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阁的灵脉勘探报告堆了半桌,程明翻到第三十七份时,终于忍不住皱紧眉头。两份相邻的报告让他百思不解:青州西坡的两处洞府,灵脉浓度仅相差 0.3 赫兹(均为 5.2 和 5.5 赫兹),可聚灵阵的效率却差了近四成 —— 北洞修士修炼一日抵得上南洞两日,连灵米在北洞种植都比南洞早熟三天。
“灵脉相近,效果却天差地别,总不能是风水吧?” 林风站在一旁,也觉得蹊跷。他带人反复检查过两处洞府的聚灵阵符文,纹路、灵晶摆放都毫无差别,唯一不同的,只有洞府的形状:北洞是天然形成的环形山洞,入口与出口在同一侧,形成闭环;南洞是普通的直筒形,一端进一端出,像根横放的竹筒。
程明突然眼前一亮,快步走向实验室 —— 他想起拓扑学里的 “空间亏格数”。亏格,是描述空间结构 “孔洞数量” 的概念:球面没有孔洞,亏格为 0;甜甜圈(环面)有一个孔洞,亏格为 1;双环面有两个孔洞,亏格为 2。那两处洞府的差异,会不会就是亏格数不同?
他立即找来灵脉橡皮泥,捏出三种模型:第一种是球形(亏格 0,模拟直筒洞府的 “无孔空间”),第二种是环面(亏格 1,模拟北洞的环形结构),第三种是双环面(亏格 2,模拟有两个通道的复杂洞府)。随后在每种模型内部贴上灵能感应纸,注入同等浓度的灵气,观察灵气流转轨迹。
结果一目了然:球形模型里,灵气从一端注入后,会顺着内壁直冲到另一端,大部分灵气从出口流失,感应纸上只有中间区域有明显灵气痕迹;双环面模型里,灵气在两个孔洞间分流,形成紊乱的涡流,部分灵气被困在孔洞死角,利用率反而降低;而环面模型里,灵气沿着环形内壁循环流动,像在闭环的渠水里打转,只有极少部分从入口缝隙流失,感应纸几乎布满整个环面,灵气分布均匀且密集。
“是亏格数!” 程明兴奋地敲击桌面,“聚灵阵的核心不是符文或灵晶,是空间的拓扑结构!亏格 1 的环形结构能让灵气形成‘循环流’,减少流失;亏格 0 的直筒结构是‘单向流’,灵气留不住;亏格 2 以上的多空结构会产生‘涡流’,浪费灵气 —— 环形山,就是天然的亏格 1 最优解!”
为了用数据验证,程明带着团队去青州附近的环形山实地勘测。这座环形山是上古灵脉喷发后形成的,山腹内天然形成环形通道,亏格数正好为 1。他们在山腹内搭建简易聚灵阵,与西坡北洞对比:相同灵脉浓度下,环形山的聚灵效率比北洞还高 15%,因为山腹的环形更完整,没有人工洞府的缝隙,灵气循环更顺畅。
“太神奇了!” 参与勘测的修士阿岩忍不住感叹,“以前总觉得聚灵靠‘灵气多’,没想到选对地方比什么都重要 —— 这环形山,简直是天生的修炼宝地!”
程明没有停步,他将所有研究成果整理成《灵脉拓扑论》,在星火阁的首次 “格物修真学术会议” 上发表。会议现场,他用虚空绘图技术在天际投射出三种亏格结构的立体模型,以及对应的灵气轨迹动画:红色的灵气在球形模型里 “一穿而过”,蓝色的灵气在环形模型里 “循环打转”,紫色的灵气在双环模型里 “乱撞涡流”,数据面板实时显示三种结构的聚灵效率:亏格 0 为 58%,亏格 1 为 92%,亏格 2 为 43%。
“大家看,” 程明的声音透过灵能扩音器传遍会场,“这就是拓扑学揭示的‘空间真理’—— 聚灵阵的效果,取决于空间的‘孔洞数量’,而非大小或位置。环形山的亏格 1 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优聚灵空间,它能让灵气从‘过客’变成‘常客’,真正实现‘聚而不散’。”
台下的老秀才王翁听得频频点头,他之前对格物学的认知还停留在 “算面积、画函数”,如今拓扑学将 “空间结构” 与 “修真效果” 结合,彻底打破了他对 “风水玄虚” 的固有认知:“程圣师这是把‘天地容器’的道理算透了!以前世家修士找洞府靠‘感觉’,现在靠‘亏格数’,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啊!”
连之前质疑格物学的旧联盟修士也心服口服。曾坚持 “直筒洞府聚灵强” 的韩家修士韩磊,在环形山实地修炼一日后,坦言:“灵气在身体里流转比以前顺畅多了,以前修炼到傍晚就灵气不足,现在能多练一个时辰,还不觉得累。”
《灵脉拓扑论》发表后,星火阁立即启动 “环形山洞府群” 建设计划。他们在青州周边的三座环形山内,按拓扑学原理优化通道结构,搭建标准化聚灵阵,第一批洞府建成后,迅速被修士和凡人争抢 —— 不仅修炼效率高,连洛清羽在环形山修炼时,结晶对灵气的排斥都减轻了,木系灵力流转更平稳,结晶沉积速度又下降了 10%。
“没想到拓扑学还能帮到我。” 洛清羽坐在环形山的洞府里,看着窗外的环形山轮廓,轻声对程明说,“这空间里的灵气,像在轻轻包裹着我,比以前舒服多了。”
程明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正在建设的洞府群 —— 工匠们正按《灵脉拓扑论》的图纸,在山腹内打磨环形通道,灵能检测仪的绿光在通道内闪烁,标记着灵气循环的最佳路径。“这只是开始,” 程明轻声说,“以后我们要在七州找遍环形山,建更多的拓扑洞府,让每个修士、每个凡人,都能在最优的空间里修炼,再也不用为‘灵气不够’发愁。”
夜色中的环形山,灵脉中继塔的光芒与洞府的灵气灯交织在一起,像一圈圈守护的光环。《灵脉拓扑论》的手稿被供奉在星火阁的藏书阁里,扉页上 “空间即容器,拓扑定乾坤” 的字迹,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它不仅革新了聚灵阵的理论,更让修真界明白:天地间的每一寸空间,都藏着可被计算的规律 —— 而格物学,就是解锁这些规律的钥匙。
随着环形山洞府群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修士和凡人开始学习拓扑学,他们用虚空绘图绘制自己身边的空间结构,计算亏格数,寻找最优的修炼地点。曾经被视为 “玄虚不可测” 的 “洞府选址”,如今变成了可量化、可计算的科学 —— 这,就是拓扑修真学带来的变革,也是格物学照亮修真界的又一束光。
“灵脉相近,效果却天差地别,总不能是风水吧?” 林风站在一旁,也觉得蹊跷。他带人反复检查过两处洞府的聚灵阵符文,纹路、灵晶摆放都毫无差别,唯一不同的,只有洞府的形状:北洞是天然形成的环形山洞,入口与出口在同一侧,形成闭环;南洞是普通的直筒形,一端进一端出,像根横放的竹筒。
程明突然眼前一亮,快步走向实验室 —— 他想起拓扑学里的 “空间亏格数”。亏格,是描述空间结构 “孔洞数量” 的概念:球面没有孔洞,亏格为 0;甜甜圈(环面)有一个孔洞,亏格为 1;双环面有两个孔洞,亏格为 2。那两处洞府的差异,会不会就是亏格数不同?
他立即找来灵脉橡皮泥,捏出三种模型:第一种是球形(亏格 0,模拟直筒洞府的 “无孔空间”),第二种是环面(亏格 1,模拟北洞的环形结构),第三种是双环面(亏格 2,模拟有两个通道的复杂洞府)。随后在每种模型内部贴上灵能感应纸,注入同等浓度的灵气,观察灵气流转轨迹。
结果一目了然:球形模型里,灵气从一端注入后,会顺着内壁直冲到另一端,大部分灵气从出口流失,感应纸上只有中间区域有明显灵气痕迹;双环面模型里,灵气在两个孔洞间分流,形成紊乱的涡流,部分灵气被困在孔洞死角,利用率反而降低;而环面模型里,灵气沿着环形内壁循环流动,像在闭环的渠水里打转,只有极少部分从入口缝隙流失,感应纸几乎布满整个环面,灵气分布均匀且密集。
“是亏格数!” 程明兴奋地敲击桌面,“聚灵阵的核心不是符文或灵晶,是空间的拓扑结构!亏格 1 的环形结构能让灵气形成‘循环流’,减少流失;亏格 0 的直筒结构是‘单向流’,灵气留不住;亏格 2 以上的多空结构会产生‘涡流’,浪费灵气 —— 环形山,就是天然的亏格 1 最优解!”
为了用数据验证,程明带着团队去青州附近的环形山实地勘测。这座环形山是上古灵脉喷发后形成的,山腹内天然形成环形通道,亏格数正好为 1。他们在山腹内搭建简易聚灵阵,与西坡北洞对比:相同灵脉浓度下,环形山的聚灵效率比北洞还高 15%,因为山腹的环形更完整,没有人工洞府的缝隙,灵气循环更顺畅。
“太神奇了!” 参与勘测的修士阿岩忍不住感叹,“以前总觉得聚灵靠‘灵气多’,没想到选对地方比什么都重要 —— 这环形山,简直是天生的修炼宝地!”
程明没有停步,他将所有研究成果整理成《灵脉拓扑论》,在星火阁的首次 “格物修真学术会议” 上发表。会议现场,他用虚空绘图技术在天际投射出三种亏格结构的立体模型,以及对应的灵气轨迹动画:红色的灵气在球形模型里 “一穿而过”,蓝色的灵气在环形模型里 “循环打转”,紫色的灵气在双环模型里 “乱撞涡流”,数据面板实时显示三种结构的聚灵效率:亏格 0 为 58%,亏格 1 为 92%,亏格 2 为 43%。
“大家看,” 程明的声音透过灵能扩音器传遍会场,“这就是拓扑学揭示的‘空间真理’—— 聚灵阵的效果,取决于空间的‘孔洞数量’,而非大小或位置。环形山的亏格 1 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优聚灵空间,它能让灵气从‘过客’变成‘常客’,真正实现‘聚而不散’。”
台下的老秀才王翁听得频频点头,他之前对格物学的认知还停留在 “算面积、画函数”,如今拓扑学将 “空间结构” 与 “修真效果” 结合,彻底打破了他对 “风水玄虚” 的固有认知:“程圣师这是把‘天地容器’的道理算透了!以前世家修士找洞府靠‘感觉’,现在靠‘亏格数’,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啊!”
连之前质疑格物学的旧联盟修士也心服口服。曾坚持 “直筒洞府聚灵强” 的韩家修士韩磊,在环形山实地修炼一日后,坦言:“灵气在身体里流转比以前顺畅多了,以前修炼到傍晚就灵气不足,现在能多练一个时辰,还不觉得累。”
《灵脉拓扑论》发表后,星火阁立即启动 “环形山洞府群” 建设计划。他们在青州周边的三座环形山内,按拓扑学原理优化通道结构,搭建标准化聚灵阵,第一批洞府建成后,迅速被修士和凡人争抢 —— 不仅修炼效率高,连洛清羽在环形山修炼时,结晶对灵气的排斥都减轻了,木系灵力流转更平稳,结晶沉积速度又下降了 10%。
“没想到拓扑学还能帮到我。” 洛清羽坐在环形山的洞府里,看着窗外的环形山轮廓,轻声对程明说,“这空间里的灵气,像在轻轻包裹着我,比以前舒服多了。”
程明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正在建设的洞府群 —— 工匠们正按《灵脉拓扑论》的图纸,在山腹内打磨环形通道,灵能检测仪的绿光在通道内闪烁,标记着灵气循环的最佳路径。“这只是开始,” 程明轻声说,“以后我们要在七州找遍环形山,建更多的拓扑洞府,让每个修士、每个凡人,都能在最优的空间里修炼,再也不用为‘灵气不够’发愁。”
夜色中的环形山,灵脉中继塔的光芒与洞府的灵气灯交织在一起,像一圈圈守护的光环。《灵脉拓扑论》的手稿被供奉在星火阁的藏书阁里,扉页上 “空间即容器,拓扑定乾坤” 的字迹,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它不仅革新了聚灵阵的理论,更让修真界明白:天地间的每一寸空间,都藏着可被计算的规律 —— 而格物学,就是解锁这些规律的钥匙。
随着环形山洞府群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修士和凡人开始学习拓扑学,他们用虚空绘图绘制自己身边的空间结构,计算亏格数,寻找最优的修炼地点。曾经被视为 “玄虚不可测” 的 “洞府选址”,如今变成了可量化、可计算的科学 —— 这,就是拓扑修真学带来的变革,也是格物学照亮修真界的又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