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离职邮件,未署名的祝福
顾时砚坐在电脑前,指尖悬在键盘上方许久,屏幕上的空白文档像是一张摊开的白纸,映得他眼底的犹豫无所遁形。窗外的夜色已经漫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将办公室里的灯光衬得格外单薄,桌上那支刻着林未晚名字缩写的钢笔,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像一道无声的提醒,勾着他心里最软也最疼的角落。
他点开邮箱,收件人那一栏的地址他闭着眼都能输对——从去年她入职第一天发来的自我介绍邮件开始,这个邮箱地址就被他悄悄存进了“常用联系人”,后来无数次的工作对接、偶尔的加班提醒,甚至有一次她感冒请假,发来的病假申请邮件,他都没舍得删。可现在,他要发的不是工作指令,不是加班通知,而是一封连署名都不敢加的告别信。
指尖落在键盘上,却迟迟敲不出第一个字。他想起第一次在会议室见到林未晚的样子,她穿着浅灰色的西装外套,手里抱着厚厚的项目方案,紧张得说话时指尖都在轻轻抖,却还是把方案里的细节讲得条理清晰。当时他坐在主位上,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心里忽然觉得,这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或许能给沉闷的部门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后来的日子里,他看着她一点点成长。从一开始需要同事帮忙核对数据,到后来能独立负责客户方案;从加班时会偷偷抹眼泪,到后来能笑着说“加班不喝汤,等于白忙一场”;从看到他会紧张地问好,到后来能和他争论方案里的细节,甚至敢调侃他“顾总监,您今天的咖啡又加了三倍糖吧”。那些细碎的瞬间,像散落在时光里的星星,曾经他以为只是寻常的工作日常,直到她走了,他才发现,那些瞬间早已悄悄攒成了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他深吸一口气,终于敲下了第一行字:“见字如面。”
敲完这四个字,他又停住了。“见字如面”,多像老派的问候,可他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说“最近还好吗”?太刻意,像是在打探她的生活;说“工作交接还顺利吗”?太生硬,像是还在以总监的身份对她指手画脚;说“我很想你”?太直白,他没资格,也没勇气。
他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鼠标,目光又落在了桌角那盆枯萎的绿萝上。想起她当时抱着绿萝来办公室的样子,眼睛亮晶晶的,说“顾总监,您看这绿萝多有活力,以后它就负责给咱们部门添点生气啦”。当时他还笑着说“要是养死了,你可得再带一盆来”,她当时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肯定把它养得绿油油的”。可现在,绿萝枯了,她也走了,那句玩笑话,再也没机会兑现了。
他收回目光,继续往下写:“今天去你的工位看了,绿萝枯了,我找了个新的花盆,把它移进去了,浇了点水,不知道能不能救活。你去年说要让它活过冬天,要请大家喝奶茶,或许它还想等你回来兑现承诺。”
写到这里,他的指尖顿了顿,眼眶忽然有点发热。他知道,绿萝或许能救活,可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这枯萎的绿萝叶子,一旦失去了生机,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他揉了揉眼睛,继续往下写:“项目收尾报告我看了,你的字迹还是那么工整,重点标得清清楚楚,备注也写得很详细,和你平时做事的风格一模一样。小李说你把所有资料都备份好了,对接得很周全,我知道,你从来都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
他想起昨天看报告的时候,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那句“所有资料已备份,后续对接可联系小李”时的心情。没有署名,没有多余的话,干脆利落,像她这个人一样。可他知道,这份利落背后,藏着多少刻意的疏离。就像今早在路口看到她时,她坐在出租车里,侧脸对着窗外,连一个回头都没有。
“今早在路口看到你了,你坐在出租车后座,头发被风吹得轻轻晃,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时瘦了些。当时我想喊住你,想问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可话到嘴边,却只看到你匆匆转过去的背影。我知道,你是在刻意避开我,或许,这样对你我都好。”
他敲下这些字的时候,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他想起那次茶水间的争执,因为客户方案里的一个细节,他们吵得面红耳赤。他说了重话,说她“太固执,不懂得变通”,说她“只想着自己的想法,不顾及团队的利益”。他记得她当时红着眼眶,声音带着哭腔,说“顾总监,原来在您眼里,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人”,然后转身就走。
后来他想道歉,却看到她和别的同事说说笑笑,好像一点都不在意,于是道歉的话就卡在了喉咙里。再后来,误会越来越深,他们开始刻意回避彼此,擦肩而过时只剩下沉默,项目拆分后再无交集,朋友圈清空了所有过往的痕迹,直到最后,她选择了离开。
“上次茶水间的争执,我一直想跟你说对不起。我不该说那些重话,不该不相信你的想法,更不该在你难过的时候,没有主动找你解释。我知道,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可我还是想告诉你,我从来没有觉得你固执,也从来没有觉得你不顾及团队——我只是,当时太急了,急着想要把项目做好,却忘了顾及你的感受。”
他想起她当时红着眼眶的样子,心里的愧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他其实早就知道,她的方案是对的,那个客户更看重细节和创意,而她的方案正好符合客户的需求。可他当时因为另一个项目的压力,情绪有些急躁,没听完她的解释就发了火。后来项目成功了,客户特意提到了她方案里的细节,说“你们团队里那个林小姐,很有想法”,他当时心里又骄傲又愧疚,想跟她说声“对不起”,却因为拉不下脸,一直没说出口。
“客户上次提到你了,说你很有想法,方案里的细节做得很到位。我当时没告诉你,现在想想,其实早就该跟你说的。你一直很努力,从入职到现在,进步很快,我都看在眼里。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当时我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任,或许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很久,才继续往下写:“桌上有支钢笔,是去年你入职一周年时我给你挑的,笔帽上刻着你的名字缩写。上周在会议室,我拿着笔问你是不是丢了这个,你说不是你的,然后转身就走。我知道,你是不想再和我有任何牵扯了。这支笔我放在你工位的抽屉里了,钥匙我放在了小李那里,如果你还想要,可以让小李给你。如果你不想要,也没关系,就当是我留个纪念吧。”
他想起当时在文具店挑钢笔的样子,他问了店员很久,才知道她
顾时砚坐在电脑前,指尖悬在键盘上方许久,屏幕上的空白文档像是一张摊开的白纸,映得他眼底的犹豫无所遁形。窗外的夜色已经漫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将办公室里的灯光衬得格外单薄,桌上那支刻着林未晚名字缩写的钢笔,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像一道无声的提醒,勾着他心里最软也最疼的角落。
他点开邮箱,收件人那一栏的地址他闭着眼都能输对——从去年她入职第一天发来的自我介绍邮件开始,这个邮箱地址就被他悄悄存进了“常用联系人”,后来无数次的工作对接、偶尔的加班提醒,甚至有一次她感冒请假,发来的病假申请邮件,他都没舍得删。可现在,他要发的不是工作指令,不是加班通知,而是一封连署名都不敢加的告别信。
指尖落在键盘上,却迟迟敲不出第一个字。他想起第一次在会议室见到林未晚的样子,她穿着浅灰色的西装外套,手里抱着厚厚的项目方案,紧张得说话时指尖都在轻轻抖,却还是把方案里的细节讲得条理清晰。当时他坐在主位上,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心里忽然觉得,这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或许能给沉闷的部门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后来的日子里,他看着她一点点成长。从一开始需要同事帮忙核对数据,到后来能独立负责客户方案;从加班时会偷偷抹眼泪,到后来能笑着说“加班不喝汤,等于白忙一场”;从看到他会紧张地问好,到后来能和他争论方案里的细节,甚至敢调侃他“顾总监,您今天的咖啡又加了三倍糖吧”。那些细碎的瞬间,像散落在时光里的星星,曾经他以为只是寻常的工作日常,直到她走了,他才发现,那些瞬间早已悄悄攒成了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他深吸一口气,终于敲下了第一行字:“见字如面。”
敲完这四个字,他又停住了。“见字如面”,多像老派的问候,可他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说“最近还好吗”?太刻意,像是在打探她的生活;说“工作交接还顺利吗”?太生硬,像是还在以总监的身份对她指手画脚;说“我很想你”?太直白,他没资格,也没勇气。
他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鼠标,目光又落在了桌角那盆枯萎的绿萝上。想起她当时抱着绿萝来办公室的样子,眼睛亮晶晶的,说“顾总监,您看这绿萝多有活力,以后它就负责给咱们部门添点生气啦”。当时他还笑着说“要是养死了,你可得再带一盆来”,她当时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肯定把它养得绿油油的”。可现在,绿萝枯了,她也走了,那句玩笑话,再也没机会兑现了。
他收回目光,继续往下写:“今天去你的工位看了,绿萝枯了,我找了个新的花盆,把它移进去了,浇了点水,不知道能不能救活。你去年说要让它活过冬天,要请大家喝奶茶,或许它还想等你回来兑现承诺。”
写到这里,他的指尖顿了顿,眼眶忽然有点发热。他知道,绿萝或许能救活,可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这枯萎的绿萝叶子,一旦失去了生机,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他揉了揉眼睛,继续往下写:“项目收尾报告我看了,你的字迹还是那么工整,重点标得清清楚楚,备注也写得很详细,和你平时做事的风格一模一样。小李说你把所有资料都备份好了,对接得很周全,我知道,你从来都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
他想起昨天看报告的时候,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那句“所有资料已备份,后续对接可联系小李”时的心情。没有署名,没有多余的话,干脆利落,像她这个人一样。可他知道,这份利落背后,藏着多少刻意的疏离。就像今早在路口看到她时,她坐在出租车里,侧脸对着窗外,连一个回头都没有。
“今早在路口看到你了,你坐在出租车后座,头发被风吹得轻轻晃,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时瘦了些。当时我想喊住你,想问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可话到嘴边,却只看到你匆匆转过去的背影。我知道,你是在刻意避开我,或许,这样对你我都好。”
他敲下这些字的时候,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他想起那次茶水间的争执,因为客户方案里的一个细节,他们吵得面红耳赤。他说了重话,说她“太固执,不懂得变通”,说她“只想着自己的想法,不顾及团队的利益”。他记得她当时红着眼眶,声音带着哭腔,说“顾总监,原来在您眼里,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人”,然后转身就走。
后来他想道歉,却看到她和别的同事说说笑笑,好像一点都不在意,于是道歉的话就卡在了喉咙里。再后来,误会越来越深,他们开始刻意回避彼此,擦肩而过时只剩下沉默,项目拆分后再无交集,朋友圈清空了所有过往的痕迹,直到最后,她选择了离开。
“上次茶水间的争执,我一直想跟你说对不起。我不该说那些重话,不该不相信你的想法,更不该在你难过的时候,没有主动找你解释。我知道,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可我还是想告诉你,我从来没有觉得你固执,也从来没有觉得你不顾及团队——我只是,当时太急了,急着想要把项目做好,却忘了顾及你的感受。”
他想起她当时红着眼眶的样子,心里的愧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他其实早就知道,她的方案是对的,那个客户更看重细节和创意,而她的方案正好符合客户的需求。可他当时因为另一个项目的压力,情绪有些急躁,没听完她的解释就发了火。后来项目成功了,客户特意提到了她方案里的细节,说“你们团队里那个林小姐,很有想法”,他当时心里又骄傲又愧疚,想跟她说声“对不起”,却因为拉不下脸,一直没说出口。
“客户上次提到你了,说你很有想法,方案里的细节做得很到位。我当时没告诉你,现在想想,其实早就该跟你说的。你一直很努力,从入职到现在,进步很快,我都看在眼里。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当时我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任,或许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很久,才继续往下写:“桌上有支钢笔,是去年你入职一周年时我给你挑的,笔帽上刻着你的名字缩写。上周在会议室,我拿着笔问你是不是丢了这个,你说不是你的,然后转身就走。我知道,你是不想再和我有任何牵扯了。这支笔我放在你工位的抽屉里了,钥匙我放在了小李那里,如果你还想要,可以让小李给你。如果你不想要,也没关系,就当是我留个纪念吧。”
他想起当时在文具店挑钢笔的样子,他问了店员很久,才知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