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困境的破解之法-《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

  而在京城,葛知衍的书房内,气氛有些凝滞。

  桌面上散落着画了一半的美食插图、写了一半的探店手稿,以及被朱笔划掉许多标题的选题清单。

  葛知雨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清丽的脸庞上写满了疲惫与焦虑。

  她对面,葛知衍毫无形象地瘫在椅子里,哀嚎道:“小妹!真不行了!京城再大,好吃的馆子也就那些!”

  “加上上次郑彦弄的各府私房菜排名,也出了两期了。”

  “翻来覆去地写,读者都快看腻了。”

  “和郑彦就是天天泡在酒楼后厨,也挖不出那么多新花样了!”

  郑彦虽然没喊累,但也是一脸苦相,不断翻着之前的期刊,眉头紧锁。

  “确实……光是介绍菜色和店铺,吸引力在下滑。”

  “而且就靠我们几个人写,产量也跟不上,眼看下一期的稿子又要凑不齐了。”

  《玉撰录》的名气越来越大,需求也随之暴涨,但创作团队的核心依旧只有他们两三人,已然是超负荷运转。

  葛知雨看着眼前困境,愁得不行:“这可如何是好?好不容易才做出口碑,难道就要江郎才尽了吗?”

  这时,何明风恰好从葛府学习完,知道今日郑彦被抓来讨论稿子了,于是他没有从葛府离开,转而去了葛知衍的院子。

  葛府上下的家仆都认识何明风了,自然没有拦路的。

  一到葛知衍的院子,何明风就听到了葛知衍的哀嚎。

  葛知雨一扭头,看到何明风来了,瞬间起身冲着何明风招招手。

  “何公子,快来一起想办法!”

  见到何明风也被自己妹妹抓壮丁,葛知衍有些心虚,连忙小声劝阻妹妹:“知雨啊!”

  “明风可是要参加今年的春闱的,你怎好拿这种小事烦他?”

  “无妨,知衍兄。”

  何明风一进屋就听到了葛知衍的话,连忙笑着摆摆手:“正好我今日听葛夫子讲了一日的课了,现在换换脑子。”

  “要不然,天天听课,我可真是受不了了。”

  葛知雨闻言,有些高兴,连忙把他们现在的困境告诉了何明风。

  听完众人的诉苦,何明风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葛姑娘,诸位,我们或许陷入了一个误区。”

  “我们的杂志为何一定要局限于美食呢?”

  他一句话,让众人都抬起头看向他。

  何明风继续道:“民以食为天不假,但‘食’从来就不单单是口腹之欲。”

  “背后连着四季物产、风土人情、礼仪典故、甚至市井百态、时事议论。”

  “就像上次郑彦所写的外邦日那样,我们的杂志,为何不能成为一面映照京城乃至天下生活的镜子?”

  何明风走到桌边,拿起一份旧刊,挥了挥。

  “我们可以转型。保留核心的美食探访和品评板块,但大幅扩充内容。”

  “可以增设‘风物志’,介绍各地特产习俗。”

  “开设‘雅谈’或‘清议’,邀请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就一些有趣的话题发表见解,哪怕争鸣也无妨。”

  “甚至可以记录市井趣闻、奇人异事。”

  说着,何明风一锤定音:“总之,要让杂志活起来,变得更有深度和趣味性,而不仅仅是美食集锦。”

  葛知雨听得美目越来越亮,仿佛被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但随即又蹙眉:“想法是好,可内容从何而来?光靠我们,哪懂那么多风土人情,又哪来那么多话题可写?”

  何明风微微一笑,抛出了最关键的建议:“开放投稿,优稿优酬。”

  “我们可以发布征稿启事,明确告知读者我们欢迎哪些类型的稿件,并设定稿酬。”

  “京城藏龙卧虎,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见识广博的旅人,甚至深藏不露的市井高人?”

  “他们缺的不是才华和故事,而是一个展示的平台和些许润笔之资。”

  何明风继续道:“我们给他们这个机会,我们的杂志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

  葛知雨被这个大胆的想法彻底点燃了。

  她有些激动:“何公子,你说得太对了!那……那具体该怎么操作?”

  何明风便细细道来。

  先在最新一期杂志上刊登详细的征稿启事,写明投稿类型,稿酬标准,并留下一个固定的收稿地址。

  同时,为了给转型造势,需要一些高质量的文章打响第一炮。

  “此事宜早不宜迟。”

  何明风对葛知雨说:“葛姑娘,我可以去邀请我的同窗各写一篇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有物。”

  “最好能引发人们思考和讨论,用笔名发表即可。”

  “也会以‘鹤影斋主’的笔名,写一篇抛砖引玉。”

  “这样真的能行?”

  郑彦半信半疑。

  但是葛知衍却是激动起来!

  若是“鹤影斋主”这四个字一出世,只怕这次的杂志又要卖断货了。

  于是第二日,何明风就找到了他的三个同窗,开始约稿。

  一开始刘文清三个人还以为何明风让他们写八股。

  那脑袋摇的像是拨浪鼓一样。

  李承泽更是哭天叫地:“明风兄,我连葛夫子布置的文章都写不完了,你咋又来给我布置文章了?!”

  何明风有些哭笑不得:“我让你们写的可不是考试的文章。”

  于是何明风稍微解释了一下,没想到说完之后,三个人真的来了兴趣。

  天知道!

  他们有多久没写过自己想写的文章了!

  “题材无论,写你们想写的,可以与世俗风物,风土人情有关,或者与历史人物、事件,甚至时事都可以。”

  何明风说道:“只要能引发人的思考和评论就可以。”

  徐景阳闻言一昂头:“既如此,你就等着我的大作出炉吧!”

  不出两日,果然,何明风就拿到了他三位同窗的三篇文章。

  加上他自己的,一共四篇。

  何明风翻了翻三位同窗所写的。

  刘文清痴迷金石,写了一篇《城南废寺残碑考略:被遗忘的前朝秘辛》,考据扎实,引人入胜。

  徐景阳关注民生,写了篇《东市“鬼秤”小考:市井欺诈伎俩与百姓应对之智》,既揭露问题又充满烟火气。

  李承泽好游历,写了一篇《燕北风味奇谈:草原乳饼与奶茶,腥臊背后豪迈之情怀》,生动有趣。

  这些文章风格迥异,但都质量上乘,且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完全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美食介绍。

  等何明风把文章交给了葛知雨,葛知雨翻看一遍后,顿时信心大增。

  她冲着何明风眨眨眼:“何公子,且等我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