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彻夜长谈,王佐折服-《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将军府,议事厅内。

  盛大的欢迎宴席并未摆开,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仅有六人的小型私宴。

  主位之上,自然是刘景。

  他左手边,是贾诩、沮授、田丰三位心腹谋主。

  而他右手边的上宾之位,赫然坐着刚刚抵达,尚带着一路风尘的荀彧与戏志才。

  酒是温过的上等好酒,菜是精心烹制的佳肴。

  但最让荀彧二人感到震撼的,是刘景的态度。

  他没有高高在上地端坐,而是亲自起身,手持酒壶,为他们二人面前的青铜酒爵,斟满了温热的米酒。

  “二位先生,路途劳顿,先饮一杯,暖暖身子。”

  刘景的笑容真诚,不带半点虚假。

  荀彧和戏志才受宠若惊,连忙起身想要推辞。

  “将军,万万不可!我等乃不速之客,怎敢劳将军亲自动手!”

  刘景却不由分说地按住了他们的肩膀,让他们坐下。

  “什么将军不将军的。”

  “在这里,没有征北将军,只有求贤若渴的刘景。”

  “二位先生能不远千里,从洛阳来到我这穷乡僻壤,是看得起我刘景!”

  他将酒壶放下,端起自己的酒爵。

  “景,先干为敬!”

  说罢,一饮而尽。

  贾诩、沮授、田丰三人只是静静地看着,并未言语。

  但他们心中,早已是惊涛骇浪。

  自家主公这般礼遇,当真是闻所未闻!

  荀彧和戏志才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动容。

  他们不再矫情,端起酒爵,同样一饮而尽。

  一股暖流,从喉间滑入腹中,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与寒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气氛渐渐热络起来。

  荀彧放下酒爵,神色变得郑重。

  他知道,客套已经结束,是时候进入正题了。

  他微微躬身,目光直视刘景,声音清晰而有力。

  “敢问将军,如今汉室衰微,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天下动荡在即。您手握重兵,坐镇北疆,心中……有何打算?”

  这个问题,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瞬间刺破了宴席上温和的气氛。

  空气,陡然凝固。

  贾诩三人眼神一凝,齐刷刷地看向刘景。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甚至可以说是诛心的问题!

  它直指刘景的野心,意在试探他究竟是匡扶汉室的忠臣,还是觊觎天下的枭雄!

  刘景脸上依旧挂着笑容,但眼神却变得深邃起来。

  他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端起酒杯,轻轻晃动着里面琥珀色的酒液,反问道:

  “二位先生从洛阳北上,进入我常山郡地界,可曾看到我这常山,与他处有何不同?”

  荀彧和戏志才一愣。

  他们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

  冀州之外,流民遍地,饿殍载道,宛如人间地狱。

  常山郡内,道路整洁,军士巡逻,粥棚林立,开荒屯田,处处生机勃勃。

  荀彧沉吟片刻,如实答道:

  “常山之景,与别处相比,判若云泥。百姓安居,万物复苏,实乃一片乐土。彧,万分钦佩。”

  刘景笑了。

  “先生只看到了表象。”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一股无形的自信与豪情,开始在他身上升腾。

  “我所做的,远不止于此。”

  “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是为农之本。”

  “清查田亩,以盐利置换士族之根基,打压不法豪强,是将土地还之于民。”

  “推广曲辕犁,改良农具,是为了让百姓用更少的力,种出更多的粮。”

  “设立医曹,为军民诊治,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因一场小病而家破人亡。”

  “以我我还打算设立学堂,减免束修,是为了开启民智,让寒门子弟,亦有入仕之阶!”

  刘景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打在荀彧和戏志才的心坎上。

  他没有空谈什么匡扶汉室,也没有喊什么冠冕堂皇的口号。

  他说的每一件事,都是最基础,最实际的民生!

  农业、经济、军事、文化……

  一幅清晰、可行、且宏大到令人心颤的蓝图,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

  这……这哪里是一个武夫该有的见识!

  这分明是一位开国之主才有的雄才大略!

  荀彧和戏志才听得是心神剧震,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们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将军,而是一位运筹帷幄,执掌乾坤的顶尖人主!

  就在荀彧心潮澎湃之际,一旁始终沉默的戏志才,突然开口了。

  他的眼神锐利,带着一丝玩味和审视,角度更是刁钻无比。

  “将军之策,听上去确实完美无缺,但未免……太过理想。”

  “志才斗胆,请教将军三个问题。”

  刘景做了个请的手势:“先生但说无妨。”

  戏志才伸出一根手指:

  “其一,钱从何来?无论是兴修水利,还是建立学堂,都需要海量的钱粮。将军的钱,难道是大风刮来的?”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其二,士族之患。将军以盐利换地,确实高明。但天下士族何其多,不可能人人都配合。若有顽固不化者,联合起来抵制将军,将军又当如何应对?”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目光灼灼地盯着刘景。

  “其三,民智之乱!自古以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将军开启民智,让庶民百姓人人识字,他们若有了自己的想法,岂不是天下大乱的根源?将军,就不怕玩火自焚吗?”

  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个比一个直击要害。

  贾诩和沮授都不禁微微皱眉。

  这个戏志才,果然不是善茬!

  然而,刘景却放声大笑起来。

  “哈哈!问得好!问得好啊!”

  他看着戏志才,眼中满是欣赏。

  “先生这三个问题,正问到了点子上!”

  他收起笑容,神色一肃,对答如流。

  “关于钱。我们的各种官营产业,还有与北方乌桓、鲜卑的贸易。利润足以支撑我前期的所有开销。”

  “如今,商曹已经成立,盐铁之利,商税之入,源源不断,足以支撑更大的场面!”

  “关于士族。我给他们选择。要么,合作共赢,用土地换取更稳定、更丰厚的盐利分红,我还会给他们的子弟入仕的机会。”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冷。

  “要么,就别怪我心狠手辣,成为我脚下的垫脚石!”

  “我刘景的常山郡,民心在我,大军在我,谁敢阻拦,便是与我百万军民为敌!”

  一股铁血杀伐之气,扑面而来,让荀彧和戏志才心头一凛。

  最后,刘景谈到了第三个问题。

  他的眼神变得悠远而深邃。

  “至于民智……先生以为,黄巾之乱,根源何在?”

  “正在于百姓愚昧无知,才会被张角那等神棍轻易煽动,裹挟成灾!”

  “一个国家,如果根基是建立在愚民之上,那便是沙上之塔,风一吹就倒了!”

  “我开启民智,就是要让百姓知是非,明事理!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对他们好的人!”

  “我还要让他们识字,进入我的官营工厂,成为工匠,进入我的军队,成为识字的军官,进入我的官府,成为基层的官吏!”

  “他们,不是会引起动乱的根源!”

  “他们,才是我刘景的基石!”

  一番话说完,整个议事厅内,落针可闻。

  荀彧和戏志才,已经彻底被震撼到无以复加。

  刘景的思路,不仅有高度,更有深度,最重要的是,他有完整且经过验证的可行性方案!

  他所做的,他所想的,正是他们二人困于洛阳时,在酒肆中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的治世大道!

  这一刻,他们找到了共鸣!

  良久。

  荀彧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

  他对着刘景,深深一揖。

  “将军之志,彧,已经明了。”

  他直起身,目光前所未有的郑重,问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彧只问将军最后一句话。”

  “在将军心中,是这大汉刘氏的天下为重,还是天下苍生百姓,为重?”

  刘景也随之站了起来。

  他没有丝毫犹豫,目光清澈而坚定,斩钉截铁地回答:

  “若刘氏能让苍生安乐,我便为刘氏执剑!”

  “若刘氏,已成苍生之碍……”

  刘景的声音顿了顿,随即,用一种石破天惊的语气,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便为苍生执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