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明成化年间,应天府句容县有个少年匠人,姓陈名允,年方二十,生得眉目疏朗,手段精巧。他祖上三代都以木作雕花为生,传到他这辈,更是青出于蓝,不论是窗棂隔扇、床榻箱笼,还是神佛造像、亭台楼阁,但凡经他手,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只是这陈允心气极高,寻常活计不愿接,定要做那等别致新颖的物件,故而虽有名头,家中却不算富裕,守着三间瓦屋、一座小院,与老母相依度日。
这年开春,陈允接了一桩大生意——为城中富户张员外家新起的别院打造整套家具。那张员外是盐商起家,最喜奢华,要求所有家具皆要时新花样,工钱给得也爽快。陈允精心画了图样,选了上等紫檀、花梨,便在自家院中搭起工棚,日日斧凿声声,刨花飞舞。
这一日,他正雕刻一张千工拔步床的围栏,忽见一块紫檀木料中心有处天然蛀孔,若按寻常做法,必要弃之不用。陈允却舍不得,端详半晌,心生一计,取来小刻刀,就着那蛀孔形态,细细雕琢起来。不过半日功夫,竟将那蛀孔化作一只蜷卧的狸猫,猫儿憨态可掬,与周围缠枝莲花相映成趣,反倒成了点睛之笔。他心中得意,手下更见精神,直忙到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吃过晚饭,陈允在院中收拾工具,忽觉脚下踢到一物,低头看时,却是个油布包裹,埋在刨花堆里,想是白日忙碌未曾留意。他拾起打开,里面并无书信名帖,只有一本绢面册子,页角泛黄,显是有些年头。就着月光翻开一看,陈允顿时痴了——那册中所绘,竟是各式家具图样,其造型之奇巧,结构之精妙,纹饰之华美,皆是他生平未见。有“七星伴月玲珑阁”,机括暗藏,可随月光变幻形态;有“百子千孙闹春图”,孩童神态各异,活灵活现;更有那“海水江崖云龙榻”,龙鳞熠熠,云气氤氲,竟似有皇家气象。
陈允看得心旌摇曳,如获至宝,一夜不曾合眼,反复揣摩。他本是痴人,见了这般精妙图样,如何还能按捺?当下便决定,要在张员外家的活计中,悄悄试做一两样。他知那“云龙榻”规制逾矩,不敢擅用,便选了那“百子千孙闹春图”的雕花样式,用在一张镜台之上。
却说这张员外家有位小姐,小字芳姑,年已及笄,待字闺中。那日新家具送入府中,别样她都只略看一眼,唯独见到这镜台,竟是移不开步。但见那镜台上孩童或扑蝶、或斗草、或放纸鸢、或戏鸟雀,个个眉眼生动,衣带当风,连那手中小风车的叶片都薄如蝉翼,似能迎风转动。芳姑越看越爱,竟日对镜理妆,摩挲不去。
也是合该有事。一日,张员外宴请贵客,乃是致仕还乡的京官李御史。李御史在府中闲逛,偶入女儿闺房,一眼便瞧见这镜台。他久在京城,见识广博,一看这雕工气韵,心中便是一惊:这分明是前朝宫廷样式!传闻成祖爷时,司设监有批绝密图样,后因战乱散失民间,莫非竟在此处得见?
李御史不动声色,回去后便派人暗中查访。不过三两日,回报来了,说是句容县匠人陈允所作。李御史沉吟片刻,吩咐备轿,亲往陈允家中拜访。
陈允见有贵客临门,慌得手足无措。李御史温言抚慰,只说是慕名而来,想订做几件家具。他于厅中坐下,目光四下一扫,已瞧见工棚里那本翻开的图样册子,心中顿时雪亮。闲谈几句,李御史便单刀直入,问起图册来历。
陈允是个实诚人,见对方是官身,不敢隐瞒,便将如何偶得图册之事说了。李御史听罢,长叹一声:“陈小哥,你可知这是祸非福?”
原来这图册确是前朝宫廷旧物,唤作《内府营造萃编》,当年专为皇家御用,民间私藏便是大罪。更有一桩隐秘:册中最后几页,绘有一张“九凤朝阳嵌宝屏风”,据说内藏前朝宝库秘图,因此惹得无数人暗中追寻。
陈允听得冷汗涔涔,忙要将图册献出。李御史却摆手道:“老夫已致仕,不愿再惹是非。此物你既得了,便是缘分,只是切记不可再显露人前,否则必有杀身之祸。”临行又意味深长道,“那‘九凤朝阳’图样,尤不可轻动。”
送走李御史,陈允心中忐忑,将图册深藏箱底,再不敢取出。然而人心如水,一旦起了波澜,又如何能轻易平息?自那日后,他做工时总觉索然无味,眼前晃来晃去的,皆是图册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样式。尤其那“九凤朝阳嵌宝屏风”,李御史越是告诫不可动,他越是心痒难耐,梦中都见那九只金凤展翅欲飞,朝阳处宝石光华璀璨。
如此过了月余,这日陈允到城中送货,路过一家古董店,见店内悬着一幅美人图,画中女子手执团扇,倚栏望月,眉目间似有淡淡哀愁。陈允立住脚,看得痴了。他自幼痴迷技艺,于男女之情上甚是懵懂,此刻却不知为何,心头如小鹿乱撞。
店主是个精瘦老者,见陈允神态,笑道:“小哥好眼力,这是前朝周昉真迹《月下仕女图》。”
陈允赧然道:“小子不过是个木匠,哪敢奢求真迹?只是觉得这画中人与别个不同。”
老者抚须道:“艺术本无贵贱,知音难求。小哥既喜爱,老夫便与你结个善缘——此画只需十两银子。”
陈允摸摸怀中刚得的工钱,一咬牙,竟真个买下了。回家后将画悬在床头,日日相对,越看越觉画中人眼波流转,似要开口说话一般。老母见儿子神魂颠倒,只道他中了邪,忙去庙里求符,陈允却浑然不觉。
却说城西有个破落户,姓胡名混,专一帮闲扯谎,挑唆是非。这日他偶从陈允家门前过,隔窗瞥见那幅《月下仕女图》,他是识货的,暗惊这穷木匠如何有此宝物?留心打听,又闻得李御史曾亲来访,心中更是起疑。这胡混便常来陈允处走动,假意结交,不时带些酒肉,陈允是个直性子,几回下来,便将他当作知己。
这一晚二人对饮,陈允多喝了几杯,胡混又故意引他谈讲木工技艺。陈允酒酣耳热,得意处竟将偶得图册之事说了出来,虽未提“九凤朝阳”,却也夸口册中多有稀世图样。胡混听得心花怒放,面上却不动声色,只连连劝酒,不多时便将陈允灌得烂醉。
待陈允睡熟,胡混悄悄起身,翻箱倒柜,果然找出那本图册。他虽看不懂其中精妙,但见绢面古旧,绘图精细,知是宝物,忙揣入怀中,溜之大吉。
次日陈允酒醒,见图册失踪,如遭雷击,四处寻找不见,又忆起昨夜胡混在旁,顿时明白过来。他急怒攻心,直奔胡混家中,却已是人去屋空。邻居道这胡混昨日半夜收拾细软,天不亮便出城去了。
陈允失魂落魄回家,大病一场,半月方愈。其间张员外家遣人来催工,见他这般光景,只好另请匠人。老母又急又气,旧疾复发,竟撒手人寰。陈允遭此连番打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葬了母亲,家中积蓄也已耗尽,只得将房屋变卖,赁一间小屋容身。
这一日,陈允在街边摆个木匠摊,为人修补些寻常家具,生意冷清。正自愁闷,忽见一顶青布小轿在摊前停下,轿中走下一个青衣丫鬟,对他道:“可是陈允陈匠人?”
陈允抬头,见这丫鬟眉清目秀,衣饰虽简,气度却不似寻常人家,忙起身应道:“正是小人。”
丫鬟道:“我家小姐前日见到张员外家镜台,爱那‘百子千孙’雕工,想请匠人定制一座绣架,不知可肯接活?”
陈允此时落魄,哪有不肯的?当即应承。丫鬟便取出一张图样,又道:“工料由我们备办,匠人只须用心制作。我家小姐说了,若做得好,另有重谢。”言罢留下定金,乘轿而去。
陈允看那图样,虽不及宫中样式繁复,却也清雅别致,当下打起精神,精心制作。十日后绣架完工,那丫鬟来取,十分满意,又邀陈允至府中,说小姐要当面道谢。
陈允本欲推辞,奈何丫鬟再三坚持,只得随行。曲曲折折来到一处宅院,但见粉墙黛瓦,庭院深深,不似寻常富户。丫鬟引他至花厅等候,不多时,环佩叮咚,香风细细,一位小姐在侍女簇拥下款款而来。
陈允不敢直视,偷眼观瞧,见这小姐身着淡绿罗裙,年约十七八岁,容貌竟与那日所买《月下仕女图》中人一般无二!他惊得呆了,怔怔说不出话。
小姐见他失态,掩口轻笑:“匠人不必多礼。那绣架我极喜欢,听闻匠人近来有些难处,这些银两聊表谢意。”声音清脆,如珠落玉盘。
陈允这才回神,忙道:“小姐厚赐,小人愧不敢当。只是……只是小人有一事不明,斗胆动问:小姐可曾让家人买过一幅《月下仕女图》?”
小姐闻言一怔,摇头道:“从未有过。”又奇道,“匠人何出此言?”
陈允见认错了人,满面通红,支吾着将买画之事说了。小姐听罢,沉吟片刻,道:“世间竟有这般巧事?可否将画取来一观?”
陈允应诺,忙回家取画。再返时,小姐在水榭中相候。她展画细观,忽然变色,追问道:“此画从何而来?”
陈允便将古董店之事说了。小姐凝神思索,喃喃道:“那家店……三月前已遭回禄之灾,店主葬身火海了。”
二人相对默然,均觉此事蹊跷。小姐又道:“实不相瞒,画中女子,与我容貌相似,却是我孪生姊姊。”
陈允大吃一惊。原来这小姐姓柳,小字如烟,其父柳公曾在朝为官,因直言获罪,贬谪岭南,途中病故。夫人哀伤过度,随之而去,唯留一双女儿。姊姊如云被舅父接去抚养,如烟则寄养在姑母家中。姊妹分离时年方七岁,此后音讯隔绝,算来已有十载。
如烟道:“姑母待我虽好,终是寄人篱下。今岁姑母去世,表兄欲将我许配给一纨绔子弟,我执意不从,这才搬出另居。日夜思念姊姊,却无处寻访,不意今日在画中得见。”
陈允见如烟泪光莹然,心中怜惜,脱口道:“小姐勿忧,小人愿效力寻访。”
如烟叹道:“人海茫茫,从何寻起?除非……”她目光落在画上,“除非这画中另有玄机。”
二人再细观画,如烟忽指画中团扇道:“这扇上题诗,笔迹是我父亲手书!”但见扇面题着四句诗:
月照芙蓉夜未央,
下阶罗袜透寒凉。
仕女不知家国远,
图将锦瑟寄华章。
陈允反复吟咏,猛地醒悟:“这是藏头诗!每句首字连读,乃是‘月下仕图’!”又看第四句,“‘图将锦瑟’……莫非图中藏图?”
他小心揭开装裱的绫边,果然在画绢背面发现数行小字,乃是一首谜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金陵百姓家。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九重宫阙烟尘生,零落成泥碾作尘。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如烟聪慧,略一思索便道:“这是集句诗,每句暗藏数字。第一句‘朱雀’为南方七宿,暗指七;第二句‘乌衣巷’在金陵,金陵别称建康,康字谐音五;第三句‘王谢’豪门,燕子在堂,堂谐音十;第四句‘风云’化龙,龙为辰,辰在五行属土,土数五;第五句‘九重’明指九;第六句‘零落’为空,无数;第七句‘凤阁’指凤,凤为鸟,鸟目为二?这却难解……”
陈允接口道:“凤为百鸟之王,王字横竖皆是三笔,可是指三?且看每句取一字:朱、乌、旧、飞、金、九、凤——朱乌为红黑,旧飞谐音‘酒非’,金九为铜钱,凤……这也不通。”
二人苦思良久,如烟忽拍手道:“是了!看每句末字:花、斜、家、龙、尘、萝——花斜谐音‘七邪’,家龙谐音‘十隆’,尘萝谐音‘成罗’?还是不对……”
陈允目光炯炯:“不必谐音。这些字本身有义:花开花落为周期,斜是偏不正,家是居所,龙是神物,尘是微末,萝是蔓生——我明白了!这是指引方位!‘朱雀桥边’指南,‘乌衣巷口’指东,‘堂前燕’指上,‘池中物’指下,‘九重宫阙’指内,‘零落成泥’指外,‘凤阁龙楼’指高处!”
如烟闻言,忙取来金陵城图,按诗中指示寻找:城南之东,上方近水,下方有路,内外之交,高处建筑……所指之处,竟是鸡鸣寺!
事不宜迟,如烟次日便借礼佛为名,携陈允同往鸡鸣寺。按图索骥,在寺后一座废弃钟楼阁楼梁上,寻到一只铁匣。开启一看,内有一封书信,并半块羊脂玉佩。
信是柳公绝笔,方知当年他获罪真相:原来柳公在朝时,曾偶然得知某权贵私通藩王,意图不轨。他收集证据,藏于玉佩之中,欲面圣揭发。不料事泄,反被构陷。临终前,他将证据一分为二,半块玉佩与密信藏于此地,另半块交予长女如云,嘱她伺机昭雪。
如烟读信,泪如雨下。陈允劝慰道:“如今既有线索,当务之急是寻到令姊,合璧玉佩,揭发奸佞。”
二人计议已定,如烟取出私蓄,陈允收拾工具,假作游方匠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他们先往如云舅父家乡,却得知舅父早已迁居,邻里不知去向。辗转两月,盘缠将尽,仍无线索。
这日来到苏州府,见城中正为巡抚大人寿辰张灯结彩。陈允见各处酒楼客栈都在赶制新家具,便寻了家木工作坊,暂时做工糊口。他手艺高超,不过几日便受作坊主重用,将一座十二扇的祝寿屏风交他主持。
这屏风需雕“群仙祝寿”图,陈允精心绘制图样,其中南极仙翁、麻姑献寿等人物,皆参照《内府营造萃编》中神佛造型,虽只取意态,不照搬全貌,也已显得气象万千。作坊主见了图样,大喜过望,重重赏了陈允。
屏风完工那日,巡抚府派人来取。不料次日,作坊主慌慌张张寻来,扯住陈允道:“祸事了!巡抚大人见了屏风,勃然大怒,说这屏风规制僭越,有谋逆之意,要拿制作之人问罪!”
陈允惊问其故。作坊主道:“大人说那屏风右下角雕的捧桃童子,衣饰纹样竟与宫中皇子常服相似!你这是从何处学来的图样?”
陈允恍然,必是《内府营造萃编》中的图样惹祸。当下不及细说,忙回寓所告知如烟。二人正商议要连夜逃走,门外已传来急促脚步声。
如烟急中生智,将手中正在缝制的衣物塞给陈允:“快换上!”又抓把锅灰抹在他脸上。陈允会意,忙套上女装,缩在灶前烧火。
门被撞开,几个衙役闯进来,厉声问:“罪犯陈允何在?”
如烟垂泪道:“各位爷来迟了,那没良心的前日卷了钱财,与一个粉头跑了,丢下我在此受苦。”说着嚎啕大哭。
衙役见灶前是个“妇人”,衣衫褴褛,满面尘灰,不再怀疑,胡乱搜检一番便去了。
待官兵走远,陈允方脱了女装,苦笑道:“亏得小姐机变。”
如烟却面色凝重:“此事蹊跷。那屏风图样我见过,童子服饰虽有特色,却也不至与皇子常服雷同。怕是有人借题发挥。”
陈允猛然醒悟:“莫非是冲着图册而来?李御史说过,有人一直在寻《内府营造萃编》。”
二人不敢再留,连夜出城。然而巡抚衙门已发下海捕文书,各处关卡严查。他们东躲西藏,这日逃至吴江县境,误入一片桑林,追兵已近,情势危急。
正慌乱间,忽闻一阵歌声:
“桑叶青,桑叶黄,养蚕人儿日夜忙。
织得绫罗与绸缎,都作他人嫁衣裳。”
随着歌声,桑林中转出一个采桑女,荆钗布裙,却掩不住清丽容颜。如烟一见此女,如遭电击,失声叫道:“姊姊!”
那女子闻声转头,四目相对,俱是愣在当场。原来这采桑女正是如烟孪生姊姊如云!她被舅父卖入织户为婢,如今在这桑园做工。
姊妹相认,抱头痛哭。陈允在旁,也觉鼻酸。忽听林外人声喧哗,追兵已至。如云问明情由,果断道:“随我来!”
她引二人穿桑林,过溪涧,至一隐秘山洞。洞中竟别有天地,住着十几户避役的织工。如云道:“此处安全,官兵从不来查。”
三人暂得安身,互诉别情。如云取出贴身珍藏的半块玉佩,与如烟那半块一对,严丝合缝。玉佩合成,背面显出细密纹路,竟是一幅微雕地图,指向南京城外某处。
如云道:“父亲临终说,这地图所标,是那权贵与藩王往来密信的埋藏处。只是需有契机,方能呈递御前。”
正商议间,忽闻洞外喧哗。原来胡混那厮,竟阴魂不散地寻到此地!他偷了图册后,本欲献与权贵邀功,奈何无人引荐。后来闻得巡抚缉拿陈允,猜到与图册有关,便一路追踪而来,恰在桑林窥见陈允踪迹。
胡混带着一群泼皮闯进洞来,狞笑道:“陈允,交出图册,饶你不死!”
陈允怒道:“图册早被你偷去,还来讨要?”
胡混道:“那册子是假的!真的《内府营造萃编》,定还在你手中!”
原来李御史老谋深算,那日拜访陈允时,已用一本仿制图册调了包。真本他另行藏起,临行告诫陈允不可动用“九凤朝阳”,正是怕他察觉调包之事。胡混偷去假册,献与权贵门人,被识破,因此返来纠缠。
陈允此时方知李御史深意,心中感激。胡混却已不耐,指挥泼皮上前抢夺。洞中织工都是苦命人,平日受如云照顾,此时齐心来助。一场混战,胡混见不能得手,竟放起火来!
浓烟滚滚,洞中大乱。陈允护着柳氏姊妹且战且退,至一死角,火势已封住退路。危急关头,如云瞥见洞壁有水痕,忙道:“这后面必有水源!”
陈允操起斧凿,奋力敲击石壁。也是天无绝人之路,那石壁本有裂缝,几下便坍塌一块,露出后面一个天然石窟,中有地下河潺潺流淌。
众人忙钻入石窟,沿河而行,竟通到山外江边。回首望去,整个山洞已陷于火海。
经此一劫,陈允与柳氏姊妹情谊愈深。三人在江边渔村暂住,陈允重操旧业,打造些渔船农具,柳氏姊妹纺纱织布,日子虽清苦,倒也安宁。
这一日,陈允在江边救起一个落水老者,延医喂药,悉心照料。老者痊愈后,感其恩德,问道:“恩公可有什么未了心愿?”
陈允见老者气度不凡,便将柳公冤情与玉佩之事说了。老者听罢,沉吟道:“老夫姓徐,曾在都察院任职,如今虽致仕,还有些门生故旧。此事或可相助。”
原来这徐公竟是前任左都御史,清流领袖。他带玉佩入京,通过门生将密信直呈东厂。皇上震怒,下旨彻查。那权贵与藩王勾结之事败露,抄家问斩。柳公冤情得以昭雪,追赠官衔,柳氏姊妹获赐诰命。
尘埃落定,徐公做媒,欲为陈允与如烟完婚。不料如烟却道:“婚姻大事,岂可儿戏?陈郎虽好,我却要考他一考。”
她取出一块沉香木,道:“请陈郎以此木雕一物,若合我意,便嫁你为妻。”
陈允接过沉香木,闭门三日。第四日清晨,他捧出一个锦盒。如烟开启,只见盒中一座小小楼阁,窗棂门扉皆可开启,阁中桌椅床榻俱全,床上一对小人儿相拥而卧,眉目宛然,正是陈允与如烟。
如烟细看,那楼阁梁柱榫卯,无一用钉;窗格雕花,细如发丝;更奇的是,轻轻推动,阁中小人竟能起身走动,男子劈柴,女子绣花,俨然日常起居。
如烟又惊又喜:“这是《内府营造萃编》中的‘自走阁’?”
陈允笑道:“我凭记忆仿制,机括尚不及原图精妙。却不知可合小姐心意?”
如烟粉面飞红,低声道:“呆子,还叫小姐么?”
徐公哈哈大笑,择吉日为他们完婚。婚后,陈允将《内府营造萃编》真本献与朝廷,龙心大悦,授他工部司务之职。陈允却婉拒,只求在民间钻研技艺。他与如烟返回句容,重建家园,开了一间“巧匠坊”,所出器物精巧无比,名动江南。后如云亦嫁得良人,姊妹比邻而居。
那本惹出无数风波的《内府营造萃编》,陈允抄录副本潜心研究,技艺更臻化境。但他牢记李御史教诲,再不做那逾制之物,只将宫廷技艺化入民间,惠及百姓。曾有诗赞云:
莫道匠作是微末,胸中自有巧乾坤。
宫样何如民样好,长伴烟火暖人间。
这段奇事,在句容县传为美谈。正是:
一本图册引祸端,几番生死见真心。
莫羡皇家精巧物,柴米夫妻值万金。
这年开春,陈允接了一桩大生意——为城中富户张员外家新起的别院打造整套家具。那张员外是盐商起家,最喜奢华,要求所有家具皆要时新花样,工钱给得也爽快。陈允精心画了图样,选了上等紫檀、花梨,便在自家院中搭起工棚,日日斧凿声声,刨花飞舞。
这一日,他正雕刻一张千工拔步床的围栏,忽见一块紫檀木料中心有处天然蛀孔,若按寻常做法,必要弃之不用。陈允却舍不得,端详半晌,心生一计,取来小刻刀,就着那蛀孔形态,细细雕琢起来。不过半日功夫,竟将那蛀孔化作一只蜷卧的狸猫,猫儿憨态可掬,与周围缠枝莲花相映成趣,反倒成了点睛之笔。他心中得意,手下更见精神,直忙到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吃过晚饭,陈允在院中收拾工具,忽觉脚下踢到一物,低头看时,却是个油布包裹,埋在刨花堆里,想是白日忙碌未曾留意。他拾起打开,里面并无书信名帖,只有一本绢面册子,页角泛黄,显是有些年头。就着月光翻开一看,陈允顿时痴了——那册中所绘,竟是各式家具图样,其造型之奇巧,结构之精妙,纹饰之华美,皆是他生平未见。有“七星伴月玲珑阁”,机括暗藏,可随月光变幻形态;有“百子千孙闹春图”,孩童神态各异,活灵活现;更有那“海水江崖云龙榻”,龙鳞熠熠,云气氤氲,竟似有皇家气象。
陈允看得心旌摇曳,如获至宝,一夜不曾合眼,反复揣摩。他本是痴人,见了这般精妙图样,如何还能按捺?当下便决定,要在张员外家的活计中,悄悄试做一两样。他知那“云龙榻”规制逾矩,不敢擅用,便选了那“百子千孙闹春图”的雕花样式,用在一张镜台之上。
却说这张员外家有位小姐,小字芳姑,年已及笄,待字闺中。那日新家具送入府中,别样她都只略看一眼,唯独见到这镜台,竟是移不开步。但见那镜台上孩童或扑蝶、或斗草、或放纸鸢、或戏鸟雀,个个眉眼生动,衣带当风,连那手中小风车的叶片都薄如蝉翼,似能迎风转动。芳姑越看越爱,竟日对镜理妆,摩挲不去。
也是合该有事。一日,张员外宴请贵客,乃是致仕还乡的京官李御史。李御史在府中闲逛,偶入女儿闺房,一眼便瞧见这镜台。他久在京城,见识广博,一看这雕工气韵,心中便是一惊:这分明是前朝宫廷样式!传闻成祖爷时,司设监有批绝密图样,后因战乱散失民间,莫非竟在此处得见?
李御史不动声色,回去后便派人暗中查访。不过三两日,回报来了,说是句容县匠人陈允所作。李御史沉吟片刻,吩咐备轿,亲往陈允家中拜访。
陈允见有贵客临门,慌得手足无措。李御史温言抚慰,只说是慕名而来,想订做几件家具。他于厅中坐下,目光四下一扫,已瞧见工棚里那本翻开的图样册子,心中顿时雪亮。闲谈几句,李御史便单刀直入,问起图册来历。
陈允是个实诚人,见对方是官身,不敢隐瞒,便将如何偶得图册之事说了。李御史听罢,长叹一声:“陈小哥,你可知这是祸非福?”
原来这图册确是前朝宫廷旧物,唤作《内府营造萃编》,当年专为皇家御用,民间私藏便是大罪。更有一桩隐秘:册中最后几页,绘有一张“九凤朝阳嵌宝屏风”,据说内藏前朝宝库秘图,因此惹得无数人暗中追寻。
陈允听得冷汗涔涔,忙要将图册献出。李御史却摆手道:“老夫已致仕,不愿再惹是非。此物你既得了,便是缘分,只是切记不可再显露人前,否则必有杀身之祸。”临行又意味深长道,“那‘九凤朝阳’图样,尤不可轻动。”
送走李御史,陈允心中忐忑,将图册深藏箱底,再不敢取出。然而人心如水,一旦起了波澜,又如何能轻易平息?自那日后,他做工时总觉索然无味,眼前晃来晃去的,皆是图册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样式。尤其那“九凤朝阳嵌宝屏风”,李御史越是告诫不可动,他越是心痒难耐,梦中都见那九只金凤展翅欲飞,朝阳处宝石光华璀璨。
如此过了月余,这日陈允到城中送货,路过一家古董店,见店内悬着一幅美人图,画中女子手执团扇,倚栏望月,眉目间似有淡淡哀愁。陈允立住脚,看得痴了。他自幼痴迷技艺,于男女之情上甚是懵懂,此刻却不知为何,心头如小鹿乱撞。
店主是个精瘦老者,见陈允神态,笑道:“小哥好眼力,这是前朝周昉真迹《月下仕女图》。”
陈允赧然道:“小子不过是个木匠,哪敢奢求真迹?只是觉得这画中人与别个不同。”
老者抚须道:“艺术本无贵贱,知音难求。小哥既喜爱,老夫便与你结个善缘——此画只需十两银子。”
陈允摸摸怀中刚得的工钱,一咬牙,竟真个买下了。回家后将画悬在床头,日日相对,越看越觉画中人眼波流转,似要开口说话一般。老母见儿子神魂颠倒,只道他中了邪,忙去庙里求符,陈允却浑然不觉。
却说城西有个破落户,姓胡名混,专一帮闲扯谎,挑唆是非。这日他偶从陈允家门前过,隔窗瞥见那幅《月下仕女图》,他是识货的,暗惊这穷木匠如何有此宝物?留心打听,又闻得李御史曾亲来访,心中更是起疑。这胡混便常来陈允处走动,假意结交,不时带些酒肉,陈允是个直性子,几回下来,便将他当作知己。
这一晚二人对饮,陈允多喝了几杯,胡混又故意引他谈讲木工技艺。陈允酒酣耳热,得意处竟将偶得图册之事说了出来,虽未提“九凤朝阳”,却也夸口册中多有稀世图样。胡混听得心花怒放,面上却不动声色,只连连劝酒,不多时便将陈允灌得烂醉。
待陈允睡熟,胡混悄悄起身,翻箱倒柜,果然找出那本图册。他虽看不懂其中精妙,但见绢面古旧,绘图精细,知是宝物,忙揣入怀中,溜之大吉。
次日陈允酒醒,见图册失踪,如遭雷击,四处寻找不见,又忆起昨夜胡混在旁,顿时明白过来。他急怒攻心,直奔胡混家中,却已是人去屋空。邻居道这胡混昨日半夜收拾细软,天不亮便出城去了。
陈允失魂落魄回家,大病一场,半月方愈。其间张员外家遣人来催工,见他这般光景,只好另请匠人。老母又急又气,旧疾复发,竟撒手人寰。陈允遭此连番打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葬了母亲,家中积蓄也已耗尽,只得将房屋变卖,赁一间小屋容身。
这一日,陈允在街边摆个木匠摊,为人修补些寻常家具,生意冷清。正自愁闷,忽见一顶青布小轿在摊前停下,轿中走下一个青衣丫鬟,对他道:“可是陈允陈匠人?”
陈允抬头,见这丫鬟眉清目秀,衣饰虽简,气度却不似寻常人家,忙起身应道:“正是小人。”
丫鬟道:“我家小姐前日见到张员外家镜台,爱那‘百子千孙’雕工,想请匠人定制一座绣架,不知可肯接活?”
陈允此时落魄,哪有不肯的?当即应承。丫鬟便取出一张图样,又道:“工料由我们备办,匠人只须用心制作。我家小姐说了,若做得好,另有重谢。”言罢留下定金,乘轿而去。
陈允看那图样,虽不及宫中样式繁复,却也清雅别致,当下打起精神,精心制作。十日后绣架完工,那丫鬟来取,十分满意,又邀陈允至府中,说小姐要当面道谢。
陈允本欲推辞,奈何丫鬟再三坚持,只得随行。曲曲折折来到一处宅院,但见粉墙黛瓦,庭院深深,不似寻常富户。丫鬟引他至花厅等候,不多时,环佩叮咚,香风细细,一位小姐在侍女簇拥下款款而来。
陈允不敢直视,偷眼观瞧,见这小姐身着淡绿罗裙,年约十七八岁,容貌竟与那日所买《月下仕女图》中人一般无二!他惊得呆了,怔怔说不出话。
小姐见他失态,掩口轻笑:“匠人不必多礼。那绣架我极喜欢,听闻匠人近来有些难处,这些银两聊表谢意。”声音清脆,如珠落玉盘。
陈允这才回神,忙道:“小姐厚赐,小人愧不敢当。只是……只是小人有一事不明,斗胆动问:小姐可曾让家人买过一幅《月下仕女图》?”
小姐闻言一怔,摇头道:“从未有过。”又奇道,“匠人何出此言?”
陈允见认错了人,满面通红,支吾着将买画之事说了。小姐听罢,沉吟片刻,道:“世间竟有这般巧事?可否将画取来一观?”
陈允应诺,忙回家取画。再返时,小姐在水榭中相候。她展画细观,忽然变色,追问道:“此画从何而来?”
陈允便将古董店之事说了。小姐凝神思索,喃喃道:“那家店……三月前已遭回禄之灾,店主葬身火海了。”
二人相对默然,均觉此事蹊跷。小姐又道:“实不相瞒,画中女子,与我容貌相似,却是我孪生姊姊。”
陈允大吃一惊。原来这小姐姓柳,小字如烟,其父柳公曾在朝为官,因直言获罪,贬谪岭南,途中病故。夫人哀伤过度,随之而去,唯留一双女儿。姊姊如云被舅父接去抚养,如烟则寄养在姑母家中。姊妹分离时年方七岁,此后音讯隔绝,算来已有十载。
如烟道:“姑母待我虽好,终是寄人篱下。今岁姑母去世,表兄欲将我许配给一纨绔子弟,我执意不从,这才搬出另居。日夜思念姊姊,却无处寻访,不意今日在画中得见。”
陈允见如烟泪光莹然,心中怜惜,脱口道:“小姐勿忧,小人愿效力寻访。”
如烟叹道:“人海茫茫,从何寻起?除非……”她目光落在画上,“除非这画中另有玄机。”
二人再细观画,如烟忽指画中团扇道:“这扇上题诗,笔迹是我父亲手书!”但见扇面题着四句诗:
月照芙蓉夜未央,
下阶罗袜透寒凉。
仕女不知家国远,
图将锦瑟寄华章。
陈允反复吟咏,猛地醒悟:“这是藏头诗!每句首字连读,乃是‘月下仕图’!”又看第四句,“‘图将锦瑟’……莫非图中藏图?”
他小心揭开装裱的绫边,果然在画绢背面发现数行小字,乃是一首谜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金陵百姓家。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九重宫阙烟尘生,零落成泥碾作尘。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如烟聪慧,略一思索便道:“这是集句诗,每句暗藏数字。第一句‘朱雀’为南方七宿,暗指七;第二句‘乌衣巷’在金陵,金陵别称建康,康字谐音五;第三句‘王谢’豪门,燕子在堂,堂谐音十;第四句‘风云’化龙,龙为辰,辰在五行属土,土数五;第五句‘九重’明指九;第六句‘零落’为空,无数;第七句‘凤阁’指凤,凤为鸟,鸟目为二?这却难解……”
陈允接口道:“凤为百鸟之王,王字横竖皆是三笔,可是指三?且看每句取一字:朱、乌、旧、飞、金、九、凤——朱乌为红黑,旧飞谐音‘酒非’,金九为铜钱,凤……这也不通。”
二人苦思良久,如烟忽拍手道:“是了!看每句末字:花、斜、家、龙、尘、萝——花斜谐音‘七邪’,家龙谐音‘十隆’,尘萝谐音‘成罗’?还是不对……”
陈允目光炯炯:“不必谐音。这些字本身有义:花开花落为周期,斜是偏不正,家是居所,龙是神物,尘是微末,萝是蔓生——我明白了!这是指引方位!‘朱雀桥边’指南,‘乌衣巷口’指东,‘堂前燕’指上,‘池中物’指下,‘九重宫阙’指内,‘零落成泥’指外,‘凤阁龙楼’指高处!”
如烟闻言,忙取来金陵城图,按诗中指示寻找:城南之东,上方近水,下方有路,内外之交,高处建筑……所指之处,竟是鸡鸣寺!
事不宜迟,如烟次日便借礼佛为名,携陈允同往鸡鸣寺。按图索骥,在寺后一座废弃钟楼阁楼梁上,寻到一只铁匣。开启一看,内有一封书信,并半块羊脂玉佩。
信是柳公绝笔,方知当年他获罪真相:原来柳公在朝时,曾偶然得知某权贵私通藩王,意图不轨。他收集证据,藏于玉佩之中,欲面圣揭发。不料事泄,反被构陷。临终前,他将证据一分为二,半块玉佩与密信藏于此地,另半块交予长女如云,嘱她伺机昭雪。
如烟读信,泪如雨下。陈允劝慰道:“如今既有线索,当务之急是寻到令姊,合璧玉佩,揭发奸佞。”
二人计议已定,如烟取出私蓄,陈允收拾工具,假作游方匠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他们先往如云舅父家乡,却得知舅父早已迁居,邻里不知去向。辗转两月,盘缠将尽,仍无线索。
这日来到苏州府,见城中正为巡抚大人寿辰张灯结彩。陈允见各处酒楼客栈都在赶制新家具,便寻了家木工作坊,暂时做工糊口。他手艺高超,不过几日便受作坊主重用,将一座十二扇的祝寿屏风交他主持。
这屏风需雕“群仙祝寿”图,陈允精心绘制图样,其中南极仙翁、麻姑献寿等人物,皆参照《内府营造萃编》中神佛造型,虽只取意态,不照搬全貌,也已显得气象万千。作坊主见了图样,大喜过望,重重赏了陈允。
屏风完工那日,巡抚府派人来取。不料次日,作坊主慌慌张张寻来,扯住陈允道:“祸事了!巡抚大人见了屏风,勃然大怒,说这屏风规制僭越,有谋逆之意,要拿制作之人问罪!”
陈允惊问其故。作坊主道:“大人说那屏风右下角雕的捧桃童子,衣饰纹样竟与宫中皇子常服相似!你这是从何处学来的图样?”
陈允恍然,必是《内府营造萃编》中的图样惹祸。当下不及细说,忙回寓所告知如烟。二人正商议要连夜逃走,门外已传来急促脚步声。
如烟急中生智,将手中正在缝制的衣物塞给陈允:“快换上!”又抓把锅灰抹在他脸上。陈允会意,忙套上女装,缩在灶前烧火。
门被撞开,几个衙役闯进来,厉声问:“罪犯陈允何在?”
如烟垂泪道:“各位爷来迟了,那没良心的前日卷了钱财,与一个粉头跑了,丢下我在此受苦。”说着嚎啕大哭。
衙役见灶前是个“妇人”,衣衫褴褛,满面尘灰,不再怀疑,胡乱搜检一番便去了。
待官兵走远,陈允方脱了女装,苦笑道:“亏得小姐机变。”
如烟却面色凝重:“此事蹊跷。那屏风图样我见过,童子服饰虽有特色,却也不至与皇子常服雷同。怕是有人借题发挥。”
陈允猛然醒悟:“莫非是冲着图册而来?李御史说过,有人一直在寻《内府营造萃编》。”
二人不敢再留,连夜出城。然而巡抚衙门已发下海捕文书,各处关卡严查。他们东躲西藏,这日逃至吴江县境,误入一片桑林,追兵已近,情势危急。
正慌乱间,忽闻一阵歌声:
“桑叶青,桑叶黄,养蚕人儿日夜忙。
织得绫罗与绸缎,都作他人嫁衣裳。”
随着歌声,桑林中转出一个采桑女,荆钗布裙,却掩不住清丽容颜。如烟一见此女,如遭电击,失声叫道:“姊姊!”
那女子闻声转头,四目相对,俱是愣在当场。原来这采桑女正是如烟孪生姊姊如云!她被舅父卖入织户为婢,如今在这桑园做工。
姊妹相认,抱头痛哭。陈允在旁,也觉鼻酸。忽听林外人声喧哗,追兵已至。如云问明情由,果断道:“随我来!”
她引二人穿桑林,过溪涧,至一隐秘山洞。洞中竟别有天地,住着十几户避役的织工。如云道:“此处安全,官兵从不来查。”
三人暂得安身,互诉别情。如云取出贴身珍藏的半块玉佩,与如烟那半块一对,严丝合缝。玉佩合成,背面显出细密纹路,竟是一幅微雕地图,指向南京城外某处。
如云道:“父亲临终说,这地图所标,是那权贵与藩王往来密信的埋藏处。只是需有契机,方能呈递御前。”
正商议间,忽闻洞外喧哗。原来胡混那厮,竟阴魂不散地寻到此地!他偷了图册后,本欲献与权贵邀功,奈何无人引荐。后来闻得巡抚缉拿陈允,猜到与图册有关,便一路追踪而来,恰在桑林窥见陈允踪迹。
胡混带着一群泼皮闯进洞来,狞笑道:“陈允,交出图册,饶你不死!”
陈允怒道:“图册早被你偷去,还来讨要?”
胡混道:“那册子是假的!真的《内府营造萃编》,定还在你手中!”
原来李御史老谋深算,那日拜访陈允时,已用一本仿制图册调了包。真本他另行藏起,临行告诫陈允不可动用“九凤朝阳”,正是怕他察觉调包之事。胡混偷去假册,献与权贵门人,被识破,因此返来纠缠。
陈允此时方知李御史深意,心中感激。胡混却已不耐,指挥泼皮上前抢夺。洞中织工都是苦命人,平日受如云照顾,此时齐心来助。一场混战,胡混见不能得手,竟放起火来!
浓烟滚滚,洞中大乱。陈允护着柳氏姊妹且战且退,至一死角,火势已封住退路。危急关头,如云瞥见洞壁有水痕,忙道:“这后面必有水源!”
陈允操起斧凿,奋力敲击石壁。也是天无绝人之路,那石壁本有裂缝,几下便坍塌一块,露出后面一个天然石窟,中有地下河潺潺流淌。
众人忙钻入石窟,沿河而行,竟通到山外江边。回首望去,整个山洞已陷于火海。
经此一劫,陈允与柳氏姊妹情谊愈深。三人在江边渔村暂住,陈允重操旧业,打造些渔船农具,柳氏姊妹纺纱织布,日子虽清苦,倒也安宁。
这一日,陈允在江边救起一个落水老者,延医喂药,悉心照料。老者痊愈后,感其恩德,问道:“恩公可有什么未了心愿?”
陈允见老者气度不凡,便将柳公冤情与玉佩之事说了。老者听罢,沉吟道:“老夫姓徐,曾在都察院任职,如今虽致仕,还有些门生故旧。此事或可相助。”
原来这徐公竟是前任左都御史,清流领袖。他带玉佩入京,通过门生将密信直呈东厂。皇上震怒,下旨彻查。那权贵与藩王勾结之事败露,抄家问斩。柳公冤情得以昭雪,追赠官衔,柳氏姊妹获赐诰命。
尘埃落定,徐公做媒,欲为陈允与如烟完婚。不料如烟却道:“婚姻大事,岂可儿戏?陈郎虽好,我却要考他一考。”
她取出一块沉香木,道:“请陈郎以此木雕一物,若合我意,便嫁你为妻。”
陈允接过沉香木,闭门三日。第四日清晨,他捧出一个锦盒。如烟开启,只见盒中一座小小楼阁,窗棂门扉皆可开启,阁中桌椅床榻俱全,床上一对小人儿相拥而卧,眉目宛然,正是陈允与如烟。
如烟细看,那楼阁梁柱榫卯,无一用钉;窗格雕花,细如发丝;更奇的是,轻轻推动,阁中小人竟能起身走动,男子劈柴,女子绣花,俨然日常起居。
如烟又惊又喜:“这是《内府营造萃编》中的‘自走阁’?”
陈允笑道:“我凭记忆仿制,机括尚不及原图精妙。却不知可合小姐心意?”
如烟粉面飞红,低声道:“呆子,还叫小姐么?”
徐公哈哈大笑,择吉日为他们完婚。婚后,陈允将《内府营造萃编》真本献与朝廷,龙心大悦,授他工部司务之职。陈允却婉拒,只求在民间钻研技艺。他与如烟返回句容,重建家园,开了一间“巧匠坊”,所出器物精巧无比,名动江南。后如云亦嫁得良人,姊妹比邻而居。
那本惹出无数风波的《内府营造萃编》,陈允抄录副本潜心研究,技艺更臻化境。但他牢记李御史教诲,再不做那逾制之物,只将宫廷技艺化入民间,惠及百姓。曾有诗赞云:
莫道匠作是微末,胸中自有巧乾坤。
宫样何如民样好,长伴烟火暖人间。
这段奇事,在句容县传为美谈。正是:
一本图册引祸端,几番生死见真心。
莫羡皇家精巧物,柴米夫妻值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