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兵不血刃,徐州入手-《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夜色如墨,大将军府的书房内,刘景独坐案前,一夜未眠。

  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可他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南方。

  兖州的曹操,淮南的袁术,荆州的刘表……

  这些名字,像一根根刺,扎在他的宏图之上。

  称帝?

  时机未到。

  但那份野心,那份让自己的孩子堂堂正正站在阳光下的渴望,却已然被点燃。

  就在刘景心潮起伏之际,门外传来了亲卫急促的禀报声。

  “大将军,宫中来人传讯,言徐州牧陶谦遣使者孙乾,已至殿外,有十万火急之事求见!”

  陶谦的使者?

  刘景眉头微皱,昨夜的疲惫一扫而空。

  他迅速整理好衣冠,沉声道:“传令,召集所有在洛阳的文武官员,即刻上朝!”

  ……

  洛阳,未央宫。

  久未举行的大朝会,今日却显得格外肃穆。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齐聚于殿中那个风尘仆仆的身影。

  徐州别驾,孙乾。

  他手捧着一个锦盒,里面是徐州牧的官印,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卷帛书。

  孙乾面朝高坐于御座之侧的刘景,深深一拜,声音洪亮而清晰。

  “大将军,我家主公陶恭祖,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自觉无力再庇护徐州百姓。”

  “今特遣下官,奉上徐州印信与户籍图册,愿将徐州一地,尽数献于大将军!”

  “恳请大将军看在徐州百万生民的份上,接掌徐州,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什么?陶谦要让出徐州?”

  “兵不血刃,得此富庶大州?这……这是天大的祥瑞啊!”

  “大将军仁义布于四海,连陶谦都为之感化!”

  群臣的议论声嗡嗡作响,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狂喜。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皇甫嵩、卢植等老臣捋着胡须,面露欣慰之色。

  贾诩、郭嘉等人则交换着眼神,迅速评估着此事带来的利弊。

  唯有刘景,面色平静如水,看不出丝毫波澜。

  他静静地看着孙乾,缓缓开口。

  “陶公此举,我心领了。”

  他示意内侍上前,接过印信和文书。

  “传我之令,封陶谦为安东公,食邑三千户,准其于徐州安享天年,不必来洛阳朝拜。”

  “孙乾一路辛苦,暂留洛阳,待我大军开拔时,再随军同返。”

  一番话说得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这便是答应了!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山呼海啸般的恭贺声。

  “大将军英明!”

  “恭喜大将军,贺喜大将军!”

  然而,刘景的内心,远不如表面这般平静。

  接收徐州,只是第一步。

  更关键的问题是,派谁去?

  徐州,东临大海,南接扬州,西邻豫州,北靠兖州。

  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四面受敌,是一块真正的“四战之地”。

  更重要的是,徐州远离他的核心统治区司、冀、并、幽四州,如同一块飞地。

  派去镇守的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绝对的忠诚,忠诚到可以托付身家性命。

  第二,足够的能力,既要有强悍的武力震慑宵小,也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安抚地方。

  第三,必须能独当一面,在没有后方直接支援的情况下,稳住局势。

  刘景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众将。

  张飞?勇则勇矣,但性子太烈,容易惹是生非。

  赵云?忠勇无双,但政治手腕稍显稚嫩。

  张合?高览?都是将才,但还不足以镇守一州。

  文官这边,荀彧要坐镇中枢,郭嘉、贾诩、沮授等人也各有重任。

  到底派谁去?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刘景身上,等待着他的决断。

  就在这时,刘景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了两个人的身上。

  一个,是站在武将队列最前排,身形笔挺,沉默如山的身影。

  另一个,是站在文臣队列中,抚着胡须,眼神深邃的老狐狸。

  刘景的嘴角,微微勾起一抹弧度。

  有了!

  他朗声开口,声音响彻殿宇。

  “高顺何在?”

  高顺立刻出列,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大哥,末将在!”

  刘景微微颔首,目光又转向另一侧。

  “贾诩何在?”

  贾诩也缓步走出,对着刘景躬身一揖。

  “主公,臣在。”

  刘景看着这一文一武,心中大定。

  “我,今任命高顺为徐州牧,总领徐州一切军务!”

  “任命贾诩为徐州别驾,辅佐高顺,总领徐州政务民生!”

  此令一出,朝堂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品味着这个任命的深意。

  高顺,刘景的结拜兄弟,陷阵营的统帅,忠诚与勇武毋庸置疑。

  他的威名,足以让任何心怀不轨之徒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贾诩,算无遗策的智者,处理过无数棘手的政治难题。

  有他在,徐州那些盘根错节的士族豪强,根本翻不起浪花。

  一刚一柔,一武一文。

  这个组合,简直是天作之合!

  郭嘉抚掌赞道:“主公英明!高将军之忠勇,贾先生之智谋,二人合力,徐州可安!”

  荀攸也点头附和:“此二人前往,确是万全之策。”

  刘景看向高顺和贾诩,眼神变得无比郑重。

  “二弟,文和。”

  “徐州初定,人心未附,周边更有曹操、袁术之流虎视眈眈,此去任务艰巨,万望小心。”

  高顺抬起头,眼神坚定无比,斩钉截铁地说道。

  “大哥放心!”

  “高顺此去,誓为大哥守好这徐州门户!”

  “若有宵小敢犯,我手中的剑,也未尝不利!”

  他握紧了腰间的佩剑,一股凌厉的气势油然而生。

  贾诩则抚须一笑,神态自若。

  “主公勿虑也。”

  “诩此去,必让徐州士民,只知有大将军,而不知有陶恭祖。”

  “至于那些宵小之辈,诩自有办法让他们安分守己。”

  刘景看着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和谋主,心中豪气顿生。

  他站起身,走到二人面前,亲自将他们扶起。

  “好!”

  “我再拨给你们六万大军,其中包含一万陷阵营精锐和三千重骑兵,由你二人全权指挥!”

  “粮草军械,军府会全力供应!”

  “记住,到了徐州,放手去做!一切有我!”

  高顺和贾诩对视一眼,齐齐躬身。

  “遵命!”

  朝会散去,一道道命令从大将军府发出。

  六万大军开始在洛阳城外集结,无数的粮草、军械,通过四轮运输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军营。

  整个洛阳,都因为即将到来的南下而变得忙碌起来。

  高顺和贾诩领命后,立刻回到各自府中,准备交接事务,整理行装。

  而刘景,则再次回到了书房。

  他看着地图上那块即将被染上自己颜色的徐州,眼神变得深邃。

  兵不血刃拿下徐州,不仅让他实力大增,更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一种……更快统一天下的可能。

  何思玲的话,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他缓缓伸出手,手指在地图上,从徐州,一路划向了兖州曹操的地盘。

  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的心中酝酿。

  或许,他可以利用这次南下的机会,做一些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貂蝉温柔的声音。

  “景哥,夜深了,该歇息了。”

  刘景回过神,收起了满身的锋芒,脸上露出一丝柔情。

  他打开门,看着门外站着的貂蝉、蔡文姬和糜贞,心中一暖。

  “你们怎么都来了?”

  蔡文姬抚着还未显怀的小腹,嗔怪道:“你一天一夜没合眼了,我们能不担心吗?”

  糜贞也点头道:“是啊,夫君,就算有天大的事,也要顾惜自己的身子。”

  刘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将何思玲带来的阴霾和称帝的野心暂时压下。

  他笑着揽过几位妻子。

  “好,听你们的,这就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