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供应链的反击-《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雍正二十八年二月初十,兰馨织坊的车间里,织机声比往日稀疏了大半。李师傅 —— 织坊最资深的织工,正对着空荡的丝绸货架叹气,手里的梭子悬在半空,落不下去。织坊的库存丝绸只够再赶制两百件军需冬衣衬里,可西北军营的订单还有两千件,要是再找不到新货源,不出五天,织机就得全部停摆。

  “李师傅,还没消息吗?” 负责军需对接的伙计小张急得直转圈,“岳将军那边昨天还来催,说士兵们等着冬衣过冬,要是误了工期,咱们瑞祥号的信誉就毁了!”

  李师傅摇了摇头,眼角的皱纹拧成一团:“江姑娘派去江南的人还没回信,八爷党的人把路都堵死了,连湖州最偏的小作坊都不敢卖丝给咱们。这可怎么办啊?”

  车间外的院子里,江兰正站在一堆抗冻麦种子旁,手里捏着一粒饱满的种子 —— 这是去年从蒙古察哈尔部换来的,当时察哈尔部遭遇雪灾,瑞祥号给他们送了五千石抗冻麦种子,林丹王爷特意说 “以后瑞祥号有需,察哈尔部必全力相助”。此刻,这粒种子突然给了她灵感:江南丝绸被断,为何不换条供应链?蒙古的羊毛产量大,保暖性好,要是做成羊毛围巾,既能填补织坊的产能空缺,又能给北方百姓添件过冬的暖物,正好应对八爷党的封锁。

  “李师傅,别愁了!” 江兰快步走进车间,声音清亮,“咱们不用死盯着江南丝绸,改用蒙古羊毛!我这就联系察哈尔部的林丹王爷,采购一批羊毛,咱们做羊毛围巾,既保暖又新颖,肯定能卖得好!”

  李师傅愣了愣,随即眼前一亮:“羊毛围巾?这主意好!北方冬天冷,百姓正需要暖物,而且咱们织坊以前也织过羊毛毯,有经验!只是…… 羊毛的脱脂、染色得重新调试,怕赶不上工期。”

  “来得及!” 江兰拍了拍李师傅的肩膀,“我让丫蛋从农科园调些草木灰来,用草木灰脱脂,既环保又快;染色用苏木、红花这些天然染料,农科园里就有,今天就能送来。你先让伙计们清理织机,准备织羊毛线,我现在就给林丹王爷写信。”

  说干就干,江兰回到医馆,立刻提笔写信 —— 信里不仅提了采购羊毛的需求,还附上了一张抗冻麦种子的种植建议表,算是对去年相助的回礼。她让大宝安排镖局最快的驿马,务必在三天内把信送到察哈尔部的王府。

  “姑母,蒙古那边山路难走,要是八爷党的人在路上拦截怎么办?” 大宝接过信,有些担忧,“之前十大商号的人就试过拦截咱们的粮车,幸好镖师们警惕,才没出事。”

  江兰想了想,从抽屉里拿出一枚刻着 “瑞祥号” 的铜印:“你让送信的镖师带上这枚铜印,林丹王爷认识这印。再让周强派二十名精锐镖师护送,走蒙古商队常走的近路,避开官道上八爷党的眼线。另外,你去账房支两万两银子,要是林丹王爷愿意多供羊毛,咱们可以加价一成,确保货源稳定。”

  “好!” 大宝接过铜印,快步离去。

  解决了羊毛的事,江兰又想起丝绸断货的核心问题 —— 蒙古羊毛能解织坊的燃眉之急,却补不上军需冬衣的丝绸缺口,必须找到新的丝绸货源。她翻开舆图,手指落在福建泉州的位置 —— 泉州是海上贸易的港口,常有海商从东南亚进口丝绸,八爷党的手再长,也管不到海外的货源。

  “王瑞呢?让他来见我。” 江兰对春桃说。王瑞是瑞祥号负责外埠贸易的管事,三十多岁,曾跟着江兰跑过漕运,熟悉水路,还认识几个泉州的海商,是去福建的最佳人选。

  半个时辰后,王瑞走进书房,一身干练的青布长衫,腰间系着算盘:“姑娘,您找我?”

  “王瑞,你立刻动身去泉州,找海商张万隆。” 江兰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张万隆的地址和暗号,“张万隆五年前在漕运上遇过险,是咱们瑞祥号的粮船救了他,他欠咱们一个人情。你跟他说,瑞祥号要采购东南亚的暹罗绸、真腊绸,越多越好,价格按市价加两成,运费咱们包,只要他能在一个月内把货运到京城。”

  王瑞接过纸条,眉头微蹙:“姑娘,泉州离京城远,海路加陆路,一个月怕是有点紧。而且八爷党的人要是知道咱们从海外进货,说不定会在泉州港口闹事。”

  “紧也要赶!” 江兰语气坚定,“军需冬衣不能等,你带五十两银子做盘缠,再让周强派十名镖师跟你走水路,避开八爷党的人。要是张万隆有难处,你就说,以后瑞祥号的海外贸易,优先跟他合作,保证他的利润。”

  王瑞点点头:“请姑娘放心,属下一定完成任务!”

  当天下午,王瑞就带着镖师,坐上了去泉州的漕船。江兰站在码头,看着漕船消失在雾霭中,心里清楚 —— 这两条供应链,一条关系着织坊的生存,一条关系着军需的按时交付,都不能出岔子。

  接下来的几天,兰馨织坊里一片忙碌。丫蛋从农科园拉来了两车草木灰,教织工们用热水浸泡羊毛,再加入草木灰反复揉搓,去除羊毛上的油脂;江王氏则带着村里的妇人,用苏木染出深红色的羊毛线,用红花染出浅粉色,用松针染出墨绿色,五颜六色的羊毛线堆在院子里,像极了盛开的花丛。

  李师傅带着织工们调试织机,一开始织出的羊毛围巾有些粗糙,江兰就用现代的 “起针疏密法” 指导 —— 让织工们在围巾边缘用密针,中间用疏针,既保证保暖性,又让手感更柔软。试织出的第一条深红色围巾,江兰让春桃围上,在院子里走了一圈,寒风吹过,春桃笑着说:“姑娘,真暖和!比我那件棉围巾暖多了,而且这颜色也好看,肯定能卖得好!”

  就在织坊紧锣密鼓赶制围巾时,蒙古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 送信的镖师回来了,还带来了林丹王爷的回信和第一批羊毛。林丹王爷在信里说,愿意以每斤五钱的价格,给瑞祥号供应五千斤羊毛,还派了二十名蒙古护卫,帮忙把羊毛护送到京城,避免路上出意外。

  “姑母,蒙古的羊毛到了!足足五大车,都是上等的白羊毛,没掺一点杂质!” 大宝带着蒙古护卫走进院子,兴奋地说,“林丹王爷还说,要是咱们不够,他下个月还能再供五千斤,价格不变!”

  江兰看着车上雪白的羊毛,心里松了口气 —— 织坊的原料问题彻底解决了。她让李师傅立刻安排织工们开工,争取在元宵节前推出羊毛围巾,赶上年前的消费热潮。

  与此同时,福建泉州的王瑞也找到了张万隆。张万隆的商号在泉州港口附近,门口停着好几艘大船,正卸着从东南亚运来的香料。听说王瑞是瑞祥号派来的,张万隆立刻热情地迎进内堂:“王管事,当年要是没有瑞祥号的粮船,我这条命早就没了!你们要多少丝绸,我都给你们凑!”

  “张老板,我们要一万匹暹罗绸、五千匹真腊绸,一个月内运到京城,价格按市价加两成。” 王瑞递上银票,“这是五千两定金,货到后再付尾款。”

  张万隆接过银票,笑着说:“王管事放心,暹罗绸和真腊绸我仓库里就有三千匹,剩下的我让船队去东南亚的港口调,二十天就能凑齐。至于运输,我走海路到天津,再转陆路去京城,避开八爷党的人,保证按时交货。”

  可就在王瑞准备返程时,八爷党的人还是找来了。那天清晨,张万隆的仓库外突然来了一群地痞,拿着棍棒,声称 “仓库里的丝绸是赃物”,要强行查封。王瑞立刻认出,为首的地痞是八爷党心腹马武的手下,之前在京城见过。

  “张老板,别慌!” 王瑞冷静下来,让镖师们护住仓库,自己则去泉州知府衙门 —— 他记得江兰说过,泉州知府李大人是新政派的人,曾得到过瑞祥号的抗冻麦种子。

  李大人听说瑞祥号的丝绸被地痞刁难,立刻派衙役去仓库,把地痞们抓了起来。“王管事,八爷党太过分了,竟敢在泉州闹事!” 李大人气得拍了桌,“你放心,我会派衙役护送张老板的船队到天津,保证丝绸安全运到京城。”

  王瑞松了口气,连忙道谢。三天后,张万隆的船队载着第一批暹罗绸,从泉州港口出发,朝着天津的方向驶去。

  二月十五元宵节,瑞祥号的羊毛围巾正式上市。西城分号的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围巾样品,红色的喜庆,绿色的清新,还有印着梅花、兰花图案的,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这围巾多少钱一条?看着真暖和!” 一个穿着棉袄的妇人伸手摸了摸,惊讶地说,“这么软,比我家的羊毛毯还舒服!”

  “这位大娘,红色和绿色的每条一两银子,带花纹的一两二,都是上等蒙古羊毛做的,保暖又耐穿!” 伙计小李笑着介绍,“今天开业,买两条还能减一钱银子!”

  妇人一听,立刻掏钱买了两条:“给我闺女一条红的,给我婆婆一条花的,正好过年穿!”

  消息很快传开,分号里的顾客越来越多,不到半天,五百条围巾就卖光了。下午,宫里的苏培盛也派人来买,说是太后听说瑞祥号的羊毛围巾暖和,要给宫里的宫女们每人发一条。

  “姑母,卖疯了!所有分号的围巾都卖断货了,伙计们都在加班赶制!” 大宝跑回医馆,脸上满是兴奋,“还有不少商户来问,能不能批发给他们卖,咱们要不要扩产?”

  江兰笑着点头:“扩!让李师傅再招五十名织工,羊毛不够就跟林丹王爷再订五千斤,争取下个月能月产五千条。另外,让小宝核算成本,要是利润够,就把围巾的价格降五分,让更多百姓买得起。”

  小宝也跟着进来,手里拿着账本:“姑母,羊毛围巾的利润比预期高,每条能赚三钱银子,降价后还能赚二钱五。而且王瑞那边传来消息,第一批暹罗绸已经到天津了,镖师们正护送着往京城赶,下月初就能到织坊,军需冬衣的订单能按时完成!”

  江兰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里彻底踏实了 —— 八爷党的供应链围剿,不仅没打垮瑞祥号,反而让瑞祥号拓展了新的货源,推出了受欢迎的新品,还打通了海外丝绸的渠道,真是 “因祸得福”。

  此时的八爷府里,胤禩正对着马武递来的 “瑞祥号羊毛围巾热销” 的报告,气得把茶杯摔在地上:“废物!连个供应链都封不住!江兰到底有多少人脉?蒙古、福建,她都能搭上关系!”

  马武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爷,咱们派去拦截蒙古羊毛的人,被林丹王爷的护卫打回来了;派去泉州闹事的地痞,被泉州知府抓了,实在是…… 实在是没办法啊!而且十大商号的补贴快撑不住了,‘裕和号’的赵全说,再补贴一个月,他们就只能关门了!”

  胤禩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 —— 他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机的围剿,最后却成了江兰拓展生意的契机。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阴狠:“不行!不能就这么算了!你去联系漕运上的人,等瑞祥号的东南亚丝绸到京城,就把船给我扣了!我就不信,江兰能次次都这么好运!”

  马武连忙应下,心里却没底 —— 经过这一次,他越来越觉得,江兰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兰馨医馆的院子里,江兰正和家人一起挂灯笼,准备过元宵节。江老实手里拿着一盏兔子灯,笑着说:“兰丫头,你这主意真好,羊毛围巾卖得好,丝绸也快到了,咱们瑞祥号这下更稳了!村里的人都羡慕俺们,说俺们家出了个能干的丫头,为百姓做实事。”

  江王氏给江兰端来一碗汤圆:“丫头,快尝尝娘煮的汤圆,芝麻馅的,甜滋滋的。这段时间你辛苦了,也该好好歇歇。”

  江兰接过汤圆,咬了一口,甜意从舌尖传到心里。她看着院子里热闹的景象 —— 大宝在教小宝扎灯笼,丫蛋在给春桃围新织的羊毛围巾,江老实和江王氏在说笑着挂灯笼,心里满是温暖。

  她知道,这场供应链的反击,不仅化解了瑞祥号的危机,更证明了新政的韧性 —— 只要扎根民生,整合资源,就没有破不了的局。八爷党的围剿虽然还没结束,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接下来有什么挑战,她都会带着家人和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新政的阳光,照亮更多百姓的生活。

  夜色渐深,京城的烟花渐渐升起,照亮了夜空。江兰站在院子里,望着远处的紫禁城,心里清楚 —— 这场商业的较量,只是新政与旧势力斗争的缩影。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她,但她有信心,有皇上的信任,有家人的支持,有百姓的期待,她一定能走得更远,让大清的新政,真正落地生根,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