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灯下的针尖-《五旬悍妇:靠骂人在饥荒年代续命》

  天擦黑,寒气像无数条冰冷的蛇,顺着土墙缝、窗棂眼,悄无声息地钻进李家低矮的土屋。灶膛里的火早就熄了,只剩一点余烬的微光,映着冰冷的锅台。堂屋里,那盏小小的煤油灯搁在炕桌上,豆大的火苗在玻璃罩里微弱地跳跃着,挣扎着撑开一小圈昏黄的光晕,勉强照亮炕上铺开的一片狼藉。

  新买的深蓝布、花布,还有那包从供销社墙角捡回来的、沾着灰的碎布头,全摊在炕席上。李凤兰盘腿坐在炕头,背靠着冰冷的土墙。她花白的头发在灯影下显得有些凌乱,一双眼睛在昏黄的光线下却亮得惊人,像两簇燃烧的炭火。

  赵春花和张秀芬,一个坐在炕沿边,一个坐在小板凳上,就着那点微弱的光,手里拿着针线簸箩,眼巴巴地看着婆婆。孩子们都挤在炕梢睡着了,铁蛋和妮妮蜷缩在破棉絮里,发出均匀的鼾声。

  “瞅啥?动手啊!”李凤兰声音嘶哑,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命令,“光瞅能瞅出花来?针线活!是手上功夫!不是眼珠子活!”

  赵春花和张秀芬对视一眼后,急忙伸手去抓放在一旁的针线。赵春花迅速拿起一块深蓝色的布头,将其展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铁蛋那条短了一截的旧棉裤裤脚处,比划着该如何下手。

  然而,面对这简单的裁剪和缝制工作,赵春花却突然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她皱起眉头,仔细观察着布头和裤脚的尺寸,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脑海中却一片空白。

  与此同时,张秀芬也拿起了那块带有小红花图案的布头,准备给妮妮的棉袄袖口镶边。她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拿起针线开始缝制。

  可是,张秀芬的手似乎并不听使唤,她缝出的针脚歪歪扭扭,完全没有直线的感觉。她不禁有些懊恼,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尽管如此,张秀芬并没有放弃,她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调整针脚的位置和角度,希望能够让它们变得更直溜一些。

  李凤兰一双眼睛扫过两个儿媳笨拙的动作,眉头拧成了疙瘩。她没说话,枯瘦的手伸进针线簸箩里,摸出那根磨得锃亮的大号缝衣针,穿上粗棉线。她拿起一块灰扑扑的旧布头(从老六那件破棉袄上拆下来的),又拿起一块稍大点的深蓝新布。

  “瞅着!”李凤兰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省布!有诀窍!”

  “像老六这棉袄后背……”

  她枯瘦的手指点了点那块灰布头:

  “……棉花滚没了!透风!咋办?”

  “拿新布!整个后背糊上?!”

  “败家!”

  “糊弄鬼呢?!”

  她一双眼睛一瞪,手里的针尖在灯下闪过一道寒光:

  “新布!金贵!得用在刀刃上!”

  “后背这块……”

  她拿起那块深蓝新布,比划着灰布头的大小,只剪下比灰布头大一圈的一小块:

  “……露在外头的面子!得用新布!挡风!体面!”

  “里面……”

  她又拿起一块从破被里拆下来的、洗得发硬的旧白布:

  “……垫衬!用旧布!厚实!耐磨!还软乎!”

  “新布面子!旧布里子!中间絮棉花!”

  “针脚……”

  李凤兰枯瘦的手指捏着针,手腕一抖,针尖带着线,“嗤啦”一声穿透两层布!动作又快又稳!针脚细密匀称,像用尺子量过!

  “……得密!得实!得倒针脚!锁死边!”

  “这样……”

  她一双眼睛扫过两个儿媳:

  “……面子光溜!里子厚实!棉花跑不了!风钻不进来!”

  “一件破棉袄!又能顶一冬!”

  “懂不?!”

  赵春花和张秀芬看得目瞪口呆!连连点头:“懂!懂!娘!您手真巧!”

  李凤兰没理会她们的奉承,一双眼睛又扫向赵春花手里那条铁蛋的旧棉裤:

  “裤脚短了?”

  “接?”

  “拿整块新布接?!”

  “糟践东西!”

  “裤脚!磨得最狠!也最费布!”

  “拿深蓝布头……”

  她指了指那堆碎布里几块颜色相近的深蓝布头:

  “……挑几块大的!颜色差不离的!拼着缝!”

  “缝里面!当衬!”

  “外面……”

  她又拿起一块稍小点的新深蓝布:

  “……裁一条!窄溜的!当贴边!镶在外头!”

  “又省布!又结实!还看不出来!”

  “针脚……”

  她手里的针线又飞快地动起来,在布头拼接处穿梭,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

  “……得藏!得掖!不能露怯!”

  “还有袖口!肘子!”李凤兰一双眼睛扫过张秀芬手里妮妮的棉袄,“这些地方!最费!最容易磨破!”

  “新布镶边?行!”

  “但里面……”

  她枯瘦的手指点了点自己的胳膊肘:

  “……得垫块厚实点的旧布!当补丁!垫在里面!看不见!”

  “耐磨!”

  “这叫……”

  李凤兰一双眼睛里闪过一丝历经沧桑的智慧光芒: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日子……”

  她手里的针线不停,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和坚韧:

  “……就是这么过的!”

  “针尖上挑米!线头里省布!”

  “一针一线!都是活命的嚼裹!”

  “不能糟践!”

  “一点!都不能!”

  昏黄的灯光下,李凤兰,枯瘦的手指捏着针线,在布料间飞快地穿梭。针尖在灯下划出一道道银亮的弧线,棉线穿过布料的“嗤啦”声,像一首低沉而坚韧的歌谣。她一双眼睛专注地盯着手里的活计,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在灯影下闪着微光。那专注的神情,那沉稳的动作,那每一针每一线里蕴含的生存智慧,像一幅古老的画卷,刻在昏黄的灯光里,也刻在赵春花和张秀芬震撼的心里。

  赵春花看着婆婆那双布满老茧、指节变形、却异常灵巧的手,看着那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的针脚,再看看自己手里歪歪扭扭的线,脸“唰”地红了。她低下头,学着婆婆的样子,拿起针线,笨拙却认真地缝起来。张秀芬也抿着嘴,眼神专注,手里的针线稳当了不少。

  煤油灯的火苗跳跃着,映着炕上三个女人埋头飞针走线的剪影。布料摩擦的“沙沙”声,针线穿透的“嗤啦”声,还有孩子们均匀的鼾声,交织在一起,在寒冷的秋夜里,奏响了一曲无声的、关于生存与坚韧的乐章。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絮语,像一粒种子,悄然种进了两个儿媳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