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又开始点名了-《科研兴国:投胎是门技术活》

  会议室内江星月话音落下之后迟迟没有人接话就连对面的苏老和张总工都没动,但眼睛都睁的大大的,眼神里全是震惊和不可思议。

  不是,我们讨论这么久没解决的问题,你都不要多思考一下就直接给答案的吗?

  提前知道问题?那更不可能了。

  提前预判了他们的困难?要是那样比当场给答案还要恐怖好不好。

  江星月端起自己面前的茶杯又抿了一口,看着不说话的几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说的哪里有什么问题。

  “没,没有,我都听明白了。”

  郑研究院突然噌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双眼放光,盯着江星月满脸的激动,恨不得现在冲过去与她握个手。

  这感觉就像你做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抓耳挠腮、痛苦不堪的时候,老师直接给出了答案还有解题思路。

  其余几个三个中年人立刻低头去看自己准备的问题,好像准备的太少了,现在回去还来得及吗?

  算了,脑子,拜托了,快想想平时还有什么问题!

  就在其余几人头脑风暴的时候,江星月以为是大家不好意思先开口,又开始点名了。

  “没记错的话您是控制组的朱又民组长吧,不知道您这边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被点名的朱有民,看一眼手里的资料,然后又看一眼,再三确认之后才说出自己的问题。

  “江同志,与地轨道任务相比地球同步轨道的微星要求误差更小,对火箭的要求也更高。”

  “我们组的问题是:火箭进入地影时,恒星识别失效,需依赖补盲,而红外敏感器受辐射影响,精度会下降50%,这样无疑会增加误差导致火箭偏离预定轨道,误差问题该如何降到最低。”

  其余两名研究院也点了点头,他们一个是西南计算机研究所过来的专家,一个是物理学的教授,几个人带组研究了很长时间,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

  张总工自己本身就是研究火箭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高轨道火箭才会遇到的,但三万六千公里确实太远了,无疑会加大地影时间,误差问题会更突出。

  最重要的是鹰酱与花国处于两端,火箭发射过程中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处于地影阶段。

  江星月从包里拿出一支笔,在桌上的白纸画了起来。

  苏老的背挺的更直了,下巴还抬起来了一点,眼睛斜着往她的方向凑,明显是想看看她在干什么。

  朱又民也想看看江星月在干什么,不过他离得有些远,就算把脖子拉长一倍也是看不到的。

  三分钟后,江星月停下了笔,举起自己手中的纸,望着控制组的三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导航就可以实现,比如惯性导航系统 星敏感器 红外地球敏感器 太阳敏感器,组合拳就可以。”

  “这套组合拳中,惯性导航是用......,星敏感器大家都知道,就是......,还有最基础的红外地球敏感器......,至于太阳敏感器往往是......”

  “至于算法问题,我们这次的微星采取了一套新的计算方法,目前还没有名字,是用......”

  为了确保在场之人能够听得懂,解释这种算法江星月用了十分钟。

  “关键公式都写在纸上了,大家可以看看,有问题可以互相沟通。”

  “你的意思是说你们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算法?”

  朱有民抓着手里的材料,站起来走到江星月身后,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符号满脸的震惊。

  江星月一脸淡然的摇头。

  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有几种计算方法吧,不过我觉得这一种更适合你们的火箭。”

  “几种!”

  大家已经不能说是震惊了,瞅着江星月的眼神里满是哀怨,这低调的“炫富”真的很容易让人嫉妒好不好。

  “你们还有其他问题吗?”

  余光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表,马上就十一点了,要是他们开车快,自己回去正好能赶的上吃午饭。

  朱有民赶紧看了一眼两个队友,见他们当下都说不出什么问题很是着急,忽然看到江星月的眼神和动作,脑中灵机一动。

  “江同志,我还想请教一下,hG76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听到这个问题,江星月忽然笑了。

  “朱同志,你看看我们国家的拼音,然后想想现在的年份是不是就对上了?”

  “额,好像是啊。”

  朱有民没想到答案会这么朴实无华,这么简单粗暴,问完这话,他也不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了,很明显拖延时间这一套有点行不通了。

  倒是江星月对面的苏老在这个时候轻轻敲了敲桌子,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

  “江同志,我也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苏老您请说。”

  “这款FdJ001发动机与大鹅还有鹰酱的液体燃料发动机区别很大,按照你的设计图中的海平面比冲可以达到三百六十秒,真空比冲可以到三百八十一秒是因为液体燃料配比问题才产生这么大的比冲吗?”

  作为后起之秀,他们的实力现在还远远比不上早就崛起的鹰酱和大鹅,甚至最近的小日子综合实力都比他们强,江同志的这款发动机比冲参数竟然比两大领军强国还要高十个点。

  江星月认真听完苏老的问题,脑海中回忆了一下自己在鹰酱实验室见过的几种比较先进的理论,还有他们正在研究的发动机数据。

  好像她只顾着设计在这个时代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好的发动机,没有考虑到其他国家目前的水平。

  不过这些也无所谓了。

  她先是赞同了苏老的说法:“您说的没错,最主要的原因确实是配比问题。”

  不过紧接着她话锋一转。

  “燃料配比和选择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燃烧方式。这款发动机采用富集分层燃烧以及双燃烧室共享一套涡轮泵组。”

  “一个涡轮驱动两个燃烧室的推进剂供应,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重量,这一点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