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十八年正月中旬,京城的雪还没化透,养心殿的暖阁里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胤禛坐在铺着貂皮垫的龙椅上,手里捏着两份奏折,眉头拧成了川字 —— 一份是胤祥递来的 “八爷党暗中散布流言,称‘皇上偏袒江兰,无视商贾垄断’”,另一份是顺天府尹送来的 “民间有小商贩聚集,求‘彻查瑞祥号,还小商活路’”,字里行间都是八爷党借 “弹劾余波” 搅起的舆论风波。
苏培盛端着刚沏好的龙井,轻手轻脚地放在御案上,小声道:“皇上,江姑娘已经在殿外候了半个时辰了,天儿冷,要不要让她先进来暖一暖?”
胤禛抬眸,目光扫过窗外飘落的细雪,沉吟片刻:“让她进来。”
江兰走进暖阁时,身上还带着一丝寒气,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棉袍,手里捧着一个紫檀木盒,躬身行礼:“臣江兰,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胤禛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他指了指御案前的锦凳,“坐。”
江兰谢过后坐下,将紫檀木盒放在膝上,心里清楚 —— 皇上此时召她,必是为了钱明远弹劾后的舆论风波。八爷党不会甘心钱明远被贬,定会借 “查而未实” 的由头继续造势,而皇上,夹在 “信任新政” 与 “平息舆论” 之间,处境两难。
果然,胤禛开门见山,手指轻轻敲了敲御案上的奏折:“江兰,你可知罪?”
这话一出,暖阁里的空气瞬间凝固。苏培盛在一旁大气不敢喘,江兰却依旧平静,她打开膝上的紫檀木盒,取出一叠装订整齐的账册,双手呈给胤禛:“皇上,臣不知罪。臣若真有‘与民争利’‘垄断市场’之罪,便不会有这三年二十万两的纳税记录,更不会有西城商户的联名证词。”
胤禛接过账册,封面写着 “瑞祥号雍正二十五至二十七年纳税明细”,翻开第一页,里面详细记录着每季度的纳税金额:雍正二十五年纳税五万三千两,二十六年六万八千两,二十七年七万九千两,合计二十万两,每一笔都有户部的完税印章,清晰可辨。
“二十万两?” 胤禛的眉头微微舒展 —— 他清楚京城商号的纳税情况,普通中等商号每年纳税不过五千两,瑞祥号虽经营规模大,却也远超寻常商号数倍,单论纳税,就足以证明其 “利国” 而非 “谋私”。
江兰接着说:“皇上,瑞祥号的主营业务分三块:军需供应、农耕种子、杂货销售。军需供应按朝廷定价,每石粮比年家垄断时低一成,利润仅三成,其中五成用于采购新种子、建设平民义仓;农耕种子按成本价加一成利润,主要供北方农户,去年惠及五千户,未赚分文暴利;杂货销售虽利润稍高,却也按市价定价,比同行低一成,且从未强买强卖 —— 西城‘福顺号’李伯、‘德昌号’王掌柜的证词,户部已核实,皆为自愿合作或归乡,与‘垄断’无关。”
她顿了顿,又从盒里取出一张《京城商号纳税对比表》:“臣已让小宝整理了京城十家大型商号的纳税情况,瑞祥号纳税额居首,是‘裕和号’的三倍,‘恒昌号’的四倍,若臣真为谋私,何必缴纳如此多税款?又何必将利润投入义仓、种子推广,而非扩充私产?”
胤禛看着对比表上的数据,再想起之前户部、刑部核查的证据,心里已完全信了江兰。但他手指依旧停在顺天府尹的奏折上,语气带着一丝无奈:“江兰,朕信你。可八爷党在朝堂散布‘皇上偏袒新政,纵容商号做大’的流言,民间又有小商贩被煽动,若朕不做些姿态,恐难平舆论,甚至会影响接下来的水利建设、杂交稻推广 —— 新政需稳,不能因舆论动摇根基。”
江兰心里一暖 —— 皇上的 “问罪” 是假,顾虑舆论、想护她是真。她躬身道:“皇上的难处,臣明白。为平息舆论,臣愿配合朝廷核查瑞祥号账目,哪怕是暂查,也无妨。但求皇上明察,核查之事由户部、刑部联合负责,避开八爷党之人,避免账目被篡改、曲解,影响新政声誉。”
胤禛看着江兰识大体、顾大局的模样,心里愈发欣慰 —— 他没看错人,江兰不仅有能力推进新政,更有格局包容舆论风波,不像年羹尧那般刚愎自用,也不像八爷党那般只知党争。
“朕准你所请。” 胤禛放下奏折,语气变得坚定,“朕下旨,暂查瑞祥号近三年账目,由户部尚书王大人、刑部侍郎张昭主理,胤祥监查,不得让八爷党插手;核查范围仅限‘杂货销售’‘兰馨皂盈利’,军需供应、农耕种子因涉及新政推进,暂不列入,避免影响西北军需与春耕筹备。”
“谢皇上!” 江兰再次躬身,她知道,这样的 “暂查” 既是给舆论一个交代,也是皇上对她的保护 —— 限定范围、靠谱之人主理,既能堵住八爷党的嘴,又不会让瑞祥号陷入无休止的核查,耽误新政事务。
从养心殿出来时,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道的积雪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春桃早已在宫门外等候,见江兰出来,连忙迎上去:“姑娘,皇上没为难您吧?”
“没有。” 江兰笑着摇头,“皇上准了暂查瑞祥号账目,由王大人、张大人主理,十三爷监查,是个稳妥的安排。你先回医馆,告诉大宝、小宝,准备好瑞祥号近三年的杂货销售、兰馨皂盈利账目,按类别整理,标注清楚每一笔收支、纳税情况,不要遗漏。”
春桃点头应下,快步离去。江兰则往胤祥府走去 —— 她需提前与胤祥沟通,确保核查过程顺利,避开八爷党的干扰。
胤祥府的书房里,胤祥正看着八爷党成员、礼部侍郎赵康递来的 “请扩大瑞祥号核查范围” 的奏折,见江兰进来,笑着将奏折扔在桌上:“这些人,还不死心,想借查账搅乱新政。不过你放心,皇上已下旨限定范围,有我监查,他们翻不出什么浪花。”
“有十三爷在,臣放心。” 江兰递上自己整理的《瑞祥号杂货销售明细》,“这是近三年的杂货销售账目,每一笔都有进货单、销售记录、完税凭证,兰馨皂的成本、利润、用途也标注清楚了,核查时可对照查看,避免遗漏。”
胤祥接过明细,翻了几页,点头道:“你做事向来周全。这次暂查,看似是八爷党的胜利,实则是皇上的权宜之计 —— 等账目核查结果出来,证明你清白,八爷党的‘造谣’就会不攻自破,反而能让更多人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为新政赢来更多支持。”
江兰深以为然,两人又商议了核查时的细节,比如如何应对八爷党可能的 “发难”、如何快速整理核查结果、如何向皇上汇报等,确保万无一失。
消息传到兰馨医馆时,江老实和江王氏正围着大宝、小宝,满脸担忧。江王氏见江兰回来,连忙上前:“兰丫头,皇上没怪你吧?暂查账目会不会影响瑞祥号?”
“娘,您放心,皇上是为了平息舆论,才暂查的。” 江兰拉着江王氏的手,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核查的是杂货和兰馨皂的账目,军需和种子推广不影响,而且由王大人、张大人主理,十三爷监查,都是咱们自己人,不会出问题。”
江老实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笑着说:“那就好!俺就知道皇上是明事理的,不会冤枉好人。大宝、小宝,你们赶紧把账目整理好,别给你姑母添麻烦。”
“知道了,爷爷!” 大宝和小宝齐声应下,转身去了账房。大宝负责整理杂货销售的进货、销售记录,每一笔都对应到具体的商号、日期;小宝负责整理兰馨皂的成本、利润、纳税情况,还附上了贫苦妇人的工资发放记录,证明盈利确实用于扩产、雇人,而非私吞。
丫蛋也从农科园赶回来,手里拿着杂交稻种的发芽报告:“姐,你放心,农科园的事我盯着呢,杂交稻种的发芽率稳定在 95% 以上,明年春天在江南试种的准备也做好了,不会受查账的影响。而且李大夫刚才来电话,说兰馨医馆的病患记录都整理好了,要是核查时需要,随时能送过来。”
江兰看着家人忙碌却有序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这场 “暂查” 不是危机,而是证明新政清白、打击八爷党造谣的机会。只要账目清晰、证据确凿,核查结果出来后,不仅能还她清白,更能让新政的 “公正”“为民” 理念深入人心,为后续的水利建设、海外贸易开拓铺平道路。
第二天一早,户部尚书王大人、刑部侍郎张昭就带着十名账房先生,来到瑞祥号的账房。大宝和小宝将整理好的账目整齐地摆放在桌上,每一本都标注着类别、年份,一目了然。王大人拿起一本杂货销售账册,翻到雍正二十七年的记录,随口问:“这年腊月的面粉进货,为何比平时多了五千石?”
大宝立刻上前,递上一份《西北军需补充申请》:“王大人,这五千石面粉是补充西北军营的冬粮,当时西宁下暴雪,部分粮车延误,瑞祥号临时从京城调货,按朝廷定价供应,有军营的签收单为证。”
张昭也拿起兰馨皂的成本账,指着 “人工成本” 一栏问:“为何兰馨皂的人工成本比普通胰子高三成?”
小宝推了推眼镜,递上工资发放记录:“张大人,兰馨皂的工人都是城外的贫苦妇人,瑞祥号给的工资比普通作坊高三成,还管午饭,这是为了帮她们养家糊口,也是新政‘扶弱’的一部分,有工人的签名为证。”
王大人和张昭对视一眼,心里暗暗点头 —— 瑞祥号的账目不仅清晰,还处处体现着新政的 “为民” 理念,与八爷党说的 “谋私”“垄断” 完全不符。
核查进行了三天,王大人和张昭每天都从清晨忙到傍晚,账房先生们也仔细核对每一笔收支,却没发现任何问题:瑞祥号的杂货销售公平竞争,价格低于同行,纳税足额;兰馨皂定价高是因用料好、人工成本高,利润用于扩产、雇人、赈灾,无一分私吞。
第四天一早,王大人和张昭就带着核查结果,去养心殿向雍正复命。雍正看着 “瑞祥号账目清晰,无垄断、谋私之举,纳税足额,盈利多用于新政民生” 的结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好!江兰果然没让朕失望。苏培盛,传朕旨意,将核查结果公之于众,让朝堂内外都知道,新政重臣清白,八爷党所言皆为造谣!”
“遵旨!” 苏培盛躬身应下,快步去传旨。
消息传到瑞祥号时,江兰正和丫蛋查看江南试种杂交稻的土地规划图。春桃兴奋地跑进来:“姑娘,皇上把核查结果公之于众了!八爷党没人再敢说闲话,西城的小商贩们也知道被煽动了,都来瑞祥号道歉,说以后要跟咱们合作呢!”
丫蛋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这下没人再质疑咱们了,明年的杂交稻推广、水利建设都能顺利推进了!”
江兰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清楚 —— 这场 “胤禛的两难”,最终以新政的胜利告终。皇上的权宜之计,既平息了舆论,又保护了她;她的实证自证,既还了自己清白,又巩固了新政根基。而八爷党的造谣,不仅没能动摇新政,反而暴露了他们的用心,让更多人站到了新政这边。
她拿起笔,在《新政推进计划》上写下:“雍正二十八年正月,暂查瑞祥号账目,结果清白,八爷党造谣破产,新政舆论稳固。后续重点:1. 推进江南杂交稻试种;2. 筹备北方水利建设;3. 调研海外贸易可行性,拓展新政增收渠道。”
写完计划,江兰放下笔,走到窗前。阳光洒在瑞祥号的招牌上,金色的字格外醒目。她知道,新政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 “两难” 时刻,但只要她守住 “为民” 的初心,有皇上的信任、家人的支持、实证的支撑,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应对不了的挑战。而她,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推进新政,直到完成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直到看到大清的百姓,都能过上吃饱穿暖、安稳幸福的日子。
这,就是新政在 “两难” 中成长的证明 —— 不回避舆论,不畏惧挑战,用事实说话,用民生扎根,才能在风雨中愈发稳固,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苏培盛端着刚沏好的龙井,轻手轻脚地放在御案上,小声道:“皇上,江姑娘已经在殿外候了半个时辰了,天儿冷,要不要让她先进来暖一暖?”
胤禛抬眸,目光扫过窗外飘落的细雪,沉吟片刻:“让她进来。”
江兰走进暖阁时,身上还带着一丝寒气,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棉袍,手里捧着一个紫檀木盒,躬身行礼:“臣江兰,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胤禛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他指了指御案前的锦凳,“坐。”
江兰谢过后坐下,将紫檀木盒放在膝上,心里清楚 —— 皇上此时召她,必是为了钱明远弹劾后的舆论风波。八爷党不会甘心钱明远被贬,定会借 “查而未实” 的由头继续造势,而皇上,夹在 “信任新政” 与 “平息舆论” 之间,处境两难。
果然,胤禛开门见山,手指轻轻敲了敲御案上的奏折:“江兰,你可知罪?”
这话一出,暖阁里的空气瞬间凝固。苏培盛在一旁大气不敢喘,江兰却依旧平静,她打开膝上的紫檀木盒,取出一叠装订整齐的账册,双手呈给胤禛:“皇上,臣不知罪。臣若真有‘与民争利’‘垄断市场’之罪,便不会有这三年二十万两的纳税记录,更不会有西城商户的联名证词。”
胤禛接过账册,封面写着 “瑞祥号雍正二十五至二十七年纳税明细”,翻开第一页,里面详细记录着每季度的纳税金额:雍正二十五年纳税五万三千两,二十六年六万八千两,二十七年七万九千两,合计二十万两,每一笔都有户部的完税印章,清晰可辨。
“二十万两?” 胤禛的眉头微微舒展 —— 他清楚京城商号的纳税情况,普通中等商号每年纳税不过五千两,瑞祥号虽经营规模大,却也远超寻常商号数倍,单论纳税,就足以证明其 “利国” 而非 “谋私”。
江兰接着说:“皇上,瑞祥号的主营业务分三块:军需供应、农耕种子、杂货销售。军需供应按朝廷定价,每石粮比年家垄断时低一成,利润仅三成,其中五成用于采购新种子、建设平民义仓;农耕种子按成本价加一成利润,主要供北方农户,去年惠及五千户,未赚分文暴利;杂货销售虽利润稍高,却也按市价定价,比同行低一成,且从未强买强卖 —— 西城‘福顺号’李伯、‘德昌号’王掌柜的证词,户部已核实,皆为自愿合作或归乡,与‘垄断’无关。”
她顿了顿,又从盒里取出一张《京城商号纳税对比表》:“臣已让小宝整理了京城十家大型商号的纳税情况,瑞祥号纳税额居首,是‘裕和号’的三倍,‘恒昌号’的四倍,若臣真为谋私,何必缴纳如此多税款?又何必将利润投入义仓、种子推广,而非扩充私产?”
胤禛看着对比表上的数据,再想起之前户部、刑部核查的证据,心里已完全信了江兰。但他手指依旧停在顺天府尹的奏折上,语气带着一丝无奈:“江兰,朕信你。可八爷党在朝堂散布‘皇上偏袒新政,纵容商号做大’的流言,民间又有小商贩被煽动,若朕不做些姿态,恐难平舆论,甚至会影响接下来的水利建设、杂交稻推广 —— 新政需稳,不能因舆论动摇根基。”
江兰心里一暖 —— 皇上的 “问罪” 是假,顾虑舆论、想护她是真。她躬身道:“皇上的难处,臣明白。为平息舆论,臣愿配合朝廷核查瑞祥号账目,哪怕是暂查,也无妨。但求皇上明察,核查之事由户部、刑部联合负责,避开八爷党之人,避免账目被篡改、曲解,影响新政声誉。”
胤禛看着江兰识大体、顾大局的模样,心里愈发欣慰 —— 他没看错人,江兰不仅有能力推进新政,更有格局包容舆论风波,不像年羹尧那般刚愎自用,也不像八爷党那般只知党争。
“朕准你所请。” 胤禛放下奏折,语气变得坚定,“朕下旨,暂查瑞祥号近三年账目,由户部尚书王大人、刑部侍郎张昭主理,胤祥监查,不得让八爷党插手;核查范围仅限‘杂货销售’‘兰馨皂盈利’,军需供应、农耕种子因涉及新政推进,暂不列入,避免影响西北军需与春耕筹备。”
“谢皇上!” 江兰再次躬身,她知道,这样的 “暂查” 既是给舆论一个交代,也是皇上对她的保护 —— 限定范围、靠谱之人主理,既能堵住八爷党的嘴,又不会让瑞祥号陷入无休止的核查,耽误新政事务。
从养心殿出来时,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道的积雪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春桃早已在宫门外等候,见江兰出来,连忙迎上去:“姑娘,皇上没为难您吧?”
“没有。” 江兰笑着摇头,“皇上准了暂查瑞祥号账目,由王大人、张大人主理,十三爷监查,是个稳妥的安排。你先回医馆,告诉大宝、小宝,准备好瑞祥号近三年的杂货销售、兰馨皂盈利账目,按类别整理,标注清楚每一笔收支、纳税情况,不要遗漏。”
春桃点头应下,快步离去。江兰则往胤祥府走去 —— 她需提前与胤祥沟通,确保核查过程顺利,避开八爷党的干扰。
胤祥府的书房里,胤祥正看着八爷党成员、礼部侍郎赵康递来的 “请扩大瑞祥号核查范围” 的奏折,见江兰进来,笑着将奏折扔在桌上:“这些人,还不死心,想借查账搅乱新政。不过你放心,皇上已下旨限定范围,有我监查,他们翻不出什么浪花。”
“有十三爷在,臣放心。” 江兰递上自己整理的《瑞祥号杂货销售明细》,“这是近三年的杂货销售账目,每一笔都有进货单、销售记录、完税凭证,兰馨皂的成本、利润、用途也标注清楚了,核查时可对照查看,避免遗漏。”
胤祥接过明细,翻了几页,点头道:“你做事向来周全。这次暂查,看似是八爷党的胜利,实则是皇上的权宜之计 —— 等账目核查结果出来,证明你清白,八爷党的‘造谣’就会不攻自破,反而能让更多人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为新政赢来更多支持。”
江兰深以为然,两人又商议了核查时的细节,比如如何应对八爷党可能的 “发难”、如何快速整理核查结果、如何向皇上汇报等,确保万无一失。
消息传到兰馨医馆时,江老实和江王氏正围着大宝、小宝,满脸担忧。江王氏见江兰回来,连忙上前:“兰丫头,皇上没怪你吧?暂查账目会不会影响瑞祥号?”
“娘,您放心,皇上是为了平息舆论,才暂查的。” 江兰拉着江王氏的手,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核查的是杂货和兰馨皂的账目,军需和种子推广不影响,而且由王大人、张大人主理,十三爷监查,都是咱们自己人,不会出问题。”
江老实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笑着说:“那就好!俺就知道皇上是明事理的,不会冤枉好人。大宝、小宝,你们赶紧把账目整理好,别给你姑母添麻烦。”
“知道了,爷爷!” 大宝和小宝齐声应下,转身去了账房。大宝负责整理杂货销售的进货、销售记录,每一笔都对应到具体的商号、日期;小宝负责整理兰馨皂的成本、利润、纳税情况,还附上了贫苦妇人的工资发放记录,证明盈利确实用于扩产、雇人,而非私吞。
丫蛋也从农科园赶回来,手里拿着杂交稻种的发芽报告:“姐,你放心,农科园的事我盯着呢,杂交稻种的发芽率稳定在 95% 以上,明年春天在江南试种的准备也做好了,不会受查账的影响。而且李大夫刚才来电话,说兰馨医馆的病患记录都整理好了,要是核查时需要,随时能送过来。”
江兰看着家人忙碌却有序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这场 “暂查” 不是危机,而是证明新政清白、打击八爷党造谣的机会。只要账目清晰、证据确凿,核查结果出来后,不仅能还她清白,更能让新政的 “公正”“为民” 理念深入人心,为后续的水利建设、海外贸易开拓铺平道路。
第二天一早,户部尚书王大人、刑部侍郎张昭就带着十名账房先生,来到瑞祥号的账房。大宝和小宝将整理好的账目整齐地摆放在桌上,每一本都标注着类别、年份,一目了然。王大人拿起一本杂货销售账册,翻到雍正二十七年的记录,随口问:“这年腊月的面粉进货,为何比平时多了五千石?”
大宝立刻上前,递上一份《西北军需补充申请》:“王大人,这五千石面粉是补充西北军营的冬粮,当时西宁下暴雪,部分粮车延误,瑞祥号临时从京城调货,按朝廷定价供应,有军营的签收单为证。”
张昭也拿起兰馨皂的成本账,指着 “人工成本” 一栏问:“为何兰馨皂的人工成本比普通胰子高三成?”
小宝推了推眼镜,递上工资发放记录:“张大人,兰馨皂的工人都是城外的贫苦妇人,瑞祥号给的工资比普通作坊高三成,还管午饭,这是为了帮她们养家糊口,也是新政‘扶弱’的一部分,有工人的签名为证。”
王大人和张昭对视一眼,心里暗暗点头 —— 瑞祥号的账目不仅清晰,还处处体现着新政的 “为民” 理念,与八爷党说的 “谋私”“垄断” 完全不符。
核查进行了三天,王大人和张昭每天都从清晨忙到傍晚,账房先生们也仔细核对每一笔收支,却没发现任何问题:瑞祥号的杂货销售公平竞争,价格低于同行,纳税足额;兰馨皂定价高是因用料好、人工成本高,利润用于扩产、雇人、赈灾,无一分私吞。
第四天一早,王大人和张昭就带着核查结果,去养心殿向雍正复命。雍正看着 “瑞祥号账目清晰,无垄断、谋私之举,纳税足额,盈利多用于新政民生” 的结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好!江兰果然没让朕失望。苏培盛,传朕旨意,将核查结果公之于众,让朝堂内外都知道,新政重臣清白,八爷党所言皆为造谣!”
“遵旨!” 苏培盛躬身应下,快步去传旨。
消息传到瑞祥号时,江兰正和丫蛋查看江南试种杂交稻的土地规划图。春桃兴奋地跑进来:“姑娘,皇上把核查结果公之于众了!八爷党没人再敢说闲话,西城的小商贩们也知道被煽动了,都来瑞祥号道歉,说以后要跟咱们合作呢!”
丫蛋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这下没人再质疑咱们了,明年的杂交稻推广、水利建设都能顺利推进了!”
江兰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清楚 —— 这场 “胤禛的两难”,最终以新政的胜利告终。皇上的权宜之计,既平息了舆论,又保护了她;她的实证自证,既还了自己清白,又巩固了新政根基。而八爷党的造谣,不仅没能动摇新政,反而暴露了他们的用心,让更多人站到了新政这边。
她拿起笔,在《新政推进计划》上写下:“雍正二十八年正月,暂查瑞祥号账目,结果清白,八爷党造谣破产,新政舆论稳固。后续重点:1. 推进江南杂交稻试种;2. 筹备北方水利建设;3. 调研海外贸易可行性,拓展新政增收渠道。”
写完计划,江兰放下笔,走到窗前。阳光洒在瑞祥号的招牌上,金色的字格外醒目。她知道,新政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 “两难” 时刻,但只要她守住 “为民” 的初心,有皇上的信任、家人的支持、实证的支撑,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应对不了的挑战。而她,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推进新政,直到完成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直到看到大清的百姓,都能过上吃饱穿暖、安稳幸福的日子。
这,就是新政在 “两难” 中成长的证明 —— 不回避舆论,不畏惧挑战,用事实说话,用民生扎根,才能在风雨中愈发稳固,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