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长安炼狱,慈父之心-《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长安城。

  这里与洛阳热火朝天的景象,恍如两个世界。

  愁云惨雾,笼罩着这座城市。

  压抑。

  绝望。

  街头巷尾,见不到几个行人,店铺十有八九都关着门。

  偶有几个面黄肌瘦的百姓,如同鬼影般贴着墙根,用惊恐而麻木的眼神,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一个汉子推着板车,上面堆满了小山般的劣质铜钱。

  这是董卓入主长安后,发行的所谓“小钱”。

  粗制滥造,毫无信用。

  汉子将车推到一家仅存的粮铺门口,车轮碾过地面,发出刺耳的嘎吱声。

  他用尽全身力气,才将车停稳。

  “掌柜的,换一斗米!”

  汉子喘着粗气,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乞求。

  粮铺的掌柜探出头,瞥了一眼那车钱,眼中满是鄙夷与不耐。

  他伸出一根手指头。

  “一车钱,一升米。爱换不换!”

  汉子的眼睛瞬间红了。

  “掌柜的!前天还是一斗,怎么今天就成一升了!你这是要逼死人啊!”

  掌柜冷哼。

  “董太师发行的钱,你去问董太师啊!跟我吼什么?”

  “再说了,现在长安城一石米要价数万钱,我卖你一升都是亏本生意!”

  “不换就赶紧滚,别挡着我门口!”

  汉子攥紧了拳头,骨节发白。

  他死死盯着掌柜,胸膛剧烈起伏,最终,那股子气还是泄了。

  他颓然地松开拳头,整个人佝偻下去。

  “换……我换……”

  城内百姓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挣扎。

  城外,一座宏伟到令人发指的坞堡,正在拔地而起。

  此坞,名为“眉坞”。

  董卓倾尽搜刮而来的民脂民膏,动用数十万民夫,日夜不停地修建。

  坞墙之高,之厚,几乎与长安城墙等同。

  里面囤积的粮食,足够三十年之用。

  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更是堆积如山。

  董卓曾狂言。

  “事成,则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他为自己准备好了末日堡垒。

  至于长安城内百姓的死活,他从不在乎。

  太师府中。

  一代大儒蔡邕,枯坐在书房窗前。

  他的面容比一年前苍老了十岁不止,两鬓已然斑白。

  身为被董卓强行征辟来的“重臣”,他每日享受着外人看来最优渥的待遇。

  出入车马,颇受礼遇。

  可蔡邕只觉得,自己身处一座华丽的坟墓。

  如履薄冰。

  他比谁都清楚,董卓的倒行逆施,是在自掘坟墓。

  这个残暴的胖子,蹦跶不了多久了。

  一旦董卓败亡,自己这个被天下人打上“董贼党羽”标签的人,会有什么下场?

  清算!

  届时,百口莫辩!

  他自己的生死荣辱,早已置之度度外。

  可他放不下。

  他猛地站起身,在书房内焦躁地来回踱步。

  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让他心如刀割的身影。

  他的女儿,蔡琰。

  那个被他视若掌上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儿。

  当初迁都仓促,兵荒马乱。

  他只身一人被裹挟到了长安,家眷都还留在陈留老家。

  乱世之中,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带着些许家产,是何等危险的处境!

  蔡邕的心脏揪紧了。

  他不敢再想下去。

  每多想一分,那份恐惧与担忧就沉重一分。

  怎么办?

  自己远在长安,身陷囹圄,根本无力保护她。

  必须为琰儿寻一个强大的依靠!

  一个念头,在他脑中疯狂滋长。

  联姻!

  只有联姻,才能让她背靠大树,在这乱世中求得一丝安稳。

  他的脑海中闪过一个个人选,又被他一一否决。

  最终,一个家族浮现在他心头。

  河东望族,卫家!

  卫家家主与他有旧,为人方正。

  其子卫仲道,他也曾见过,虽体弱,却也是个知书达理的翩翩君子。

  最重要的是,卫家在河东势力庞大,足以庇护琰儿周全。

  就这么办!

  这是他这个绝望的父亲,能为女儿做的唯一一件事了。

  下定决心后,蔡邕反而镇定下来。

  他走到书案前,亲手研墨。

  墨汁在砚台中缓缓变得浓稠,宛如他心中化不开的愁绪。

  他提起笔,笔尖饱蘸墨汁,悬在纸上,却迟迟无法落下。

  这一笔下去,女儿的终身大事,便由他这个父亲,在千里之外草草定下了。

  没有询问,没有商量。

  只有冷冰冰的安排。

  这何其不公!

  可……

  蔡邕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相比于性命,相比于在乱世中可能遭遇的种种不测,这点不公,又算得了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笔尖终于落下。

  信中,他没有提及长安的凶险,没有诉说自己的担忧与恐惧。

  通篇都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思念。

  他告诉女儿,自己一切安好,只是分外想念。

  而后,他用最温和的笔触,告知她,自己已为她定下了一门亲事。

  对方是河东卫家的公子,才貌双全,家世优良。

  他希望女儿能尽快启程,前往河东,与卫家公子完婚。

  如此,他们父女也能离得近些,方便日后团聚。

  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一个老父亲的良苦用心与无奈。

  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刻在他的心上。

  写完最后一个字,蔡邕手中的毛笔“啪嗒”一声掉落在地。

  他整个人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瘫坐在椅子上。

  他望着窗外灰败的天空,浑浊的老眼中,泪水终于决堤。

  “琰儿……”

  “为父……对不住你啊……”

  许久,他才从悲痛中缓过神来。

  他擦干眼泪,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放入信封。

  “来人。”

  他的声音嘶哑。

  一名心腹家仆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

  “老爷。”

  蔡邕从怀中掏出一袋沉甸甸的钱币,连同信件一起,郑重地交到家仆手中。

  “把这个,送到陈留,亲手交到小姐手上。”

  家仆感受着手中信件与钱袋的分量,重重叩首。

  “老爷放心!小人就算豁出这条命,也一定送到!”

  蔡邕看着他,眼神复杂。

  “记住,路上万事小心,不可声张。”

  “去吧。”

  “喏!”

  家仆再次叩首,随后起身,将信件与钱袋贴身藏好,快步退了出去。

  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太师府深重的暮色里。

  书房内,蔡邕又恢复了那副枯坐的姿态。

  而此时的陈留,风云际会。

  一个名为曹操的枭雄,正在此地招兵买马,他的目光,同样注视着天下风云的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