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明成化年间,湖广襄阳府有个年轻商人姓楚名云,生得眉目疏朗,行事稳重。这年刚过二十,娶了城内薛医官之女玉娘为妻。这玉娘年方十八,容貌虽非绝色,却也肌肤莹润,举止温婉。小两口在城南开着绸缎铺子,楚云常要外出贩货,玉娘便在店内照应生意。
这日楚云又要往苏杭置办新绸,临行前握着玉娘的手嘱咐:“此去少则两月,多则三月。家中已备足米粮,若有急事可寻岳父相助。”玉娘垂泪道:“官人早去早回,路上切莫贪杯误事。”楚云应了,带着两个伙计登舟而去。
谁知楚云走后第七日,铺里来了个年轻客商。这人姓陈名珩,原是金陵世家子,因父亲获罪抄家,流落到襄阳做些小本生意。那陈珩虽衣着朴素,却掩不住通身气度,进店选缎时与玉娘多说了几句,惊觉这妇人谈吐不俗,心中暗生好感。
此后陈珩常来铺中闲坐,有时带些时新果品,有时赠些异地小玩。玉娘初时避嫌,奈何独守空闺实在寂寞,渐渐也与他熟络起来。这日骤雨倾盆,陈珩在店中避雨,见玉娘对账目蹙眉,便主动为她清算。他自幼精通算术,不过半个时辰就将糊涂账理得明明白白。玉娘感激不尽,破例留他用了晚饭。
雨连下三日,陈珩日日来帮衬。这晚算完账目,窗外惊雷炸响,玉娘吓得茶盏落地。陈珩下意识握住她手,四目相对时忽觉心跳如鼓。恰在此时老仆已睡,烛影摇红中,两个孤寂之人再难自持...
自此陈珩夜来晨去,与玉娘如胶似漆。邻舍虽有所觉,但碍着薛家颜面不好明说。转眼两月过去,这日玉娘正与陈珩在院内赏桂,忽见老仆慌慌张张跑来:“娘子不好了!街口王掌柜说在汉口见着家主,怕是这几日就要回来!”
陈珩闻言面色骤变,当夜收拾细软欲走。临别时将贴身佩戴的翡翠珠衫赠予玉娘:“此乃家传之物,见衫如见我。”玉娘哭得梨花带雨,却知留他不住。次日陈珩雇了快船离开襄阳,自此音信全无。
且说楚云这趟生意颇顺,提前半月返家。船到码头时,但见岸边柳色已黄,想起离家时还是盛夏,不觉心生感慨。进城路上经过茶摊,掌柜的见他回来神色古怪,楚云只当是久别生疏,并未多想。
归家推门,玉娘正坐在窗前绣花,见他回来手上一颤,针扎了指头。楚云忙上前查看,却见妻子腕上戴着件从未见过的翡翠珠衫。那衫子用三百颗碧玉珠串成,日光下流光溢彩,绝非凡品。楚云心下生疑,面上却不动声色:“这珠衫从何得来?”
玉娘支吾道:“是...是前日典当行里抵来的死当,妾见成色好,价钱又便宜...”楚云经商多年,岂不识货?这等珍宝少说值千两白银,铺里绝无这些活钱。当夜假意熟睡,果然听到玉娘在梦中呓语“陈郎”。
三日后,楚云从老仆口中问出实情。这老汉早对陈珩不满,一五一十全说了。楚云听罢如遭雷击,呆坐半日忽然大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当夜写了休书,次日请来岳父薛医官,将珠衫与休书一同递过。
薛医官羞愤难当,扯着女儿回家。玉娘自知有错,跪地磕了三个头,掩面而去。楚云当即关了铺面,变卖宅院,带着银钱往汉口去了。他在江边开了间茶楼,白日迎客,夜间独对江月,再不提婚娶之事。
再说玉娘被休回家,不过半月便传出有孕。薛医官气得旧病复发,弥留之际对老妻叹道:“我薛家三代行医积德,怎生出这等冤孽!”说罢撒手人寰。薛夫人葬了丈夫,带着女儿搬到城西陋巷。玉娘临盆时难产,折腾两天两夜生下一子,自己却落下病根。
这孩儿眉间有颗朱砂痣,玉娘为他取名“念儿”。孤儿寡母靠缝补度日,那件惹祸的珠衫早被薛夫人压在箱底,再不见天日。
转眼七年过去,楚云在汉口生意越做越大,已是江边十八家客栈的东家。这年秋试,众多举子沿江赴考,楚云见这些读书人便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有过功名梦,特意在店中设了文人雅座。
这日来了个武昌举子周文渊,在店中遗失钱袋。楚云拾到后原物奉还,周文渊感激不尽,二人相谈甚欢。楚云见他才学出众,资助他赶考银两。周文渊高中举人后,特意绕道汉口答谢,硬要认楚云为义兄。
再说襄阳城里,玉娘的儿子念儿渐大。这孩子过目成诵,七岁已能作诗。邻家蒙师见他是可造之材,免费收为学生。这年适逢童试,念儿央求母亲要去应试。玉娘叹道:“儿啊,你连父亲姓甚名谁都不知,如何报考?”
念儿翻箱倒柜找出那件珠衫:“外祖母说过,这是生父所赠。儿戴着它去考试,或许天意垂怜。”玉娘泪如雨下,终于点头。谁知念儿戴着珠衫进城时,恰被楚云旧识王掌柜看见。这王掌柜正要往汉口进货,见到珠衫大吃一惊,到汉口后便说与楚云听。
楚云这夜辗转难眠,想起七年前旧事,忽听窗外更夫喊“小心火烛”,恍然惊觉:那孩子若真是正月所生,算来正是自己的骨血!次日便雇船回襄阳。
到得襄阳旧宅,只见门庭破败。邻人说薛家娘子三年前病故,那孩子被舅舅接去抚养。楚云找到薛家,见个青衫少年正在院中读书,眉目与自己年轻时一般无二。少年见他驻足张望,施礼问:“长者寻人?”
楚云颤声问:“你可是念儿?”少年诧异:“晚生陈念,长者如何得知?”楚云听到“陈”字,如冷水浇头。却见少年颈上挂着那翡翠珠衫,忍不住握住他手:“这珠衫...你从何处得来?”
念儿落泪道:“是先父所留信物。”楚云细问年月,正是自己离家后三月所生,顿时明白玉娘当时已有身孕。悔恨交加间,忽见里屋走出个妇人,虽是布衣荆钗,却分明是玉娘模样!
原来玉娘当年重病假死,被兄长送往乡间将养。近年身子好转,才回城与儿子团聚。此刻夫妻重逢,一个鬓染霜华,一个病骨支离,相望竟不识。
玉娘认出楚云,身子晃了晃倚在门边:“可是...楚郎?”楚云疾步上前,见妻子腕上还戴着当年定亲的银镯,百感交集:“是我负了你!”夫妇抱头痛哭,念儿在旁看得茫然。
三人回屋细说前情,楚云方知陈珩五年前已病逝金陵,临终前托人带来书信,坦言自己终身未娶,对不住玉娘。玉娘泣道:“妾当日年少糊涂,这些年来追悔莫及。唯有苦心教养孩儿,盼他日能重振门庭。”
楚云见屋内四壁萧然,桌上只有半碟咸菜,心如刀绞。当即雇车将妻儿接回汉口。念儿初到义父茶楼,见满架诗书爱不释手。周文渊恰来拜访,惊见这孩子过目不忘,主动要收为弟子。
次年春闱,周文渊携念儿同往京师。殿试放榜那日,楚云正在码头清点货物,忽见官船鸣锣而来。念儿身着进士冠服跪在面前:“孩儿幸不辱命!”身后周文渊笑道:“贤侄高中探花,圣上听闻珠衫奇事,特赐‘节义传家’金匾。”
消息传回襄阳,父老皆道:“一件珠衫牵出这般奇缘,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楚云夫妇重修薛医官坟墓,将御赐金匾悬于祠堂。此后楚家商船遍行江南,每遇落难女子,必伸手相助。那件翡翠珠衫终被供于佛前,夜半常闻珠玉轻响,似在诉说人间悲欢。
多年后有个游方道士经过楚家,望着珠衫叹道:“孽缘已化善缘,可惜可惜!”旁人问其故,道士笑而不答,只在墙上题诗一首:七载离索珠作证,三生石上镜重圆。莫道春风换柳条,原是痴心感苍天。题罢掷笔而去,再不见踪影。
这日楚云又要往苏杭置办新绸,临行前握着玉娘的手嘱咐:“此去少则两月,多则三月。家中已备足米粮,若有急事可寻岳父相助。”玉娘垂泪道:“官人早去早回,路上切莫贪杯误事。”楚云应了,带着两个伙计登舟而去。
谁知楚云走后第七日,铺里来了个年轻客商。这人姓陈名珩,原是金陵世家子,因父亲获罪抄家,流落到襄阳做些小本生意。那陈珩虽衣着朴素,却掩不住通身气度,进店选缎时与玉娘多说了几句,惊觉这妇人谈吐不俗,心中暗生好感。
此后陈珩常来铺中闲坐,有时带些时新果品,有时赠些异地小玩。玉娘初时避嫌,奈何独守空闺实在寂寞,渐渐也与他熟络起来。这日骤雨倾盆,陈珩在店中避雨,见玉娘对账目蹙眉,便主动为她清算。他自幼精通算术,不过半个时辰就将糊涂账理得明明白白。玉娘感激不尽,破例留他用了晚饭。
雨连下三日,陈珩日日来帮衬。这晚算完账目,窗外惊雷炸响,玉娘吓得茶盏落地。陈珩下意识握住她手,四目相对时忽觉心跳如鼓。恰在此时老仆已睡,烛影摇红中,两个孤寂之人再难自持...
自此陈珩夜来晨去,与玉娘如胶似漆。邻舍虽有所觉,但碍着薛家颜面不好明说。转眼两月过去,这日玉娘正与陈珩在院内赏桂,忽见老仆慌慌张张跑来:“娘子不好了!街口王掌柜说在汉口见着家主,怕是这几日就要回来!”
陈珩闻言面色骤变,当夜收拾细软欲走。临别时将贴身佩戴的翡翠珠衫赠予玉娘:“此乃家传之物,见衫如见我。”玉娘哭得梨花带雨,却知留他不住。次日陈珩雇了快船离开襄阳,自此音信全无。
且说楚云这趟生意颇顺,提前半月返家。船到码头时,但见岸边柳色已黄,想起离家时还是盛夏,不觉心生感慨。进城路上经过茶摊,掌柜的见他回来神色古怪,楚云只当是久别生疏,并未多想。
归家推门,玉娘正坐在窗前绣花,见他回来手上一颤,针扎了指头。楚云忙上前查看,却见妻子腕上戴着件从未见过的翡翠珠衫。那衫子用三百颗碧玉珠串成,日光下流光溢彩,绝非凡品。楚云心下生疑,面上却不动声色:“这珠衫从何得来?”
玉娘支吾道:“是...是前日典当行里抵来的死当,妾见成色好,价钱又便宜...”楚云经商多年,岂不识货?这等珍宝少说值千两白银,铺里绝无这些活钱。当夜假意熟睡,果然听到玉娘在梦中呓语“陈郎”。
三日后,楚云从老仆口中问出实情。这老汉早对陈珩不满,一五一十全说了。楚云听罢如遭雷击,呆坐半日忽然大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当夜写了休书,次日请来岳父薛医官,将珠衫与休书一同递过。
薛医官羞愤难当,扯着女儿回家。玉娘自知有错,跪地磕了三个头,掩面而去。楚云当即关了铺面,变卖宅院,带着银钱往汉口去了。他在江边开了间茶楼,白日迎客,夜间独对江月,再不提婚娶之事。
再说玉娘被休回家,不过半月便传出有孕。薛医官气得旧病复发,弥留之际对老妻叹道:“我薛家三代行医积德,怎生出这等冤孽!”说罢撒手人寰。薛夫人葬了丈夫,带着女儿搬到城西陋巷。玉娘临盆时难产,折腾两天两夜生下一子,自己却落下病根。
这孩儿眉间有颗朱砂痣,玉娘为他取名“念儿”。孤儿寡母靠缝补度日,那件惹祸的珠衫早被薛夫人压在箱底,再不见天日。
转眼七年过去,楚云在汉口生意越做越大,已是江边十八家客栈的东家。这年秋试,众多举子沿江赴考,楚云见这些读书人便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有过功名梦,特意在店中设了文人雅座。
这日来了个武昌举子周文渊,在店中遗失钱袋。楚云拾到后原物奉还,周文渊感激不尽,二人相谈甚欢。楚云见他才学出众,资助他赶考银两。周文渊高中举人后,特意绕道汉口答谢,硬要认楚云为义兄。
再说襄阳城里,玉娘的儿子念儿渐大。这孩子过目成诵,七岁已能作诗。邻家蒙师见他是可造之材,免费收为学生。这年适逢童试,念儿央求母亲要去应试。玉娘叹道:“儿啊,你连父亲姓甚名谁都不知,如何报考?”
念儿翻箱倒柜找出那件珠衫:“外祖母说过,这是生父所赠。儿戴着它去考试,或许天意垂怜。”玉娘泪如雨下,终于点头。谁知念儿戴着珠衫进城时,恰被楚云旧识王掌柜看见。这王掌柜正要往汉口进货,见到珠衫大吃一惊,到汉口后便说与楚云听。
楚云这夜辗转难眠,想起七年前旧事,忽听窗外更夫喊“小心火烛”,恍然惊觉:那孩子若真是正月所生,算来正是自己的骨血!次日便雇船回襄阳。
到得襄阳旧宅,只见门庭破败。邻人说薛家娘子三年前病故,那孩子被舅舅接去抚养。楚云找到薛家,见个青衫少年正在院中读书,眉目与自己年轻时一般无二。少年见他驻足张望,施礼问:“长者寻人?”
楚云颤声问:“你可是念儿?”少年诧异:“晚生陈念,长者如何得知?”楚云听到“陈”字,如冷水浇头。却见少年颈上挂着那翡翠珠衫,忍不住握住他手:“这珠衫...你从何处得来?”
念儿落泪道:“是先父所留信物。”楚云细问年月,正是自己离家后三月所生,顿时明白玉娘当时已有身孕。悔恨交加间,忽见里屋走出个妇人,虽是布衣荆钗,却分明是玉娘模样!
原来玉娘当年重病假死,被兄长送往乡间将养。近年身子好转,才回城与儿子团聚。此刻夫妻重逢,一个鬓染霜华,一个病骨支离,相望竟不识。
玉娘认出楚云,身子晃了晃倚在门边:“可是...楚郎?”楚云疾步上前,见妻子腕上还戴着当年定亲的银镯,百感交集:“是我负了你!”夫妇抱头痛哭,念儿在旁看得茫然。
三人回屋细说前情,楚云方知陈珩五年前已病逝金陵,临终前托人带来书信,坦言自己终身未娶,对不住玉娘。玉娘泣道:“妾当日年少糊涂,这些年来追悔莫及。唯有苦心教养孩儿,盼他日能重振门庭。”
楚云见屋内四壁萧然,桌上只有半碟咸菜,心如刀绞。当即雇车将妻儿接回汉口。念儿初到义父茶楼,见满架诗书爱不释手。周文渊恰来拜访,惊见这孩子过目不忘,主动要收为弟子。
次年春闱,周文渊携念儿同往京师。殿试放榜那日,楚云正在码头清点货物,忽见官船鸣锣而来。念儿身着进士冠服跪在面前:“孩儿幸不辱命!”身后周文渊笑道:“贤侄高中探花,圣上听闻珠衫奇事,特赐‘节义传家’金匾。”
消息传回襄阳,父老皆道:“一件珠衫牵出这般奇缘,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楚云夫妇重修薛医官坟墓,将御赐金匾悬于祠堂。此后楚家商船遍行江南,每遇落难女子,必伸手相助。那件翡翠珠衫终被供于佛前,夜半常闻珠玉轻响,似在诉说人间悲欢。
多年后有个游方道士经过楚家,望着珠衫叹道:“孽缘已化善缘,可惜可惜!”旁人问其故,道士笑而不答,只在墙上题诗一首:七载离索珠作证,三生石上镜重圆。莫道春风换柳条,原是痴心感苍天。题罢掷笔而去,再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