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张杂谷杂交谷子(小米)-《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九石!

  这两个字,如同两柄无形的巨锤,狠狠砸在贾诩和高顺的心头。

  空气死寂。

  府库中那股属于种子的质朴香气,此刻却带上了一股令人窒息的荒诞感。

  高顺那张素来没什么表情的脸上,肌肉僵硬,嘴巴微微张开,喉结上下滚动,却一个字也发不出来。

  他不懂农事,但他懂常识!

  亩产九石?

  神仙下凡,也不敢这么吹牛逼!

  “主公!”

  贾诩最先从那骇人的震荡中挣脱出来。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尖锐得有些失态,甚至都忘了拱手行礼。

  “亩产九石?这……这绝无可能!”

  “此言若是传出去,天下人都会视我元氏为笑柄!主公,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古往今来,别说九石,就是能稳产三石的良田,都已经是凤毛麟角!”

  他情绪激动,连退两步,手指着那堆积如山的麻袋,眼神里充满了惊疑与不解。

  这不像他认识的那个运筹帷幄、沉稳睿智的主公。

  这更像是一个被狂喜冲昏了头脑的疯子!

  面对两人的失态,刘景却平静得可怕。

  他脸上没有半分被质疑的恼怒,眼神依旧深邃如渊。

  他缓缓走到一个麻袋前,解开绳口,伸手插了进去,抓出一把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谷种。

  谷粒从他的指缝间簌簌滑落。

  “我知道这事匪夷所思。”

  刘景的语气不带波澜,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换做是我听别人这么说,我也会认为他疯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

  他抬起眼,目光灼灼地盯着贾诩。

  “这种神种,对水灌溉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比寻常谷物更精心照料。”

  “可一旦功成,你们想过那意味着什么吗?”

  他没有给两人思考的时间,自顾自地描绘着那幅惊世骇俗的画卷。

  “元氏县将不再有饥馑,百姓将仓禀丰实!我们能养活十倍的兵马,能救济无数的流民!”

  “如今天下流民无数!太平道宗教肆虐!各地匪患不断!已然有了乱世的征兆!”

  “乱世之中,什么最重要?不是金银,不是兵器,是粮食!”

  “是能让士兵填饱肚子,让百姓活下去的粮食!”

  “有了粮,这元氏县,就是我们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磐石!”

  刘景的话,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击在贾诩的心坎上。

  贾诩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

  亩产九石是天方夜谭,可主公之前的所作所为,哪一件又是寻常人能做到的?

  琉璃!

  那堪比美玉的琉璃,主公信手拈来。

  整治豪强!

  那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被主公用雷霆手段连根拔起!

  还有这满仓的种子!

  昨天还空空如也的府库,今天就堆积如山,这本身就是无法解释的神迹!

  难道……主公真有鬼神之助?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再也无法遏制。

  贾诩心中的惊涛骇浪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沉的震撼。

  他看着刘景那张年轻却无比坚定的脸,忽然觉得,或许自己真的在见证一个奇迹的开端。

  刘景见贾诩的神色变幻,知道他已经开始动摇,便乘热打铁。

  “这批种子的数量,我计算过,正好足够我们元氏县那十一万亩官田耕种。”

  “所以,我决定了。”

  刘景的声音斩钉截铁。

  “今年春耕,所有官田,必须全部种上这种‘张杂谷’!一粒都不能浪费!”

  他转过身,郑重地看着贾诩,目光如刀。

  “文和!”

  “主公!”

  贾诩心头一凛,下意识地躬身。

  “这项前所未有的大事,关乎我元氏存亡,关乎万千百姓的性命,更关乎我们的根基!”

  刘景一字一顿,将千钧重担压了过去。

  “我将此事,全权托付于你!”

  “你,必须亲自盯着,从分发种子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任何纰漏!”

  “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贾诩的身体绷紧了。

  他感受到了那股沉甸甸的压力,也感受到了一种被极致信任的滚烫。

  十一万亩官田。

  亩产九石。

  那……那不是将近百万石的粮食?

  百万石!

  这个数字在他脑海中炸开,让他一阵头晕目眩。

  一个县,坐拥百万石粮食储备!这是什么概念?

  别说一个郡,就算是大汉最富庶的几个郡加起来,恐怕都拿不出这么多的存粮!

  届时,元氏县将不是什么粮仓,而是一座足以撼动天下的粮食山脉!

  贾诩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

  他猛地向前一步,对着刘景深深一揖到底。

  “诩,领命!”

  他的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

  “定不负主公所托!”

  一旁一直沉默的高顺,此刻也终于消化了这个惊天动地的信息。

  他虽然不懂农事,但他听懂了“百万石粮食”和“十倍兵马”的含义。

  他上前一步,对着刘景重重抱拳,言简意赅。

  “大哥放心!”

  “末将即刻调派县兵,全力配合贾先生!官田周边,一只苍蝇都别想飞进去!”

  “好!”

  刘景重重点头,最后用一种极其严肃的口吻下达了封口令。

  “记住,此事干系太大。”

  “在秋收之前,在谷子没有长出九石的产量之前,神种之事,必须严格保密!”

  “对官田种地的佃户也不要透露任何高产的消息,让他们认为是普通种子耕种就行!”

  “天知,地知,你我三人知!”

  “若有泄露,休怪我无情!”

  “遵命!”贾诩和高顺齐声应道。

  贾诩领了命令,怀着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情,脚步沉重地走出了府库,走出了县衙后堂。

  初春的阳光照在身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只觉得后背一阵阵发凉。

  那是被惊世骇俗的真相冲击后的余波,也是被巨大责任压迫的战栗。

  可紧接着,一股热流从心底涌起。

  他想起了主公来到元氏县后的种种。

  府库空虚,主公拿出自己的钱财来补贴县府开支,从未向百姓横征暴敛。

  他爱民如子,爱兵如子。

  他整治豪强,手段酷烈,却是为了将土地分给真正的耕者。

  这满仓的粮食,不是搜刮而来,而是主公用“神迹”变出来的!

  自己,到底跟了一个怎样的人啊?

  贾诩抬头望天,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他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预感。

  自己,真的跟对人了!

  主公,必将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