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黄巾起义爆发!-《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洛阳,北宫,德阳殿内。

  汉灵帝刘宏的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眼中布满了血丝和暴戾。

  “废物!”

  “一群废物!”

  他指着殿下瑟瑟发抖的宦官们,声音嘶哑地咆哮着。

  “朕养着你们,就是让你们被一群泥腿子收买的吗!”

  “一个小小的马元义,就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串联谋反!”

  殿下,中常侍张让和赵忠等人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身体抖得如同筛糠。

  就在刚才,他们安插在太平道内部的眼线传回了致命的情报。

  太平道大方渠帅马元义,已经秘密潜入洛阳,约定三月五日,内外并起,一举颠覆朝纲!

  若非那马元义的弟子唐周胆怯告密,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息怒!”

  大将军何进出列,躬身道。

  “臣已下令,车裂马元义于市,并派人按图索骥,抓捕京中所有太平道教徒!”

  “抓!抓!抓!”

  刘宏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案几,上面的奏章散落一地。

  “除了抓人,你们还会干什么!”

  “朕要的是天下太平!不是一堆死人!”

  就在洛阳城中风声鹤唳,大肆抓捕逆贼之时,一道快得几乎要跑死的驿马,正拼命冲向冀州。

  巨鹿郡,张角府中。

  烛火摇曳,映照着张角那张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的脸。

  他手中紧紧攥着一卷帛书,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根根发白。

  “大哥,洛阳事败了!”

  张宝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惊惶。

  “马元义被车裂,唐周那厮叛变了!”

  张梁更是急得团团转。

  “官府肯定已经拿到了我们各地渠帅的名单,再不动手,就全完了!”

  “完了?”

  张角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骇人的光芒,那是一种混杂着愤怒、不甘与疯狂的烈焰。

  他缓缓站起身,将手中的帛书丢进火盆。

  火苗瞬间窜起,将那泄露了天机的秘密,吞噬得一干二净。

  “不,还没完!”

  张角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传我将令,告知所有教众!”

  他走到门口,一把推开大门,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一字一句,声如惊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轰!

  这十六个字,如同燎原的火星,瞬间点燃了积压在大汉十三州百姓心中百年的干柴!

  公元184年,二月。

  原定于三月的起义,被彻底提前。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

  他们在冀州,率先揭开了叛乱的序幕!

  紧接着,颍川的波才、南阳的张曼成、东郡的卜己……

  青州、徐州、幽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

  八州之地,同时响应!

  无数头裹黄巾的乱军,从田间、山林、村落中涌出,他们拿着简陋的农具、木棍,汇聚成一股股足以摧毁一切的洪流。

  他们攻陷城池,焚烧官府,杀死官吏。

  烽火连天,狼烟四起!

  整个大汉的腹心之地,在短短数日之内,便彻底糜烂!

  消息传回洛阳,朝野震动。

  这一次,汉灵帝是真的怕了。

  他瘫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如同菜市场般吵作一团的文武百官,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

  “肃静!”

  何进猛地一声大喝,总算让朝堂安静了些许。

  他对着灵帝一拜到底。

  “陛下,贼势浩大,请速发京师精锐,分路征讨!”

  “准!”

  刘宏有气无力地挥了挥手。

  “就依大将军所言!”

  很快,朝廷的命令下达。

  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各率五校精兵及三河骑士,共计四万余人,星夜开拔,直扑叛乱最严重的颍川郡,意图从南路打开局面。

  同时,拜北中郎将卢植,持节,调动北军五校,北上冀州,直捣黄龙,目标直指贼首张角!

  三路大军,几乎抽空了洛阳所有的机动兵力。

  但这还不够。

  一道诏令,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全国各郡县。

  “敕令:各地郡守、县令,可自行募兵,讨伐黄巾,保境安民。凡有功者,不论出身,皆可封赏!”

  这道命令,既是朝廷无力掌控全局的无奈之举,也等同于将征兵和作战的权力,下放到了地方。

  它为无数野心家,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巅峰的大门。

  ……

  然而,就在整个中原大地都陷入一片血与火的混乱中时。

  常山国,元氏县,却是一片世外桃源。

  外界的喊杀震天,在这里,却变成了百姓家中袅袅的炊烟。

  外界的流离失所,在这里,却是商旅不绝,市场繁荣。

  刘景的仁政与改革,早已深入人心。

  家家有余粮,人人有活干,没人吃不饱饭,更没人愿意跟着什么太平道去造反。

  当黄巾的使者试图进入元氏县传播教义时,还没等官府动手,就被吃得饱饱的百姓们用棍棒给打了出去。

  开什么玩笑!

  跟着你们造反,去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我还不想我的九族被消消乐!

  脑子有病吧!

  县衙大堂内。

  刘景坐在主位上,手中拿着的,正是那份从洛阳快马加鞭送来的朝廷诏令。

  他的下方,贾诩、高顺、关羽、张飞,四人肃然而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

  “大哥!朝廷都下令了!”

  张飞那双环眼瞪得溜圆,嗓门震得房梁都在嗡嗡作响。

  “咱们是不是也该出去,干他娘的一票大的了?俺的丈八蛇矛,早就饥渴难耐了!”

  关羽抚着美髯,一双丹凤眼微微眯起,锐利的光芒一闪而过。

  “四弟所言,正合我意。我等在此厉兵秣马,为的,不就是今日?”

  高顺没有说话,但他紧紧抿着的嘴唇,和那只不自觉按在腰间刀柄上的手,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贾诩轻轻咳嗽了一声,向前一步,对着刘景深深一揖。

  “主公,此乃天赐良机。”

  “朝廷诏令,便是我军出征最好的名义。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我们师出有名!”

  刘景缓缓放下手中的诏令,目光扫过自己最信任的四位兄弟和谋主。

  他站起身,走到大堂中央悬挂的舆图前。

  那股蛰伏了半年的锋锐之气,再也无法掩饰,从他身上勃然而发。

  “二弟,三弟,四弟,文和。”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蛰伏半年,等待的时机终于到了!”

  “从今日起,我军将不再是秘密!”

  他的手指,重重地落在了舆图上,那个代表着元氏县的小点上。

  然后,手指缓缓移动,指向了整个常山国。

  刘景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既然朝廷有令,我们便要‘积极响应’。”

  “这常山国,或许就会成为我们元氏县,崭露头角的第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