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麻烦来了-《长安新火》

  李承乾说完,屏息凝神,等待着父皇的反应。殿内一片寂静,只有更漏滴答作响。

  李世民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深沉。他审视着儿子,看到了他眼中的疲惫,也看到了那份急于承担责任却又力不从心的焦灼。组建班底…李世民太明白这其中的必要性和微妙之处了。他自己就是从秦王府、天策府一路走来的。承乾能有此想法,证明他确实在认真思考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储君,而非只知享乐。

  “太子可效天策府旧制?”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你可知天策府意味着什么?”

  “儿臣明白!”李承乾立刻道,“天策府乃父皇龙兴之地,英才汇聚,功勋卓着。儿臣绝不敢比肩父皇当年,所求不过是一个精简、高效的助手班子,如同尚书省之于父皇,仅为臂助,绝无他意!人选皆在儿臣方才所述之内,皆年轻晚辈,便于管教。儿臣亦会严加约束,使其恪守本分,唯以处理东宫庶务、提高效率为要!”

  李世民看着儿子诚恳而略带紧张的神情,又想到他这段时间处理政务确实勤勉,但效率也确实有待提高。让几个信得过的年轻人帮他梳理文书、分析情况,提出初步建议,既能锻炼这些勋贵子弟,又能让承乾从琐事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重要的决策和学习,似乎…利大于弊。

  沉默片刻,李世民终于点了点头,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也罢。你所虑亦有道理。准你所奏。东宫可设此‘内阁’,人选…就依你所言,长孙冲、杜荷、房遗直、柴令武、高履行,皆可调入东宫听用。然,”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此‘内阁’权限,仅限协助你处理东宫日常往来文书、整理汇总信息、提出初步建议,重大事项及最终批阅权,仍在你手。所有经‘内阁’手之文书,你需一一过目,不可懈怠!更要严加约束彼等,不得借机结交朝臣,干预部务!若有差池,唯你是问!”

  “儿臣谢父皇隆恩!父皇教诲,儿臣谨记于心,必当恪守不渝!”李承乾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激动地躬身行礼。有了父皇的正式首肯,他的“内阁”计划终于可以落地了!

  数日后,几道调令从吏部发出。长孙冲、杜荷、房遗直、柴令武、高履行五人,怀着不同的心情,正式进入东宫,在显德殿偏殿拥有了一间专门的办公值房,挂上了“东宫参赞机务处”的朴素牌匾。太子李承乾的“内阁”,在谨慎的试探和皇帝的默许下,悄然运转起来。

  东宫参赞机务处的设立,如同在东宫这台庞大而略显陈旧的机器上,注入了新鲜的润滑剂。长孙冲、杜荷等五人甫一上任,李承乾便将积压的部分奏疏、文书进行了初步分类,按照各自的特长和事先的规划分派下去。

  长孙冲负责总览协调和最重要的政务梳理,杜荷负责一些需要灵活思维或“特殊”渠道了解的事务分析,房遗直负责浩如烟海的文书整理、摘要和归档,柴令武负责对接勋卫、部分军务通传以及与宗室、勋贵子弟的联络事宜,高履行则专门负责梳理涉及赋税、度支、工程预算等钱粮数字的奏报。

  起初几天,李承乾明显感觉到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那些繁琐的请安折子、例行汇报、数据罗列,被房遗直和高履行梳理得井井有条,摘要清晰,大大节省了他的阅读时间。长孙冲的汇总报告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杜荷对一些看似平常的奏报提出的独特视角,也常常让他眼前一亮。柴令武则像个润滑剂,让一些需要沟通协调的事情顺畅了不少。

  “这内阁,果然有用!”李承乾批阅完一份由长孙冲整理、附有简明处理建议的关于关中水利修缮的奏疏,效率比之前自己从头看到尾再思考快了一倍不止,心中颇为满意。他甚至能抽空去丽正殿陪怀孕的苏晨用个午膳,享受片刻难得的闲暇。

  然而,轻松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烦恼便接踵而至。

  首先是工作量似乎并没有如预期般持续减少,反而…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堆积回来。李承乾发现,送到他案头的奏疏数量非但没减,内容反而更“丰富”了。许多原本应由尚书省六部、九寺五监等具体衙门自行处理、只需事后备案或年终汇总的常规事务性奏报,竟然也打着“请太子殿下示下”的旗号,源源不断地涌向东宫!

  “殿下!您看看这个!”杜荷拿着一份奏疏,气呼呼地走进李承乾的书房,脸上满是愤懑,“这工部司水郎中报上来的,不过是长安城西市三条普通里坊下水道需要疏通!这种芝麻绿豆大的事,往年工部自己派人勘察、预算、施工,事后报备一下即可!今年倒好,居然写成洋洋洒洒千余字的奏疏,详列了三条沟渠的尺寸、淤泥厚度、所需民夫物料银钱预算…最后来一句‘伏请太子殿下批示’!这…这不是存心给我们找事吗?”

  杜荷话音刚落,房遗直也抱着一摞文书进来,眉头紧锁:“殿下,户部度支司送来的,是京兆府下属万年、长安两县去年常平仓粮食出入的明细账册!厚厚两大本!按制,这是户部年终稽核存档之用,只需在汇总奏报中提及总数即可。如今却把原始账册都搬来了,也请殿下‘详览’。”他语气中充满了无奈。

  长孙冲跟了进来,脸色也不好看:“不止如此,刑部、礼部、甚至太常寺、光禄寺,送来的例行奏报也骤然增多,事无巨细,皆言‘请殿下明断’。下官粗略估算,此类原本部寺可自决的琐事文书,如今竟占了东宫接收文书的近四成!内阁人手处理这些,已是不堪重负,遑论真正紧要的事务!”

  高履行也苦着脸补充:“钱粮度支类的更是繁琐,地方上一个县衙修补衙门的预算,也要报到东宫来批…实在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