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年三月,京城的春风没带来半点湿润,反倒卷着沙尘扑在百姓脸上,把街边的槐树叶子打得蔫蔫的。江兰提着药箱从痘疫防治局出来,药箱里还剩最后几瓶薄荷药膏 —— 入春后天干,不少百姓嘴角生疮,这药膏倒是成了紧俏货。刚拐过西四牌楼的街角,就见 “刘记粮铺” 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吵吵嚷嚷的声音压过了街边货郎 “卖糖人嘞” 的叫卖声,连路过的马车都得停下来等。
她挤开人群往里看,只见一个穿着打补丁破棉袄的老汉跪在粮店门槛前,枯瘦的手攥着两个磨得发亮的铜板,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刘掌柜,求您了,再给我半升米吧!我孙儿才五岁,三天没沾着米粒了,昨天已经饿晕过去一次,再不吃,真要没了啊!”
粮店老板刘三站在柜台后,脸上满是无奈,手里的账本翻得哗哗响:“张叔,不是我心狠,您看看这账本 —— 昨天米价还是五十文一升,今早通州的粮商送信来,说运河水位又降了,粮船还得堵十天,现在进货价都涨到一百文了!我要是按八十文卖给您,每升都得赔二十文,这铺子开不下去啊!再说您看这仓库……” 他掀开柜台后的小窗,露出里面空荡荡的粮囤,只剩角落里堆着的几袋麸皮,“真没多少粮了,再卖两天,我也得关门逃难去。”
江兰心里像被重物砸了一下,沉得发慌。自正月十五那场零星的小雪后,京城就没见过半点雨星。上周她去城郊查看痘疫接种点,亲眼见城外的麦田裂着半指宽的口子,土块硬得能硌碎锄头,刚抽芽的麦穗全蔫成了黄褐色,风一吹就断;运河边更惨,水位降到能看见河底的淤泥,南方来的粮船挤在通州码头,船工们光着脚在河里推船,半天也挪不了一丈远;城郊的粮囤早被王府和大户人家抢空了,王员外家前几天还雇了二十个壮汉,把五车粮食运进府里,百姓们看在眼里,却敢怒不敢言 —— 谁让人家是八爷党的远亲呢。
粮价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从平时的三十文一升,短短一个月飙到八十文,还在往上涨。昨天兰馨社的林巧来报,说城西的粥棚已经断粮了,掌柜的只能用野菜煮稀汤,百姓们排两小时队,才能分到半碗能照见人影的菜汤,有的妇人舍不得喝,全给孩子灌下去,自己抱着柱子哭;更惨的是那些织工和小商贩,本来一天赚五十文刚够糊口,现在连半升米都买不起,只能去城外挖野菜,可野菜早就被挖光了,有人甚至开始啃树皮,嘴角都磨出了血。
她没再多看,快步往瑞祥号走。刚到门口,就见账房先生王瑞背着双手在台阶上转圈,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看见江兰,像见了救星似的迎上来:“姑娘,您可算回来了!后院的储备粮真撑不住了!之前给算术夜校的学员做宵夜,每天能煮两锅米粥,今天只能减半,还得掺着麸皮煮;刚才伙计赵五来说,他媳妇在家抱着孩子哭,家里只剩最后一小把米,明天就断粮了,想预支三个月工钱买粮;还有苏州分店的吴掌柜送来急信,说江南的粮商要涨价,之前订的两百石米,现在要加三成银子才肯发货……”
江兰跟着他往后院走,掀开粮囤上的麻布 —— 原本堆得冒尖的米缸,现在只剩半缸,米面上还浮着一层灰;面粉袋全瘪了,袋口露出的面粉里掺着不少黑渣;只有角落里的几袋番薯干还算满,那是去年秋天从南方商号调过来的,本来是给伙计们当零食的,现在倒成了宝贝。
“姑娘,要不咱们也涨价吧?” 王瑞搓着手,声音里带着犹豫,“现在京城的粮铺都卖八十文,咱们就算卖七十文,也能赚不少,至少能保住伙计们的口粮……”
“不行。” 江兰摇摇头,语气坚定,“瑞祥号能开这么大,全靠百姓照顾。现在百姓有难,咱们要是跟着涨价,和那些囤积居奇的大户有什么区别?再说涨价只会让粮价更乱,百姓更活不下去。” 她想起昨天兰馨社小禄子从宫里传来的消息:养心殿里,胤禛看着各地报来的灾情奏折,气得把朱笔摔在地上,墨汁溅了满桌;户部尚书颤巍巍地说 “官仓存粮只剩二十万石,只够京城百姓吃半个月”;八爷党还在朝堂上煽风点火,说 “新政不利,才引来天旱”,气得胤禛差点动了肝火。
“不能等下雨,也不能等朝廷慢慢议,得主动想办法。” 江兰转身进了屋,让春桃赶紧备车,“去养心殿,我要见皇上。”
马车在尘土飞扬的街上跑着,江兰掀开车帘,目光扫过街边的景象:槐树下躺着两个逃荒的妇人,怀里抱着昏睡的孩子,身边放着破碗,碗里空空如也;一个穿青布衫的书生蹲在墙角,手里拿着半块干硬的窝头,啃一口就咽半天,嗓子干得直咳嗽;路过王员外家的府门时,正好看见管家指挥着壮汉往府里运粮,粮袋上印着 “江南漕运” 的字样,百姓们站在路边,眼神里满是羡慕和无奈,却没人敢说话。
赶到养心殿时,殿外的侍卫见是她,没敢拦 —— 自从江兰救了淳亲王的格格、办了算术夜校,宫里上下都知道她是皇上信任的人。刚进暖阁,就听见胤禛的声音:“朕养着你们这些官员,是让你们解决问题的,不是让你们互相推诿的!粮价涨成这样,百姓快饿死了,你们就只会说‘再等等’‘没办法’?”
江兰往里走,见胤禛坐在龙椅上,脸色铁青,案上的奏折堆得像小山,胤祥和张廷玉站在一旁,脸色也不好看。胤禛见她进来,怒气消了些,连忙起身:“江兰,你来得正好!京城粮价飞涨,官仓存粮告急,八爷党还在一旁捣乱,你可有办法?”
“皇上,臣有两个法子,或许能解眼下的急。” 江兰躬身行礼,声音沉稳,“第一个,立刻开仓放粮,但不能像往常一样让地方官负责分发 —— 之前不少地方官借着放粮克扣,百姓能拿到的不足三成。这次得派咱们算术夜校毕业的学员去监督,按‘每人每天半升米’的标准,凭户籍册领取,学员们当场用算盘记账,记清‘领粮人姓名、户籍人数、领粮数量’,每天把账本汇总给户部,谁敢克扣,立刻交刑部查办;第二个,推广耐旱作物 —— 臣去年就让瑞祥号从南方商号调了番薯、玉米的种子,这些作物耐旱,不用太多水就能活,番薯藤蔓剪下来埋土里就能长,亩产最少三千斤,比小麦高十倍,玉米也一样,颗粒能当粮,秸秆能喂牲口,现在种下去,秋天就能收获,不仅能解今年的粮荒,还能防明年再遇旱灾。”
张廷玉皱起眉,手指捻着胡须:“江姑娘,老夫不是质疑你,只是这番薯、玉米都是南方的‘杂粮’,京城百姓从没种过,也没吃过,会不会不肯种?再说怎么种、怎么管,也没人懂,要是种不活,反倒让百姓失望。”
“臣早有准备。” 江兰从袖袋里掏出两个番薯和一包玉米种子,递过去,“张大人您看,这番薯皮红,里面的肉是黄的,蒸熟了又甜又糯,比米饭还顶饿;玉米颗粒饱满,煮着吃、烤着吃都好。至于怎么种,瑞祥号有个伙计叫李顺,是南方人,家里世代种番薯,他懂怎么种;护理坊的姑娘们也能去帮忙,教百姓怎么剪藤蔓、怎么浇水。另外,瑞祥号还有五百石储备粮,臣愿意低价售卖,每升只卖三十文,和平时一个价,先稳住京城的粮价,让百姓有粮吃,才有力气种作物。”
胤禛拿起番薯,放在手里掂了掂,又闻了闻,眼神里满是赞许:“好!就按你说的办!胤祥,你亲自带算术夜校的二十个学员去官仓,监督放粮,谁敢克扣,朕饶不了他!张廷玉,你让户部立刻出告示,贴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告诉百姓朝廷要推广番薯、玉米,种得多的,朝廷给奖励 —— 种一亩番薯,给五十文补贴,种一亩玉米,给四十文,让百姓放心种!江兰,瑞祥号低价售粮亏的银子,朝廷给你补,不能让你为了百姓吃亏!”
“皇上,臣不用补。” 江兰摇摇头,语气诚恳,“瑞祥号能有今天,全靠皇上信任、百姓支持,现在百姓有难,臣出点力是应该的。再说等秋天番薯、玉米收获了,瑞祥号收了卖给各地,也能把亏的银子赚回来,不算亏。”
胤禛见她坚持,没再劝,只是点了点头:“好!你既有这份心,朕也不拦你。以后瑞祥号要是有需要,尽管跟内务府说。”
当天下午,官仓的大门 “吱呀” 一声打开了,胤祥带着江狗子等二十个算术夜校的学员,在官仓前搭起了三个棚子,每个棚子前都摆着长条桌,桌上放着算盘、账本和户籍册。江狗子穿着新做的青布衫,手里拿着算盘,腰杆挺得笔直 —— 之前他在顺天府当差,因为算错粮价被骂,现在能跟着十三爷办正事,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大家别挤,排好队,凭户籍册领取,每人每天半升米,按家里人数算!” 江狗子扯着嗓子喊,见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过来,连忙上前扶着,“张阿婆,您家户籍册上是三口人吧?那就能领一升五合米,没错吧?”
张阿婆接过米袋,用手摸了摸,满满的一袋,眼泪一下子就掉了:“没错没错!好孩子,多亏了江姑娘,咱们才有米吃啊!之前地方官放粮,我家三口人只能领半升,还掺着沙子,这次真是实打实的米!”
不远处,有个壮汉想多领一份,拿着别人的户籍册过来:“我家五口人,领两升五合米。” 江狗子接过户籍册,看了看照片(算术夜校学员特意学了画肖像,户籍册上都画了领粮人的样子),又看了看壮汉,皱起眉:“这位大哥,这户籍册上的人是个络腮胡,您没胡子啊,这不是您家的吧?”
壮汉脸一红,赶紧把户籍册藏起来,灰溜溜地走了。胤祥站在一旁,看着学员们认真的样子,笑着对身边的侍卫说:“江兰选的人真不错,既懂算术,又有责任心,比那些只会推诿的官员强多了。”
瑞祥号的粮铺前,也排起了长长的队。赵五穿着瑞祥号的制服,站在柜台后,手里拿着斗,每升米都堆得冒尖,还往袋里多舀一勺:“大家别着急,都有份!每升三十文,和平时一样价,家里实在困难的,还能赊账,等秋收了再还!”
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子来买粮,孙子饿得直哭,赵五从柜台下拿出一个煮熟的番薯,递给孩子:“小娃子,先吃个番薯垫垫肚子,别饿坏了。” 孩子接过番薯,剥了皮就往嘴里塞,吃得满脸都是,老奶奶感激地说:“赵小哥,真是谢谢你,也谢谢江姑娘,你们真是好人啊!”
一个穿青布衫的书生接过米袋,感慨道:“之前粮店卖八十文,瑞祥号只卖三十文,江姑娘这是在给百姓送活路啊!去年她救了淳亲王的格格,今年又救咱们百姓,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旁边的百姓跟着附和:“是啊!江姑娘心善,又有本事,咱们跟着她,肯定能熬过这旱灾!”
江兰没留在粮铺,而是带着李顺去了城郊的荒地。李顺是南方人,家里种了一辈子番薯,说起种番薯头头是道。他拿起锄头,在干裂的土地上挖了个半尺深的坑,对围过来的百姓说:“大家看,种番薯不用深耕,坑间距一尺就行,把藤蔓剪成一尺长,每个坑里放一根,埋上土,浇小半碗水,不用太多,就能活。等藤蔓长到两尺长,再把藤蔓往土里压一压,还能长出新的番薯苗,一棵能结好几个番薯!”
江兰蹲下身,帮着把藤蔓埋进土里,手里拿着煮熟的番薯,分给百姓:“大家尝尝,这番薯又甜又糯,比米饭还顶饿,叶子还能当菜炒着吃,一点都不浪费。秋天收获了,大家自己吃不完的,瑞祥号按市价收,一斤番薯换两文钱,保证大家有钱赚!”
百姓们接过番薯,尝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之前的犹豫少了不少。织工李婶第一个站出来:“江姑娘,俺信你!俺家有二分地,明天就翻土种番薯,要是种活了,俺给您送最大的番薯来!”
“俺也种!俺家有三分地,都种番薯!”
“俺家种玉米!听江姑娘说玉米能喂牲口,俺家的老黄牛也能有吃的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江兰每天天不亮就去城郊,天黑了才回来。她带着李顺教百姓种番薯、玉米,手里的锄头磨出了茧子,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却一点都不觉得累。护理坊的林巧带着姐妹们来帮忙,她们提着水桶,给刚种下的藤蔓浇水,还带着薄荷药膏,给百姓们擦磨破的手;算术夜校的学员们放完粮,也赶来帮忙,他们用算盘算出 “每户该种多少地、需要多少种子”,帮百姓规划;淳亲王听说后,派了王府的侍卫来维持秩序,防止有人抢种子,还让人拉来几车水,给干旱的土地浇水。
江兰的家人也没闲着。江老实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官仓帮忙搬米袋,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从不抱怨,还说 “能帮百姓做点事,值了”;江王氏和大嫂在家蒸番薯、煮玉米,每天中午推着小车送到城郊,给百姓们当午饭,番薯蒸得又软又甜,百姓们吃得暖心;丫蛋也跟着去,她带着自己绣的布偶,给小孩子们讲故事,还帮着分发番薯,小孩子们都
她挤开人群往里看,只见一个穿着打补丁破棉袄的老汉跪在粮店门槛前,枯瘦的手攥着两个磨得发亮的铜板,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刘掌柜,求您了,再给我半升米吧!我孙儿才五岁,三天没沾着米粒了,昨天已经饿晕过去一次,再不吃,真要没了啊!”
粮店老板刘三站在柜台后,脸上满是无奈,手里的账本翻得哗哗响:“张叔,不是我心狠,您看看这账本 —— 昨天米价还是五十文一升,今早通州的粮商送信来,说运河水位又降了,粮船还得堵十天,现在进货价都涨到一百文了!我要是按八十文卖给您,每升都得赔二十文,这铺子开不下去啊!再说您看这仓库……” 他掀开柜台后的小窗,露出里面空荡荡的粮囤,只剩角落里堆着的几袋麸皮,“真没多少粮了,再卖两天,我也得关门逃难去。”
江兰心里像被重物砸了一下,沉得发慌。自正月十五那场零星的小雪后,京城就没见过半点雨星。上周她去城郊查看痘疫接种点,亲眼见城外的麦田裂着半指宽的口子,土块硬得能硌碎锄头,刚抽芽的麦穗全蔫成了黄褐色,风一吹就断;运河边更惨,水位降到能看见河底的淤泥,南方来的粮船挤在通州码头,船工们光着脚在河里推船,半天也挪不了一丈远;城郊的粮囤早被王府和大户人家抢空了,王员外家前几天还雇了二十个壮汉,把五车粮食运进府里,百姓们看在眼里,却敢怒不敢言 —— 谁让人家是八爷党的远亲呢。
粮价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从平时的三十文一升,短短一个月飙到八十文,还在往上涨。昨天兰馨社的林巧来报,说城西的粥棚已经断粮了,掌柜的只能用野菜煮稀汤,百姓们排两小时队,才能分到半碗能照见人影的菜汤,有的妇人舍不得喝,全给孩子灌下去,自己抱着柱子哭;更惨的是那些织工和小商贩,本来一天赚五十文刚够糊口,现在连半升米都买不起,只能去城外挖野菜,可野菜早就被挖光了,有人甚至开始啃树皮,嘴角都磨出了血。
她没再多看,快步往瑞祥号走。刚到门口,就见账房先生王瑞背着双手在台阶上转圈,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看见江兰,像见了救星似的迎上来:“姑娘,您可算回来了!后院的储备粮真撑不住了!之前给算术夜校的学员做宵夜,每天能煮两锅米粥,今天只能减半,还得掺着麸皮煮;刚才伙计赵五来说,他媳妇在家抱着孩子哭,家里只剩最后一小把米,明天就断粮了,想预支三个月工钱买粮;还有苏州分店的吴掌柜送来急信,说江南的粮商要涨价,之前订的两百石米,现在要加三成银子才肯发货……”
江兰跟着他往后院走,掀开粮囤上的麻布 —— 原本堆得冒尖的米缸,现在只剩半缸,米面上还浮着一层灰;面粉袋全瘪了,袋口露出的面粉里掺着不少黑渣;只有角落里的几袋番薯干还算满,那是去年秋天从南方商号调过来的,本来是给伙计们当零食的,现在倒成了宝贝。
“姑娘,要不咱们也涨价吧?” 王瑞搓着手,声音里带着犹豫,“现在京城的粮铺都卖八十文,咱们就算卖七十文,也能赚不少,至少能保住伙计们的口粮……”
“不行。” 江兰摇摇头,语气坚定,“瑞祥号能开这么大,全靠百姓照顾。现在百姓有难,咱们要是跟着涨价,和那些囤积居奇的大户有什么区别?再说涨价只会让粮价更乱,百姓更活不下去。” 她想起昨天兰馨社小禄子从宫里传来的消息:养心殿里,胤禛看着各地报来的灾情奏折,气得把朱笔摔在地上,墨汁溅了满桌;户部尚书颤巍巍地说 “官仓存粮只剩二十万石,只够京城百姓吃半个月”;八爷党还在朝堂上煽风点火,说 “新政不利,才引来天旱”,气得胤禛差点动了肝火。
“不能等下雨,也不能等朝廷慢慢议,得主动想办法。” 江兰转身进了屋,让春桃赶紧备车,“去养心殿,我要见皇上。”
马车在尘土飞扬的街上跑着,江兰掀开车帘,目光扫过街边的景象:槐树下躺着两个逃荒的妇人,怀里抱着昏睡的孩子,身边放着破碗,碗里空空如也;一个穿青布衫的书生蹲在墙角,手里拿着半块干硬的窝头,啃一口就咽半天,嗓子干得直咳嗽;路过王员外家的府门时,正好看见管家指挥着壮汉往府里运粮,粮袋上印着 “江南漕运” 的字样,百姓们站在路边,眼神里满是羡慕和无奈,却没人敢说话。
赶到养心殿时,殿外的侍卫见是她,没敢拦 —— 自从江兰救了淳亲王的格格、办了算术夜校,宫里上下都知道她是皇上信任的人。刚进暖阁,就听见胤禛的声音:“朕养着你们这些官员,是让你们解决问题的,不是让你们互相推诿的!粮价涨成这样,百姓快饿死了,你们就只会说‘再等等’‘没办法’?”
江兰往里走,见胤禛坐在龙椅上,脸色铁青,案上的奏折堆得像小山,胤祥和张廷玉站在一旁,脸色也不好看。胤禛见她进来,怒气消了些,连忙起身:“江兰,你来得正好!京城粮价飞涨,官仓存粮告急,八爷党还在一旁捣乱,你可有办法?”
“皇上,臣有两个法子,或许能解眼下的急。” 江兰躬身行礼,声音沉稳,“第一个,立刻开仓放粮,但不能像往常一样让地方官负责分发 —— 之前不少地方官借着放粮克扣,百姓能拿到的不足三成。这次得派咱们算术夜校毕业的学员去监督,按‘每人每天半升米’的标准,凭户籍册领取,学员们当场用算盘记账,记清‘领粮人姓名、户籍人数、领粮数量’,每天把账本汇总给户部,谁敢克扣,立刻交刑部查办;第二个,推广耐旱作物 —— 臣去年就让瑞祥号从南方商号调了番薯、玉米的种子,这些作物耐旱,不用太多水就能活,番薯藤蔓剪下来埋土里就能长,亩产最少三千斤,比小麦高十倍,玉米也一样,颗粒能当粮,秸秆能喂牲口,现在种下去,秋天就能收获,不仅能解今年的粮荒,还能防明年再遇旱灾。”
张廷玉皱起眉,手指捻着胡须:“江姑娘,老夫不是质疑你,只是这番薯、玉米都是南方的‘杂粮’,京城百姓从没种过,也没吃过,会不会不肯种?再说怎么种、怎么管,也没人懂,要是种不活,反倒让百姓失望。”
“臣早有准备。” 江兰从袖袋里掏出两个番薯和一包玉米种子,递过去,“张大人您看,这番薯皮红,里面的肉是黄的,蒸熟了又甜又糯,比米饭还顶饿;玉米颗粒饱满,煮着吃、烤着吃都好。至于怎么种,瑞祥号有个伙计叫李顺,是南方人,家里世代种番薯,他懂怎么种;护理坊的姑娘们也能去帮忙,教百姓怎么剪藤蔓、怎么浇水。另外,瑞祥号还有五百石储备粮,臣愿意低价售卖,每升只卖三十文,和平时一个价,先稳住京城的粮价,让百姓有粮吃,才有力气种作物。”
胤禛拿起番薯,放在手里掂了掂,又闻了闻,眼神里满是赞许:“好!就按你说的办!胤祥,你亲自带算术夜校的二十个学员去官仓,监督放粮,谁敢克扣,朕饶不了他!张廷玉,你让户部立刻出告示,贴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告诉百姓朝廷要推广番薯、玉米,种得多的,朝廷给奖励 —— 种一亩番薯,给五十文补贴,种一亩玉米,给四十文,让百姓放心种!江兰,瑞祥号低价售粮亏的银子,朝廷给你补,不能让你为了百姓吃亏!”
“皇上,臣不用补。” 江兰摇摇头,语气诚恳,“瑞祥号能有今天,全靠皇上信任、百姓支持,现在百姓有难,臣出点力是应该的。再说等秋天番薯、玉米收获了,瑞祥号收了卖给各地,也能把亏的银子赚回来,不算亏。”
胤禛见她坚持,没再劝,只是点了点头:“好!你既有这份心,朕也不拦你。以后瑞祥号要是有需要,尽管跟内务府说。”
当天下午,官仓的大门 “吱呀” 一声打开了,胤祥带着江狗子等二十个算术夜校的学员,在官仓前搭起了三个棚子,每个棚子前都摆着长条桌,桌上放着算盘、账本和户籍册。江狗子穿着新做的青布衫,手里拿着算盘,腰杆挺得笔直 —— 之前他在顺天府当差,因为算错粮价被骂,现在能跟着十三爷办正事,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大家别挤,排好队,凭户籍册领取,每人每天半升米,按家里人数算!” 江狗子扯着嗓子喊,见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过来,连忙上前扶着,“张阿婆,您家户籍册上是三口人吧?那就能领一升五合米,没错吧?”
张阿婆接过米袋,用手摸了摸,满满的一袋,眼泪一下子就掉了:“没错没错!好孩子,多亏了江姑娘,咱们才有米吃啊!之前地方官放粮,我家三口人只能领半升,还掺着沙子,这次真是实打实的米!”
不远处,有个壮汉想多领一份,拿着别人的户籍册过来:“我家五口人,领两升五合米。” 江狗子接过户籍册,看了看照片(算术夜校学员特意学了画肖像,户籍册上都画了领粮人的样子),又看了看壮汉,皱起眉:“这位大哥,这户籍册上的人是个络腮胡,您没胡子啊,这不是您家的吧?”
壮汉脸一红,赶紧把户籍册藏起来,灰溜溜地走了。胤祥站在一旁,看着学员们认真的样子,笑着对身边的侍卫说:“江兰选的人真不错,既懂算术,又有责任心,比那些只会推诿的官员强多了。”
瑞祥号的粮铺前,也排起了长长的队。赵五穿着瑞祥号的制服,站在柜台后,手里拿着斗,每升米都堆得冒尖,还往袋里多舀一勺:“大家别着急,都有份!每升三十文,和平时一样价,家里实在困难的,还能赊账,等秋收了再还!”
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子来买粮,孙子饿得直哭,赵五从柜台下拿出一个煮熟的番薯,递给孩子:“小娃子,先吃个番薯垫垫肚子,别饿坏了。” 孩子接过番薯,剥了皮就往嘴里塞,吃得满脸都是,老奶奶感激地说:“赵小哥,真是谢谢你,也谢谢江姑娘,你们真是好人啊!”
一个穿青布衫的书生接过米袋,感慨道:“之前粮店卖八十文,瑞祥号只卖三十文,江姑娘这是在给百姓送活路啊!去年她救了淳亲王的格格,今年又救咱们百姓,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旁边的百姓跟着附和:“是啊!江姑娘心善,又有本事,咱们跟着她,肯定能熬过这旱灾!”
江兰没留在粮铺,而是带着李顺去了城郊的荒地。李顺是南方人,家里种了一辈子番薯,说起种番薯头头是道。他拿起锄头,在干裂的土地上挖了个半尺深的坑,对围过来的百姓说:“大家看,种番薯不用深耕,坑间距一尺就行,把藤蔓剪成一尺长,每个坑里放一根,埋上土,浇小半碗水,不用太多,就能活。等藤蔓长到两尺长,再把藤蔓往土里压一压,还能长出新的番薯苗,一棵能结好几个番薯!”
江兰蹲下身,帮着把藤蔓埋进土里,手里拿着煮熟的番薯,分给百姓:“大家尝尝,这番薯又甜又糯,比米饭还顶饿,叶子还能当菜炒着吃,一点都不浪费。秋天收获了,大家自己吃不完的,瑞祥号按市价收,一斤番薯换两文钱,保证大家有钱赚!”
百姓们接过番薯,尝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之前的犹豫少了不少。织工李婶第一个站出来:“江姑娘,俺信你!俺家有二分地,明天就翻土种番薯,要是种活了,俺给您送最大的番薯来!”
“俺也种!俺家有三分地,都种番薯!”
“俺家种玉米!听江姑娘说玉米能喂牲口,俺家的老黄牛也能有吃的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江兰每天天不亮就去城郊,天黑了才回来。她带着李顺教百姓种番薯、玉米,手里的锄头磨出了茧子,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却一点都不觉得累。护理坊的林巧带着姐妹们来帮忙,她们提着水桶,给刚种下的藤蔓浇水,还带着薄荷药膏,给百姓们擦磨破的手;算术夜校的学员们放完粮,也赶来帮忙,他们用算盘算出 “每户该种多少地、需要多少种子”,帮百姓规划;淳亲王听说后,派了王府的侍卫来维持秩序,防止有人抢种子,还让人拉来几车水,给干旱的土地浇水。
江兰的家人也没闲着。江老实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官仓帮忙搬米袋,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从不抱怨,还说 “能帮百姓做点事,值了”;江王氏和大嫂在家蒸番薯、煮玉米,每天中午推着小车送到城郊,给百姓们当午饭,番薯蒸得又软又甜,百姓们吃得暖心;丫蛋也跟着去,她带着自己绣的布偶,给小孩子们讲故事,还帮着分发番薯,小孩子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