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重归宁静,梵唱悠扬,转经筒的声响依旧连绵,却少了一份无形的重压,多了一份劫后余生的祥和。然而,这份宁静对于「洛桑」而言,只是短暂的中转。当四枚核心在金属盒中达成微妙平衡,当沿海的危机通过「维度审判」清晰地映射在意识中时,离别的时刻便已到来。
阿克班玛老住持听闻他要离开,沉默了片刻,那双看透世事的眼中流露出一丝了然与不舍。他没有多问,只是颤巍巍地回到自己的禅房,取出一件浆洗得发白、却厚实温暖的旧僧袍,仔细地折叠好,递给「洛桑」。
“孩子,海边风大,湿气重,早晚寒凉。”老喇嘛的声音苍老而温和,“这件袍子,跟了我许多年,虽旧,却能挡些风寒。你带着,也算是个念想。”
「洛桑」双手接过僧袍,触手是粗布特有的质感,带着一股淡淡的、属于酥油、藏香与岁月沉淀的气息。无相纹路传来熟悉的暖意。这件旧僧袍,承载着一位智者无声的关怀与雪山之上的祝福,成为了新的情感载体。
小扎西更是红着眼眶,从自己的小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小心包好的东西,塞进「洛桑」手里,声音哽咽:“洛桑师傅,这个……给你。是寺里做的酥油糖,可甜了……你路上吃,就不会想家了……”
油纸包里,是几块色泽金黄、散发着奶香的酥油糖。这份来自孩童最纯粹的感激与不舍,沉甸甸地压在他的掌心。
他收拾好行囊,里面装着四枚渐趋平衡的核心、那道蕴含信仰之力(尽管已有一丝裂纹)的转经筒、那片来自黑水城的古老陶片,以及这包甜腻的酥油糖和厚重的旧僧袍。他再次启动了「维度审判」,感知力如同无形的信标,跨越千山万水,锁定东方那片蔚蓝而此刻正被阴霾笼罩的区域。
【目标锁定:东部沿海,渔业小镇‘珊瑚镇’。】
【第五个核心确认:位于珊瑚镇外海约两海里处,一片被称为‘魔鬼礁’区域的海底礁石洞深处。能量形态:深绿色,性质高度活跃,表现为‘侵蚀’、‘生命汲取’与‘水体污染’。】
【关联威胁确认:‘水之污染者’(旧日眷族)。活动模式:已与核心深度结合,其污染性能量通过海水扩散,导致近海区域水质恶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或变异,并散发出致病能量场,严重危害沿岸渔民健康,引发持续性发热、虚弱及皮肤溃烂等‘怪病’。】
【环境评估:温带海洋性气候,当前受污染影响,海面常漂浮油污及死鱼,空气中弥漫腥臭与腐败气息。社会结构:封闭且陷入恐慌的传统渔村。】
【建议身份:医生(可利用医疗知识直接介入,诊断并缓解渔民病痛,快速获取信任,并自然调查污染源头及核心位置)。】
医生……这个身份对他而言,几乎是信手拈来。曾经作为随队医生「白砚」的经历,使得大量的医学知识、诊断技巧、药剂学原理早已成为他数据库的一部分,无需重新拟态学习,只需稍加调整外在表现即可完美适配。
告别雪山,沿着盘山公路下行,空气逐渐变得湿润,温度也回升了不少。在雪山脚下一个小镇的简陋车站,一辆漆皮斑驳、写着“珊瑚镇”字样的长途大巴正在揽客。
司机是个满脸愁容的中年汉子,一边招呼着零星的乘客,一边忍不住对着周围抱怨:“唉,这趟去珊瑚镇的活儿真是……那边现在不太平啊,听说闹怪病,人都病恹恹的,鱼也死光了。镇上唯一的陈医生都累倒了,现在缺医少药的,谁要是懂点医术,能帮上忙就好了……”
他的话,引起了车上一位大婶的共鸣。这位穿着朴素、面色焦灼的王婶,怀里抱着一个约莫五六岁、脸颊烧得通红、昏昏沉沉的小男孩,带着哭腔说:“是啊,我家小宝发烧好几天了,镇上医生看了,药也吃了,就是不见好,反反复复的,人都瘦脱形了……这可怎么办啊!”
契机,就在这愁云惨淡中降临。
「洛桑」——或者说,已然在气质上开始向内敛、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过渡的他——迈步走到大巴车前。他先是对司机点了点头,然后目光落在王婶和她怀中的孩子身上。
“大嫂,别急。我叫汐,是一名医生。”他的声音平和,带着一种能让人安心的沉稳。他一边说着,一边从随身那个看起来普通、却内部分类清晰的医药包里(这是从“白砚”身份自然延续而来的装备),取出电子体温计和听诊器。
他动作熟练地为孩子测量了体温——39.2c。又仔细听了听孩子的肺部和心跳音。
“是急性细菌感染,引发了高烧。不是什么‘怪病’。”他做出判断,语气肯定。随后,他从医药包中取出儿童适用的退烧药和抗生素,仔细说明用量,并帮助王婶给孩子喂下。
不过半个多小时,在孩子迷迷糊糊喝下一些温水后,额头上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滚烫的体温明显开始下降,呼吸也变得平稳了一些,沉沉睡去。
王婶摸着孩子不再那么烫手的额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把抓住「汐」的手,声音颤抖:“汐医生!谢谢你!真是太谢谢你了!你……你跟我们去珊瑚镇吧!我们镇上好多人都病着,求你救救大家!”
司机和其他几位乘客也目睹了这一切,看向「汐」的目光顿时充满了希冀与尊敬。
「汐」看了看王婶恳切的眼神,又看了看车上其他面带忧色的渔民乘客,点了点头:“好,我跟你们去珊瑚镇。”
得知「洛桑」要乘坐大巴前往那个据说被疾病困扰的珊瑚镇,阿克班玛老住持和小扎西特意赶到车站送行。
老住持将那个曾立下大功、此刻已收敛光华的小转经筒,用一块干净的软布仔细包好,递给「汐」:“海边湿气重,这东西虽是法器,也怕受潮,你小心收着。”
小扎西则用力挥着小手,眼眶依旧红红的,大声喊着:“洛桑师傅!汐医生!你要好好的!要回来呀!”
「汐」接过被妥善包裹的转经筒,对着老住持和小扎西点了点头,转身登上了大巴。
车上,朴实的渔民们因为这位医生刚刚展现的医术,对他格外热情。有人递过来用海盐腌制的鱼干,有人送来晒干的海带结:“汐医生,路上饿了就吃点,海里的东西,虽然现在……唉,但还能补补身子。”
王婶更是从自己的行李中,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用天然海螺打磨而成的、带有螺旋纹路的精致小罐子,罐口用木塞密封,看起来十分古朴。
“汐医生,这个给你。”王婶将贝壳小罐递过来,“这是我们渔民家里常备的,用来装些应急的草药或者药膏,贝壳做的,防潮,海边的气候用它正合适。你拿去用,装些药品什么的。”
「汐」接过这枚贝壳药罐。入手微凉,表面是海浪自然冲刷形成的纹理,细腻而独特。他能感受到这小小容器上承载的、来自渔民的感激与对未来治疗的期盼。这枚贝壳药罐,成为了他沿海之行中,象征着治愈与希望的新情感载体。
他将新获得的情感载体——旧僧袍、酥油糖、贝壳药罐——与之前的核心、转经筒、陶片等物一同妥善收入行囊。
大巴车缓缓启动,驶离了雪山脚下,向着东方那片未知的、被污染与疾病笼罩的海岸线驶去。
车上,「汐」已经完成了外在的调整。他换上了一件干净的白色衬衫和长裤,外面套着一件素色的外套,看起来清爽而专业。他将那个贝壳药罐拿在手中,仔细端详着。
他又从行囊里,取出那个一直随身携带的、装着向日葵种子的小布袋。这一次,他没有将其系在转经筒或水囊上,而是小心地放入了贝壳药罐旁的一个小网兜里,让它们彼此相伴。
“等到珊瑚镇,”他看着车窗外逐渐增多的绿色,以及远方天际线那一抹隐约的灰蓝,心中默念,“在这种环境下,种子或许更需要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发芽吧。”
车窗内,是医生「汐」沉静思索的侧脸;车窗外,是不断后退的群山与逐渐清晰的、带着咸腥气息的海风。雪山喇嘛的慈悲与坚定,已悄然融入沿海医生的仁心与职责之中。新的挑战,如同远方那片不再纯净的海水,等待着他的到来。
阿克班玛老住持听闻他要离开,沉默了片刻,那双看透世事的眼中流露出一丝了然与不舍。他没有多问,只是颤巍巍地回到自己的禅房,取出一件浆洗得发白、却厚实温暖的旧僧袍,仔细地折叠好,递给「洛桑」。
“孩子,海边风大,湿气重,早晚寒凉。”老喇嘛的声音苍老而温和,“这件袍子,跟了我许多年,虽旧,却能挡些风寒。你带着,也算是个念想。”
「洛桑」双手接过僧袍,触手是粗布特有的质感,带着一股淡淡的、属于酥油、藏香与岁月沉淀的气息。无相纹路传来熟悉的暖意。这件旧僧袍,承载着一位智者无声的关怀与雪山之上的祝福,成为了新的情感载体。
小扎西更是红着眼眶,从自己的小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小心包好的东西,塞进「洛桑」手里,声音哽咽:“洛桑师傅,这个……给你。是寺里做的酥油糖,可甜了……你路上吃,就不会想家了……”
油纸包里,是几块色泽金黄、散发着奶香的酥油糖。这份来自孩童最纯粹的感激与不舍,沉甸甸地压在他的掌心。
他收拾好行囊,里面装着四枚渐趋平衡的核心、那道蕴含信仰之力(尽管已有一丝裂纹)的转经筒、那片来自黑水城的古老陶片,以及这包甜腻的酥油糖和厚重的旧僧袍。他再次启动了「维度审判」,感知力如同无形的信标,跨越千山万水,锁定东方那片蔚蓝而此刻正被阴霾笼罩的区域。
【目标锁定:东部沿海,渔业小镇‘珊瑚镇’。】
【第五个核心确认:位于珊瑚镇外海约两海里处,一片被称为‘魔鬼礁’区域的海底礁石洞深处。能量形态:深绿色,性质高度活跃,表现为‘侵蚀’、‘生命汲取’与‘水体污染’。】
【关联威胁确认:‘水之污染者’(旧日眷族)。活动模式:已与核心深度结合,其污染性能量通过海水扩散,导致近海区域水质恶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或变异,并散发出致病能量场,严重危害沿岸渔民健康,引发持续性发热、虚弱及皮肤溃烂等‘怪病’。】
【环境评估:温带海洋性气候,当前受污染影响,海面常漂浮油污及死鱼,空气中弥漫腥臭与腐败气息。社会结构:封闭且陷入恐慌的传统渔村。】
【建议身份:医生(可利用医疗知识直接介入,诊断并缓解渔民病痛,快速获取信任,并自然调查污染源头及核心位置)。】
医生……这个身份对他而言,几乎是信手拈来。曾经作为随队医生「白砚」的经历,使得大量的医学知识、诊断技巧、药剂学原理早已成为他数据库的一部分,无需重新拟态学习,只需稍加调整外在表现即可完美适配。
告别雪山,沿着盘山公路下行,空气逐渐变得湿润,温度也回升了不少。在雪山脚下一个小镇的简陋车站,一辆漆皮斑驳、写着“珊瑚镇”字样的长途大巴正在揽客。
司机是个满脸愁容的中年汉子,一边招呼着零星的乘客,一边忍不住对着周围抱怨:“唉,这趟去珊瑚镇的活儿真是……那边现在不太平啊,听说闹怪病,人都病恹恹的,鱼也死光了。镇上唯一的陈医生都累倒了,现在缺医少药的,谁要是懂点医术,能帮上忙就好了……”
他的话,引起了车上一位大婶的共鸣。这位穿着朴素、面色焦灼的王婶,怀里抱着一个约莫五六岁、脸颊烧得通红、昏昏沉沉的小男孩,带着哭腔说:“是啊,我家小宝发烧好几天了,镇上医生看了,药也吃了,就是不见好,反反复复的,人都瘦脱形了……这可怎么办啊!”
契机,就在这愁云惨淡中降临。
「洛桑」——或者说,已然在气质上开始向内敛、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过渡的他——迈步走到大巴车前。他先是对司机点了点头,然后目光落在王婶和她怀中的孩子身上。
“大嫂,别急。我叫汐,是一名医生。”他的声音平和,带着一种能让人安心的沉稳。他一边说着,一边从随身那个看起来普通、却内部分类清晰的医药包里(这是从“白砚”身份自然延续而来的装备),取出电子体温计和听诊器。
他动作熟练地为孩子测量了体温——39.2c。又仔细听了听孩子的肺部和心跳音。
“是急性细菌感染,引发了高烧。不是什么‘怪病’。”他做出判断,语气肯定。随后,他从医药包中取出儿童适用的退烧药和抗生素,仔细说明用量,并帮助王婶给孩子喂下。
不过半个多小时,在孩子迷迷糊糊喝下一些温水后,额头上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滚烫的体温明显开始下降,呼吸也变得平稳了一些,沉沉睡去。
王婶摸着孩子不再那么烫手的额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把抓住「汐」的手,声音颤抖:“汐医生!谢谢你!真是太谢谢你了!你……你跟我们去珊瑚镇吧!我们镇上好多人都病着,求你救救大家!”
司机和其他几位乘客也目睹了这一切,看向「汐」的目光顿时充满了希冀与尊敬。
「汐」看了看王婶恳切的眼神,又看了看车上其他面带忧色的渔民乘客,点了点头:“好,我跟你们去珊瑚镇。”
得知「洛桑」要乘坐大巴前往那个据说被疾病困扰的珊瑚镇,阿克班玛老住持和小扎西特意赶到车站送行。
老住持将那个曾立下大功、此刻已收敛光华的小转经筒,用一块干净的软布仔细包好,递给「汐」:“海边湿气重,这东西虽是法器,也怕受潮,你小心收着。”
小扎西则用力挥着小手,眼眶依旧红红的,大声喊着:“洛桑师傅!汐医生!你要好好的!要回来呀!”
「汐」接过被妥善包裹的转经筒,对着老住持和小扎西点了点头,转身登上了大巴。
车上,朴实的渔民们因为这位医生刚刚展现的医术,对他格外热情。有人递过来用海盐腌制的鱼干,有人送来晒干的海带结:“汐医生,路上饿了就吃点,海里的东西,虽然现在……唉,但还能补补身子。”
王婶更是从自己的行李中,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用天然海螺打磨而成的、带有螺旋纹路的精致小罐子,罐口用木塞密封,看起来十分古朴。
“汐医生,这个给你。”王婶将贝壳小罐递过来,“这是我们渔民家里常备的,用来装些应急的草药或者药膏,贝壳做的,防潮,海边的气候用它正合适。你拿去用,装些药品什么的。”
「汐」接过这枚贝壳药罐。入手微凉,表面是海浪自然冲刷形成的纹理,细腻而独特。他能感受到这小小容器上承载的、来自渔民的感激与对未来治疗的期盼。这枚贝壳药罐,成为了他沿海之行中,象征着治愈与希望的新情感载体。
他将新获得的情感载体——旧僧袍、酥油糖、贝壳药罐——与之前的核心、转经筒、陶片等物一同妥善收入行囊。
大巴车缓缓启动,驶离了雪山脚下,向着东方那片未知的、被污染与疾病笼罩的海岸线驶去。
车上,「汐」已经完成了外在的调整。他换上了一件干净的白色衬衫和长裤,外面套着一件素色的外套,看起来清爽而专业。他将那个贝壳药罐拿在手中,仔细端详着。
他又从行囊里,取出那个一直随身携带的、装着向日葵种子的小布袋。这一次,他没有将其系在转经筒或水囊上,而是小心地放入了贝壳药罐旁的一个小网兜里,让它们彼此相伴。
“等到珊瑚镇,”他看着车窗外逐渐增多的绿色,以及远方天际线那一抹隐约的灰蓝,心中默念,“在这种环境下,种子或许更需要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发芽吧。”
车窗内,是医生「汐」沉静思索的侧脸;车窗外,是不断后退的群山与逐渐清晰的、带着咸腥气息的海风。雪山喇嘛的慈悲与坚定,已悄然融入沿海医生的仁心与职责之中。新的挑战,如同远方那片不再纯净的海水,等待着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