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新政渐显中兴象 帝国根基日渐深-《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划江而治,固本培元”的国策既定,新生的中华帝国如同一艘调整了航向的巨舰,虽然依旧面对惊涛骇浪,却目标明确,步伐沉稳。柏凌云并未沉醉于肇庆大捷的武功,而是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更为繁琐却也更为根本的内部建设之中。他知道,真正的霸权,不仅建立在赫赫武功之上,更需扎根于深厚的国力与民心。

  首先取得突破的是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的税制改革。在经历了初期的强烈抵制和数次流血冲突(何三的锦衣卫以铁腕手段处置了几家煽动暴乱、冥顽不灵的大地主)后,新政终于得以在广州周边各县强力推开。帝国户部(暂时由柏守谦主理,文履谦监督)派出的清丈队伍,在军队的护卫下,重新丈量田亩,核定税基。

  结果令人振奋。仅仅广州一府,清丈出的隐匿田亩就比旧册记载多出近三成!虽然税率有所降低,但因税基扩大且中间盘剥被极大削减,国库实际收入不降反增。更重要的是,无数自耕农和佃农的负担切实减轻,新朝“轻徭薄赋”的承诺首次落到了实处,民间对新政的抵触迅速转化为拥护与期待。消息传开,尚未推行新政的地区也开始了观望与松动。

  与此同时,由沈富安主导发行的 “中华帝国兴业债券” ,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凭借其广泛的商业人脉和帝国军事胜利带来的信心,再加上柏凌云承诺的未来贸易特许权诱惑,不仅广州、香港的华商踊跃认购,连南洋乃至美洲的华侨富商也闻风而动,纷纷投资。第一期五十万两白银的债券被抢购一空,极大地缓解了帝国的财政饥渴,为各项建设注入了宝贵的启动资金。

  军事与经济的初步稳定,让柏凌云得以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人才培养。在他的亲自指导下,一系列新式教育机构开始筹建。

  位于越秀山麓的 “新京格致学院” 率先挂牌成立。柏凌云亲自题写匾额,并任命虽无科举功名但精通西学、思想开明的学者与鲁秉忠推荐的巧匠共同负责。学院摒弃八股文章,主要教授算学、物理、化学、地理、机械制造、测绘等“实学”,并从军队和工匠子弟中选拔第一批学员。此举在士林中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为离经叛道,却也吸引了许多对旧学失望、渴望新知的年轻学子。

  紧接着, “新京武备学堂” 正式开学。柏凌云自任名誉堂长,柏凌峰兼任总办,聘请了部分德籍退役军官(通过沈富安的渠道重金礼聘)和军中经验丰富的军官担任教习。课程包括近代战术、参谋作业、地图测绘、枪炮原理、工程后勤等,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军事素养的军官团,彻底改变旧军队凭经验和个人勇武带兵的陋习。柏凌岳虽觉得有些“纸上谈兵”,但仍被柏凌云强令第一批入学受训。

  此外,传统的科举制度并未立刻废除,而是在柏凌川的主持下进行改良,增加了策论与时务的权重,试图从中选拔出能适应新朝需要的人才。一套融合新旧、旨在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体系雏形初现。

  有了资金和初步的人才基础,实业建设开始提速。在鲁秉忠的主持下,原广州机器局被扩建为 “新京兵工总厂” ,不仅维修缴获和购买的枪炮,更开始尝试仿制德式毛瑟步枪和克虏伯行营炮。虽然初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毕竟迈出了自主生产的关键一步。

  根据探矿师的报告,粤北、桂西的几处小型铁矿、煤矿被官方接管,采用新法开采,虽然产量有限,却也为兵工厂和民间提供了宝贵的原料。沈富安则利用商务大臣的权力,引导商人投资兴建纺纱、织布、缫丝等轻工工厂,帝国开始有意识地从纯粹的农业经济向初步的工商业经济转型。

  然而,盛世之下,隐忧并存。新政虽得民心,却深深触犯了旧有地主豪强的利益,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暂时蛰伏,暗中串联,怨望日深。被抄家灭族的旧官僚亲属、以及那些因新政而失去盘剥机会的胥吏,更是将柏凌云恨之入骨,暗中诅咒,等待着反扑的机会。

  军队内部,柏家老兵与收编的清军降卒之间仍有隔阂,虽经整编,但派系影子依稀可见。柏凌岳等将领对文官系统逐渐掌权、特别是文履谦地位超然,内心不无微词。

  更重要的是,外部压力从未消失。英法美等国的军舰依旧在珠江口游弋,领事们密切关注着帝国的一切动向,其商业资本正试图以更隐蔽的方式渗透进来。北方的清廷虽惊惧于帝国的崛起,却也加紧了与列强的勾结,并严令沿江督抚如张之洞(湖广)、刘坤一(两江)加紧编练新军,构筑防线。

  柏凌云对这一切洞若观火。他一方面继续以强硬姿态应对外交风波,另一方面则加紧了内部的整合与准备。

  这一日,他召见了即将率军西征广西的柏凌岳和柏凌锐。

  “凌岳,凌锐,西征之事,关乎帝国西翼安稳与未来北伐之资源。切记,攻城略地为辅,收服人心、稳固统治为主。遇有负隅顽抗者,雷霆击之;遇有民心可用者,善加抚慰。务必与文相派去的政务官员精诚合作!”

  “臣等明白!”

  望着弟弟和堂弟领军出征的浩荡队伍,柏凌云站在新京的城楼上,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

  新政虽显中兴之象,帝国根基日渐深厚,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脚下的道路依然漫长而险峻,唯有步步为营,如履薄冰,方能在这乱世之中,真正奠定那万世不拔之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