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汉纪二十七】-《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时间范围]汉哀帝元寿元年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前2年-公元2年)

  汉哀帝元寿元年(己未年,公元前二年)

  春季,正月,初一(辛丑朔日): 汉哀帝下诏,要求将军和中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各推荐一名通晓兵法的人。同时,任命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兼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兼骠骑将军。

  同一天,发生日食。 哀帝下诏要求公卿大夫们毫无保留地陈述朝廷的过失;又命令推荐贤良方正并能直言进谏的人各一名。大赦天下。

  丞相王嘉上密封奏章说: “孝元皇帝(汉元帝)继承大业,性情温和谦恭,欲望不多,国库积存的钱有四十万万。他曾到上林苑游玩,后宫冯贵人跟随他到了兽圈,猛兽受惊跑出,冯贵人上前挡在皇帝前面,元帝赞赏她的义勇,赏赐她五万钱。对于后宫受宠爱的人,元帝也有赏赐,但只让她们私下道谢,不让众人知道。这是为了显示公平,避免偏袒,怕失去人心。赏赐也很节约。那时外戚财产达到千万的都很少,所以少府(管皇室财政)、水衡(管上林苑)的钱很多。即使后来遇到初元、永光年间的灾荒饥馑,加上西羌叛乱,对外供应军队,对内赈济贫民,国家始终没有倾覆的危险,就是因为国库充实。孝成皇帝(汉成帝)时,谏官常批评他私自出宫游玩以及过分宠爱女色、沉溺酒色、损害德行的危害,言辞很尖锐,但成帝始终不怨恨发怒。宠臣淳于长、张放、史育,史育多次被贬斥,家财不满千万;张放被驱逐回封国;淳于长在狱中被拷打致死。成帝不因私情损害公义,所以尽管宫内多有非议,朝廷还是安定平稳,把基业传给了陛下。陛下在封国时,喜好《诗经》《尚书》,崇尚节俭,应召入京时,所经过的地方都称颂您的德政和美誉,这是天下人心转向您的原因。陛下刚即位时,更换帷帐,去掉华丽的装饰,皇帝的座车只用丝帛包边而已。本应为共皇(哀帝生父定陶恭王刘康)修建寝庙,但您体恤百姓疾苦,考虑到国家财政不足,就割舍亲情,暂停了工程,现在才开始动工。然而,驸马都尉董贤却也在上林苑中建造官署,又为他修建宏大的府第,大门朝向北阙(宫门),引王渠(长安城内水道)水灌溉花园池塘,派使者监督工程,赏赐工匠和士卒,比修建宗庙还优厚。董贤的母亲病了,长安厨(官署名)供应祭祀用具,路上经过的人都能得到饮食。为董贤制作器物,器物做好后,要先呈献给陛下过目才送给他,如果东西特别好,还特地赏赐工匠。即使供奉宗庙和三宫(太后、皇后、妃嫔居住处)的东西,也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董贤家有宾客婚宴或接待亲属,各官府都一起帮忙送礼,赏赐给奴仆、奴婢每人十万钱。使者监视、到市场上强取物品,商人们震动惊恐,路上议论纷纷,群臣惶恐疑惑。陛下曾下诏书说要罢除苑囿,却赐给董贤两千多顷土地,这导致均田制度从此崩溃。董贤奢侈僭越、放纵无度,搅乱了阴阳秩序,灾异现象频繁出现,百姓谣言四起,惶恐不安。上天迷惑了他的心意,使他无法自我控制。陛下向来仁爱智慧、处事谨慎,如今却招来这样大的讥讽。孔子说:‘国家危险了不去扶持,倾倒了不去扶正,那还要宰相干什么呢?’我王嘉有幸位居丞相,私下内心悲伤,不能尽献愚忠;如果我的死对国家有益,我绝不吝惜。希望陛下审慎对待自己偏爱的人,明察众人共同的疑虑!从前宠臣邓通、韩嫣,骄横显贵失去法度,贪图享乐不知满足,小人不能克制情欲,最终身陷罪责,祸国亡身,不得善终,这就是所谓‘爱他恰恰是害了他’啊!应该深刻借鉴前代教训,节制对董贤的恩宠,保全他的性命。”哀帝因此对王嘉渐渐不满。

  前凉州刺史杜邺以方正的身份在回答策问时说: “我听说阳尊阴卑,是上天的法则。所以男子即使地位低贱,在家中也是阳;女子即使地位高贵,在国中也是阴。因此礼制明确规定‘三从’的道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使有文母(周文王妃太姒)那样的贤德,也必须依附于儿子。从前郑庄公纵容母亲姜氏(武姜)的私欲,最终导致弟弟叔段篡国的祸乱;周襄王被母亲惠后(隗后)逼迫,流亡郑国。汉朝建立后,吕太后偏私吕氏亲属,几乎危害了国家。我见陛下约束自身、节俭端正,想与天下一起革新政治,但祥瑞没有出现,反而发生了日食、地震。考察《春秋》记载的灾异现象,都是用象征来警示。日食,表明阳(君、夫)被阴(臣、妻)所侵犯。坤卦象征地,代表土,代表母亲,应以安静为美德;地震,就是阴不受节制的表现。天象的预示非常明显,我不敢不直言此事!过去曾子问孔子关于顺从命令的道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他赞赏闵子骞(孔子弟子)严守礼制不苟且顺从父母,所做的事没有不合情理的,所以别人无法离间他。如今各位外戚兄弟,无论贤能与否,都在宫中侍奉,担任各种官职,有的掌管禁军,有的统领边防军,恩宠集中在一家,这种积累起来的显贵权势,是世所罕见、前所未闻的。甚至同时任命两个大司马、将军(指傅晏、丁明)。皇甫氏(周卿士)虽然强盛,三桓(鲁国三家大夫)虽然显赫,鲁国因此建立三军,也不能超过现在这种局面!任命之日,就发生了日食。日食不发生在任命之前或之后,偏偏在任命时发生,这表明陛下谦逊没有主见,秉承的旨意不止一处(指受傅太后等影响),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罪的人不追究惩罚,无功的人却得到官爵,这种风气逐渐积累,过失就在这里。希望陛下能因此警醒。古代诗人所讽刺,《春秋》所讥讽的,象征意义就是如此,恐怕不指别的。从后人的角度看前事,会愤恨不平。但自己正在做的事,不自己对照反省,就以为是对的,这就是计虑的失误。希望陛下更加精诚,思考即位之初的志向,做事参考古代圣贤,以满足天下人心,那么黎民百姓无不喜悦,上帝百神收回威怒,吉祥福禄,怎会不降临呢!”

  哀帝又征召孔光到公车署,询问日食之事,任命他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加给事中衔,地位仅次于丞相。

  当初,王莽回到封国后,闭门自守。他的次子王获杀死了一个奴仆,王莽严厉责备王获,迫令他自杀。王莽在封国三年,官吏百姓上书为他申冤的达数百人。 到这时,贤良周护、宋崇等人在对策中,又极力称颂王莽的功德。哀帝于是征召王莽和平阿侯王仁回到京师长安,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

  董贤利用日食变异的机会,阻止了傅晏、息夫躬(二人与董贤争宠)的计划。正月十七日(辛卯),哀帝收回傅晏的大司马印绶,罢官回家。

  正月二十三日(丁巳),皇太太后傅氏(哀帝祖母)去世,与元帝合葬于渭陵,称孝元傅皇后。

  丞相王嘉、御史大夫贾延上奏弹劾息夫躬、孙宠等人的罪过。哀帝于是罢免了息夫躬、孙宠的官职,遣送回封国;又罢免了侍中、诸曹、黄门郎等数十人。

  鲍宣上书说: “陛下以父礼侍奉天,以母礼侍奉地,像养育子女一样养育黎民。即位以来,上天(父)亏缺光明(日食),大地(母)震动,百姓(子)谣言惊恐。如今日食发生在正月初一(三始之日),实在可怕。小民在初一这天尚且怕损坏器物,何况发生日食呢!陛下深刻自责,避开正殿,征求直言,寻求过失,罢退外戚和身边无功受禄的人,征召任命孔光为光禄大夫,察觉孙宠、息夫躬的罪恶,罢官遣返封国,众人一致赞许,无不欣喜。天和人是心意相通的,人心喜悦则天意就化解了。然而二月十六日(丙戌),出现白虹贯穿太阳(一种不祥天象),接着阴天不雨,这表明天下的忧患尚未解除,百姓的怨望还未平息。侍中、驸马都尉董贤,与陛下本无丝毫亲戚关系,只靠谄媚的容貌和奉承的言辞获得晋升,赏赐没有限度,耗尽了国库,合并了三座府第,还嫌小,又拆毁暴室(宫中的染织作坊)来扩建。董贤父子坐着天子的使者,监督修建府第,连夜间巡逻的吏卒都得到赏赐;上坟聚会,就由太官(掌管御膳)供应饮食。全国的贡品,本应供养一位君主,如今反而全进了董贤家,这难道是上天的旨意和百姓的心愿吗!天意不可长久辜负,如此厚待董贤,反而是害他啊!如果真想怜悯董贤,应该代他向天地谢罪,向天下人解释仇怨,罢免遣送回封国,收回御用器物归还官府,这样,他们父子还能保全性命;否则,被天下人所仇恨的人,不可能长久平安。孙宠、息夫躬不宜留在封国,可一并免职,以示天下。重新征召何武、师丹、彭宣、傅喜(这几位都是当时较正直或有声望的大臣),使百姓耳目一新,以顺应天心,建立大政,开创太平之基。”哀帝被这天象变异触动,采纳了鲍宣的建议,征召何武、彭宣;任命鲍宣为司隶校尉。

  哀帝假托傅太后遗诏的名义,让太皇太后王政君下令给丞相、御史大夫,增加董贤封邑二千户,并赐给孔乡侯(傅晏)、汝昌侯(傅商)、阳新侯(郑业)封国。 丞相王嘉将诏书封好退还,同时上密封奏章劝谏说:“我听说爵位、俸禄、土地,都是上天所拥有的。《尚书》说:‘上天任命有德的人,用五等服饰来表彰五种德行!’君王代表上天赐人爵位,尤其应该慎重。分封土地,如果不得当,那么众人不服,会惊动阴阳,其危害很深。如今圣体久病不愈,这是我内心恐惧的原因。高安侯董贤,是个奸佞得宠之臣,陛下把爵位都给他使他显贵,竭尽财物使他富有,贬损至尊的身份来宠幸他,君主的威严已经降低,国库已经空虚,还唯恐不够。财富都是民力所创造,孝文皇帝想建露台,因看重百金的花费而克制自己没建。如今董贤却挥霍国家赋税来施舍私人恩惠,一家竟得千金之赏,自古以来,显贵的大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消息传到四方,人们都同样怨恨他。俗话说:‘被千人指责,没病也会死。’我常为此寒心。如今太皇太后根据永信太后(傅太后)遗诏,下诏给丞相、御史,增加董贤的封户,赐三位侯爵封国,我感到困惑。山崩、地震、日食发生在岁首正月,这都是阴侵阳的警告。先前董贤已再次受封,傅晏、傅商也再次变更封邑(指傅商封汝昌侯),他们凭借私情横行贪求,恩宠已经过厚,他们仍不知满足,严重损害了尊卑上下的原则,不能昭示天下,为害太大了!臣子骄横欺罔,阴阳失调,邪气感应,会伤害身体。陛下久病不愈,继承人尚未确立,应该考虑端正万事,顺应天人之心,以求福佑,怎能轻忽自身、放纵私欲,不想想高祖(刘邦)创业的勤苦,垂立制度,想传之无穷呢!我谨慎地将诏书封还,不敢显露给别人看。不是怕死不敢依法行事,是怕天下人知道,所以不敢自我弹劾。”

  当初,廷尉梁相审理东平王刘云(被诬告诅咒哀帝)的案件,当时冬季还剩不到二十天(汉代规定冬季处决犯人),梁相怀疑刘云冤枉,供词有粉饰,上奏请求将案犯押解到长安,再交给公卿复审。 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认为可以准许。哀帝认为梁相等人看到皇帝身体不好,内外观望,怀有二心,希望刘云能活过冬天(拖延时间),没有讨伐逆贼、疾恶如仇、为主报仇的心意,于是将梁相等人全部免官贬为平民。几个月后,大赦天下。王嘉推荐说:“梁相等人都有才能品行,圣明的君王有计算功劳、赦免过失的做法,我私下为朝廷惋惜这三个人。”奏书呈上,哀帝心中不平。二十多天后,王嘉封还增加董贤封户的诏书,哀帝于是发怒,召王嘉到尚书省,责问他:“梁相等人先前犯有不忠之罪,罪恶昭彰,你当时已经自我弹劾(指之前推荐梁相);现在又称赞他们,说‘为朝廷惋惜’,为什么?”王嘉脱下帽子谢罪。事情交给将军和朝廷大臣讨论。光禄大夫孔光等人弹劾“王嘉迷惑国家,欺罔皇上,犯大不敬罪,请派谒者召王嘉到廷尉诏狱(奉诏关押犯人的监狱)。”议郎龚胜等人认为:“王嘉前后言论矛盾,应剥夺爵位封地,贬为平民。”永信宫少府猛等人认为:“王嘉的罪名虽然应依法惩处,但大臣束发带枷锁,裸身受鞭打,这不是尊重国家、褒扬宗庙的做法。”哀帝不听。三月,下诏:“派谒者持节,召丞相到廷尉诏狱。”

  使者到了丞相府,府中的属官们流泪哭泣,一起配好毒药请王嘉喝,王嘉不肯喝。主簿说:“将相不面对法官陈述冤屈,是沿袭的惯例,您应当自尽。”使者严肃地坐在府门之上,主簿再次上前送上毒药。王嘉拿起药杯摔在地上,对属官们说:“我有幸位居三公,奉职有负国家,应当在街市上受刑,以昭示万众。丞相难道是小儿女吗!为什么要喝毒药而死!”王嘉于是穿戴整齐,出来见使者,再拜接受诏书;乘坐小吏坐的小车,去掉车盖,不戴帽子,跟随使者到廷尉官衙。廷尉收缴了王嘉的丞相和新甫侯印绶,将他捆绑起来,押送到都船诏狱。哀帝听说王嘉是活着自己到官吏那里的,大怒,派将军以下官员和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共同审讯。官吏责问王嘉,王嘉回答说:“审理案件的人希望得到实情。我见梁相等人先前审理东平王一案,并非认为刘云不该处死,只是想交给公卿复审,以示慎重;实在看不出他们有内外观望、阿附刘云的证据。后来他们有幸遇到大赦。梁相等人都是优秀的官吏,我确实为国家爱惜人才,并非偏袒这三人。”狱吏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您为什么认罪?应当有辜负国家的地方,不然不会白白入狱。”狱吏逐渐凌辱王嘉,王嘉仰天叹息说:“我有幸充任宰相,不能推荐贤能、斥退奸佞,因此辜负国家,死有余辜。”狱吏问谁是贤能,谁是奸佞。王嘉说:“贤能:前丞相孔光、前大司空何武,我没能推荐;奸佞:高安侯董贤父子,奸佞邪恶扰乱朝纲,我没能斥退。罪当处死,死而无憾!”王嘉被关押二十多天,绝食,吐血而死。

  后来哀帝看到王嘉的供词,考虑他的话,正好御史大夫贾延被免官。夏季,五月十七日(乙卯),任命孔光为御史大夫。秋季,七月九日(丙午),任命孔光为丞相,恢复他从前博山侯的封爵;又任命汜乡侯何武为御史大夫。哀帝这才明白孔光先前被免职并非他有罪过,而是身边的近臣诋毁诬陷所致,于是说:“傅嘉从前任侍中时,诋毁陷害仁德贤能的人,诬告大臣,使俊杰之士长期失去职位。现在罢免傅嘉为平民,遣返原郡。”八月,何武调任前将军。八月二十四日(辛卯),光禄大夫彭宣任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鲍宣因冒犯侮辱宰相(指王嘉?或指孔光?史文未明指具体事件),阻挡使者,不守臣子礼仪的罪名,被减免死罪,处以髡刑(剃发)和钳刑(颈戴铁圈)。

  大司马丁明一向敬重王嘉,对他的死感到怜惜;九月十九日(乙卯),哀帝下策书罢免丁明,让他回家。

  冬季,十一月十七日(壬午),任命前定陶太傅、光禄大夫韦赏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十一月二十四日(己丑),韦赏去世。

  十二月六日(庚子),任命侍中、驸马都尉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策书说: “树立你位列三公,作为汉朝的辅佐!前去尽你的忠心,匡正众事,公允地执掌中正之道!”这时董贤才二十二岁,虽居三公之位,但常在宫中服务,主管尚书事务(掌握实权),百官都通过董贤向皇帝奏事。哀帝认为董贤的父亲卫尉董恭不宜处在九卿之位,调任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董贤的弟弟董宽信接替董贤任驸马都尉。董氏亲属都担任侍中、诸曹、奉朝请等官职,恩宠超过了丁氏、傅氏两家。

  当初,丞相孔光任御史大夫时,董贤的父亲董恭是御史,侍奉孔光。 等到董贤任大司马,与孔光同为三公。哀帝故意让董贤私下拜访孔光。孔光一向恭敬谨慎,知道皇帝想尊崇董贤。听说董贤要来,孔光布置警戒,穿戴整齐出门等候,望见董贤的车队才退入府内。董贤到了中门,孔光进入小门旁的小屋,等董贤下车后,才出来拜见,迎送非常恭敬,不敢用宾客平等之礼。哀帝听说后,很高兴,立即任命孔光的两个侄子为谏大夫、常侍。董贤的权势从此与皇帝相等了。

  这时,成帝的外戚王氏家族衰败废弛,只有平阿侯王谭的儿子王去疾任侍中,弟弟王闳任中常侍。 王闳的岳父中郎将萧咸,是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董贤的父亲董恭仰慕他,想为儿子董宽信求娶萧咸的女儿为妻,托王闳去说。萧咸惶恐不敢答应,私下对王闳说:“董公任大司马,册封文书写着‘允执其中’(意为诚实地保持中正之道),这是尧禅位给舜时的话,不是任命三公的惯例,年长有见识的人见了无不心中恐惧。这哪是我们这种人家子弟能承受得了的!”王闳有智谋,听了萧咸的话也醒悟了,于是回报董恭,转达了萧咸谦卑不敢高攀的意思。董恭叹息说:“我家有什么对不起天下的,让人如此畏惧!”心里不高兴。后来哀帝在麒麟殿设酒宴,董贤父子及亲属参加宴会,侍中、中常侍都在旁侍候。哀帝有些醉意,从容地看着董贤,笑着说:“我想效法尧禅位给舜,怎么样?”王闳进言说:“天下是高皇帝(刘邦)的天下,并非陛下所有!陛下继承宗庙,应当传给子孙无穷无尽。皇统大业至关重要,天子不可有戏言!”哀帝沉默不高兴,左右的人都感到恐惧。于是哀帝将王闳遣出,回到郎署。很久之后,太皇太后(王政君)替王闳道歉,才召回王闳。王闳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君王设立三公,是效法日、月、星三光(象征辅佐),担任三公的人应当是贤人。《易经》说:‘鼎足折断,打翻了公的美食(鼎折足,覆公餗)’,比喻三公不得其人。从前孝文皇帝宠幸邓通,也不过让他当个中大夫;武帝宠幸韩嫣,不过是赏赐而已,都不让他们担任高位。如今大司马、卫将军董贤,对汉朝无功,又非皇亲国戚,也没有高尚的名誉德行来矫正世俗,几年间被提拔到三公高位,掌管禁卫军,无功而封侯,父子兄弟无故被提拔,赏赐耗尽了国库,万民喧哗,在道路上议论纷纷,实在不符合天意!从前褒地的神龙变化为人,生下褒姒,使周朝大乱(典出《史记·周本纪》)。我恐怕陛下有失德的讥讽,董贤有小人不知进退的灾祸,这不是垂范后世的做法!”哀帝虽然没有听从王闳的话,但欣赏他年轻志强,也没有加罪。

  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年,公元前一年)

  春季,正月,匈奴单于和乌孙国大昆弥(国王)伊秩靡都来长安朝见,汉朝认为这是荣耀。 当时西域共有五十国,从翻译官到将军、相国、侯、王都佩带汉朝印绶的,共有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国因为距离太远,不包括在内;他们来进贡时,汉朝就回礼,但不进行强制管理和统计。从黄龙年间(前49年)以来,单于每次来朝见,赏赐的锦绣、丝绵等,都比前一次更丰厚,以示安抚。单于在宴会上见到汉朝群臣,对董贤如此年轻感到奇怪,问翻译。哀帝让翻译回答说:“大司马年轻,因非常贤能而居高位。”单于于是起身,拜贺汉朝得到贤臣。这时哀帝因为太岁(古代星象中的凶神)在不利方位(压胜所在),安排单于住在上林苑的蒲陶宫,告诉他是为了更加敬重单于;单于知道了实情,很不高兴。

  夏季,四月三十日(壬辰晦),发生日食。

  五月二日(甲子),正式确定三公官职的名称和职责。 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任大司马;丞相孔光任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任大司空,封长平侯。

  六月二十六日(戊午),哀帝在未央宫去世。

  (班固评论:) 哀帝看到成帝时代皇权旁落,即位后多次诛杀大臣(如王莽被贬,傅晏、息夫躬被罢等),想加强君威效法武帝、宣帝。然而他宠信谗谄小人(董贤),憎恶忠直之臣(王嘉等),汉朝的基业从此衰落。

  太皇太后王政君听说哀帝驾崩,当天就乘车赶到未央宫,收取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 太后召见大司马董贤,在东厢房接见,询问丧事调度安排。董贤内心忧惧,不能回答,脱下帽子谢罪。太后说:“新都侯王莽,从前以大司马身份奉送先帝(成帝)大丧,熟悉旧例,我让他来协助你。”董贤叩头说:“太好了!”太后派使者快马召王莽入宫。下诏给尚书:所有调兵的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宦官)、期门兵(禁卫军)都归属王莽掌管。王莽遵照太后旨意,指使尚书弹劾董贤在皇帝生病时不亲自请医问药,禁止董贤进入宫殿司马门(宫门)。董贤不知如何是好,到宫门前脱帽赤脚谢罪。六月二十七日(己未),王莽派谒者拿着太后诏书,就在宫门前下策书给董贤说:“董贤年轻,不懂事理,担任大司马,不合众心,现收回大司马印绶,罢官回家!”当天,董贤和妻子都自杀了;家人惶恐,连夜埋葬。王莽怀疑他装死,主管官吏奏请挖开董贤棺材,抬到狱中查验,随后就埋在狱中。太皇太后下诏“公卿推举可任大司马的人”。王莽从前是大司马,为避开丁、傅外戚而辞位,众人称赞他贤能,又是太皇太后的近亲(侄子),自大司徒孔光以下,满朝官员都推举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左将军公孙禄两人商议,认为:“过去惠帝、昭帝时代,外戚吕氏、霍氏、上官氏掌权,几乎危及国家;如今成帝、哀帝接连两代没有后嗣,正应选立近亲幼主(指后来平帝),不宜让外戚大臣掌权。亲疏交错使用,对国家有利。”于是何武推举公孙禄可任大司马,公孙禄也推举何武。六月二十八日(庚申),太皇太后自行决定任命王莽为大司马,主管尚书事务。

  太皇太后与王莽商议选立继承人。 安阳侯王舜,是王莽的堂弟,为人谨慎,深受太皇太后信任喜爱,王莽奏请任命王舜为车骑将军。秋季,七月,派王舜与大鸿胪左咸持符节迎接中山王刘箕子(后改名刘衎)作为皇位继承人。

  王莽又奏报太皇太后,下诏给主管官员: 因皇太后(成帝皇后赵飞燕)与其妹妹赵昭仪专宠后宫,残害皇子,断绝皇嗣(指成帝无子),贬为孝成皇后,迁居北宫。又因定陶共王太后(傅太后)与孔乡侯傅晏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横恣肆,图谋不轨,将孝哀皇后(哀帝皇后傅氏)迁到桂宫居住,傅氏、丁氏家族成员全部免去官爵,遣回原郡,傅晏及其妻子儿女流放合浦。唯独下诏褒扬傅喜说:“高武侯傅喜,性情端正诚实,言论忠诚正直,虽与原定陶太后(傅太后)有亲属关系,但始终不顺从她的旨意做坏事,耿介守节,因此被斥逐回封国。《论语》不是说吗:‘严寒时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现召傅喜回长安,赐位特进(位同三公,无实职),参与朝会(奉朝请)。”傅喜虽受褒扬,但孤立忧惧;后来又被遣回封国,寿终正寝。王莽又将傅太后的尊号贬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的尊号贬为丁姬。

  王莽又上奏董贤父子骄横奢侈、僭越礼制,请求没收他们的财物归公。 凡因董贤关系当官的全部免职。董贤的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及家属流放合浦,董贤的母亲单独遣返原籍巨鹿。长安城中的小民喧哗哭泣,朝着董贤的府第方向哭泣,差点发生哄抢。官府变卖董氏财产,共值四十三万万钱。董贤所厚待的官吏沛郡人朱诩,自我弹劾离开大司马府(王莽府),买了棺材寿衣,收殓董贤尸体安葬。王莽听说后,找别的罪名处死了朱诩。

  王莽因为大司徒孔光是着名的儒者,辅佐过三位皇帝(成、哀、平?或宣、元、成?),太皇太后敬重他,天下信任他,于是极力尊崇和侍奉孔光,举荐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 王莽对自己平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