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暗流-《被时代重塑的王》

  高宇轩的话,瞬间在众人心里惊起滔天巨浪,这是已经开始撅肖家的根了吗?

  读书人刚正不阿,和呆头呆脑的都是少数,谁都能看清高宇轩的矛头指向大将军意味着什么。

  有人不禁感叹,隐藏的暗流下的博弈,就要浮出水面了吗?

  围在周边看热闹的老百姓像躲避瘟神一样厉害,看热闹是人的天性,趋利避害同样也是。

  越是底层的人越有自知之明,这种牵扯到军权与皇权的争斗,他们连多听一句,多看一眼都觉得不寒而栗。

  即便是有那不长眼的百姓,因为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继续听下去,也被那些士子的侍从和家仆们不断驱离。

  高宇轩站在最显眼的地方,双手背后,看着眼前的士子们越聚越多,三五成群的交头接耳,彼此商议其中利害。

  他面不改色的 看着众人拉扯与争吵,他之所以敢站出来,是因为身后站着肖家也不敢轻易招惹的势力,就算眼前所有人都被肖家报复,他也不担心祸水会溅到自己身上。

  ……高公子,我曾与贼子肖琦相熟,平时他待人亲和,学问也不低,一直以为是个谦谦君子。

  贼寇肆掠州县,他主动请缨为国灭贼,我等敬佩他敢于担当,有古君子之风。

  在他出征之时四处宣扬其美德,但谁能想到他肖琦,出了京城这首善之地,便彻底撕破伪装,展露他凶残暴虐本性。

  噩耗传来,我等士人惊骇不已,被贼子肖琦欺骗的愤怒更是难消。

  圣人言,子不教父之过,我等愿以高公子为首为那些枉死的百姓,向肖家讨回公道。

  对,向肖家讨回公道……………… 。

  开始发声的人越来越多,士子队伍一时群情激愤。

  高宇轩没有去关注越来越多开口附和的人,而是看着那些默默退出队伍,慢慢离开现场的身影。

  还是能有人看出这其中风险的,但更多人看到的却是肖家倒台以后的利益。

  一棵大树倒下 ,身边能空出多少阳光,哪些人能从中受益,这些人还不知道。

  但有一点,留下来的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参与进去,谁都有机会。

  一直到没有人再离开,高宇轩才正眼看向众人,脸上的笑容更和煦了一些。

  他躬身对着吵闹的人群行了大礼,吵闹的人群瞬间平息下来,都是天生的演员,都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

  高某在这里给众位同窗赔礼了,原以为众学子每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唯有少数学子如高某一样心系这大靖天下。

  今日疾报三传入京,高某更是忧心如焚,才斗胆出言,只求寻得与高某志同道合的人,与高某一起共赴国难。

  现在看来是高某错了,大靖读书人心中正气还在,报效朝廷的血气还在,无胆鼠辈才是那极少数的一部分。

  高宇轩继续煽动着现场的情绪,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很多人推敲的。

  只有读书人更懂得读书人,他们太知道这些学子想要的是什么了,几乎每一个点都踩在众人的心尖上。

  离的远了一些的学子,听到高宇轩一句话就把他们划入无胆鼠辈之列。

  有人心中气闷,便想冲回去与之理论,但被身边的人层层阻碍,别人势大,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

  同样有人加快了脚步,朝着内城而去,大将军府对读书人的态度一向良好,府中读书人也不少,在士子中还是有些地位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忘恩负义,亲眼所见有人要针对大将军府,自然有那心向肖家的人去给大将军府报信。

  掌柜的回到自己的店铺,店小二依然倚门而望,街上的人更少了。

  四个身影跟着掌柜,前后脚踏进店门,每人手里都拿着油纸伞,但身上和头发都已经被雨水打湿。

  店小二急忙跑到柜台前,拿上四条毛巾分别递给四人,脸上热情洋溢的和四人打招呼,张公子,秦公子,宋公子,齐公子,你们回来了。

  四人都没有接店小二手里的毛巾,也没有人回应店小二的热情,都心事重重的直直朝着后院的客栈中走去。

  店小二不明所以,有些委屈的看向掌柜的,只见掌柜的目视前方,眼神没有焦距,根本就没有关注到这边发生了什么。

  没人理他,店小二只能沮丧的整理着手里的毛巾,将其放回原位。

  又取来另外的抹布,跪在地上将四人雨伞上滴落在地上的雨水一点点的擦干净。

  四人进了宅院也没有分开,同聚一间屋子,围着屋中桌椅坐下,齐兄,宋兄,秦兄,我准备离开京城。

  说话之人生的;剑眉星目,双眉如剑直插鬓角,眼眸深邃,眼角微微上扬,面容白皙如玉,却非病态的苍白,而是铅粉薄施后的清透。

  鼻梁与下颌如刀削斧凿,唇色淡若初绽樱瓣,因常年吟诵经典而略显干燥。

  发丝以青缎带松松束起,半披半绾,额前几缕碎发被雨水沾在额头上,头顶竹簪斜插,簪尾雕有竹叶纹样。

  即便心有所忧,开口依然沉稳,条例逻辑不乱。

  其实我早就有离京之心,只是难以割舍三位志同道合的挚友。

  相信今日之事无论成败与否,我等读书人都会被推上风口浪尖,如今这京城已是龙潭虎穴,各位挚友也该有所计较才是。

  说话之人;一袭月白襕衫,衣襟袖口以靛青丝线绣云水纹,虽无锦缎华彩,但麻布浆洗得极干净,修竹临风,瘦削却挺拔。

  面容清瘦刚毅,眉宇间有浩然正气,即便是紧皱眉头,也没损他半分英气。

  四人中其二已经生了去意,另外两人相互对视一眼,都想听听对方的意见。

  读书考取功名本就是当代读书人的毕生所求,十年寒窗苦读,一路考到京城,个人付出了什么样的辛酸苦楚每个人心里清楚。

  如今曙光在即,却又被朝廷争斗湮灭在太多不确定中。

  这其中的不甘与苦闷,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离京就能消解的。

  此刻离开京城就是抛弃了前程,以往的种种努力,一路赶考的种种艰辛,都都会随着离京的脚步化作泡影。

  一时间,房间里陷入了落针可闻的沉默。

  朋友的最佳状态就是尊重彼此的选择,两个已经表态的人也没再开口劝说。

  都在安静的等着最终的决定,然后安排离别之前的最后一次宴饮,自此各奔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