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桩发生在洛阳的杀人案。案情并不复杂,一个富商之子因争夺妓子,当街殴杀了另一名商贾之子。地方衙门按《贞观律》“斗殴杀人”条拟判绞刑,上报刑部复核。
李承乾的目光却并未停留在案情本身,而是仔细地审视着卷宗中引用的律条、地方衙门的勘验记录、人证物证链条,以及最后那盖着鲜红官印的判词。他看得极慢,极认真。
《贞观律》…这部由父皇李世民命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主持修订,集前朝法律之大成,又加以宽简的新律,是大唐立国的基石,亦是维持这庞大帝国运转的冰冷准绳。它明确规定了“十恶”不赦之重罪,也细致划分了笞、杖、徒、流、死五刑二十等的量刑标准。它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要求官吏审案需“依律慎断”,禁止滥用酷刑。
然而,律法再严明,终究要靠人来执行。地方官吏的素质、地方豪强的势力、人情的干扰…都可能让这冰冷的律条在现实中扭曲变形。就像侍琴之事,若按律,她该被千刀万剐。但为了东宫体面,为了安抚苏晨,为了那一点皇家血脉,他选择了法外施“恩”,用一条人命和一个未出世孩子的一生,换来了表面的平静。这算不算是对《贞观律》的践踏?
李承乾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卷宗上“斗殴杀人者,绞”那几个冰冷的墨字。地方衙门的判决符合律条,无可指摘。他提起朱笔,在卷宗末尾的空白处,郑重地批下一个“核”字,表示核准原判。
放下笔,他拿起另一份卷宗。这是一桩土地纠纷案,涉及关陇军功勋贵侵占民田,地方官畏于权贵,久拖不决,苦主无奈上告至刑部。卷宗里,苦主那字字泣血的诉状,与勋贵家管事那轻描淡写、甚至隐含威胁的辩词,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李承乾的眉头深深蹙起。他翻开《贞观律》中关于“占田过限”、“盗耕种公私田”、“妄认盗卖公私田”等条目,又对照着卷宗里地方官含糊其辞的勘察记录。律法条文清晰,但执行起来,却因权势而变得模糊不清。
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翻阅纸张的沙沙声。李承乾沉浸在律法条文与具体案情的交织之中,时而凝神思索,时而提笔批注。窗外的日影渐渐西斜,将他伏案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芸娘的泪水,侍琴的怨毒,李绪的笑脸,苏晨的惊惶,长孙焕纯净的眼眸,兕子和李治天真的疑问,母后含蓄的关切…还有那隐藏在西北、蠢蠢欲动的阴影…无数画面和思绪在他脑海中交织碰撞,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作案头这冰冷的卷宗和象征着帝国秩序的铁律。
权力如同双刃剑,既能护佑他想守护的一切,也必然伴随着舍弃与牺牲。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律法与人情、权谋与道义、守护与扩张之间,找到那条属于东宫,也属于未来的帝王之路。这条路,注定孤独,也注定要用更加沉稳、更加冷酷的心智去丈量。
贞观十四年的春天,仿佛将积蓄了一冬的暖意与生机尽数倾泻在了长安城。东宫后苑,更是被这蓬勃的春意妆点得如同瑶池仙境。最夺目的,当属倚着粉墙肆意攀爬、如火如荼盛放的蔷薇。深深浅浅的红,点缀着娇嫩的粉、纯净的白、明艳的黄,织成一片绵延不绝、芬芳馥郁的花海。阳光透过层叠的花瓣洒下,光影斑驳,蜂蝶嗡鸣其间,空气中浮动着甜腻醉人的馨香。
李承乾难得偷得半日闲暇,负手漫步于这锦绣花廊之下。政务的繁冗、朝堂的倾轧、后宫的暗涌,似乎都被这浓烈的春色暂时隔绝在外。他微微眯着眼,感受着暖阳拂面,鼻息间尽是蔷薇的甜香。苏晨带着李绪在不远处的凉亭里,李绪正踮着脚,试图去够垂落亭角的一簇粉色蔷薇,咯咯的笑声清脆悦耳。武媚娘则坐在亭中石凳上,含笑看着,偶尔指点一下身旁宫女如何剪下开得最盛的几枝,准备插瓶送入各殿。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祥和,岁月静好。
就在这片宁静之中,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花海的静谧。李承乾微微蹙眉,循声望去,只见晋王李治正领着晋阳公主和合浦公主,脚步匆匆地从连接御花园的月洞门那边走来。李治脸上带着一丝少年人特有的、因掌握“秘密”而略显兴奋的促狭,兕子则是一脸天真好奇,蹦蹦跳跳地跟着。唯有走在最后的合浦公主,年仅十二岁的少女,此刻却小脸煞白,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里盛满了惊惶和无措,长长的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珠,她紧紧攥着自己的裙角,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仿佛身后有什么洪水猛兽在追赶。
“九弟,兕子,合浦?”李承乾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这三个神色各异的弟妹,“何事如此匆忙?可是在御花园冲撞了父皇?”
李治看到李承乾,眼睛一亮,几步跑到跟前,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兮兮又夹杂着少年人不知轻重的夸张语气:“大哥!可不得了了!我刚在甘露殿外头,听见里面说话呢!吐蕃!那个叫什么…禄东赞的大胡子使者又来了!还带了好多毛皮、宝石,说是…说是要求娶我们大唐的公主回去给他们那个赞普做王妃呢!”
“吐蕃?”李承乾眉头一皱。这个崛起于高原的政权,近年来屡有摩擦,虽被李靖等名将暂时压制,但其野心勃勃,始终是大唐西南的心腹之患。禄东赞此人,据暗影回报,乃是吐蕃重臣,精明强干,此番再次前来,果然是为和亲?
李治没注意到兄长的脸色,兀自沉浸在分享“大新闻”的兴奋里,还带着点男孩子吓唬女孩子的恶趣味,对着脸色更白的合浦努了努嘴:“我听那些内侍私下嚼舌头,说…说父皇和几位相公正在商议人选呢!好像…好像合浦妹妹年纪正合适!啧啧,大哥你是不知道,我听舅舅府上的人说过,那吐蕃可是在雪山高原上,一年到头冷得要命,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割!住的都是帐篷,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牛羊肉,腥膻得很!那里的人一辈子都不洗澡,浑身臭烘烘的!而且听说他们那里的人死了,不是埋起来,是…是拿去喂秃鹫!叫什么…天葬!吓死人了!合浦妹妹要是嫁过去…”他一边说,还一边做出夸张的哆嗦和嫌恶的表情。
李承乾的目光却并未停留在案情本身,而是仔细地审视着卷宗中引用的律条、地方衙门的勘验记录、人证物证链条,以及最后那盖着鲜红官印的判词。他看得极慢,极认真。
《贞观律》…这部由父皇李世民命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主持修订,集前朝法律之大成,又加以宽简的新律,是大唐立国的基石,亦是维持这庞大帝国运转的冰冷准绳。它明确规定了“十恶”不赦之重罪,也细致划分了笞、杖、徒、流、死五刑二十等的量刑标准。它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要求官吏审案需“依律慎断”,禁止滥用酷刑。
然而,律法再严明,终究要靠人来执行。地方官吏的素质、地方豪强的势力、人情的干扰…都可能让这冰冷的律条在现实中扭曲变形。就像侍琴之事,若按律,她该被千刀万剐。但为了东宫体面,为了安抚苏晨,为了那一点皇家血脉,他选择了法外施“恩”,用一条人命和一个未出世孩子的一生,换来了表面的平静。这算不算是对《贞观律》的践踏?
李承乾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卷宗上“斗殴杀人者,绞”那几个冰冷的墨字。地方衙门的判决符合律条,无可指摘。他提起朱笔,在卷宗末尾的空白处,郑重地批下一个“核”字,表示核准原判。
放下笔,他拿起另一份卷宗。这是一桩土地纠纷案,涉及关陇军功勋贵侵占民田,地方官畏于权贵,久拖不决,苦主无奈上告至刑部。卷宗里,苦主那字字泣血的诉状,与勋贵家管事那轻描淡写、甚至隐含威胁的辩词,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李承乾的眉头深深蹙起。他翻开《贞观律》中关于“占田过限”、“盗耕种公私田”、“妄认盗卖公私田”等条目,又对照着卷宗里地方官含糊其辞的勘察记录。律法条文清晰,但执行起来,却因权势而变得模糊不清。
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翻阅纸张的沙沙声。李承乾沉浸在律法条文与具体案情的交织之中,时而凝神思索,时而提笔批注。窗外的日影渐渐西斜,将他伏案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芸娘的泪水,侍琴的怨毒,李绪的笑脸,苏晨的惊惶,长孙焕纯净的眼眸,兕子和李治天真的疑问,母后含蓄的关切…还有那隐藏在西北、蠢蠢欲动的阴影…无数画面和思绪在他脑海中交织碰撞,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作案头这冰冷的卷宗和象征着帝国秩序的铁律。
权力如同双刃剑,既能护佑他想守护的一切,也必然伴随着舍弃与牺牲。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律法与人情、权谋与道义、守护与扩张之间,找到那条属于东宫,也属于未来的帝王之路。这条路,注定孤独,也注定要用更加沉稳、更加冷酷的心智去丈量。
贞观十四年的春天,仿佛将积蓄了一冬的暖意与生机尽数倾泻在了长安城。东宫后苑,更是被这蓬勃的春意妆点得如同瑶池仙境。最夺目的,当属倚着粉墙肆意攀爬、如火如荼盛放的蔷薇。深深浅浅的红,点缀着娇嫩的粉、纯净的白、明艳的黄,织成一片绵延不绝、芬芳馥郁的花海。阳光透过层叠的花瓣洒下,光影斑驳,蜂蝶嗡鸣其间,空气中浮动着甜腻醉人的馨香。
李承乾难得偷得半日闲暇,负手漫步于这锦绣花廊之下。政务的繁冗、朝堂的倾轧、后宫的暗涌,似乎都被这浓烈的春色暂时隔绝在外。他微微眯着眼,感受着暖阳拂面,鼻息间尽是蔷薇的甜香。苏晨带着李绪在不远处的凉亭里,李绪正踮着脚,试图去够垂落亭角的一簇粉色蔷薇,咯咯的笑声清脆悦耳。武媚娘则坐在亭中石凳上,含笑看着,偶尔指点一下身旁宫女如何剪下开得最盛的几枝,准备插瓶送入各殿。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祥和,岁月静好。
就在这片宁静之中,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花海的静谧。李承乾微微蹙眉,循声望去,只见晋王李治正领着晋阳公主和合浦公主,脚步匆匆地从连接御花园的月洞门那边走来。李治脸上带着一丝少年人特有的、因掌握“秘密”而略显兴奋的促狭,兕子则是一脸天真好奇,蹦蹦跳跳地跟着。唯有走在最后的合浦公主,年仅十二岁的少女,此刻却小脸煞白,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里盛满了惊惶和无措,长长的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珠,她紧紧攥着自己的裙角,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仿佛身后有什么洪水猛兽在追赶。
“九弟,兕子,合浦?”李承乾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这三个神色各异的弟妹,“何事如此匆忙?可是在御花园冲撞了父皇?”
李治看到李承乾,眼睛一亮,几步跑到跟前,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兮兮又夹杂着少年人不知轻重的夸张语气:“大哥!可不得了了!我刚在甘露殿外头,听见里面说话呢!吐蕃!那个叫什么…禄东赞的大胡子使者又来了!还带了好多毛皮、宝石,说是…说是要求娶我们大唐的公主回去给他们那个赞普做王妃呢!”
“吐蕃?”李承乾眉头一皱。这个崛起于高原的政权,近年来屡有摩擦,虽被李靖等名将暂时压制,但其野心勃勃,始终是大唐西南的心腹之患。禄东赞此人,据暗影回报,乃是吐蕃重臣,精明强干,此番再次前来,果然是为和亲?
李治没注意到兄长的脸色,兀自沉浸在分享“大新闻”的兴奋里,还带着点男孩子吓唬女孩子的恶趣味,对着脸色更白的合浦努了努嘴:“我听那些内侍私下嚼舌头,说…说父皇和几位相公正在商议人选呢!好像…好像合浦妹妹年纪正合适!啧啧,大哥你是不知道,我听舅舅府上的人说过,那吐蕃可是在雪山高原上,一年到头冷得要命,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割!住的都是帐篷,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牛羊肉,腥膻得很!那里的人一辈子都不洗澡,浑身臭烘烘的!而且听说他们那里的人死了,不是埋起来,是…是拿去喂秃鹫!叫什么…天葬!吓死人了!合浦妹妹要是嫁过去…”他一边说,还一边做出夸张的哆嗦和嫌恶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