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七年腊月,京城的寒风裹着雪粒子,刮在人脸上像刀割。江兰从包衣妇女工坊出来,打算绕路去瑞祥号对账,刚走到南城的胡同口,就见几个挑着粥担的小贩缩着脖子吆喝:“热粥嘞!三文钱一碗!”
胡同里挤满了赶早的平民 —— 拉车的脚夫、挑担的货郎、上学的孩童,都围着粥担抢着买。江兰停下脚步,却见小贩用黑乎乎的木勺从缺了口的大桶里舀粥,桶边还沾着米粒,几个没带碗的食客,直接用小贩递来的粗陶碗喝,那碗沿上还留着前一个人的口水印。刚喝了两口粥的脚夫,突然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脸色发白:“这粥…… 怎么喝着发苦?”
小贩连忙摆手:“别瞎说!俺这粥是用昨天剩下的米熬的,怎么会苦?你怕是自己冻着了!” 脚夫疼得说不出话,旁边的人也不敢再买,小贩见状,挑着粥担匆匆走了。
江兰看着这一幕,心里不是滋味。她穿越前在医学院学过卫生知识,知道变质的粮食、不消毒的餐具最容易滋生细菌,冬日天寒,平民本就容易生病,再喝这种不卫生的粥,更是雪上加霜。而且京城的平民大多靠体力谋生,早上若能喝上一碗热乎、干净、有营养的粥,既能暖身子,又能有力气干活,可现在街头的粥摊,要么卫生差,要么粥品单一,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若是开一家干净卫生的粥铺,肯定能帮到大家。” 江兰心里忽然冒出这个念头。她做兰馨皂、香膏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办包衣妇女工坊是为了帮妇女就业,那开粥铺,就是为了让平民能吃到安全的热食 —— 这不仅是门生意,更是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好事,还能积累民间声望,为以后推动更多新政打下基础。
当天晚上,江兰把开粥铺的想法跟家人说了。江老实正在擦桌子,闻言停下手里的活:“开粥铺?俺看行!你大哥在军营里,早上也常喝不上热粥,要是你这粥铺开了,俺让他带兄弟们来光顾。” 江王氏也点头:“是啊,南城的平民冬天都爱喝热粥,可那些粥摊太脏了,你开个干净的,大家肯定愿意来。”
大嫂更是主动请缨:“兰丫头,俺以前在家熬过粥,你要是信得过,俺来帮你管后厨,保证粥熬得香!” 小妹丫蛋拉着江兰的手,小声说:“姐姐,俺也想去粥铺帮忙,俺能给客人递碗筷!”
有了家人的支持,江兰更有底气了。第二天一早就开始筹备 —— 首先是选址,她想选在人流量大、靠近平民区的地方。南城的骡马市街正好合适,这里一边是脚夫、货郎聚集的地方,一边是包衣聚居区,还有两所私塾,学生也多,不愁没客源。
江兰带着春桃在骡马市街转了两天,终于找到一间合适的铺面 —— 以前是个杂货铺,老板要回老家,正打算转租。铺面有两间房,前屋能摆四张桌子,后屋能当厨房,还有个小院子能堆食材,月租只要两百文,比旁边的铺面便宜五十文。
跟房东谈转租时,房东见江兰是御前侍读,又听说要开干净的粥铺,当即爽快答应:“江侍读是做实事的人,这铺面租给你,俺放心!要是以后想续租,租金还能再便宜点。”
接下来是装修,江兰把 “干净卫生” 放在第一位。她让大哥江石头带着军营里的兄弟来帮忙 —— 兄弟们帮着把前屋的墙面刷成白色,用石灰水消毒;把后屋的灶台翻新,砌了三个新灶眼,分别用来熬不同的粥;还在院子里搭了个棚子,用来存放食材和消毒碗筷。
江兰还特意让人做了二十个粗瓷碗和十个粗瓷勺子,每个碗上都刻着 “兰馨” 两个字,避免和其他粥铺的碗弄混。她还在厨房旁边隔出一个小间,用来消毒碗筷 —— 每天早上用沸水把碗筷煮半个时辰,再用干净的粗布擦干,放进带盖的木柜里,确保卫生。
分餐制是江兰重点考虑的 —— 清代人吃饭大多共用碗筷,容易传播疾病。她让工匠做了四个小木盒,每个木盒里放一套碗筷,食客来了就拿一套,吃完后把碗筷放回指定的桶里,再统一消毒。她还在每张桌子上放一个装着粗布的篮子,让食客擦手用,这些细节,在当时的京城粥铺里,都是从未有过的。
装修的同时,江兰开始设计粥品。她结合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的养生粥:
针对脚夫、货郎这些体力劳动者,推出 “杂粮粥”—— 用小米、红豆、绿豆、燕麦一起熬,熬得软烂,管饱又有营养,还能补充体力;
针对老人和小孩,推出 “山药莲子粥”—— 山药去皮蒸熟后压成泥,和莲子、大米一起熬,软糯易消化,还能健脾养胃;
针对冬天容易手脚冰凉的平民,推出 “红枣桂圆粥”—— 红枣去核、桂圆去壳,和糯米一起熬,加少量红糖,暖身又补血;
还有最基础的 “小米南瓜粥”—— 用新收的小米和本地的南瓜一起熬,香甜可口,价格最便宜,适合学生和穷苦人。
为了让粥品更受欢迎,江兰还让大嫂帮忙做小菜 —— 大嫂擅长腌萝卜干,她把萝卜切成细条,用盐、醋、辣椒腌三天,酸甜可口,配粥正好。小菜两文钱一碟,食客可以自愿购买。
粥品的价格也定得亲民:小米南瓜粥五文一碗,杂粮粥六文一碗,山药莲子粥七文一碗,红枣桂圆粥八文一碗,比街头粥摊贵不了多少,却干净卫生得多。江兰还打算推出 “买三送一” 的活动 —— 食客买三碗粥,送一碟萝卜干,吸引回头客。
人员招募方面,江兰优先考虑包衣家庭的闲散人员。张婶的小叔子李二柱,以前靠打零工为生,冬天活少,经常没饭吃,江兰让他来当伙计,负责迎客、端粥、收碗筷,每月给三百文工钱;包衣妇女工坊里的刘婶,家里有个十岁的儿子,丈夫去世了,江兰让她来帮忙洗食材、切菜,每月给两百五十文工钱;还有春桃,每天早上来帮忙熬粥,下午再回护理坊。
开业前三天,江兰给李二柱和刘婶做了培训。她教他们怎么迎客:“食客来了,要笑着说‘您里面请,想吃什么粥?’” 教他们怎么端粥:“端粥的时候要小心,别烫着食客,粥碗要放在食客面前的小木盒里。” 还教他们卫生习惯:“每天早上要洗手,擦桌子要用干净的粗布,食客吃完后要及时把碗筷收走,送去消毒。”
李二柱和刘婶学得很认真,李二柱说:“江姑娘,您放心,俺一定把活干好,不辜负您的信任!” 刘婶也红着眼眶说:“江姑娘,要不是您,俺娘俩冬天都不知道怎么过,俺一定好好熬粥,让食客吃得开心。”
开业前一天,江兰带着家人来试粥。大嫂熬的杂粮粥软烂香甜,红豆和绿豆都熬开了花;山药莲子粥里的山药泥细腻,莲子也熬得软糯;红枣桂圆粥里的红枣和桂圆分量很足,甜而不腻。江老实喝了一碗杂粮粥,笑着说:“这粥比家里熬的还香!明天肯定能卖火!” 江大宝和江小宝喝的是山药莲子粥,两个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大宝说:“姑姑,这粥真好吃,明天俺还要来!”
雍正七年腊月十六,“兰馨粥铺” 正式开业。江兰在铺面门口挂了个红色的幌子,上面写着 “兰馨粥铺 —— 干净卫生,养生热粥”,还放了一挂鞭炮,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
第一个来的食客是个拉车的脚夫,他听说这家粥铺干净,又便宜,犹豫着走进来:“姑娘,给俺来一碗杂粮粥。” 李二柱连忙迎上去,递上一套碗筷:“您请坐,杂粮粥马上就来!”
脚夫看着干净的桌子、雪白的墙面,还有刻着 “兰馨” 的碗,心里暗暗惊讶 —— 这粥铺比他去过的任何一家都干净。不一会儿,刘婶端着一碗杂粮粥过来,粥冒着热气,里面的杂粮清晰可见,香气扑鼻。脚夫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粥熬得真烂!比街头的粥好喝多了!” 他一口气喝完粥,又买了一碗,说要带回去给媳妇尝尝。
第一个客人刚走,就来了几个私塾的学生。学生们听说有香甜的小米南瓜粥,都吵着要喝。江兰给他们端上小米南瓜粥,粥里的南瓜熬得软糯,甜丝丝的,学生们喝得很高兴,一个学生说:“这粥比家里的还甜,明天俺还来!”
一上午下来,粥铺就卖了五十多碗粥。中午的时候,包衣聚居区的张婶也来了,她买了一碗红枣桂圆粥,喝了一口说:“兰丫头,这粥真暖身子!俺回去跟姐妹们说,让她们也来尝尝。”
下午,江兰让春桃去瑞祥号拿些油纸来 —— 有食客想把粥打包带回家,江兰就让人用油纸把粥包起来,再用绳子系好,方便携带。一个货郎买了两碗山药莲子粥,打包带回家给母亲和孩子,他笑着说:“江姑娘想得真周到!这样俺娘和孩子就能喝到热粥了!”
开业第一天,粥铺就卖了一百二十碗粥,小菜也卖了三十多碟。晚上算账的时候,江兰算了算,除去食材和租金,还赚了两百文。李二柱和刘婶都很高兴,刘婶说:“江姑娘,没想到第一天就赚了这么多!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几天,兰馨粥铺的生意越来越火。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有食客在门口排队。脚夫、货郎、学生、老人,还有包衣妇女工坊里的妇女们,都来喝粥。有的食客每天都来,成了回头客;有的食客还带着家人和朋友来,口碑很快传开了。
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喝山药莲子粥,喝着喝着就哭了 —— 老人的牙不好,平时吃不了硬东西,兰馨粥铺的山药莲子粥熬得软糯,他不用嚼就能咽下去。老人拉着江兰的手说:“江姑娘,你真是个好人!俺活了七十岁,第一次喝到这么合口味的粥!” 江兰连忙给老人递上粗布擦手,笑着说:“大爷,您要是
胡同里挤满了赶早的平民 —— 拉车的脚夫、挑担的货郎、上学的孩童,都围着粥担抢着买。江兰停下脚步,却见小贩用黑乎乎的木勺从缺了口的大桶里舀粥,桶边还沾着米粒,几个没带碗的食客,直接用小贩递来的粗陶碗喝,那碗沿上还留着前一个人的口水印。刚喝了两口粥的脚夫,突然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脸色发白:“这粥…… 怎么喝着发苦?”
小贩连忙摆手:“别瞎说!俺这粥是用昨天剩下的米熬的,怎么会苦?你怕是自己冻着了!” 脚夫疼得说不出话,旁边的人也不敢再买,小贩见状,挑着粥担匆匆走了。
江兰看着这一幕,心里不是滋味。她穿越前在医学院学过卫生知识,知道变质的粮食、不消毒的餐具最容易滋生细菌,冬日天寒,平民本就容易生病,再喝这种不卫生的粥,更是雪上加霜。而且京城的平民大多靠体力谋生,早上若能喝上一碗热乎、干净、有营养的粥,既能暖身子,又能有力气干活,可现在街头的粥摊,要么卫生差,要么粥品单一,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若是开一家干净卫生的粥铺,肯定能帮到大家。” 江兰心里忽然冒出这个念头。她做兰馨皂、香膏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办包衣妇女工坊是为了帮妇女就业,那开粥铺,就是为了让平民能吃到安全的热食 —— 这不仅是门生意,更是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好事,还能积累民间声望,为以后推动更多新政打下基础。
当天晚上,江兰把开粥铺的想法跟家人说了。江老实正在擦桌子,闻言停下手里的活:“开粥铺?俺看行!你大哥在军营里,早上也常喝不上热粥,要是你这粥铺开了,俺让他带兄弟们来光顾。” 江王氏也点头:“是啊,南城的平民冬天都爱喝热粥,可那些粥摊太脏了,你开个干净的,大家肯定愿意来。”
大嫂更是主动请缨:“兰丫头,俺以前在家熬过粥,你要是信得过,俺来帮你管后厨,保证粥熬得香!” 小妹丫蛋拉着江兰的手,小声说:“姐姐,俺也想去粥铺帮忙,俺能给客人递碗筷!”
有了家人的支持,江兰更有底气了。第二天一早就开始筹备 —— 首先是选址,她想选在人流量大、靠近平民区的地方。南城的骡马市街正好合适,这里一边是脚夫、货郎聚集的地方,一边是包衣聚居区,还有两所私塾,学生也多,不愁没客源。
江兰带着春桃在骡马市街转了两天,终于找到一间合适的铺面 —— 以前是个杂货铺,老板要回老家,正打算转租。铺面有两间房,前屋能摆四张桌子,后屋能当厨房,还有个小院子能堆食材,月租只要两百文,比旁边的铺面便宜五十文。
跟房东谈转租时,房东见江兰是御前侍读,又听说要开干净的粥铺,当即爽快答应:“江侍读是做实事的人,这铺面租给你,俺放心!要是以后想续租,租金还能再便宜点。”
接下来是装修,江兰把 “干净卫生” 放在第一位。她让大哥江石头带着军营里的兄弟来帮忙 —— 兄弟们帮着把前屋的墙面刷成白色,用石灰水消毒;把后屋的灶台翻新,砌了三个新灶眼,分别用来熬不同的粥;还在院子里搭了个棚子,用来存放食材和消毒碗筷。
江兰还特意让人做了二十个粗瓷碗和十个粗瓷勺子,每个碗上都刻着 “兰馨” 两个字,避免和其他粥铺的碗弄混。她还在厨房旁边隔出一个小间,用来消毒碗筷 —— 每天早上用沸水把碗筷煮半个时辰,再用干净的粗布擦干,放进带盖的木柜里,确保卫生。
分餐制是江兰重点考虑的 —— 清代人吃饭大多共用碗筷,容易传播疾病。她让工匠做了四个小木盒,每个木盒里放一套碗筷,食客来了就拿一套,吃完后把碗筷放回指定的桶里,再统一消毒。她还在每张桌子上放一个装着粗布的篮子,让食客擦手用,这些细节,在当时的京城粥铺里,都是从未有过的。
装修的同时,江兰开始设计粥品。她结合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的养生粥:
针对脚夫、货郎这些体力劳动者,推出 “杂粮粥”—— 用小米、红豆、绿豆、燕麦一起熬,熬得软烂,管饱又有营养,还能补充体力;
针对老人和小孩,推出 “山药莲子粥”—— 山药去皮蒸熟后压成泥,和莲子、大米一起熬,软糯易消化,还能健脾养胃;
针对冬天容易手脚冰凉的平民,推出 “红枣桂圆粥”—— 红枣去核、桂圆去壳,和糯米一起熬,加少量红糖,暖身又补血;
还有最基础的 “小米南瓜粥”—— 用新收的小米和本地的南瓜一起熬,香甜可口,价格最便宜,适合学生和穷苦人。
为了让粥品更受欢迎,江兰还让大嫂帮忙做小菜 —— 大嫂擅长腌萝卜干,她把萝卜切成细条,用盐、醋、辣椒腌三天,酸甜可口,配粥正好。小菜两文钱一碟,食客可以自愿购买。
粥品的价格也定得亲民:小米南瓜粥五文一碗,杂粮粥六文一碗,山药莲子粥七文一碗,红枣桂圆粥八文一碗,比街头粥摊贵不了多少,却干净卫生得多。江兰还打算推出 “买三送一” 的活动 —— 食客买三碗粥,送一碟萝卜干,吸引回头客。
人员招募方面,江兰优先考虑包衣家庭的闲散人员。张婶的小叔子李二柱,以前靠打零工为生,冬天活少,经常没饭吃,江兰让他来当伙计,负责迎客、端粥、收碗筷,每月给三百文工钱;包衣妇女工坊里的刘婶,家里有个十岁的儿子,丈夫去世了,江兰让她来帮忙洗食材、切菜,每月给两百五十文工钱;还有春桃,每天早上来帮忙熬粥,下午再回护理坊。
开业前三天,江兰给李二柱和刘婶做了培训。她教他们怎么迎客:“食客来了,要笑着说‘您里面请,想吃什么粥?’” 教他们怎么端粥:“端粥的时候要小心,别烫着食客,粥碗要放在食客面前的小木盒里。” 还教他们卫生习惯:“每天早上要洗手,擦桌子要用干净的粗布,食客吃完后要及时把碗筷收走,送去消毒。”
李二柱和刘婶学得很认真,李二柱说:“江姑娘,您放心,俺一定把活干好,不辜负您的信任!” 刘婶也红着眼眶说:“江姑娘,要不是您,俺娘俩冬天都不知道怎么过,俺一定好好熬粥,让食客吃得开心。”
开业前一天,江兰带着家人来试粥。大嫂熬的杂粮粥软烂香甜,红豆和绿豆都熬开了花;山药莲子粥里的山药泥细腻,莲子也熬得软糯;红枣桂圆粥里的红枣和桂圆分量很足,甜而不腻。江老实喝了一碗杂粮粥,笑着说:“这粥比家里熬的还香!明天肯定能卖火!” 江大宝和江小宝喝的是山药莲子粥,两个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大宝说:“姑姑,这粥真好吃,明天俺还要来!”
雍正七年腊月十六,“兰馨粥铺” 正式开业。江兰在铺面门口挂了个红色的幌子,上面写着 “兰馨粥铺 —— 干净卫生,养生热粥”,还放了一挂鞭炮,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
第一个来的食客是个拉车的脚夫,他听说这家粥铺干净,又便宜,犹豫着走进来:“姑娘,给俺来一碗杂粮粥。” 李二柱连忙迎上去,递上一套碗筷:“您请坐,杂粮粥马上就来!”
脚夫看着干净的桌子、雪白的墙面,还有刻着 “兰馨” 的碗,心里暗暗惊讶 —— 这粥铺比他去过的任何一家都干净。不一会儿,刘婶端着一碗杂粮粥过来,粥冒着热气,里面的杂粮清晰可见,香气扑鼻。脚夫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粥熬得真烂!比街头的粥好喝多了!” 他一口气喝完粥,又买了一碗,说要带回去给媳妇尝尝。
第一个客人刚走,就来了几个私塾的学生。学生们听说有香甜的小米南瓜粥,都吵着要喝。江兰给他们端上小米南瓜粥,粥里的南瓜熬得软糯,甜丝丝的,学生们喝得很高兴,一个学生说:“这粥比家里的还甜,明天俺还来!”
一上午下来,粥铺就卖了五十多碗粥。中午的时候,包衣聚居区的张婶也来了,她买了一碗红枣桂圆粥,喝了一口说:“兰丫头,这粥真暖身子!俺回去跟姐妹们说,让她们也来尝尝。”
下午,江兰让春桃去瑞祥号拿些油纸来 —— 有食客想把粥打包带回家,江兰就让人用油纸把粥包起来,再用绳子系好,方便携带。一个货郎买了两碗山药莲子粥,打包带回家给母亲和孩子,他笑着说:“江姑娘想得真周到!这样俺娘和孩子就能喝到热粥了!”
开业第一天,粥铺就卖了一百二十碗粥,小菜也卖了三十多碟。晚上算账的时候,江兰算了算,除去食材和租金,还赚了两百文。李二柱和刘婶都很高兴,刘婶说:“江姑娘,没想到第一天就赚了这么多!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几天,兰馨粥铺的生意越来越火。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有食客在门口排队。脚夫、货郎、学生、老人,还有包衣妇女工坊里的妇女们,都来喝粥。有的食客每天都来,成了回头客;有的食客还带着家人和朋友来,口碑很快传开了。
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喝山药莲子粥,喝着喝着就哭了 —— 老人的牙不好,平时吃不了硬东西,兰馨粥铺的山药莲子粥熬得软糯,他不用嚼就能咽下去。老人拉着江兰的手说:“江姑娘,你真是个好人!俺活了七十岁,第一次喝到这么合口味的粥!” 江兰连忙给老人递上粗布擦手,笑着说:“大爷,您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