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推广新式农具-《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雍正十六年三月,京城郊外的麦田刚泛出嫩绿,江兰跟着江老实去地里查看墒情时,却见不少农户正扶着老旧的直辕犁,在地里艰难地耕作。六十多岁的李大爷牵着两头瘦牛,腰弯得像张弓,每走一步都要喘口气,直辕犁的犁头还时不时卡在土里,他得停下来用肩膀扛着犁杆往上抬,额角的汗珠子砸在田埂上,瞬间就没了踪影。

  “爹,您看李大爷这样,一天也耕不了一亩地吧?” 江兰蹲在田埂上,看着直辕犁 —— 这犁的辕杆是直的,得两个人才能扶稳,牛拉着也费劲,遇到硬点的土地就容易卡壳;不远处,几个妇女正提着水桶往地里浇水,桶沿晃出的水洒了一路,一个妇女累得坐在地上,揉着发酸的胳膊:“这水浇得太慢了,再这么下去,苗都要渴死了!”

  江老实叹了口气:“可不是嘛!这直辕犁用了几百年了,又沉又不好使,开春农忙时,一家老小都得下地,还是赶不上节气;浇水更难,靠桶挑、靠瓢泼,一亩地得浇大半天。要是遇着天旱,好多苗都等不到浇水就枯了。”

  江兰心里一动 —— 她穿越前在乡下外婆家待过,见过博物馆里的曲辕犁和龙骨水车模型,知道曲辕犁比直辕犁轻一半,一个人就能操作,还能灵活调整犁深;龙骨水车靠脚踩就能抽水,比挑水快十倍。现在春耕在即,要是能造出这两种新式农具推广给农民,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让农民少受些累。

  当天晚上,江兰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凭着记忆画新式农具的图纸。她先画曲辕犁:犁辕设计成弯曲的(比直辕短三尺,减轻重量),在犁辕末端加一个 “犁盘”(能灵活转动,方便调整方向),犁头用熟铁打造(比生铁轻且锋利,不容易卡土),还在犁杆上装了 “调节木楔”(能根据土地硬度调整犁深,软地浅耕,硬地深耕)。画完曲辕犁,又画龙骨水车:主体是一个木架,架上装着带叶片的木链(像龙骨一样,故称龙骨水车),下面浸在水里,上面连着一个齿轮,人踩动踏板带动齿轮转动,木链就能把水刮上来,顺着木槽流进地里,还能根据地块大小调整水车高度。

  图纸画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江兰揣着图纸就去找张师傅 —— 张师傅之前改良过织布机,手艺好,还能听懂她的改良思路。张师傅接过图纸,眯着眼睛看了半晌,手指在曲辕犁的犁盘上摩挲:“姑娘,这犁辕弯着,真能比直辕轻?还有这水车,光靠脚踩就能抽水?”

  “张师傅,您试试就知道了!” 江兰指着图纸,“曲辕犁的弯辕能分散重量,犁盘能转,一个人扶着就行,牛也省力;水车的木链带着叶片,一转就能刮水,您按图纸做,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咱们再改。”

  张师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了两个徒弟,用槐木和熟铁开始打造。江兰每天都去木匠铺盯着,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第一次做的犁盘太松,犁辕容易晃,她就让张师傅在犁盘里加了个木轴,固定住方向;水车的木链太粗,踩起来费劲,她就把木链改细,还在踏板上包了层厚布,防止磨脚。

  半个月后,第一台曲辕犁和第一架龙骨水车造好了。曲辕犁通体用槐木打造,犁头闪着熟铁的光泽,弯辕比直辕短了一大截,看着就轻巧;龙骨水车有一人多高,木链上的叶片排列整齐,踏板宽大,踩上去很稳。江兰让人把农具搬到自家地里,邀请李大爷、王大叔等农户来观看。

  李大爷围着曲辕犁转了两圈,还是不相信:“姑娘,这犁看着是轻,可真能耕地?俺们用直辕犁都习惯了,这新犁怕是不好使。”

  江兰笑着说:“李大爷,您试试就知道了。” 她让江老实牵着一头牛,自己扶着曲辕犁,脚踩住犁底的踏板,轻轻一拉,犁头就插进了土里,弯辕灵活地跟着方向走,遇到一块硬土,她调整了一下调节木楔,犁头就顺利地深耕过去,一点也不卡壳。“您看,一个人、一头牛就能耕,比直辕犁省劲多了!”

  李大爷看得眼睛都直了,连忙接过犁杆试了试 —— 果然,不用两个人扶,牛拉着也不费劲,他耕了半亩地,腰也不酸了,喘着气说:“好家伙!这犁真是神了!俺以前耕半亩地得一个时辰,现在半个时辰就够了!”

  旁边的农户们也围过来,有的试扶曲辕犁,有的去看龙骨水车。江老实踩在水车踏板上,脚一用力,木链就转了起来,水顺着木槽 “哗啦啦” 地流进地里,比挑水快多了。王大叔的媳妇笑着说:“这下浇水不用再挑桶了!俺家那两亩地,用这水车,一个时辰就能浇完,比之前省了大半天!”

  江兰趁机说:“乡亲们,这两种农具,瑞祥号会让张师傅多造些,价格比旧农具还低三成,要是家里困难,还能先租后买,租金从秋收的粮食里扣,保证大家都能用得上!”

  农户们一听,都纷纷报名要农具。李大爷第一个说:“俺要一台曲辕犁、一架水车!今年肯定能多耕两亩地,多收些粮食!” 王大叔也说:“俺家也订一套,让俺家小子也少受些累!”

  消息很快传遍了城郊的十几个村子,报名的农户越来越多。张师傅的木匠铺忙不过来,江兰就让王瑞从瑞祥号调了些银子,再找了五个手艺好的木匠,扩大了生产规模 —— 曲辕犁每天能造十台,龙骨水车每天能造五架,还特意根据不同村子的地块大小,调整水车的高度(山地用矮点的,平地用高点的)。

  春桃也没闲着,她带着兰馨学院算术馆的学员,去各村登记农具需求,还教农户们怎么保养农具:“曲辕犁的犁头要定期磨,防止生锈;龙骨水车的木链要涂些猪油润滑,这样转得更顺。” 丫蛋也跟着去,帮着学员们记录,还把保养方法编成口诀:“犁头磨得亮,耕地不费粮;水车涂猪油,抽水像水流。” 农户们都爱听,跟着丫蛋一起念,很快就记住了。

  可推广到城西的刘家村时,却遇到了阻力。刘家村的老村长刘老栓,是个认死理的人,他看着曲辕犁,摇着头说:“这犁辕是弯的,不吉利!咱们祖祖辈辈用直辕犁,直来直去才顺溜,用这弯辕犁,会坏了地里的风水,影响收成!” 村里的农户们也跟着犹豫,没人敢买。

  江兰知道,跟刘老栓讲技术没用,得用实际效果说服他。她让江老实把曲辕犁和直辕犁都拉到刘家村的地里,当着全村人的面比赛:江老实用曲辕犁,刘老栓的儿子用直辕犁,同时耕一亩地,看谁先耕完,谁耕的地更平整。

  比赛开始后,江老实扶着曲辕犁,轻松地往前走,牛也走得快;刘老栓的儿子扶着直辕犁,得两个人帮忙,牛拉着费劲,还时不时卡壳。半个时辰后,江老实的一亩地耕完了,地垄又直又平整;刘老栓的儿子才耕了半亩地,地垄歪歪扭扭,还有不少没耕到的地方。

  刘老栓看着眼前的景象,脸都红了,连忙走过去摸着曲辕犁:“江姑娘,是俺老糊涂了!这新犁真是好东西,俺们村也订二十台曲辕犁、十架水车!”

  刘家村的问题解决后,新式农具的推广越来越顺利。到三月底,京城郊外的五十多个村子,都用上了曲辕犁和龙骨水车。农户们的耕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 以前一家五口忙半个月才能种完的地,现在三天就能种完;浇水的时间也节省了大半,再也不用担心天旱浇不上水了。

  四月初,胤禛带着胤祥、张廷玉去郊外视察春耕,正好看到农户们用新式农具耕作。李大爷正在用曲辕犁耕地,见皇上来了,连忙停下行礼。胤禛走过去,扶着曲辕犁试了试,笑着说:“这犁确实轻巧,比朕小时候见的直辕犁好用多了!”

  江兰连忙上前,把曲辕犁和龙骨水车的好处说了一遍:“皇上,这曲辕犁一个人、一头牛就能操作,比直辕犁效率提高一倍;龙骨水车脚踩就能抽水,一亩地浇水时间从半天缩短到一个时辰。现在京城郊外的农户都用上了,预计今年的粮食产量能提高两成。”

  张廷玉也点头:“皇上,这新式农具对新政的农业改革太重要了!现在不少地方都缺农具、缺技术,若是能在全国推广,定能让更多农民受益,也能增加朝廷的粮食税收。”

  胤禛当即下旨:“江兰,朕准你在全国推广新式农具!从国库拨五万两银子,用于打造农具和补贴农户;让户部下文,要求各省知府配合推广,选拔工匠学习打造技术,确保每个州县都有新式农具供应!”

  旨意下达后,江兰立刻行动。她让张师傅带着木匠,去各省传授打造技术;让春桃和兰馨学院的学员,编印《新式农具使用手册》(配着插图,方便不识字的农户看),送到各省州县;还让瑞祥号在各省设立 “农具销售点”,延续 “低价 租售” 的政策,让贫困农户也能用得上。

  消息传到江兰家,江老实笑得合不拢嘴。他拿着刚收到的租金(农户用粮食抵的租金,有小米、小麦),对江王氏说:“兰丫头真是能耐!这新式农具不仅帮了乡亲们,还让瑞祥号多了个生意门路。你看这粮食,堆得都快放不下了!”

  江王氏正在给江柱子做新衣裳(江柱子从军营写信回来,说军营附近的村子也用上了新式农具,将士们的军粮供应都有了保障),笑着说:“兰丫头昨天回来,说山西、山东的知府都派人来要农具图纸,想在当地推广。你大哥也写信说,军营里的将士们都在夸姑娘,说姑娘是‘农人的救星’。”

  丫蛋抱着一本《新式农具使用手册》,跑到江兰身边:“姐姐,你看我画的水车插图,张师傅说我画得好,要印在手册上呢!以后全国的农户都能看到我画的图了!” 江兰摸了摸丫蛋的头,笑着说:“丫蛋真厉害!以后还要帮姐姐画更多有用的图,让更多人受益。”

  五月初,第一批从外省传来的消息让人振奋 —— 山西太原的农户用曲辕犁种的玉米,比去年早出苗五天;山东济南的农户用水车浇地,小麦的成活率比去年提高了三成。各省知府的奏折里,都在夸赞新式农具 “利国利民”,请求朝廷多派工匠去传授技术。

  胤禛在养心殿召见江兰,笑着说:“江兰,你推广新式农具,立了大功!现在不仅京城的农户受益,各省的粮食生产也有了保障,朕赏你东珠一串、黄金百两,兰馨学院也加拨一万两经费,用于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江兰连忙谢恩:“皇上,这都是托皇上的福,还有张师傅、农户们的支持。臣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能让农民少受些累、多收些粮食,就是臣最大的心愿。”

  胤祥也笑着说:“兰丫头,你这新式农具可是帮了西北军粮的大忙!现在西北的农户也用上了,军粮的供应比之前稳定多了。以后农业上有什么好点子,尽管跟朕和皇上说。”

  晚上,江兰坐在兰馨学院的图书馆里,看着各省送来的农具推广进度表 —— 山西已造曲辕犁五百台,山东已造龙骨水车三百架,河南、陕西也在加紧打造。她拿起笔,在《民生改良记录》上写下:“雍正十六年五月,推广曲辕犁、龙骨水车至京城郊外五十余村,获朝廷支持推广全国,预计年增粮食产量两成;培养农具打造工匠二十人,编印《新式农具使用手册》万册。后续计划:改良播种机(提高播种效率);在兰馨学院设农业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调研各省土壤情况,针对性调整农具设计。”

  窗外的月光洒在进度表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推广新式农具的成功,不仅是农业领域的一次革新,更是她在民间声望的一次大提升 —— 从护理坊救民,到织机改良助妇女,再到新式农具帮农民,她的影响力已深入到民生的方方面面,离 “时代变革者” 的目标越来越近。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播种机的初步图纸,去了户部。张廷玉看着图纸,笑着说:“江姑娘,你这想法真是层出不穷!有了播种机,农民播种也能省不少劲。本部会全力支持你,让张师傅尽快打造出样品,早日推广给农户。”

  江兰笑着回应:“张大人,多谢您的支持。农业是民生之本,只要能帮农民提高产量、减少劳累,我做再多也愿意。以后还得靠朝廷和各省知府的配合,才能让新式农具真正惠及全国百姓。”

  离开户部时,阳光正好,洒在京城的街道上。江兰看着往来的农户,有的扛着曲辕犁,有的推着小型的龙骨水车(瑞祥号新造的,方便小地块使用),脸上满是笑容。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却充满意义 —— 用现代知识,解决时代难题;用实用发明,点亮民生希望。而这,就是她作为穿越者,对这个时代最深的眷恋与担当。

  回到瑞祥号,王瑞正在和张师傅商量播种机的打造细节,见江兰来,笑着说:“兰丫头,各省的农具订单都堆成山了!张师傅说,再招十个徒弟,才能赶得上进度。” 江兰走到图纸前,指着播种机的播种口说:“张师傅,这个播种口要设计成可调节的,能根据种子大小调整,比如玉米种子用大的,小麦种子用小的,这样更实用。”

  张师傅点头应下,手里的刨子不停,很快就画出了播种口的草图。江兰看着忙碌的众人,心里满是感慨 —— 从一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毕业生,到能推动全国农业革新的核心力量,她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更离不开 “为民做事” 的初心。而这初心,会支撑着她,在变革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