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怎么会允许你筑京观呢-《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话音落下,整个营地依旧一片死寂。

  俘虏们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茫然和难以置信。

  不杀他们?

  还管吃管住?

  干两年活,就能分田分房,变成真正的老百姓?

  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

  这不是在做梦吧?

  短暂的死寂之后,一个瘦弱的汉子,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他看着刘景,嘴唇哆嗦着,小心翼翼地问道:

  “将……将军……您说的是真的吗?”

  “我们……我们真的可以活下去?”

  刘景看着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刘景,一言九鼎!”

  “噗通!”

  那个汉子再也支撑不住,双膝一软,重重地跪在地上,朝着刘景的方向,拼命地磕头。

  “砰!砰!砰!”

  “将军大恩!将军大恩啊!”

  他的哭喊声,像一个信号。

  “噗通!噗通!噗通!”

  成千上万的降卒,黑压压地跪倒了一片。

  他们哭了。

  哭得撕心裂肺。

  那是绝处逢生的喜悦,那是重获希望的激动。

  “我愿意!我愿意归顺将军!”

  “呜呜呜……俺不想当贼了,俺想回家……”

  “多谢将军不杀之恩!我等愿为将军做牛做马!”

  哭喊声,叩首声,感恩声,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声浪,在葫芦口上空久久回荡。

  他们争先恐后地涌向右侧,生怕去得晚了,这个活命的机会就会消失。

  站在远处的贾诩,看着眼前这震撼人心的一幕,眼中精光连闪。

  他知道,这四万颗惶恐不安的心,从这一刻起,彻底归属于主公了。

  这个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刘景自己的军中。

  那些同样是黄巾降卒出身的士兵,感触最深。

  他们看着那些新来的降卒,就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对刘景的仁义和胸怀,他们发自内心地敬佩与感激。

  这支成分复杂的军队,在这一刻,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夜。

  帅帐之内,灯火通明。

  刘景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贾诩坐在他的下首,脸上带着一丝由衷的钦佩。

  “主公此举,仁义无双,一言可安四万之心,文和佩服。”

  刘景却摇了摇头,深邃的目光看向帐外漆黑的夜色。

  “文和,我这么做,不光是为了收拢人心。”

  “更是为了,下一步的大棋。”

  贾诩心中一动,身体微微前倾。

  “主公的意思是……”

  刘景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皇甫嵩。”

  他只说了三个字。

  贾诩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他明白了。

  刘景继续说道:“皇甫中郎将为人刚正,治军严明,乃国之栋梁。但他同样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旧式将领。”

  “按照他的行事风格,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下一步会做什么?”

  贾诩的额头渗出了一丝冷汗,低声道:“筑……京观。”

  “没错。”

  刘景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他会毫不犹豫地坑杀这四万降卒,用他们的尸骨堆成一座山,来震慑天下黄巾,彰显大汉天威。”

  “这不仅残忍,更是对人口这种最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

  “我常山郡,缺人!我缺人!”

  “这四万青壮,是劳动力,是兵源,是未来的税赋!我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皇甫嵩把他们变成一堆毫无用处的枯骨!”

  贾诩倒吸一口凉气。

  主公的野心,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他不仅仅满足于一场战役的胜利,他要的是人!是地盘!是未来的根基!

  “可是主公,皇甫嵩是朝廷钦命的主帅,手握数万精兵,我们如何与他抗衡?”

  贾诩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刘景笑了。

  他从案几上,拿起一份早已写好的奏章,递给贾诩。

  “硬碰硬,自然不行。”

  “所以,我们必须抢在他前面。”

  “釜底抽薪!”

  贾诩接过奏章,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

  这是一封写给当今皇帝的奏章。

  内容先是大肆吹捧了一番皇帝的文治武功,然后详细汇报了葫芦口大捷的辉煌战果。

  最关键的是后面。

  刘景在奏章里,将如何处置这四万俘虏的皮球,直接踢给了皇帝。

  他以“天有好生之德,陛下乃仁慈之君”为由,恳请皇帝陛下亲自定夺。

  并且“贴心”地提出了建议:

  只诛杀少数的罪大恶极的头目,赦免其余被裹挟的百姓。

  并将这些青壮劳力,全部迁往常山郡。

  理由是: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增加朝廷税收。

  贾诩的手都在颤抖。

  高!

  实在是高!

  他瞬间就明白了刘景的用意。

  当今陛下,贪财好利,视钱如命。

  “增加税收”这四个字,对他的杀伤力,比任何仁义道德的大道理都要强上一万倍!

  一边是皇甫嵩献上的,一堆不能吃不能喝的骷髅山。

  另一边是刘景送上的,数万能干活、能交税的活生生的人口。

  这道选择题,对于汉灵帝来说,根本就不用选!

  刘景这是要绕过皇甫嵩,直接从最高层拿到处置俘虏的授权!

  “主公深谋远虑,文和拜服!”

  贾诩起身,对着刘景深深一揖。

  刘景站起身,走到帐门口,掀开帘子。

  一名最精锐的斥候,已经牵着快马,在帐外等候多时。

  刘景将盖上自己大印的奏章,装入一个密封的蜡丸,郑重地交到斥候手中。

  “八百里加急,秘密送往洛阳,面呈张让张常侍。”

  “记住,此事关系到数万人的生死,以及我们常山郡的未来,绝不容有失!”

  “卑职明白!定不辱使命!”

  斥候将蜡丸贴身藏好,翻身上马,双腿一夹,战马如一道黑色的闪电,瞬间消失在夜幕之中。

  刘景望着信使远去的方向,夜风吹动着他的衣袍。

  贾诩来到他的身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去。

  只听刘景用一种平静却充满力量的声音说道:

  “文和。”

  “战场上的胜利,只是开始。”

  “朝堂上的博弈,现在才真正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