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夜于隐秘石室中发现凌绝剑尊遗留的剑意烙印后,江易辰的心境便如同投入石子的古潭,涟漪虽渐平,深处却已不同。那缕跨越万古的牵挂与期盼,如同一颗温暖的种子,在他沉寂冰冷的心田中悄然埋下,带来了一丝久违的、属于“人”的情感波动。
然而,他并未沉湎于这种情绪之中。万载修行,早已让他学会了将一切外物,包括情感,化为前进的资粮。凌绝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份情谊,或许,还有更多。
随后的几个夜晚,当宗门再次陷入沉睡,他的魂体便会悄然离开丹炉,并非漫无目的地探索,而是有意识地再次来到那处背崖的石室。
石室依旧清冷,幽寂。那道寸许长的剑意烙印,在寻常修士乃至林昊这等筑基修士感知中,与岩石本身的纹理无异,早已归于平凡。但在江易辰这等存在眼中,即便魂体虚弱,那份曾被他引动过的、独属于凌绝的“绝”之剑意,其本质依旧如同黑夜中的萤火,清晰可辨。
他不再试图去沟通那已然耗尽力气的意念碎片,而是静静地悬浮在黑色岩石前,魂体散发着温润的微光,与那烙印保持着一种奇异的共鸣。
他并非剑修,凌绝那斩断一切、唯剑唯真的道路与他追求丹道圆满、造化众生的理念截然不同。强行感悟,甚至试图汲取其力量,无异于引火烧身,只会导致魂体被那极致锋锐的剑意撕裂。
但他要做的,并非修炼,而是“观想”。
他以自身浩瀚的神魂为镜,映照那缕剑意的“神”——那份纯粹到极致的执着,那份凌驾万物之上的孤高意志,那份为了心中之道可斩断一切羁绊(却又在最终保留了最深处一丝牵挂)的精神核心。
这并非力量层面的交锋,而是精神境界层面的观摩与印证。
起初,当他魂体的感知触及那剑意核心时,即便对方已微弱至此,依旧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与锋锐,仿佛有无数无形的细碎剑罡在切割他的魂体,带来阵阵源自灵魂深处的悸动与不适。那是不同大道本质的排斥。
但江易辰稳守心神,不动不摇。他的魂体历经万劫,其坚韧程度远超表象。他将那不适与悸动,视为一种锤炼,一种对魂体杂质无形剔除。
渐渐地,随着观想的深入,那不适感开始减弱。他不再去对抗那剑意的“锋锐”,而是尝试去理解其“纯粹”。
凌绝的剑,为何能如此之“绝”?因其心无旁骛,因其信念唯一,因其将毕生所有,尽数奉献于那三尺青锋之上!这种极致的专注与纯粹,本身便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江易辰的丹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与剑道的纯粹专一看似背道而驰。但大道至简,万流归宗。在这极致纯粹的剑意映照下,他反而对自己丹道中一些因博杂而产生的、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滞涩与冗余,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就如同擦拭蒙尘的宝镜,那剑意虽非擦拭之物,但其纯粹之光,却照亮了镜面上一些平日里忽略的尘埃。
在这种奇特的观想与印证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了。
他那原本因信仰之力和灵气滋养而缓慢恢复的魂体,在这种与至高剑意(尽管微弱)的精神层面的“共鸣”与“对抗”中,仿佛被进行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淬炼。
魂体之中,一些因岁月沉寂或道基受损而产生的、极其细微的不稳定波动,竟被那剑意中蕴含的、凝练到极致的“定”与“纯”之意,悄然抚平、稳固。就如同凌乱的丝线被一双无形而稳定的手,细细梳理,使其排列更加有序,结构更加紧密。
这种滋养与稳固的效果极其微弱,远不如信仰之力那般明显,但却更加本质,直指魂体核心的“质”。它无法让他的魂力暴涨,却能让现有的魂力更加凝练、纯粹,运转起来更加圆融自如,如同被千锤百炼后去除杂质的精铁。
这并非凌绝有意为之,更像是两种不同至高大道在某种微妙层面的碰撞后,产生的、对弱者(相对而言)有益的“涟漪”。是江易辰凭借自身超凡的眼界与掌控力,巧妙地将这不利的排斥,转化为了有益的砥砺。
数个夜晚的观想下来,江易辰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魂体似乎比之前“轻”了一丝,也“韧”了一分。那种源自本源的虚弱感,虽然依旧存在,但根基却仿佛被打磨得更加坚实。魂体表面那如玉的温润光泽,也内敛了几分,不再那般显眼,却更显深沉。
这意外的馈赠,让他心中感慨。
“老家伙,没想到时隔万载,你的剑,依旧在助我。”他对着那沉寂的烙印,无声低语。
这份馈赠,无关力量,关乎根基。对于他未来修复道基,乃至重塑肉身,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长远好处。
当黎明的光线再次透过石室顶部的缝隙洒落时,江易辰的魂体缓缓退出了观想状态。他最后看了一眼那承载着老友最后意念的岩石,魂体悄然消散,回归丹炉。
石室重归寂静,唯有那道剑意烙印,依旧无声地诉说着过往。但它不知道,它的存在,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继续参与着老友的未来,滋养着那缕于废墟中重新燃起的……丹尊之魂。
炉火之内,江易辰的元神愈发沉静,那内敛的光泽中,似乎也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如同经过剑锋洗礼后的纯粹与坚定。
剑意的馈赠,虽微,却弥足珍贵。前路漫漫,每一步的积累,都至关重要。
然而,他并未沉湎于这种情绪之中。万载修行,早已让他学会了将一切外物,包括情感,化为前进的资粮。凌绝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份情谊,或许,还有更多。
随后的几个夜晚,当宗门再次陷入沉睡,他的魂体便会悄然离开丹炉,并非漫无目的地探索,而是有意识地再次来到那处背崖的石室。
石室依旧清冷,幽寂。那道寸许长的剑意烙印,在寻常修士乃至林昊这等筑基修士感知中,与岩石本身的纹理无异,早已归于平凡。但在江易辰这等存在眼中,即便魂体虚弱,那份曾被他引动过的、独属于凌绝的“绝”之剑意,其本质依旧如同黑夜中的萤火,清晰可辨。
他不再试图去沟通那已然耗尽力气的意念碎片,而是静静地悬浮在黑色岩石前,魂体散发着温润的微光,与那烙印保持着一种奇异的共鸣。
他并非剑修,凌绝那斩断一切、唯剑唯真的道路与他追求丹道圆满、造化众生的理念截然不同。强行感悟,甚至试图汲取其力量,无异于引火烧身,只会导致魂体被那极致锋锐的剑意撕裂。
但他要做的,并非修炼,而是“观想”。
他以自身浩瀚的神魂为镜,映照那缕剑意的“神”——那份纯粹到极致的执着,那份凌驾万物之上的孤高意志,那份为了心中之道可斩断一切羁绊(却又在最终保留了最深处一丝牵挂)的精神核心。
这并非力量层面的交锋,而是精神境界层面的观摩与印证。
起初,当他魂体的感知触及那剑意核心时,即便对方已微弱至此,依旧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与锋锐,仿佛有无数无形的细碎剑罡在切割他的魂体,带来阵阵源自灵魂深处的悸动与不适。那是不同大道本质的排斥。
但江易辰稳守心神,不动不摇。他的魂体历经万劫,其坚韧程度远超表象。他将那不适与悸动,视为一种锤炼,一种对魂体杂质无形剔除。
渐渐地,随着观想的深入,那不适感开始减弱。他不再去对抗那剑意的“锋锐”,而是尝试去理解其“纯粹”。
凌绝的剑,为何能如此之“绝”?因其心无旁骛,因其信念唯一,因其将毕生所有,尽数奉献于那三尺青锋之上!这种极致的专注与纯粹,本身便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江易辰的丹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与剑道的纯粹专一看似背道而驰。但大道至简,万流归宗。在这极致纯粹的剑意映照下,他反而对自己丹道中一些因博杂而产生的、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滞涩与冗余,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就如同擦拭蒙尘的宝镜,那剑意虽非擦拭之物,但其纯粹之光,却照亮了镜面上一些平日里忽略的尘埃。
在这种奇特的观想与印证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了。
他那原本因信仰之力和灵气滋养而缓慢恢复的魂体,在这种与至高剑意(尽管微弱)的精神层面的“共鸣”与“对抗”中,仿佛被进行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淬炼。
魂体之中,一些因岁月沉寂或道基受损而产生的、极其细微的不稳定波动,竟被那剑意中蕴含的、凝练到极致的“定”与“纯”之意,悄然抚平、稳固。就如同凌乱的丝线被一双无形而稳定的手,细细梳理,使其排列更加有序,结构更加紧密。
这种滋养与稳固的效果极其微弱,远不如信仰之力那般明显,但却更加本质,直指魂体核心的“质”。它无法让他的魂力暴涨,却能让现有的魂力更加凝练、纯粹,运转起来更加圆融自如,如同被千锤百炼后去除杂质的精铁。
这并非凌绝有意为之,更像是两种不同至高大道在某种微妙层面的碰撞后,产生的、对弱者(相对而言)有益的“涟漪”。是江易辰凭借自身超凡的眼界与掌控力,巧妙地将这不利的排斥,转化为了有益的砥砺。
数个夜晚的观想下来,江易辰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魂体似乎比之前“轻”了一丝,也“韧”了一分。那种源自本源的虚弱感,虽然依旧存在,但根基却仿佛被打磨得更加坚实。魂体表面那如玉的温润光泽,也内敛了几分,不再那般显眼,却更显深沉。
这意外的馈赠,让他心中感慨。
“老家伙,没想到时隔万载,你的剑,依旧在助我。”他对着那沉寂的烙印,无声低语。
这份馈赠,无关力量,关乎根基。对于他未来修复道基,乃至重塑肉身,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长远好处。
当黎明的光线再次透过石室顶部的缝隙洒落时,江易辰的魂体缓缓退出了观想状态。他最后看了一眼那承载着老友最后意念的岩石,魂体悄然消散,回归丹炉。
石室重归寂静,唯有那道剑意烙印,依旧无声地诉说着过往。但它不知道,它的存在,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继续参与着老友的未来,滋养着那缕于废墟中重新燃起的……丹尊之魂。
炉火之内,江易辰的元神愈发沉静,那内敛的光泽中,似乎也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如同经过剑锋洗礼后的纯粹与坚定。
剑意的馈赠,虽微,却弥足珍贵。前路漫漫,每一步的积累,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