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剑指袁绍-《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德阳殿,侧殿。

  这里已被刘景临时征辟为最高军略的议事之所。

  刘景高坐主位,神情肃穆。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

  左手边,是随性不羁的郭嘉与深沉如渊的贾诩。

  右手边,是缜密多思的荀攸与雅正通达的钟繇。

  而刚刚从北方风尘仆仆赶回的戏忠,带着一股北地的风霜与锐利,坐在郭嘉下首。

  五大顶级谋主,齐聚一堂。

  这是刘景一手打造的,足以颠覆天下的最强大脑天团。

  殿内气氛庄重,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钉在殿宇中央那座巨大的沙盘之上。

  那沙盘,精细地还原了整个大汉十三州的每一寸山川河流,城池关隘。

  贾诩手持一卷厚厚的竹简,缓步上前。

  他走到沙盘旁,向刘景躬身一礼,然后展开竹简,用他那特有的平淡语气,开始汇报。

  “启禀主公。”

  “我方现已全据左冀州、司隶、并州三地,治下总人口已达八百六十万。”

  他的语调没有丝毫波澜,但报出的数字,却让整个大殿的空气都凝固了。

  荀攸和钟繇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掩饰的惊骇。

  他们虽然早已知道刘景根基雄厚,却万万没想到,竟已到了如此恐怖的体量!

  这已经不是一方诸侯,这简直就是一个割据的帝国雏形!

  贾诩顿了顿,继续用那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调说道。

  “收编董卓降卒五万后,我军总兵力已达三十万。”

  “其中,并州兵团五万,冀州兵团七万,中枢兵团十八万。”

  “各府库之中汇总,存粮已经突破五千多万石,钱帛器械,堆积如山,不可胜数。”

  “常山和赵国的装备工厂的兵甲、箭矢、兵器、运输车、战车、攻城器械等等已不计其数。”

  “常山纺织厂所产棉布,已行销天下,每月为我方带回的金银,足以再养十万大军。”

  “景五铢钱已经流通天下,成为了各地百姓和商人的硬通货币。”

  一连串冰冷而详实的数据,从贾诩口中吐出。

  每一个数字,都重重地敲击在荀攸和钟繇的心头。

  他们这才真正理解了,自己投效的这位主公,其根基究竟有多么深不可测。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兵强马壮!

  贾诩汇报完毕,躬身退下。

  刘景的目光扫过众人,沉声发问。

  “府库充盈,兵强马壮,根基已稳。”

  “那么,诸君以为,我们的剑,下一步该指向何方?”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了沙盘上。

  最终,都汇聚于代表着右冀州的位置。

  那里,袁绍的旗帜,显得格外刺眼。

  郭嘉猛地长身而起,他那双总是带着几分醉意的眼中,此刻闪烁着兴奋的光。

  “主公!当先伐袁绍!”

  他的声音高亢而激昂,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

  “袁绍此人,外宽内忌,好谋无断!他初得右冀州,全靠豪族支持,根基不稳,人心未附!”

  “此时此刻,正是他最虚弱,也最意想不到的时候!”

  郭嘉走到沙盘前,大手一挥,几乎要将袁绍的旗帜扫落在地。

  “我军当以雷霆之势,尽起中枢大军,东出虎牢,一战定冀州!”

  “而后挥师,席卷幽、青二州!”

  “如此,则北方一统,天下大势定矣!”

  “主公便可坐拥五州之地,带甲百万,俯瞰天下,何人敢与主公争锋!”

  郭嘉的这番话,让殿内所有人都热血沸腾。

  一直沉默的贾诩,此时也缓缓点头,开口附议。

  “奉孝之言,深合我心。”

  他走上前,指了指沙盘的西边。

  “凉州马腾、韩遂,不过是冢中枯骨,二人互攻不休,早已元气大伤,不足为虑。”

  “长安有沮授总管军政、徐荣将军及三万大军镇守,足以威慑关中宵小。”

  “我等可倾尽主力东出,不必担忧后方。”

  贾诩的话,冷静而客观,为郭嘉那激进昂扬的计划,提供了最稳固的基石。

  就在此时,刚从北方归来的戏忠,也站了起来。

  他那锐利的目光在沙盘上扫过,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补充。

  “主公,郭祭酒之策甚善。”

  “但我们还可多行一步,让此策更加万无一失。”

  戏忠的手指,点在了幽州的位置。

  “幽州牧刘虞,乃刘氏宗亲,仁德爱民,在幽州深得人心,与主公素有善缘。”

  “如今,他正与公孙瓒交恶,被公孙瓒处处压制,苦不堪言。”

  “我军若能在此刻,打出协助刘虞的旗号,出兵相助刘虞,剪除公孙瓒。”

  “则可不费吹灰之力,将整个幽州纳入我方阵线!”

  “届时,我军便可从冀、幽两面合围袁绍,他将插翅难飞!”

  戏忠的这番话,如同画龙点睛之笔,让整个战略瞬间变得更加立体和完美。

  “好!”

  刘景猛地一拍案几,畅快大笑。

  “先灭袁绍,再定幽州!”

  不!

  是助刘虞,平公孙瓒,而后合两州之力,围猎袁绍!

  整个战略瞬间清晰无比。

  殿内的所有谋士,都为这个宏大而又缜密的计划感到振奋。

  一股强大的自信与昂扬的杀气,在殿中交织、弥漫。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刘景的大旗,插遍北方四州山河的壮丽景象。

  就在众人以为大局已定之时,一直沉默的荀攸,却突然皱起了眉头。

  他上前一步,对着刘景深深一揖。

  “主公,幽州之事,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这一句话,让殿内热烈的气氛瞬间冷却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荀攸身上。

  刘景看着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荀攸的表情十分严肃,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得到的情报。

  “公孙瓒此人,虽骁勇善战,其麾下白马义从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但他为人暴虐无德,治军不严,常纵兵劫掠百姓,以充军资。”

  “刘虞公心怀仁德,爱民如子,每次与公孙瓒交战,都束手束脚。”

  荀攸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惋惜。

  “公孙瓒极其狡诈,他深知刘虞公的软肋,竟在每次作战时,都驱赶无辜百姓挡在阵前!”

  “刘虞公不忍伤害百姓,攻城不肯用火攻巨石。”

  “他空有多于公孙瓒的兵力,却被对方裹挟百姓以为人质,处处掣肘,难以施展。”

  “如今,他非但没能剿灭公孙瓒,反而被公孙瓒压制在了蓟县,动弹不得,苦不堪言!”

  “可以说,刘虞公的仁德,反倒成了他最致命的枷锁!”

  荀攸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一个仁德的君子,被一个无耻的小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简直是天下间最荒诞,也最令人憋屈的事情。

  郭嘉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戏忠的目光也变得凝重。

  他们都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助刘虞”,背后竟藏着如此棘手的难题。

  就在此时,一直侍立在旁的钟繇,从袖中取出了一封用火漆密封的密信。

  他双手捧着信,神色凝重地呈了上来。

  “主公。”

  “这正是今日,快马从幽州蓟县送到的。”

  “是刘虞牧的亲笔求援信。”

  钟繇的声音在安静的大殿中回响。

  “信中,刘虞公恳请大将军看在同为汉室宗亲的情分上,发兵救他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