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袁术非主,鲁肃北上-《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扬州,居巢县。

  县衙后堂,鲁肃身着官服,面色沉郁。

  他看着手中那份加急的催粮文书,指节捏得发白。

  “催!催!催!就知道催粮!”

  “袁公路这是要把居巢的百姓,连骨头渣子都榨干吗?”

  案几上,账簿摊开,上面的数字触目惊心。

  府库早已空虚见底。

  窗外,是连绵的阴雨天,空气湿冷。

  城外搭建的粥棚前,流民排着长队,面黄肌瘦。

  那些都是他自掏腰包,动用自家粮仓才勉强维持的。

  可这,又能撑多久?

  袁术占据淮南,不想着如何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反而日日笙歌,穷奢极欲,把治下郡县当作自己的钱袋粮仓。

  一道道命令下来,比一道道催命符还要狠。

  “唉……”

  鲁肃重重叹气,胸中郁结之气难平。

  就在此时,一名亲随快步入内。

  “老爷,袁术派来的监军又来了,正在前堂叫嚷,说要您立刻去见他!”

  鲁肃眼中闪过一抹冷冽。

  又是那个狐假虎威的阉人!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大步走向前堂。

  未及入门,便听到一个尖细的嗓音在咆哮。

  “鲁子敬好大的架子!咱家来了半天,他竟敢避而不见!”

  “是不是觉得翅膀硬了,不把袁公放在眼里了!”

  鲁肃踏入堂中,只见一名面白无须的宦官,正翘着兰花指,对着堂下吏员颐指气使。

  “张监军,何事喧哗?”

  鲁肃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那张监军回头,见是鲁肃,皮笑肉不笑地迎了上来。

  “哎哟,鲁县令总算肯露面了?”

  “咱家奉袁公之命,前来催收粮草,你这都拖了几天了?”

  鲁肃面无表情地回答。

  “府库已空,无粮可收。”

  “无粮?”

  张监军的调门瞬间拔高,尖锐刺耳。

  “胡说八道!”

  “咱家可是听说了,你鲁县令家财万贯,富甲一方!”

  “更是在城外私设粥棚,收买人心!”

  他凑近鲁肃,压低了声音,脸上满是恶意。

  “鲁子敬,你这是想干什么?啊?”

  “拿着袁公的俸禄,却为自己博取名声,意图不轨!”

  “你是不是想拉起一支队伍,自立为王啊?”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鲁肃心中的怒火。

  他猛地抬眼,目光如电,直视着张监军。

  那股久居上位的气势,让张监军心头一跳,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

  “我鲁肃所为,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百姓。”

  “你!”

  张监军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鲁肃说不出话来。

  鲁肃不再理他,拂袖而去。

  此地,不留也罢!

  ......

  是夜,月色朦胧。

  居巢城外,一处临水的亭台内,两人对坐。

  酒过三巡,鲁肃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重重顿在石桌上。

  “公瑾,我意已决,明日便走!”

  他对面,端坐着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

  剑眉星目,顾盼间神采飞扬,正是鲁肃的至交好友,周瑜周公瑾。

  周瑜为他斟满酒,轻声问道。

  “子敬,当真想好了?要去投那刘景?”

  “非去不可!”

  鲁肃斩钉截铁。

  “袁术此人,外宽内忌,反复无常。”

  “他只知索取,不恤民力,更无容人之量。”

  “跟着他,不过是为虎作伥,迟早死无葬身之地!”

  “此等冢中枯骨,绝非可以辅佐的明主!”

  周瑜闻言,默然不语。

  他何尝不知袁术的为人。

  鲁肃看着好友,眼中带着期盼。

  “公瑾,你我相交莫逆,不如随我一同北上,前往洛阳!”

  “我听闻大将军刘景,乃汉室宗亲,仁德之主。”

  “他平黄巾,战鲜卑,讨董卓,功盖天下。”

  “入主关中后,更是开仓放粮,以工代赈,让无数流民得以活命。”

  “这才是真正心怀天下,能成大事之人!”

  “你我若能得其任用,必能一展胸中所学,匡扶汉室,名垂青史!”

  周瑜端起酒杯,却没有喝。

  他看着杯中晃动的月影,缓缓开口。

  “子敬,你的心情,我能理解。”

  “只是,大将军麾下如今是何等景象?”

  “谋士如云,猛将如雨。”

  “郭嘉、贾诩之智,不下于张良、陈平。”

  “关羽、张飞、吕布之勇,堪比项羽、韩信。”

  “我与你前去,不过是锦上添花,未必能得到重用。”

  周瑜的家族乃江东大族,他心中自有丘壑。

  他不想寄人篱下。

  鲁肃闻言,却笑了。

  “公瑾,你我所求不同。”

  “我只为寻一明主,能让我尽平生所学,上安社稷,下济万民。”

  “至于官职大小,身处何位,非我所求。”

  他站起身,走到亭边,望着北方。

  “道不同,不相为谋。”

  周瑜也站起身,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子敬,我虽不能与你同行,但这份情谊,公瑾永记在心。”

  鲁肃转过身,握住周瑜的手,神情郑重。

  “公瑾欲在江东立业,我亦不能空手让你施为。”

  “我家中有粮仓两座,我赠你其一,助你招兵买马,以作根基!”

  周瑜浑身剧震,不敢置信地看着他。

  “子敬!你……”

  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乎是鲁肃一半的家产!

  周瑜只觉得眼眶发热,喉头哽咽。

  他深深一揖。

  “子敬高义,古之朱家、郭解,亦不过如此!公瑾,拜服!”

  次日,天还未亮。

  鲁肃回到县衙,将那方代表着居巢县令身份的铜印,用锦布层层包裹,置于盒中。

  他又取来笔墨,在竹简上写下了一封书信。

  信中,他痛斥袁术的倒行逆施,言明自己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的决心。

  做完这一切,他将信与印盒并排放在桌案上。

  随后,他带着两名忠心耿耿的家仆,驾着一辆朴实无华的马车,悄然离开了居巢县城。

  车轮滚滚,一路向北。

  他们没有走官道,而是选择了更为偏僻的小路,以避开袁术的耳目。

  月余之后,马车终于驶入了司隶地区。

  眼前的景象,让鲁肃彻底震撼。

  与淮南的萧条破败截然不同。

  这里,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道路两旁,有官府组织的民夫正在修补道路,人人干劲十足,因为做工就能换取粮食。

  田野里,农人正在官吏的指导下,开垦荒地,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偶尔路过村庄,能看到孩童在村头嬉戏,手中甚至还拿着麦芽糖。

  鲁肃拦住一位正在田边休息的老农,询问此地为何如此安定。

  老农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满脸都是自豪。

  “客官,你有所不知!我们这里现在归大将军管了!”

  “大将军下了令,今年不收一粒税!司隶地区三年之内不征一个兵员,还给我们发了耕牛还有叫做曲辕犁的犁具!”

  “而且大将军还让他的军士帮助我们农人修建房舍,兴修灌溉水利!”

  “以前我们是朝不保夕,野菜树皮都没得吃,现在是顿顿能吃饱饭,这日子,有盼头啊!”

  一路上,鲁肃听着、看着,心中的崇敬与激动,已经达到了顶点。

  这才是王道!

  这才是他想要追随的明主!

  又行了数日,巍峨的洛阳城,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

  城门口,身披精甲的士卒站得笔直,盘查往来行人,秩序井然。

  城内,街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商铺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

  一切,都冲击着鲁肃的感官,这是经历了董卓之乱的洛阳之地吗?竟然还是如此的繁华?

  鲁肃在一家客栈住下。

  他沐浴更衣,平复下激动的心情。

  而后,他亲自研墨,在一片精心削制的竹简上,恭恭敬敬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来意。

  “东城鲁肃,字子敬,拜见大将军。”

  他准备明日一早,就将这封拜帖,递交到大将军府。

  只是鲁肃并不知道。

  就在他写下这封拜帖的同一天。

  在长安,另外两位名满天下的顶级人才,也收拾好了行囊,做出了与他相同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