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常山太守冯循的真香定律!-《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常山郡府,议事堂内。

  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太守冯循的面色阴沉如水,他死死盯着桌案上那份来自元氏县的文书。

  “岂有此理!”

  “啪!”

  他一巴掌重重拍在桌案上,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

  “这个刘景,好大的狗胆!”

  “区区一个元氏县令,上任不过数日,竟敢不经郡府批示,私自扩兵至八百!”

  “还自行任命县尉、县丞!”

  冯循胸膛剧烈起伏,指着那份文书,对堂下几名心腹幕僚怒吼。

  “这是把本太守当成了什么?摆设吗?!”

  “他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常山太守!”

  一名留着山羊胡的幕僚连忙躬身附和。

  “大人息怒。此子仗着有张常侍撑腰,行事确实太过嚣张,完全不把郡府的规矩放在眼里。”

  另一人也阴阳怪气地说道:“以剿匪为名,便可越级干预郡内军事。”

  “这要是开了先河,以后郡府的政令还如何推行?人人效仿,岂不乱套了?”

  冯循怒火更甚,猛地站起身,在堂中来回踱步。

  “剿匪?笑话!”

  他发出一声冷哼,语气中充满了极致的轻蔑。

  “我看他不是想剿匪,他是想自立为王!”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靠着阉竖的关系买来的官。”

  “竟也敢妄图染指兵权!他以为他是谁?!”

  堂下众人噤若寒蝉,无人敢再多言,生怕引火烧身。

  就在这时,一名吏员匆匆从门外跑了进来,躬身禀报。

  “启禀太守大人,元氏县令刘景,携县丞贾诩,已至府外,递上拜帖,请求面见大人。”

  冯循脚步一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哦?不请自来了?。”

  他嘴角扯出一个冰冷的弧度。

  “让他进来!我倒要看看,这个张常侍面前的大红人,究竟长了几个脑袋!”

  ……

  片刻之后,刘景与贾诩缓步走入议事堂。

  刘景一身县令官服,身姿挺拔,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仿佛是来拜访亲友。

  贾诩跟在他身后半步,面色平静,眼神古井无波,却又像能洞察人心。

  “下官刘景,拜见太守大人。”

  刘景躬身行礼,态度恭敬,无可挑剔。

  冯循却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端起茶杯,用杯盖慢悠悠地撇着浮沫,故意晾着他们。

  堂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过了许久,冯循才懒洋洋地抬起头,用一种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刘景,阴阳怪气地开口了。

  “呦,这不是刘县令吗?张常侍面前的大红人,怎么有空来我这小小的常山郡府啊?”

  他这话里,每一个字都带着刺,充满了浓浓的不满与轻蔑。

  “本官还以为,刘县令如今有张常侍做靠山,连我这个太守都不必放在眼里了呢。”

  “郡里的规矩,可不比洛阳。这里,不是张常侍一句话就能说了算的!”

  面对这毫不掩饰的下马威,刘景却像是没听出来一般,脸上的笑容反而更加灿烂。

  “太守大人说笑了。”

  “下官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以后还需仰仗太守大人多多提携才是。”

  说着,他从随从手中拿出来一个长条形的精致木盒,双手恭敬地奉上。

  “下官知道大人雅好,特意备了一份薄礼,不成敬意,还望大人笑纳。”

  冯循斜眼瞥了一下那木盒,鼻子里发出一声不屑的轻哼。

  一个毛头小子能拿出什么好东西?

  他心中不屑,但还是示意身旁的吏员接过来。

  “打开看看。”

  吏员应声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木盒的搭扣。

  “嘶——”

  当木盒打开的瞬间,不仅是那名吏员,就连堂上所有人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只见木盒内,静静地躺着一只晶莹剔透的琉璃樽,和几只配套的琉璃茶碗。

  在堂内光线的照射下,这些器皿通体流光溢彩,散发出一种梦幻般的光泽,美得让人窒息。

  冯循的眼睛瞬间就直了!

  他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木盒前,眼中爆发出贪婪而又震惊的神色。

  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颤抖地拿起那只琉璃樽,放在眼前反复端详,口中喃喃自语。

  “这……这是琉璃?!”

  “如此通透……如此纯净……神物!当真是神物啊!”

  他那张原本阴沉的脸,此刻像是盛开的菊花,笑意怎么也掩饰不住。

  先前所有的愤怒和不满,在看到这套绝美琉璃器皿的瞬间,便已烟消云散。

  他爱不释手地把玩着琉璃樽,看向刘景的眼神,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和善。

  “咳咳。”

  冯循清了清嗓子,将琉璃樽小心翼翼地放回盒中,脸上挤出笑容。

  “明远啊,你……你这太客气了。”

  他语气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连称呼都从“刘县令”变成了亲切的“明远”。

  “说吧,此行前来,所为何事啊?”

  刘景心中暗笑,知道鱼儿已经上钩了。

  他再次躬身,一脸诚恳地说道:“不瞒大人,下官此次前来,正是为了扩兵剿匪一事。”

  “元氏县境内,贼匪猖獗,百姓深受其苦。”

  “下官斗胆招募了八百县兵,就是为了能尽快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只是……兵员虽有,却缺少兵甲利器。”

  “所以下官厚颜,恳请太守大人能从郡库之中,为我元氏县拨付一批兵甲,以助下官剿匪!”

  他的言辞恳切,姿态放得极低,仿佛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贞之臣。

  听到要兵甲,冯循刚刚缓和的脸色又开始变得为难起来。

  虽然收了重礼,但他还是本能地想要推诿。

  “这个……明远啊,不是本官不帮你。”

  他摆出一副郡府大家长的架子,皱着眉头道:“你也知道,如今郡里财政困难。”

  “各处都不太平。郡库中的军械也十分紧张,实在是……捉襟见肘啊。”

  刘景闻言,与贾诩对视一眼。

  贾诩心领神会,上前一步,对冯循拱手道:“太守大人所言极是。”

  “只是元氏匪患,亦是常山之患。若能早日剿灭,对整个常山郡也是一件大功。”

  刘景紧接着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破釜沉舟的决绝。

  “大人!下官知道郡府的难处!”

  “这样,剿匪所需军械,下官愿意自掏腰包,承担一半的费用!”

  “只求大人能行个方便,批复文书,让下官能名正言顺地为手下兵士配备兵甲!”

  自掏腰包?

  承担一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