的侍从只能徒手与荆轲搏斗,并且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负剑)秦王把剑推到背后,这才拔出剑来砍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倒下,就把匕首向秦王掷去,击中了铜柱。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骂道:“事情之所以没办成,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你订立归还诸侯土地的契约来回报太子啊!”(生劫之)于是,秦王下令将荆轲肢解示众。秦王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到赵国,命令王翦率军讨伐燕国。秦军与燕军以及前来援助的赵代地在易水西边交战,大败燕代联军。
秦始皇二十一年(乙亥年,公元前226年)?
冬季,十月,王翦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姬喜和太子姬丹率领他们的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今辽宁一带)。秦将李信率兵急速追击燕王。代王赵嘉(原赵国公子)写信给燕王,劝他杀掉太子丹献给秦王以求和。太子丹躲藏在衍水(今辽宁太子河)中,燕王派人杀了太子丹,想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但秦王仍然进兵攻打燕国。
秦将王贲(王翦之子)率军攻打楚国,占领了十多座城池。
秦王问将军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你估计需要多少兵力才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秦王拿这个问题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怯!”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便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到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
秦始皇二十二年(丙子年,公元前225年)?
王贲率军攻打魏国,引黄河水(一说汴河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三月,城墙崩塌。魏王魏假投降,秦军杀了他,于是灭亡了魏国。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魏国附属小国国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说:“承蒙大王施恩惠,用大块土地换小块土地,真是太好了。不过,我从魏国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认为他很讲道义(义),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与此同时,李信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攻打寝城(今安徽临泉),都大败楚军。李信又进攻鄢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攻克了它。于是李信率领部队向西进军,准备与蒙恬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会师。楚国军队尾随秦军,三天三夜不停息地追击,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秦军两座营垒,杀死了七个都尉;李信逃回秦国。
秦王听说这个消息,非常愤怒,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纳将军的计策,李信果然使我们秦军受辱。将军虽然生病了,难道就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生病不能带兵,秦王说:“这事已经决定了,将军不要再推辞了!”王翦说:“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就按将军的计策办。”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秦王亲自送行到霸上(今陕西西安东)。王翦请求秦王赏赐他很多上好的田地房宅。秦王说:“将军尽管出发吧,何必担忧贫穷呢!”王翦说:“做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得不到封侯的爵位,所以趁着大王特别信任我的时候,我就多请求些田地房宅给子孙置办产业罢了。”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陆续五次派使者回朝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赏赐财物,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不是这样的。秦王性情粗暴多疑(怚中),不信任人,如今他把全国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指挥,我如果不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置办稳固的产业(自坚),岂不是会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秦始皇二十三年(丁丑年,公元前224年)?
王翦率军夺取了陈(今河南淮阳)以南直到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一带的土地。楚国人听说王翦增兵而来,就调集了全国兵力来抵抗秦军;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战。王翦每天都让士兵休息洗澡,改善饮食,安抚他们;亲自和士兵一起用餐。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问:“军营中在玩什么游戏?”士兵回答说:“正在练习投石和跳跃。”(投石、超距)王翦说:“士兵们可以投入战斗了!”这时,楚军因为长期求战不得,已经疲惫松懈,便向东撤退。王翦趁势追击,命令精锐部队出击,大败楚军,一直追到蕲县(今安徽宿州南)以南,杀死了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楚军于是溃败逃跑。王翦趁机乘胜平定楚国各地城邑。
秦始皇二十四年(戊寅年,公元前223年)?
王翦、蒙武(蒙恬之父)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在楚国故地设置楚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年,公元前222年)?
秦国大规模发兵,派王贲进攻辽东(今辽宁一带),俘虏了燕王姬喜。
司马光评论(臣光曰):? 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愤怒,去冒犯如虎狼般凶残的秦国,(轻虑浅谋)挑起怨恨,加速灾祸降临,导致燕国先祖召公的宗庙祭祀突然断绝(不祀忽诸),他的罪过哪有比这更大的呢!可是议论的人有的还认为他是贤才,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根据才能任命官员,遵循礼制建立政事,以仁爱之心关怀百姓,用诚信态度结交邻国。这样,官职能得到合适的人选,政事能合乎法度,百姓感念他的恩德,邻国亲近他的道义。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国家就会像磐石一样安稳,像熊熊烈火一样旺盛。(炽如焱火)触犯它的会被撞碎,冒犯它的会被烧焦,即使有强横凶暴的国家,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太子丹放弃这些正道不干,反而凭着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发泄个人一时的愤怒,采用盗贼般的阴谋诡计,结果功业毁坏,自身被杀,国家覆亡变成废墟,难道不悲哀吗!
那种跪着前行(膝行)、匍匐在地(蒲伏),不是真正的恭敬;反复承诺(复言)、一再许诺(重诺),不是真正的诚信;挥霍金银(糜金)、散发玉石(散玉),不是真正的恩惠;断头自杀(刎首)、剖腹明志(决腹),不是真正的勇敢。总而言之,他谋划不深远而行动不合道义,大概属于楚国白公胜(春秋时楚国作乱者)那一类人吧!
荆轲为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自己七大族人的安危,想用一尺八寸的匕首来使燕国强大、削弱秦国,不也太愚蠢了吗!所以扬雄(西汉思想家)评论此事,认为要离(春秋刺客)是蜘蛛螫虫一类的渺小人物(蛛蝥之靡),聂政(战国刺客)是壮士中的渺小人物(壮士之靡),荆轲是刺客中的渺小人物(刺客之靡),都不能称之为义。扬雄又说:“荆轲,是君子眼中的盗贼吧!”(君子盗诸)说得好啊!
王贲率军进攻代地,俘虏了代王赵嘉。
王翦完全平定了原楚国统治的江南地区(长江以南),迫使百越(南方各部族)的君长投降,秦国设置了会稽郡(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五月,秦国下令天下举行盛大的宴会庆祝(大酺)。
齐国灭亡的背景:? 当初,齐国的君王后(齐王建之母)贤惠,侍奉秦国非常谨慎谨慎(事秦谨),与诸侯交往讲求信用(与诸侯信);齐国又地处东方海滨(东边海上)。秦国日夜不停地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这五国各自忙于自救,因此齐王田建在位四十多年没有遭受战祸(不受兵)。等到君王后病危时,告诫齐王建说:“群臣中可以重用的人有某某。”齐王建说:“请让我写下来。”君王后说:“好。”齐王建取来笔和木简准备记录,君王后却说:“我已经忘记了。”(暗示齐王建应自己识人)君王后死后,后胜做了齐国的相国,他大量接受秦国间谍的贿赂(多受秦间金)。齐国的宾客使者到秦国去,秦国又送给很多金钱。这些宾客使者回国后都充当秦国的反间,劝说齐王朝拜秦国,不整治攻防战备(不修攻战之备),也不帮助五国抵抗秦国(不助五国攻秦),秦国因此得以逐一灭亡五国。
齐王建准备动身到咸阳去朝拜秦王。临淄城雍门(西门)的守门官(司马)拦住他说:“大家拥立国君,是为了国家(社稷)呢,还是为了国君本人(王)呢?”齐王建说:“是为了国家。”司马说:“既然是为了国家才立国君,那么国君您为什么要离开国家到秦国去呢?”齐王建于是掉转车头返回王宫。
即墨(今山东平度)的大夫听说这件事,就去见齐王说:“齐国领土方圆四千里,拥有精兵数百万。那些三晋(韩赵魏)逃亡在外的官员,不愿为秦国效力,聚集在阿城(今山东东阿)、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之间的有几百人;大王您把他们召集起来,交给他们百万人的军队,让他们去收复三晋的故土,那么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就可以被我们攻入了。楚国逃亡在外的官员,不愿为秦国效力,聚集在齐国南部边境城邑的也有几百人;大王您把他们召集起来,交给他们百万人的军队,让他们去收复楚国的故地,那么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就可以被我们攻入了。这样,齐国的威望可以重振,秦国也可以灭亡,岂止是保住我们的国家而已啊!”齐王建不采纳他的意见。
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年,公元前221年)?
王贲率军从燕国故地南下攻打齐国,突然攻入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民众没有敢抵抗的。秦国派人诱降齐王田建,许诺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齐王建于是投降,秦国把他迁到共地(今河南辉县),安置在松树与柏树之间,最终饥寒交迫而死(饿而死)。齐国人怨恨齐王建不早点与诸侯合纵抗秦,听信奸臣和宾客(客)的谗言以致亡国,编了一首歌谣唱道:“松树啊!柏树啊!把王建迁到共地的是那些宾客吗!”怨恨齐王建任用宾客不加审察(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司马光评论(臣光曰):? 合纵连横(从衡)的说法虽然反复多变(反覆百端),但大体上合纵(六国联合抗秦)是对六国有利的。从前先王建立众多诸侯国,亲近诸侯,让他们通过朝见聘问(朝聘)来互相交往,通过宴会享乐(飨宴)来互相取悦,通过会盟来互相团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希望他们同心协力来保卫国家啊。假使六国能够用信义相互亲近,那么秦国即使强横凶暴,又怎么能灭亡他们呢!
那三晋(韩赵魏),是齐国、楚国的屏障(籓蔽);齐国、楚国,是三晋的根基(根柢)。地理形势互相辅助(形势相资),内外互相依靠(表里相依)。所以如果三晋去攻打齐国、楚国,是自己断绝自己的根基;如果齐国、楚国去攻打三晋,是自己拆除自己的屏障。哪有拆除自己的屏障去向盗贼献媚,还说“盗贼将会爱护我而不来攻打我”的道理呢?这难道不荒谬吗(岂不悖哉)!
秦始皇称帝:? 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德行兼备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功业超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于是更改名号为“皇帝”,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布告称为“诏”,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颁布制书说:“死后根据生平行为定谥号,这是让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很没有道理。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是始皇帝,后代就按次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万世皇帝,永远传下去(传之无穷)。”
秦始皇统一后的制度与措施(公元前221年及之后)?
五德终始说与秦朝新制:?
当初,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邹衍创立了关于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学说。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齐国人将此学说呈奏给他。秦始皇采纳了这种学说,认为周朝得到的是火德,秦取代周,依循的是水克火的道理,所以秦属于水德。因此开始更改纪元,朝贺都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旌旗、符节、旗帜都崇尚黑色;数字以六为尊贵单位(如符节、法冠皆六寸,车乘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等)。
关于分封制的争论:?
丞相王绾等人提议说:“燕国、齐国、楚国等地距离遥远,不在那里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请求分封各位皇子为王。”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交给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很多,但后来亲属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如今海内仰仗陛下神灵得以统一,都应设为郡县。对于皇子及功臣,用国家赋税重重赏赐他们,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天下没有异心,这才是安定太平的办法。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争不止,就是因为有诸侯王。依靠祖宗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又要重新建立诸侯国,这是在制造战争啊!这样还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
推行郡县制及其他措施:?
于是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置郡守(行政长官)、郡尉(军事长官)、郡监(监察长官)。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熔化铸成编钟的架子(锺鐻)和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千石(约合今30吨),放置在宫廷中。统一法律、度量衡、车辆轨距标准。将天下豪强富户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居住。
仿建六国宫室:?
秦国原有的宗庙以及章台宫、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每征服一个诸侯国,就仿照该国宫室,在渭水北岸的咸阳阪上进行修建,南临渭水。从雍门向东一直到泾水、渭水交会处,宫殿楼宇、空中走廊(复道)、环绕的亭阁连绵不断。俘获的各诸侯国的美人、钟鼓乐器都安置在这些宫室中。
始皇巡行与封禅(公元前220年 - 219年)?
始皇二十七年(辛巳年,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巡视陇西郡(今甘肃)、北地郡(今甘肃宁夏一带),到达鸡头山(今宁夏六盘山),经过回中宫(今陕西陇县)。在渭水南岸兴建信宫,建成后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筑道路直通骊山(秦始皇陵所在地)。建造甘泉宫前殿。修筑甬道(两侧有墙的通道)从咸阳连接到各处。在全国修建供帝王车马行驶的宽阔道路(驰道)。
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年,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向东巡视各郡县,登上邹地的峄山(今山东邹城),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业。随后召集鲁地的儒家学者七十人,到泰山脚下,商议封禅大典的礼仪。儒生们有的说:“古代封禅时,使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蒲车),以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扫净地面祭祀,坐席用草秆编成。”各种议论分歧很大。秦始皇认为这些礼仪难以施行,因此贬退了这些儒生。于是开辟车道,从泰山南坡登上山顶,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德;从北坡下山,在梁父山(泰山旁小山)举行禅礼。封禅礼仪大多采用秦国太祝(祭祀官)在雍城祭祀上帝时的程式,但具体的封藏过程都秘而不宣,世人无从知晓。
随后秦始皇向东巡游到海边,祭祀名山大川及八位神灵(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秦始皇往南登上琅邪山(今山东胶南),非常
荆轲到达秦国都城咸阳,通过秦王宠臣蒙嘉用谦卑的言辞请求拜见。秦王嬴政非常高兴,穿上朝服,安排最高规格的外交礼仪(设九宾)接见荆轲。荆轲捧着装有燕国督亢地图的匣子献给秦王,地图全部展开时,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图穷匕见)。荆轲乘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直刺过去;还没刺到秦王身上,秦王惊跳起来,衣袖被挣断。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大殿上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发毫无预料,全都失去了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立的群臣不准携带任何兵器,秦王左右的侍从只能徒手与荆轲搏斗,并且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负剑)秦王把剑推到背后,这才拔出剑来砍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倒下,就把匕首向秦王掷去,击中了铜柱。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骂道:“事情之所以没办成,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你订立归还诸侯土地的契约来回报太子啊!”(生劫之)于是,秦王下令将荆轲肢解示众。秦王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到赵国,命令王翦率军讨伐燕国。秦军与燕军以及前来援助的赵代地在易水西边交战,大败燕代联军。
秦始皇二十一年(乙亥年,公元前226年)?
冬季,十月,王翦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姬喜和太子姬丹率领他们的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今辽宁一带)。秦将李信率兵急速追击燕王。代王赵嘉(原赵国公子)写信给燕王,劝他杀掉太子丹献给秦王以求和。太子丹躲藏在衍水(今辽宁太子河)中,燕王派人杀了太子丹,想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但秦王仍然进兵攻打燕国。
秦将王贲(王翦之子)率军攻打楚国,占领了十多座城池。
秦王问将军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你估计需要多少兵力才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秦王拿这个问题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怯!”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便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到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
秦始皇二十二年(丙子年,公元前225年)?
王贲率军攻打魏国,引黄河水(一说汴河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三月,城墙崩塌。魏王魏假投降,秦军杀了他,于是灭亡了魏国。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魏国附属小国国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说:“承蒙大王施恩惠,用大块土地换小块土地,真是太好了。不过,我从魏国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认为他很讲道义(义),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与此同时,李信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攻打寝城(今安徽临泉),都大败楚军。李信又进攻鄢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攻克了它。于是李信率领部队向西进军,准备与蒙恬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会师。楚国军队尾随秦军,三天三夜不停息地追击,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秦军两座营垒,杀死了七个都尉;李信逃回秦国。
秦王听说这个消息,非常愤怒,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纳将军的计策,李信果然使我们秦军受辱。将军虽然生病了,难道就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生病不能带兵,秦王说:“这事已经决定了,将军不要再推辞了!”王翦说:“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就按将军的计策办。”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秦王亲自送行到霸上(今陕西西安东)。王翦请求秦王赏赐他很多上好的田地房宅。秦王说:“将军尽管出发吧,何必担忧贫穷呢!”王翦说:“做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得不到封侯的爵位,所以趁着大王特别信任我的时候,我就多请求些田地房宅给子孙置办产业罢了。”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陆续五次派使者回朝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赏赐财物,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不是这样的。秦王性情粗暴多疑(怚中),不信任人,如今他把全国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指挥,我如果不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置办稳固的产业(自坚),岂不是会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秦始皇二十三年(丁丑年,公元前224年)?
王翦率军夺取了陈(今河南淮阳)以南直到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一带的土地。楚国人听说王翦增兵而来,就调集了全国兵力来抵抗秦军;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战。王翦每天都让士兵休息洗澡,改善饮食,安抚他们;亲自和士兵一起用餐。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问:“军营中在玩什么游戏?”士兵回答说:“正在练习投石和跳跃。”(投石、超距)王翦说:“士兵们可以投入战斗了!”这时,楚军因为长期求战不得,已经疲惫松懈,便向东撤退。王翦趁势追击,命令精锐部队出击,大败楚军,一直追到蕲县(今安徽宿州南)以南,杀死了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楚军于是溃败逃跑。王翦趁机乘胜平定楚国各地城邑。
秦始皇二十四年(戊寅年,公元前223年)?
王翦、蒙武(蒙恬之父)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在楚国故地设置楚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年,公元前222年)?
秦国大规模发兵,派王贲进攻辽东(今辽宁一带),俘虏了燕王姬喜。
司马光评论(臣光曰):? 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愤怒,去冒犯如虎狼般凶残的秦国,(轻虑浅谋)挑起怨恨,加速灾祸降临,导致燕国先祖召公的宗庙祭祀突然断绝(不祀忽诸),他的罪过哪有比这更大的呢!可是议论的人有的还认为他是贤才,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根据才能任命官员,遵循礼制建立政事,以仁爱之心关怀百姓,用诚信态度结交邻国。这样,官职能得到合适的人选,政事能合乎法度,百姓感念他的恩德,邻国亲近他的道义。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国家就会像磐石一样安稳,像熊熊烈火一样旺盛。(炽如焱火)触犯它的会被撞碎,冒犯它的会被烧焦,即使有强横凶暴的国家,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太子丹放弃这些正道不干,反而凭着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发泄个人一时的愤怒,采用盗贼般的阴谋诡计,结果功业毁坏,自身被杀,国家覆亡变成废墟,难道不悲哀吗!
那种跪着前行(膝行)、匍匐在地(蒲伏),不是真正的恭敬;反复承诺(复言)、一再许诺(重诺),不是真正的诚信;挥霍金银(糜金)、散发玉石(散玉),不是真正的恩惠;断头自杀(刎首)、剖腹明志(决腹),不是真正的勇敢。总而言之,他谋划不深远而行动不合道义,大概属于楚国白公胜(春秋时楚国作乱者)那一类人吧!
荆轲为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自己七大族人的安危,想用一尺八寸的匕首来使燕国强大、削弱秦国,不也太愚蠢了吗!所以扬雄(西汉思想家)评论此事,认为要离(春秋刺客)是蜘蛛螫虫一类的渺小人物(蛛蝥之靡),聂政(战国刺客)是壮士中的渺小人物(壮士之靡),荆轲是刺客中的渺小人物(刺客之靡),都不能称之为义。扬雄又说:“荆轲,是君子眼中的盗贼吧!”(君子盗诸)说得好啊!
王贲率军进攻代地,俘虏了代王赵嘉。
王翦完全平定了原楚国统治的江南地区(长江以南),迫使百越(南方各部族)的君长投降,秦国设置了会稽郡(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五月,秦国下令天下举行盛大的宴会庆祝(大酺)。
齐国灭亡的背景:? 当初,齐国的君王后(齐王建之母)贤惠,侍奉秦国非常谨慎谨慎(事秦谨),与诸侯交往讲求信用(与诸侯信);齐国又地处东方海滨(东边海上)。秦国日夜不停地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这五国各自忙于自救,因此齐王田建在位四十多年没有遭受战祸(不受兵)。等到君王后病危时,告诫齐王建说:“群臣中可以重用的人有某某。”齐王建说:“请让我写下来。”君王后说:“好。”齐王建取来笔和木简准备记录,君王后却说:“我已经忘记了。”(暗示齐王建应自己识人)君王后死后,后胜做了齐国的相国,他大量接受秦国间谍的贿赂(多受秦间金)。齐国的宾客使者到秦国去,秦国又送给很多金钱。这些宾客使者回国后都充当秦国的反间,劝说齐王朝拜秦国,不整治攻防战备(不修攻战之备),也不帮助五国抵抗秦国(不助五国攻秦),秦国因此得以逐一灭亡五国。
齐王建准备动身到咸阳去朝拜秦王。临淄城雍门(西门)的守门官(司马)拦住他说:“大家拥立国君,是为了国家(社稷)呢,还是为了国君本人(王)呢?”齐王建说:“是为了国家。”司马说:“既然是为了国家才立国君,那么国君您为什么要离开国家到秦国去呢?”齐王建于是掉转车头返回王宫。
即墨(今山东平度)的大夫听说这件事,就去见齐王说:“齐国领土方圆四千里,拥有精兵数百万。那些三晋(韩赵魏)逃亡在外的官员,不愿为秦国效力,聚集在阿城(今山东东阿)、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之间的有几百人;大王您把他们召集起来,交给他们百万人的军队,让他们去收复三晋的故土,那么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就可以被我们攻入了。楚国逃亡在外的官员,不愿为秦国效力,聚集在齐国南部边境城邑的也有几百人;大王您把他们召集起来,交给他们百万人的军队,让他们去收复楚国的故地,那么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就可以被我们攻入了。这样,齐国的威望可以重振,秦国也可以灭亡,岂止是保住我们的国家而已啊!”齐王建不采纳他的意见。
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年,公元前221年)?
王贲率军从燕国故地南下攻打齐国,突然攻入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民众没有敢抵抗的。秦国派人诱降齐王田建,许诺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齐王建于是投降,秦国把他迁到共地(今河南辉县),安置在松树与柏树之间,最终饥寒交迫而死(饿而死)。齐国人怨恨齐王建不早点与诸侯合纵抗秦,听信奸臣和宾客(客)的谗言以致亡国,编了一首歌谣唱道:“松树啊!柏树啊!把王建迁到共地的是那些宾客吗!”怨恨齐王建任用宾客不加审察(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司马光评论(臣光曰):? 合纵连横(从衡)的说法虽然反复多变(反覆百端),但大体上合纵(六国联合抗秦)是对六国有利的。从前先王建立众多诸侯国,亲近诸侯,让他们通过朝见聘问(朝聘)来互相交往,通过宴会享乐(飨宴)来互相取悦,通过会盟来互相团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希望他们同心协力来保卫国家啊。假使六国能够用信义相互亲近,那么秦国即使强横凶暴,又怎么能灭亡他们呢!
那三晋(韩赵魏),是齐国、楚国的屏障(籓蔽);齐国、楚国,是三晋的根基(根柢)。地理形势互相辅助(形势相资),内外互相依靠(表里相依)。所以如果三晋去攻打齐国、楚国,是自己断绝自己的根基;如果齐国、楚国去攻打三晋,是自己拆除自己的屏障。哪有拆除自己的屏障去向盗贼献媚,还说“盗贼将会爱护我而不来攻打我”的道理呢?这难道不荒谬吗(岂不悖哉)!
秦始皇称帝:? 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德行兼备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功业超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于是更改名号为“皇帝”,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布告称为“诏”,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颁布制书说:“死后根据生平行为定谥号,这是让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很没有道理。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是始皇帝,后代就按次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万世皇帝,永远传下去(传之无穷)。”
秦始皇统一后的制度与措施(公元前221年及之后)?
五德终始说与秦朝新制:?
当初,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邹衍创立了关于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学说。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齐国人将此学说呈奏给他。秦始皇采纳了这种学说,认为周朝得到的是火德,秦取代周,依循的是水克火的道理,所以秦属于水德。因此开始更改纪元,朝贺都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旌旗、符节、旗帜都崇尚黑色;数字以六为尊贵单位(如符节、法冠皆六寸,车乘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等)。
关于分封制的争论:?
丞相王绾等人提议说:“燕国、齐国、楚国等地距离遥远,不在那里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请求分封各位皇子为王。”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交给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很多,但后来亲属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如今海内仰仗陛下神灵得以统一,都应设为郡县。对于皇子及功臣,用国家赋税重重赏赐他们,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天下没有异心,这才是安定太平的办法。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争不止,就是因为有诸侯王。依靠祖宗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又要重新建立诸侯国,这是在制造战争啊!这样还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
推行郡县制及其他措施:?
于是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置郡守(行政长官)、郡尉(军事长官)、郡监(监察长官)。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熔化铸成编钟的架子(锺鐻)和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千石(约合今30吨),放置在宫廷中。统一法律、度量衡、车辆轨距标准。将天下豪强富户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居住。
仿建六国宫室:?
秦国原有的宗庙以及章台宫、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每征服一个诸侯国,就仿照该国宫室,在渭水北岸的咸阳阪上进行修建,南临渭水。从雍门向东一直到泾水、渭水交会处,宫殿楼宇、空中走廊(复道)、环绕的亭阁连绵不断。俘获的各诸侯国的美人、钟鼓乐器都安置在这些宫室中。
始皇巡行与封禅(公元前220年 - 219年)?
始皇二十七年(辛巳年,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巡视陇西郡(今甘肃)、北地郡(今甘肃宁夏一带),到达鸡头山(今宁夏六盘山),经过回中宫(今陕西陇县)。在渭水南岸兴建信宫,建成后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筑道路直通骊山(秦始皇陵所在地)。建造甘泉宫前殿。修筑甬道(两侧有墙的通道)从咸阳连接到各处。在全国修建供帝王车马行驶的宽阔道路(驰道)。
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年,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向东巡视各郡县,登上邹地的峄山(今山东邹城),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业。随后召集鲁地的儒家学者七十人,到泰山脚下,商议封禅大典的礼仪。儒生们有的说:“古代封禅时,使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蒲车),以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扫净地面祭祀,坐席用草秆编成。”各种议论分歧很大。秦始皇认为这些礼仪难以施行,因此贬退了这些儒生。于是开辟车道,从泰山南坡登上山顶,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德;从北坡下山,在梁父山(泰山旁小山)举行禅礼。封禅礼仪大多采用秦国太祝(祭祀官)在雍城祭祀上帝时的程式,但具体的封藏过程都秘而不宣,世人无从知晓。
随后秦始皇向东巡游到海边,祭祀名山大川及八位神灵(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秦始皇往南登上琅邪山(今山东胶南),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