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微调”的风波悄然平息,但江辰内心的警惕并未放松。他让综合处会同统计局,着手研究建立更精细的数据质量评估和异常波动预警机制,试图从制度上扎紧篱笆。战略框架的落实,在经历了初期的忙乱和些许杂音后,似乎正逐步走上正轨,各项重点任务和试点工作按计划推进。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周后,一个周五的晚上,江辰在家刚吃完晚饭,手机响了。是省委宣传部一位分管新闻的副部长打来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
“江主任,没打扰您吧?有件事得跟您紧急沟通一下。”副部长开门见山,“我们监测到,明天即将出版的《财经周刊》,也就是国内那家很有影响力的财经类杂志,最新一期刊发了一篇关于咱们省战略框架的深度报道,标题挺抓眼球,叫《清江省千亿蓝图:雄心与现实的距离》。我们提前拿到了电子版,文章……文章基调有些复杂,虽然肯定了框架的前瞻性,但大量引用了所谓‘专家’和‘基层干部’的看法,重点渲染了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地方债务压力、传统产业转型阵痛、区域差距拉大等风险,质疑框架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里面有些数据和案例,看起来像是内部透露的,比较敏感。”
江辰的心微微一沉。《财经周刊》影响力大,这篇报道一旦刊发,必然会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猜测和议论,对框架落实的整体氛围造成干扰。
“文章具体点了哪些地方、哪些项目吗?所谓的‘专家’和‘基层干部’有没有具名?”江辰冷静地问。
“那倒没有,用的都是‘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学者’、‘某地发改委干部’这类模糊信源。但提到的几个问题,比如某个传统工业市财政吃力难以配套绿色项目、某个生态县担心补偿资金不可持续等,指向性还是比较明显的。文章结论虽然没说框架不好,但留给读者的印象,恐怕更多是疑虑和挑战。”副部长分析道。
“谢谢部长及时通报。”江辰快速思考着,“报道明天见刊,阻止是来不及了,也不符合规定。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应对,降低可能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是这个意思。”副部长接话,“我们建议,是否可以由省发改委,或者以省委宣传部牵头,准备一个回应口径?重点强调框架是经过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的,省委省政府有坚定的决心推动落实,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对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有充分的预见和应对之策。态度要积极正面,引导舆论看主流、看发展。”
江辰沉吟片刻,说道:“部长,我的想法是,回应是必要的,但方式可以更策略一些。单纯的官方辟谣或辩护,效果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猜测。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既然杂志提出了问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主动、坦诚地回应关切。”
他提出了一个方案:“是否可以由我们委提供素材,协调一家权威的、更具公信力的央媒,在近期刊发一篇深度报道,或者安排一次专访?内容不回避框架落实的复杂性艰巨性,但重点展示我们对此的清醒认识、已经采取的务实举措、以及初步取得的积极进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这样既回应了《财经周刊》的疑问,又掌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化被动为主动。”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显然在权衡。过了一会儿,副部长的声音传来:“江主任,你这个思路更主动,也更有建设性。我同意。我马上向部主要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如果可行,我们宣传部来协调央媒,你们发改委负责准备核心素材和确定受访人选,最好您能亲自出面。”
“没问题!我们全力配合。”江辰爽快答应,“我马上安排人准备材料,确保内容扎实、回应有力。”
挂掉电话,江辰立刻通过保密电话向秦省长简要汇报了情况和初步应对思路。秦省长指示:原则同意,把握分寸,务求实效。
接下来的周末,江辰和委里相关处室的骨干们加班加点,梳理框架落实的亮点、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以及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案例,精心准备了回应素材。省委宣传部也高效运作,与一家权威央媒初步达成了意向。
周一,《财经周刊》如期出版,文章果然引起了部分关注和讨论。但几乎在同一时间,关于省发改委将接受央媒专访、深度解读框架落实进展的消息也开始在较小范围内流传。
几天后,一篇题为《清江省的战略定力:直面挑战,稳健前行》的专访文章在央媒重要版面刊发。文章中,江辰代表省发改委,既坦诚了转型期的阵痛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更详细阐述了省委省政府的系统部署、制度创新案例和初期成效,表达了坚定不移推进框架落实的信心。文章客观平衡,数据翔实,有效对冲了《财经周刊》带来的疑虑声音,反而让更多人关注到清江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和努力。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声”,在有效的应对下,未能掀起大浪,反而成了一次意外的压力测试和宣传机会。它让江辰再次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推动一项重大战略,不仅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善于与外界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周后,一个周五的晚上,江辰在家刚吃完晚饭,手机响了。是省委宣传部一位分管新闻的副部长打来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
“江主任,没打扰您吧?有件事得跟您紧急沟通一下。”副部长开门见山,“我们监测到,明天即将出版的《财经周刊》,也就是国内那家很有影响力的财经类杂志,最新一期刊发了一篇关于咱们省战略框架的深度报道,标题挺抓眼球,叫《清江省千亿蓝图:雄心与现实的距离》。我们提前拿到了电子版,文章……文章基调有些复杂,虽然肯定了框架的前瞻性,但大量引用了所谓‘专家’和‘基层干部’的看法,重点渲染了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地方债务压力、传统产业转型阵痛、区域差距拉大等风险,质疑框架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里面有些数据和案例,看起来像是内部透露的,比较敏感。”
江辰的心微微一沉。《财经周刊》影响力大,这篇报道一旦刊发,必然会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猜测和议论,对框架落实的整体氛围造成干扰。
“文章具体点了哪些地方、哪些项目吗?所谓的‘专家’和‘基层干部’有没有具名?”江辰冷静地问。
“那倒没有,用的都是‘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学者’、‘某地发改委干部’这类模糊信源。但提到的几个问题,比如某个传统工业市财政吃力难以配套绿色项目、某个生态县担心补偿资金不可持续等,指向性还是比较明显的。文章结论虽然没说框架不好,但留给读者的印象,恐怕更多是疑虑和挑战。”副部长分析道。
“谢谢部长及时通报。”江辰快速思考着,“报道明天见刊,阻止是来不及了,也不符合规定。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应对,降低可能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是这个意思。”副部长接话,“我们建议,是否可以由省发改委,或者以省委宣传部牵头,准备一个回应口径?重点强调框架是经过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的,省委省政府有坚定的决心推动落实,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对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有充分的预见和应对之策。态度要积极正面,引导舆论看主流、看发展。”
江辰沉吟片刻,说道:“部长,我的想法是,回应是必要的,但方式可以更策略一些。单纯的官方辟谣或辩护,效果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猜测。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既然杂志提出了问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主动、坦诚地回应关切。”
他提出了一个方案:“是否可以由我们委提供素材,协调一家权威的、更具公信力的央媒,在近期刊发一篇深度报道,或者安排一次专访?内容不回避框架落实的复杂性艰巨性,但重点展示我们对此的清醒认识、已经采取的务实举措、以及初步取得的积极进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这样既回应了《财经周刊》的疑问,又掌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化被动为主动。”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显然在权衡。过了一会儿,副部长的声音传来:“江主任,你这个思路更主动,也更有建设性。我同意。我马上向部主要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如果可行,我们宣传部来协调央媒,你们发改委负责准备核心素材和确定受访人选,最好您能亲自出面。”
“没问题!我们全力配合。”江辰爽快答应,“我马上安排人准备材料,确保内容扎实、回应有力。”
挂掉电话,江辰立刻通过保密电话向秦省长简要汇报了情况和初步应对思路。秦省长指示:原则同意,把握分寸,务求实效。
接下来的周末,江辰和委里相关处室的骨干们加班加点,梳理框架落实的亮点、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以及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案例,精心准备了回应素材。省委宣传部也高效运作,与一家权威央媒初步达成了意向。
周一,《财经周刊》如期出版,文章果然引起了部分关注和讨论。但几乎在同一时间,关于省发改委将接受央媒专访、深度解读框架落实进展的消息也开始在较小范围内流传。
几天后,一篇题为《清江省的战略定力:直面挑战,稳健前行》的专访文章在央媒重要版面刊发。文章中,江辰代表省发改委,既坦诚了转型期的阵痛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更详细阐述了省委省政府的系统部署、制度创新案例和初期成效,表达了坚定不移推进框架落实的信心。文章客观平衡,数据翔实,有效对冲了《财经周刊》带来的疑虑声音,反而让更多人关注到清江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和努力。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声”,在有效的应对下,未能掀起大浪,反而成了一次意外的压力测试和宣传机会。它让江辰再次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推动一项重大战略,不仅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善于与外界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