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天炎宗丹堂颇为热闹。并非什么盛大典礼,只是一年一度的丹堂内部小比。参赛者多是丹堂下属的外门弟子和少数内门弟子,旨在检验弟子们一年来的丹道进境,激励后学。
以往,这等比试与江易辰毫无关系。但今时不同往日,他已是筑基修士,更在丹道一途上有了长足进步和独特感悟。陈师兄伤愈后,便极力劝说他参加。
“江师弟,你丹术精湛,正该借此机会崭露头角。若能入得某位长老法眼,日后资源、庇护都会方便许多,那张恒也不敢再轻易动什么心思。”陈锋言辞恳切,句句在理。
江易辰略作思忖,便应了下来。一直藏拙并非长久之计,适度展现价值,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话语权。丹堂小比,正是一个合适的舞台。
小比场地设在丹堂前广场,数十尊制式丹炉依次排开。主持者是一位面容古板的丹堂执事,裁判则是几位资深的内门丹师和一位须发皆白、闭目养神的丹堂长老。
比试内容并不复杂:在规定时间内,炼制一枚指定的二阶丹药——“凝火丹”。此丹是筑基期修士常用的辅助修炼丹药,能凝练火系灵力,炼制难度适中,最能考验丹师的基本功、控火能力以及对火候的把握。
参赛弟子约有三四十人,大多神色紧张。江易辰混在其中,毫不起眼。他甚至能看到不远处几个曾经嘲笑过他是“废丹房杂役”的弟子投来的不屑目光。
他并不在意,静心凝神,等待开始。
“时辰到,开炉炼丹!”执事一声令下,众弟子立刻行动起来。
霎时间,广场上地火升腾,热浪滚滚。弟子们纷纷将准备好的药材投入丹炉,手法各异,但大多中规中矩,遵循着教科书般的步骤。
江易辰却不慌不忙。他没有急于投药,而是先以灵识细细感知了一下丹炉与地火的衔接状况,调整了数个微小的节点——这是他从古法中学到的“暖炉”技巧,能让炉内热力分布更加均匀。
随后,他才开始处理药材。他的动作行云流水,看似与旁人无异,但若是有高明丹师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提炼药液时,火焰的温度变化极其精微,总能卡在药性活性最高的临界点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药力。
投入主药后的融合阶段,才是他真正展现与众不同的时刻。
其他弟子大多是催动地火,以稳定的温度进行融合。而江易辰双手法诀变幻,操控着地火时而如浪潮般汹涌冲刷,时而如细丝般缠绕渗透,时而又分出数股强弱不同的火流,对药液中不同性质的成分进行区别对待。
这种动态的、富有层次感的控火手法,立刻引起了那位一直闭目养神的丹堂长老的注意。他微微睁开一丝眼缝,浑浊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讶异。
“此子控火之术……有点意思。”长老心中微动,却并未声张。
江易辰全神贯注,沉浸在炼丹之中。他将一丝从古法中领悟的“聚灵”理念,融入最后的凝丹环节。手法依旧是以《太初衍丹经》为基础,却多了几分古朴自然的韵味。
当大部分弟子还在紧张控制火候,或已是满头大汗、炉内波动不稳时,江易辰已然完成了所有步骤,丹炉一震,炉盖开启。
没有惊人的异象,只有一股异常纯净凝练的药香飘逸而出,瞬间压过了场中其他的丹香。三枚龙眼大小、色泽深红、圆润无瑕的丹药飞出,被他收入玉瓶。
他竟是成丹三枚,而且观其色泽丹香,品质绝对在上乘之列!
不少还在苦苦支撑的弟子被这药香惊动,看到江易辰已然完工,更是心神震荡,甚至有人因此火候失控,直接爆出一炉废渣,懊悔不已。
那位之前不屑于江易辰的弟子,更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他……他怎么这么快?还成了三颗?”
时间到,所有弟子停手。
执事和几位裁判丹师开始逐一检查成果。有人成丹一枚,品质下等;有人成丹两枚,品质中等;炸炉、炼废的也不在少数。
当检查到江易辰时,那位裁判丹师拿起玉瓶,倒出丹药仔细查看,又放在鼻尖轻嗅,脸上顿时露出惊容:“丹晕内蕴,药力纯净饱满,毫无杂质……这凝火丹的品质,已近乎完美!而且竟是三枚满丹!”
几位裁判传看之后,皆是点头称赞,最终目光都望向了那位主持长老。
长老接过丹药,仔细探查片刻,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基础扎实,控火精妙,更难得的是对药性理解透彻,融入了自身感悟。不错,非常不错。你叫什么名字?师从何人?”
众目睽睽之下,江易辰不卑不亢地行礼:“弟子江易辰,曾在废丹房任职,并无师承,只是平日自行摸索,偶有些许心得。”
“自行摸索?”长老眼中讶色更浓,随即化为赞赏,“能以杂役身份走到这一步,可见你于丹道一途颇具天赋与毅力。”
最终结果公布,江易辰毫无争议地名列前茅,仅次于一位早已成名、专修炼丹数年的内门弟子。
这一刻,所有看向江易辰的目光都变了。之前的轻视、不屑尽数化为震惊、羡慕甚至是一丝敬畏。
丹堂小比,本是寻常。但一个从废丹房走出、无师自通的弟子,竟能炼制出近乎完美的丹药,一举夺得优异名次,这无疑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新闻。
江易辰的名字,第一次正式进入了丹堂高层的视野。
那位提问的长老深深看了江易辰一眼,似乎要将他的样子记住。
江易辰心中平静,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展现价值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或许会有新的机遇,也可能伴随着新的风波。
但无论如何,他已经在天炎宗的丹道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道浅浅的印记。
以往,这等比试与江易辰毫无关系。但今时不同往日,他已是筑基修士,更在丹道一途上有了长足进步和独特感悟。陈师兄伤愈后,便极力劝说他参加。
“江师弟,你丹术精湛,正该借此机会崭露头角。若能入得某位长老法眼,日后资源、庇护都会方便许多,那张恒也不敢再轻易动什么心思。”陈锋言辞恳切,句句在理。
江易辰略作思忖,便应了下来。一直藏拙并非长久之计,适度展现价值,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话语权。丹堂小比,正是一个合适的舞台。
小比场地设在丹堂前广场,数十尊制式丹炉依次排开。主持者是一位面容古板的丹堂执事,裁判则是几位资深的内门丹师和一位须发皆白、闭目养神的丹堂长老。
比试内容并不复杂:在规定时间内,炼制一枚指定的二阶丹药——“凝火丹”。此丹是筑基期修士常用的辅助修炼丹药,能凝练火系灵力,炼制难度适中,最能考验丹师的基本功、控火能力以及对火候的把握。
参赛弟子约有三四十人,大多神色紧张。江易辰混在其中,毫不起眼。他甚至能看到不远处几个曾经嘲笑过他是“废丹房杂役”的弟子投来的不屑目光。
他并不在意,静心凝神,等待开始。
“时辰到,开炉炼丹!”执事一声令下,众弟子立刻行动起来。
霎时间,广场上地火升腾,热浪滚滚。弟子们纷纷将准备好的药材投入丹炉,手法各异,但大多中规中矩,遵循着教科书般的步骤。
江易辰却不慌不忙。他没有急于投药,而是先以灵识细细感知了一下丹炉与地火的衔接状况,调整了数个微小的节点——这是他从古法中学到的“暖炉”技巧,能让炉内热力分布更加均匀。
随后,他才开始处理药材。他的动作行云流水,看似与旁人无异,但若是有高明丹师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提炼药液时,火焰的温度变化极其精微,总能卡在药性活性最高的临界点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药力。
投入主药后的融合阶段,才是他真正展现与众不同的时刻。
其他弟子大多是催动地火,以稳定的温度进行融合。而江易辰双手法诀变幻,操控着地火时而如浪潮般汹涌冲刷,时而如细丝般缠绕渗透,时而又分出数股强弱不同的火流,对药液中不同性质的成分进行区别对待。
这种动态的、富有层次感的控火手法,立刻引起了那位一直闭目养神的丹堂长老的注意。他微微睁开一丝眼缝,浑浊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讶异。
“此子控火之术……有点意思。”长老心中微动,却并未声张。
江易辰全神贯注,沉浸在炼丹之中。他将一丝从古法中领悟的“聚灵”理念,融入最后的凝丹环节。手法依旧是以《太初衍丹经》为基础,却多了几分古朴自然的韵味。
当大部分弟子还在紧张控制火候,或已是满头大汗、炉内波动不稳时,江易辰已然完成了所有步骤,丹炉一震,炉盖开启。
没有惊人的异象,只有一股异常纯净凝练的药香飘逸而出,瞬间压过了场中其他的丹香。三枚龙眼大小、色泽深红、圆润无瑕的丹药飞出,被他收入玉瓶。
他竟是成丹三枚,而且观其色泽丹香,品质绝对在上乘之列!
不少还在苦苦支撑的弟子被这药香惊动,看到江易辰已然完工,更是心神震荡,甚至有人因此火候失控,直接爆出一炉废渣,懊悔不已。
那位之前不屑于江易辰的弟子,更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他……他怎么这么快?还成了三颗?”
时间到,所有弟子停手。
执事和几位裁判丹师开始逐一检查成果。有人成丹一枚,品质下等;有人成丹两枚,品质中等;炸炉、炼废的也不在少数。
当检查到江易辰时,那位裁判丹师拿起玉瓶,倒出丹药仔细查看,又放在鼻尖轻嗅,脸上顿时露出惊容:“丹晕内蕴,药力纯净饱满,毫无杂质……这凝火丹的品质,已近乎完美!而且竟是三枚满丹!”
几位裁判传看之后,皆是点头称赞,最终目光都望向了那位主持长老。
长老接过丹药,仔细探查片刻,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基础扎实,控火精妙,更难得的是对药性理解透彻,融入了自身感悟。不错,非常不错。你叫什么名字?师从何人?”
众目睽睽之下,江易辰不卑不亢地行礼:“弟子江易辰,曾在废丹房任职,并无师承,只是平日自行摸索,偶有些许心得。”
“自行摸索?”长老眼中讶色更浓,随即化为赞赏,“能以杂役身份走到这一步,可见你于丹道一途颇具天赋与毅力。”
最终结果公布,江易辰毫无争议地名列前茅,仅次于一位早已成名、专修炼丹数年的内门弟子。
这一刻,所有看向江易辰的目光都变了。之前的轻视、不屑尽数化为震惊、羡慕甚至是一丝敬畏。
丹堂小比,本是寻常。但一个从废丹房走出、无师自通的弟子,竟能炼制出近乎完美的丹药,一举夺得优异名次,这无疑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新闻。
江易辰的名字,第一次正式进入了丹堂高层的视野。
那位提问的长老深深看了江易辰一眼,似乎要将他的样子记住。
江易辰心中平静,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展现价值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或许会有新的机遇,也可能伴随着新的风波。
但无论如何,他已经在天炎宗的丹道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道浅浅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