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十一年四月,帝国的意志如同解冻后奔涌的春潮,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开始彻底冲刷并重塑那片名为“日本”的旧土。东瀛都督、景王柏凌宇率领着由文武官员、工部匠师以及何三麾下最精锐冷酷的锦衣卫缇骑组成的庞大先遣团,搭乘海军战舰,抵达了已更名为“东瀛府”的江户港。码头上,残留的硝烟味似乎还未散尽,迎接他们的,除了列队肃立的帝国士兵,便是那些躲在残破街巷深处,充满恐惧、仇恨与茫然的目光。
柏凌宇的行辕设在原江户城西之丸御殿。虽经战火,殿宇主体尚存,略加修葺,便成了帝国在这片新土上的最高权力中枢。他没有丝毫耽搁,抵达次日,便在弥漫着新鲜油漆和木头气味的大广间内,召集了已初步到任的各路官员及陆海军驻防将领,召开首次东瀛都督府军政会议。
巨大的日本五国地图高悬壁上,柏凌宇一身四爪蟒袍,端坐主位,面色冷峻如铁。“陛下天威,已犁其庭,扫其穴。如今,轮到你我臣工,为陛下,为帝国,在此地植下中华之根,永绝倭患!”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压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诸位需谨记,此地非内地熟土,乃新附之疆,化外之民。施政当以‘严’字当头,‘速’字为要!勿存丝毫仁恕之念,坏陛下万年大计!”
他随即下达一连串命令,快如疾风,不容置疑:
“其一,五国疆界勘定,限一月完成!以旧藩界为基础,参照山河形胜,由工部、兵部会同锦衣卫,实地勘测,立碑为记,不得有误!”
其二,各附庸国国王,尊卑有别,情况各异。筑紫、纪伊、陆奥三国国王乃陛下幼子(二皇子柏继武、三皇子柏继文、四皇子柏继业),暂不就国,由帝国所遣、总揽实政。出云、伊予两国国王,乃福王、裕王世子,已届成年,可就国亲政,然帝国所派国相、参政仍需佐理政务,遇有要务,需及时呈报本督!
“其三,移民实边,乃固本之策。户部、工部需立即圈定移民屯垦区,优先择取沿海平原、交通便利之处。招募内地贫苦之民、边地悍勇之士,许以田宅、免赋税之利,由兵部派兵护卫,分批乘船东渡!”
“其四,倭人迁移,同步展开!锦衣卫会同各地驻军,立即着手编订倭人户籍,依‘先清武士、贵族、僧侣、学者之流,次及无地流民,再次及普通农户’之序,分批强制迁往北海、库页岛、南洋及中亚之地。敢有反抗者,立斩以徇!沿途监管押送,由锦衣卫全权负责!”
“何大人,”柏凌宇目光转向如阴影般坐在下首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何三,“清查、甄别、锁拿、押送,此中关节,你的北镇抚司,要多费心血了。王亚樵虽年轻,但办事利落,可担此任。”
何三微微欠身,脸上毫无表情,声音如同生铁摩擦:“王爷放心。锦衣卫北镇抚司在各要地均已张网。倭人精英,名录在此,断无漏网之鱼。押送路途、管束章程,自有法度,必令彼等乖乖前往该去之地,为帝国实边效力,直至骸骨埋于异土。”他话语中透出的森然寒意,让在场几位文官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何三略微停顿,继续用他那毫无起伏的语调补充道:“此外,杨度近日呈递《新民说》纲要,于文化同化之理论多有阐发,或可资‘宣化堂’教化之用。其人虽在资政院供职,然于君主立宪与教化之道,见解独到。”
柏凌宇沉吟片刻,道:“杨皙子之才,本王亦有所闻。可令其将所着整理成册,呈送学部张謇尚书及本王审阅。若果有可用,不妨令其参与东瀛教化章程之拟定。” 在他看来,无论是何三的雷霆手段,还是杨度的理论建构,都是帝国统治这台精密机器上不可或缺的部件。
命令既下,帝国的国家机器在东瀛四岛轰然启动,带着金属般的冷酷与效率。
分封与就国的进程,在一种刻意营造的简略与帝国权威的绝对掌控下迅速推进。被册封为筑紫国王的三皇子柏继文、纪伊国王的四皇子柏继业和陆奥国王的二皇子柏继武,都只有一两岁,均在大量乳母、宦官、侍卫及帝国指派的官员簇拥下,分别乘舰抵达福冈、和歌山和仙台。所谓的就国仪式,无非是入住稍加修缮的原藩主御馆,升起赤龙旗,由身着帝国官袍的国相,代表连路都走不稳的幼主,接受当地被集中起来的、战战兢兢的日人耆老那形式上的跪拜。然后三位王子很快又在帝国军舰的护卫下,返回新京。三国真正的权柄,毫无悬念地紧握在国相与都督府派出的参政手中。
相比之下,出云国(都城松江)与伊予国(都城松山)的场面则稍具规模。福王世子柏以仁、裕王世子柏以盛,皆已年过二十,身着帝国亲王礼服,在属官卫队的护卫下,于各自的都城接受了略显正式的朝拜。两位成年宗王脸上带着初次执掌一方的矜持与隐隐的兴奋,他们虽可“亲政”,但身旁帝国派遣的国相与参政那沉稳而锐利的目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真正的决策仍需符合帝国的整体方略,重要事务必须呈报东瀛都督府核准。这是一种有限的、受监督的自治,帝国的缰绳依然牢牢握在手中。
与此同时,移民实边的宏大计划,则显得更为庞杂,并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浓重的血腥气息。
第一批来自山东登莱地区的两千余户移民,乘坐着征调来的大型海船,在帝国海军炮舰的护卫下,缓缓驶入九州长崎港。他们扶老携幼,肩挑手提着简陋的家当,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目光中既有对传说中“肥腴之地”的憧憬,也带着背井离乡的茫然与对潜在危险的警惕。他们被安置在原本属于日本大名家臣或富商的田庄宅院里,分发下帝国工部赶制的农具和种子,在帝国基层官吏的组织下,开始砍伐林木,清理土地,建立新的村落。炊烟升起,但与邻近残破的日本村落之间,那无形的隔阂与敌意,却如寒冰般凝结不化。
与此同时,强制迁移倭人的行动,在锦衣卫的缇骑与帝国士兵的刺刀下,以更为酷烈的方式,拉开了序幕。
京都,这座千年古都,此刻陷入了一种比战争更为深沉的绝望。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拿着按图索骥的名录,粗暴地撞开一扇扇曾经显赫的门扉。呵斥声、哭嚎声、哀求声、翻箱倒柜声混杂在一起。一位曾着书立说、暗中抨击帝国文化政策的汉学老儒,被如狼似虎的缇骑从堆满线装书的书房里拖拽出来,花白的头发散乱,他兀自挣扎嘶喊:“蛮夷!尔等毁文断史,必遭天谴!”话音未落,一名缇骑冷笑着挥动刀鞘,重重砸在其脑后,老者顿时瘫软如泥,被直接拖走。满屋藏书被胡乱堆到院中,泼上火油,一把火点燃,冲天的烈焰吞噬着数百年的文化积淀。
在奈良,一座香火鼎盛的古老寺院被大队官兵团团围住。僧侣们被强行驱赶至大雄宝殿前的广场,惶恐不安。寺中珍藏的佛经、古写本、佛像,被毫不留情地搜检出来,堆积如山。“此皆倭人用以蛊惑人心、维系其异族邪念之物,留之徒乱人意,尽数焚毁!”带队的一名锦衣卫千户面无表情,冷冰冰地下令。火光再次冲天而起,不仅仅是经卷,连同那些被视为日本精神象征的古老建筑,也在帝国工部规划的“宣化堂”建设用地面前,被有计划地拆毁。
通往几个主要港口码头的道路上,开始出现一队队被麻绳捆绑串联的日本人。他们多是青壮,亦有妇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空洞麻木,间或闪过一丝刻骨的怨毒。押送的帝国士兵手持长枪,神色漠然,锦衣卫的缇骑则警惕地巡视着队伍前后。稍有迟缓,皮鞭便会带着呼啸声落下。不时有体弱病残者踉跄倒地,便再也无人理会,任由其倒在路旁沟壑之中。在一些偏远山区,零星爆发了绝望的反抗。溃散的武士、狂热的神道教信徒,纠集起少量人马,袭击押送队伍,或是冲击新设立的移民村落。然而,在帝国军队绝对优势的火力与组织度面前,这些抵抗如同投入洪流的碎石,瞬间便被粉碎,只留下更多血淋淋的首级和随之而来的、更为酷烈的清洗与报复。
东瀛都督府内,柏凌宇每日都会接到雪片般飞来的报告——某地移民已安置妥当,垦荒若干;某地首批倭人迁移完毕,计口若干;某处山林发现匪类聚集,已派某营进剿,斩首若干;出云、伊予两国王已就国,初步接见地方残余势力……他用朱笔在这些文书上快速批阅,或嘉奖,或申饬,或要求增派兵力,或指示加强对两位成年宗王辖地的“辅佐”与监督。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必须用持续不断的高压与铁血手段,才能彻底碾碎这个民族固有的脊梁与记忆,将其打散、揉碎,最终融入帝国庞杂而有序的肌体之中。
而在数千里之外的新京,柏凌云通过那日夜不停的电报线路,冷静地注视着东瀛发生的一切。分封宗王以固根本,移民实边以易风俗,这是他深思熟虑后定下的国策。过程的残酷与血腥,完全在他的预料与默许之内。对敌人仁慈,便是对帝国未来的残忍,这是他深信不疑的信条。
他看着龙案上那幅已被重新绘制、标注着“筑紫”、“伊予”等新名的东瀛地图,目光冷硬如铁。征服的荣耀已成过去,接下来,是更为漫长、更为艰巨,也更为关键的消化与融合。帝国的战车,正以一种无可阻挡的态势,碾过旧日本文明的残骸,向着那个由他亲手设计的、全新的东亚秩序,隆隆前行。
柏凌宇的行辕设在原江户城西之丸御殿。虽经战火,殿宇主体尚存,略加修葺,便成了帝国在这片新土上的最高权力中枢。他没有丝毫耽搁,抵达次日,便在弥漫着新鲜油漆和木头气味的大广间内,召集了已初步到任的各路官员及陆海军驻防将领,召开首次东瀛都督府军政会议。
巨大的日本五国地图高悬壁上,柏凌宇一身四爪蟒袍,端坐主位,面色冷峻如铁。“陛下天威,已犁其庭,扫其穴。如今,轮到你我臣工,为陛下,为帝国,在此地植下中华之根,永绝倭患!”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压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诸位需谨记,此地非内地熟土,乃新附之疆,化外之民。施政当以‘严’字当头,‘速’字为要!勿存丝毫仁恕之念,坏陛下万年大计!”
他随即下达一连串命令,快如疾风,不容置疑:
“其一,五国疆界勘定,限一月完成!以旧藩界为基础,参照山河形胜,由工部、兵部会同锦衣卫,实地勘测,立碑为记,不得有误!”
其二,各附庸国国王,尊卑有别,情况各异。筑紫、纪伊、陆奥三国国王乃陛下幼子(二皇子柏继武、三皇子柏继文、四皇子柏继业),暂不就国,由帝国所遣、总揽实政。出云、伊予两国国王,乃福王、裕王世子,已届成年,可就国亲政,然帝国所派国相、参政仍需佐理政务,遇有要务,需及时呈报本督!
“其三,移民实边,乃固本之策。户部、工部需立即圈定移民屯垦区,优先择取沿海平原、交通便利之处。招募内地贫苦之民、边地悍勇之士,许以田宅、免赋税之利,由兵部派兵护卫,分批乘船东渡!”
“其四,倭人迁移,同步展开!锦衣卫会同各地驻军,立即着手编订倭人户籍,依‘先清武士、贵族、僧侣、学者之流,次及无地流民,再次及普通农户’之序,分批强制迁往北海、库页岛、南洋及中亚之地。敢有反抗者,立斩以徇!沿途监管押送,由锦衣卫全权负责!”
“何大人,”柏凌宇目光转向如阴影般坐在下首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何三,“清查、甄别、锁拿、押送,此中关节,你的北镇抚司,要多费心血了。王亚樵虽年轻,但办事利落,可担此任。”
何三微微欠身,脸上毫无表情,声音如同生铁摩擦:“王爷放心。锦衣卫北镇抚司在各要地均已张网。倭人精英,名录在此,断无漏网之鱼。押送路途、管束章程,自有法度,必令彼等乖乖前往该去之地,为帝国实边效力,直至骸骨埋于异土。”他话语中透出的森然寒意,让在场几位文官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何三略微停顿,继续用他那毫无起伏的语调补充道:“此外,杨度近日呈递《新民说》纲要,于文化同化之理论多有阐发,或可资‘宣化堂’教化之用。其人虽在资政院供职,然于君主立宪与教化之道,见解独到。”
柏凌宇沉吟片刻,道:“杨皙子之才,本王亦有所闻。可令其将所着整理成册,呈送学部张謇尚书及本王审阅。若果有可用,不妨令其参与东瀛教化章程之拟定。” 在他看来,无论是何三的雷霆手段,还是杨度的理论建构,都是帝国统治这台精密机器上不可或缺的部件。
命令既下,帝国的国家机器在东瀛四岛轰然启动,带着金属般的冷酷与效率。
分封与就国的进程,在一种刻意营造的简略与帝国权威的绝对掌控下迅速推进。被册封为筑紫国王的三皇子柏继文、纪伊国王的四皇子柏继业和陆奥国王的二皇子柏继武,都只有一两岁,均在大量乳母、宦官、侍卫及帝国指派的官员簇拥下,分别乘舰抵达福冈、和歌山和仙台。所谓的就国仪式,无非是入住稍加修缮的原藩主御馆,升起赤龙旗,由身着帝国官袍的国相,代表连路都走不稳的幼主,接受当地被集中起来的、战战兢兢的日人耆老那形式上的跪拜。然后三位王子很快又在帝国军舰的护卫下,返回新京。三国真正的权柄,毫无悬念地紧握在国相与都督府派出的参政手中。
相比之下,出云国(都城松江)与伊予国(都城松山)的场面则稍具规模。福王世子柏以仁、裕王世子柏以盛,皆已年过二十,身着帝国亲王礼服,在属官卫队的护卫下,于各自的都城接受了略显正式的朝拜。两位成年宗王脸上带着初次执掌一方的矜持与隐隐的兴奋,他们虽可“亲政”,但身旁帝国派遣的国相与参政那沉稳而锐利的目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真正的决策仍需符合帝国的整体方略,重要事务必须呈报东瀛都督府核准。这是一种有限的、受监督的自治,帝国的缰绳依然牢牢握在手中。
与此同时,移民实边的宏大计划,则显得更为庞杂,并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浓重的血腥气息。
第一批来自山东登莱地区的两千余户移民,乘坐着征调来的大型海船,在帝国海军炮舰的护卫下,缓缓驶入九州长崎港。他们扶老携幼,肩挑手提着简陋的家当,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目光中既有对传说中“肥腴之地”的憧憬,也带着背井离乡的茫然与对潜在危险的警惕。他们被安置在原本属于日本大名家臣或富商的田庄宅院里,分发下帝国工部赶制的农具和种子,在帝国基层官吏的组织下,开始砍伐林木,清理土地,建立新的村落。炊烟升起,但与邻近残破的日本村落之间,那无形的隔阂与敌意,却如寒冰般凝结不化。
与此同时,强制迁移倭人的行动,在锦衣卫的缇骑与帝国士兵的刺刀下,以更为酷烈的方式,拉开了序幕。
京都,这座千年古都,此刻陷入了一种比战争更为深沉的绝望。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拿着按图索骥的名录,粗暴地撞开一扇扇曾经显赫的门扉。呵斥声、哭嚎声、哀求声、翻箱倒柜声混杂在一起。一位曾着书立说、暗中抨击帝国文化政策的汉学老儒,被如狼似虎的缇骑从堆满线装书的书房里拖拽出来,花白的头发散乱,他兀自挣扎嘶喊:“蛮夷!尔等毁文断史,必遭天谴!”话音未落,一名缇骑冷笑着挥动刀鞘,重重砸在其脑后,老者顿时瘫软如泥,被直接拖走。满屋藏书被胡乱堆到院中,泼上火油,一把火点燃,冲天的烈焰吞噬着数百年的文化积淀。
在奈良,一座香火鼎盛的古老寺院被大队官兵团团围住。僧侣们被强行驱赶至大雄宝殿前的广场,惶恐不安。寺中珍藏的佛经、古写本、佛像,被毫不留情地搜检出来,堆积如山。“此皆倭人用以蛊惑人心、维系其异族邪念之物,留之徒乱人意,尽数焚毁!”带队的一名锦衣卫千户面无表情,冷冰冰地下令。火光再次冲天而起,不仅仅是经卷,连同那些被视为日本精神象征的古老建筑,也在帝国工部规划的“宣化堂”建设用地面前,被有计划地拆毁。
通往几个主要港口码头的道路上,开始出现一队队被麻绳捆绑串联的日本人。他们多是青壮,亦有妇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空洞麻木,间或闪过一丝刻骨的怨毒。押送的帝国士兵手持长枪,神色漠然,锦衣卫的缇骑则警惕地巡视着队伍前后。稍有迟缓,皮鞭便会带着呼啸声落下。不时有体弱病残者踉跄倒地,便再也无人理会,任由其倒在路旁沟壑之中。在一些偏远山区,零星爆发了绝望的反抗。溃散的武士、狂热的神道教信徒,纠集起少量人马,袭击押送队伍,或是冲击新设立的移民村落。然而,在帝国军队绝对优势的火力与组织度面前,这些抵抗如同投入洪流的碎石,瞬间便被粉碎,只留下更多血淋淋的首级和随之而来的、更为酷烈的清洗与报复。
东瀛都督府内,柏凌宇每日都会接到雪片般飞来的报告——某地移民已安置妥当,垦荒若干;某地首批倭人迁移完毕,计口若干;某处山林发现匪类聚集,已派某营进剿,斩首若干;出云、伊予两国王已就国,初步接见地方残余势力……他用朱笔在这些文书上快速批阅,或嘉奖,或申饬,或要求增派兵力,或指示加强对两位成年宗王辖地的“辅佐”与监督。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必须用持续不断的高压与铁血手段,才能彻底碾碎这个民族固有的脊梁与记忆,将其打散、揉碎,最终融入帝国庞杂而有序的肌体之中。
而在数千里之外的新京,柏凌云通过那日夜不停的电报线路,冷静地注视着东瀛发生的一切。分封宗王以固根本,移民实边以易风俗,这是他深思熟虑后定下的国策。过程的残酷与血腥,完全在他的预料与默许之内。对敌人仁慈,便是对帝国未来的残忍,这是他深信不疑的信条。
他看着龙案上那幅已被重新绘制、标注着“筑紫”、“伊予”等新名的东瀛地图,目光冷硬如铁。征服的荣耀已成过去,接下来,是更为漫长、更为艰巨,也更为关键的消化与融合。帝国的战车,正以一种无可阻挡的态势,碾过旧日本文明的残骸,向着那个由他亲手设计的、全新的东亚秩序,隆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