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静静的看了会儿才收回目光,马车摇晃中,她想起方才一时兴起给崔昀野造了谣,不禁后悔起来,她怎么这么口无遮拦呢?
还好她只是偷偷和苏嫣儿说话,别人不知道。苏嫣儿又是那么乖巧的女孩子,应该会憋在肚子里的。
马车自锦园东侧门而过,将沈瑜放下后,就去往主院。
………
十里泗水河畔,天一亮便聚集了无数民众,开工前先去各富户的粥棚下打碗热粥,就拿着自己的工具,在专人的指引下开凿冰河,又拖着车将冰块拉去其他地方。
原本寂冷的泗水河,突然变的热火朝天。
连州城内的六家寺庙,陆续在城内张贴告示,以招募民工,大兴土木。
有的寺庙原本只是个小庙,也请了工匠连夜规划,势必要按连州最大的寺庙法藏寺重新修缮。
许多木材用料还是从外地运进来的,商队每日从连州城门进进出出,一副经济繁盛之象。
先前陈老爷夸下海口,只一天,便让泗水河通船,可无数民工连凿了三日,才让河面碎冰流动。
当日夜里,两艘大画舫从渡口下河,载着无数官员和士绅以及他们的亲眷游河。
画舫管弦丝竹声飘的很远,一些无家可归的乞丐坐在岸边装饰的小火堆边,默默的看着连州的大户人家纵情享乐。
河面凿开后,不需要那么多民工维护了,自然也没有大户人家再准备热粥。
可马上,官府开始施粥了,百姓们听说是朝廷来赈灾的。虽然早就听说京城来了钦差大人,可那么久没动静,他们还以为这次的钦差连样子都不愿意做了。
却没成想,这次的粥不说插筷不倒,每日哪怕只一碗,也能撑的过去的。
知府议事厅内,崔昀野轻刮着茶盖,浅抿一口后,朝左下首的罗榕钦道:“衙门现在每日施粥,城内的富户卖给咱们官府再多粮米,也供应不起全城灾民。今日起,连州城免除各项商税和连州境内的过路费,一概为粮商行便利。本官要快点儿买粮,粮价高点也无妨,赈灾要紧!”
罗榕钦双手放在膝上,闻言立马恭敬应是,低垂的眼眸精光闪过。
自从官府公布买粮,太师带来的钦差和衙役全权处理收粮之事,他们连州的官员和衙役只能听候差遣,做些繁杂费力之事儿。
便是他这个知府,也只两次见过一箱箱白花花的银子从眼前抬出去,连摸都没机会摸。
他渐渐也回过味儿了,太师虽然自个儿花赈灾银如流水,但绝不让他们有机会贪污。
天地良心,他这次根本就没想贪污。
按以往朝廷赈灾的章程,这赈灾银最少有三分之一要用来打点京官和地方官,最多的,能花去赈灾银的大半。
而这次朝廷赈灾却不是以往的章程,没有户部的钦差,只新上任的帝师,带着他督察院的属官前来赈灾。
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这个钦差几乎是除大靖首辅外,所有官家的顶头上峰,还有扶持新帝登基的从龙之功,朝中威望可见一斑。
太师此番下行连州,还带了禁军,那甲胄凛冽的往那一站,便知那是圣上对太师此行的殷殷期盼。
他真没想过要贪污,从一开始就没想贪,他到现在连朝廷的赈灾款具体有多少都不知道。
只在秘密向京城打听赈灾款的数额后,知晓户部拨了两百万两现银和银票。
可也听说圣上为太师开了内库,太师出发前,从内库抬出了十几个大箱子,但里面的现银和银票有多少,却是除太师外,无人知晓。
他是有资格过问的,但太师不主动说,他根本不敢问,唯恐被太师那锐利的眼眸盯上,疑心他惦记赈灾银。
他只当这次是都察院的临时检察,比吏部考核还要认真对待,如何还敢贪污?
那些督察院的属官随时能彻查他,搞不好太师一句话,他就要丢了全家性命。
目前来看,太师除了对他们连州官员吝啬了点儿,却并无杀伐之心。
他们并非穷凶极恶浅薄短视之人,也就由着太师去了。
………
这些天,沈瑜过的无比快乐,真的可以说是随心所欲了。
所有人都迁就着她,哪怕她有些话在故意试探。
一些夫人夸赞她表哥和外祖家时,她直言自己是妾室生的,有一点为难人的想法,想看她们瞬间僵硬的笑容。
但没有,不知道是不是连州和京城不一样,这里的夫人小姐全然不在意她庶出的身份,表情没有一丝破绽,丝毫没让她尴尬。
苏嫣儿更是与她亲密无间,完全不介意她那天发癫。
她要求白天站在五亭桥上时,要看到泗水河两岸摆放无数的雪人,晚上则要看篝火晚会。
无数民工每日忙碌着,只为她这点无聊的趣味。
十里泗水河每日都有各家龙舟在加紧训练,以图大年初一的龙舟赛能拔得头筹。
………
因着连州放出消息,要高价买粮,且供不应求,全国各地的商户闻风观望。
做生意,赶早不赶晚,商人得到准确消息就马上将自家粮食运进连州城。
高大巍峨的连州城门,每日经过几百上千辆粮车。
各地粮商抵达连州后就发现,城内议论声不绝于耳。
皆是说着这次赈灾的钦差大臣,是位年轻的太师,为人不够稳重,每日每夜的同连州富户游船赏花夜宴。
粮商们守着自己粮车,渐渐开始抱怨起来。
虽每日有衙役收粮收的热火朝天,可衙役好似根本不够,越来越多的粮车运进城门,都快堆积成山了,衙役还没收到他们家的。
送回去的书信,几次去驿站也没有得到回信。
他们心知暂时还得在连州城待一段时日,于是白天就在泗水河畔看龙舟试赛,晚上看看烟火篝火。
现在的连州城,比秋季丰收的时日还要热闹,倒也不算难熬。
锦园内。
丁允鹤将十几张收粮票据呈到大爷案桌上:“京城那几位的粮车已经收了,柳家这次来卖粮的,是柳侍郎的一个庶弟,名叫柳伟鹏,咱们收了他近三万六千石粮食。小的全都查验过了,就是通州粮仓的稷米”
还好她只是偷偷和苏嫣儿说话,别人不知道。苏嫣儿又是那么乖巧的女孩子,应该会憋在肚子里的。
马车自锦园东侧门而过,将沈瑜放下后,就去往主院。
………
十里泗水河畔,天一亮便聚集了无数民众,开工前先去各富户的粥棚下打碗热粥,就拿着自己的工具,在专人的指引下开凿冰河,又拖着车将冰块拉去其他地方。
原本寂冷的泗水河,突然变的热火朝天。
连州城内的六家寺庙,陆续在城内张贴告示,以招募民工,大兴土木。
有的寺庙原本只是个小庙,也请了工匠连夜规划,势必要按连州最大的寺庙法藏寺重新修缮。
许多木材用料还是从外地运进来的,商队每日从连州城门进进出出,一副经济繁盛之象。
先前陈老爷夸下海口,只一天,便让泗水河通船,可无数民工连凿了三日,才让河面碎冰流动。
当日夜里,两艘大画舫从渡口下河,载着无数官员和士绅以及他们的亲眷游河。
画舫管弦丝竹声飘的很远,一些无家可归的乞丐坐在岸边装饰的小火堆边,默默的看着连州的大户人家纵情享乐。
河面凿开后,不需要那么多民工维护了,自然也没有大户人家再准备热粥。
可马上,官府开始施粥了,百姓们听说是朝廷来赈灾的。虽然早就听说京城来了钦差大人,可那么久没动静,他们还以为这次的钦差连样子都不愿意做了。
却没成想,这次的粥不说插筷不倒,每日哪怕只一碗,也能撑的过去的。
知府议事厅内,崔昀野轻刮着茶盖,浅抿一口后,朝左下首的罗榕钦道:“衙门现在每日施粥,城内的富户卖给咱们官府再多粮米,也供应不起全城灾民。今日起,连州城免除各项商税和连州境内的过路费,一概为粮商行便利。本官要快点儿买粮,粮价高点也无妨,赈灾要紧!”
罗榕钦双手放在膝上,闻言立马恭敬应是,低垂的眼眸精光闪过。
自从官府公布买粮,太师带来的钦差和衙役全权处理收粮之事,他们连州的官员和衙役只能听候差遣,做些繁杂费力之事儿。
便是他这个知府,也只两次见过一箱箱白花花的银子从眼前抬出去,连摸都没机会摸。
他渐渐也回过味儿了,太师虽然自个儿花赈灾银如流水,但绝不让他们有机会贪污。
天地良心,他这次根本就没想贪污。
按以往朝廷赈灾的章程,这赈灾银最少有三分之一要用来打点京官和地方官,最多的,能花去赈灾银的大半。
而这次朝廷赈灾却不是以往的章程,没有户部的钦差,只新上任的帝师,带着他督察院的属官前来赈灾。
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这个钦差几乎是除大靖首辅外,所有官家的顶头上峰,还有扶持新帝登基的从龙之功,朝中威望可见一斑。
太师此番下行连州,还带了禁军,那甲胄凛冽的往那一站,便知那是圣上对太师此行的殷殷期盼。
他真没想过要贪污,从一开始就没想贪,他到现在连朝廷的赈灾款具体有多少都不知道。
只在秘密向京城打听赈灾款的数额后,知晓户部拨了两百万两现银和银票。
可也听说圣上为太师开了内库,太师出发前,从内库抬出了十几个大箱子,但里面的现银和银票有多少,却是除太师外,无人知晓。
他是有资格过问的,但太师不主动说,他根本不敢问,唯恐被太师那锐利的眼眸盯上,疑心他惦记赈灾银。
他只当这次是都察院的临时检察,比吏部考核还要认真对待,如何还敢贪污?
那些督察院的属官随时能彻查他,搞不好太师一句话,他就要丢了全家性命。
目前来看,太师除了对他们连州官员吝啬了点儿,却并无杀伐之心。
他们并非穷凶极恶浅薄短视之人,也就由着太师去了。
………
这些天,沈瑜过的无比快乐,真的可以说是随心所欲了。
所有人都迁就着她,哪怕她有些话在故意试探。
一些夫人夸赞她表哥和外祖家时,她直言自己是妾室生的,有一点为难人的想法,想看她们瞬间僵硬的笑容。
但没有,不知道是不是连州和京城不一样,这里的夫人小姐全然不在意她庶出的身份,表情没有一丝破绽,丝毫没让她尴尬。
苏嫣儿更是与她亲密无间,完全不介意她那天发癫。
她要求白天站在五亭桥上时,要看到泗水河两岸摆放无数的雪人,晚上则要看篝火晚会。
无数民工每日忙碌着,只为她这点无聊的趣味。
十里泗水河每日都有各家龙舟在加紧训练,以图大年初一的龙舟赛能拔得头筹。
………
因着连州放出消息,要高价买粮,且供不应求,全国各地的商户闻风观望。
做生意,赶早不赶晚,商人得到准确消息就马上将自家粮食运进连州城。
高大巍峨的连州城门,每日经过几百上千辆粮车。
各地粮商抵达连州后就发现,城内议论声不绝于耳。
皆是说着这次赈灾的钦差大臣,是位年轻的太师,为人不够稳重,每日每夜的同连州富户游船赏花夜宴。
粮商们守着自己粮车,渐渐开始抱怨起来。
虽每日有衙役收粮收的热火朝天,可衙役好似根本不够,越来越多的粮车运进城门,都快堆积成山了,衙役还没收到他们家的。
送回去的书信,几次去驿站也没有得到回信。
他们心知暂时还得在连州城待一段时日,于是白天就在泗水河畔看龙舟试赛,晚上看看烟火篝火。
现在的连州城,比秋季丰收的时日还要热闹,倒也不算难熬。
锦园内。
丁允鹤将十几张收粮票据呈到大爷案桌上:“京城那几位的粮车已经收了,柳家这次来卖粮的,是柳侍郎的一个庶弟,名叫柳伟鹏,咱们收了他近三万六千石粮食。小的全都查验过了,就是通州粮仓的稷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