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世道艰难-《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

  何四郎看得目瞪口呆,回过神来便大声叫好。

  苏锦也不甘示弱,她折了一根细长的树枝,削尖一头。

  看准时机,如同灵蛇出洞般迅捷刺下,竟也让她刺中了一条。

  何明风和钱谷站在岸上,看着溪中几人各显神通。

  岸边的何四郎大呼小叫,一派欢腾景象,连日来的紧张与疲惫仿佛都被这潺潺溪水洗涤而去。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水面上跳跃着金光,映照着每个人脸上轻松的笑意。

  在溪边饱餐了一顿鲜美的烤鱼后,众人心满意足,继续赶路。

  等他们翻过一道山梁之后,眼前的景象让一行人都忍不住呆住了。

  只见对面山坡上,开辟出层层叠叠、如同天梯般的稻田。

  沿着山势蜿蜒盘旋,直至云雾缭绕的山巅。

  这便是梯田了。

  此时部分梯田稻谷已熟,金黄一片。

  与尚未成熟的绿色交织,在晨光下宛如巨幅的彩色织锦。

  “我的老天爷……这田是怎么种上去的?”

  何四郎张大了嘴,难以置信。

  他从小生在地势平坦的庆州,从来没有见过这等景象。

  何明风一行人沿着山道缓缓而行,那壮丽景象带来的震撼,逐渐被眼前更为具体的民生画卷所取代。

  他们看到,在那些近乎垂直的田壁上,农人几乎是用身体贴着崖壁在劳作。

  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脊梁滑落,滴入脚下的泥土。

  运送肥料和收获的稻谷,全靠人力背负,在狭窄湿滑的田埂上,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

  “这……这简直是在用命换粮食啊!”

  张龙、赵虎等人不由得瞠目结舌。

  他们这些北方汉子都来自平原,何曾见过如此艰难的耕作方式。

  钱谷在一旁,眉头紧锁,低声道:“大人,此地看似山清水秀,然‘七山二水一分田’,良田稀少至此。”

  “赋税却依黄册征收,未必因田亩贫瘠陡峭而减免。”

  “丰年尚可果腹,若遇天灾……”

  钱谷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

  何明风默默点头,心情沉重。

  书中读到的“湖广熟,天下足”,其背后是无数农人在这看似如画、实则险峻的山水间,付出的远超平原地区的血汗与风险。

  车队继续在群山间蜿蜒前行。

  午后,他们行至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边缘。

  古木参天,藤萝缠绕,光线骤然暗淡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腐殖质气息和一种不同寻常的寂静。

  忽然,白玉兰猛地抬手,示意车队停下。

  他眼神扫向道路左侧幽暗的密林深处,手已按在了剑柄之上。

  苏锦几乎同时警觉,身形微侧,做出了戒备的姿态。

  张龙赵虎也立刻握紧了兵器,护在何明风车驾两侧。

  “谁藏在里面?鬼鬼祟祟的!滚出来!”

  白玉兰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冰冷的杀意,清晰地传入林中。

  林中一阵窸窣作响,短暂的寂静后。

  几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身影,畏畏缩缩地从树后和灌木丛中钻了出来。

  他们大多是老弱妇孺,也有几个面带菜色的青壮年,眼神中充满了惊恐。

  一个看似为首的老者,颤巍巍地上前几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道:“各位老爷……行行好……给口吃的吧……我们……我们不是歹人,是前面三十里外李家坳的村民啊……”

  他身后的人群也纷纷跪倒,啜泣声响起。

  “李家坳?”

  何明风已从车上下来,走到队伍前,示意白玉兰等人稍安勿躁。

  “老人家,起来说话。李家坳发生了何事?你们为何流落至此?”

  那老者见何明风气度不凡,言语温和,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泣声道:“回老爷的话……半个月前,山里下了场百年不遇的暴雨,引发了山崩……半个村子……半个村子都没了啊!”

  “田地被埋,房子垮了,死了十几口人……我们这些逃出来的,什么都没带出来……去县里求救。”

  “县太爷……县太爷只开仓放过一次稀粥,就说……就说县里也没余粮了,让我们自己想办法……”

  “官府只救济过一次?”

  何明风眉头紧锁。

  “是啊,老爷……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才想在这路上,看看有没有善心人能施舍点吃的……我们已经两天没怎么吃东西了……”

  老者说着,浑浊的老泪滚滚而下。

  何明风看着眼前这群在瑟瑟发抖的流民,心中恻然。

  他吩咐道:“钱谷,清点一下我们随身的干粮,先分给老弱孩童,应应急。”

  “是,大人。”

  钱谷立刻应下,与何四郎、张龙赵虎一起,将车上备用的干粮、面饼取出,分发给流民。

  那些流民拿到食物,如同饿狼扑食,却还不忘连连磕头道谢,场面令人心酸。

  苏锦默默将自己的水囊递给一个抱着婴儿,干瘦如柴的妇人。

  白玉兰虽然依旧面无表情,但按在剑柄上的手已经松开。

  不过他的目光也从未离开那些流民中的青壮年,以防万一。

  何明风心知,分发干粮只能救一时之急。

  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依靠官府力量。

  他问明此地隶属房县,便决定转道前往房县县衙。

  ……

  房县县城不大,城墙斑驳,透着一种年久失修的颓败感。

  县衙更是显得狭小破旧。

  一到了房县县衙何明风就亮明身份,求见知县。

  房县知县姓吴,是个年约五旬面容愁苦的干瘦老者。

  听闻邻州通判到访,虽感意外,还是连忙迎入后堂。

  听闻何明风问及李家坳山崩流民之事,吴知县顿时长吁短叹,愁容更甚。

  “何大人有所不知啊!”

  吴知县拍着大腿:“下官这房县,是个穷得叮当响的苦地方!”

  “山多田少,赋税本就难征,历年积欠不少。”

  “仓廪里那点存粮,平时尚可维持,此次李家坳灾情严重,下官已是竭尽全力,开仓放了一次赈。”

  “可……可那点粮食,对于数百灾民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啊!”

  “如今仓中几乎已空,州府那边的赈济文书是发了,可钱粮何时能到,还是未知之数……”

  “下官,下官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