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炎宗山门向外辐射百里,原本因魔劫而荒芜的地带,如今已兴起一座名为“望仙集”的新兴城镇。此地扼守新规划的“灵运驰道”枢纽,南来北往的商队、寻求机遇的散修、以及依附于天炎宗周边寻求庇护的凡人络绎不绝,使得小镇终日人声鼎沸,充满活力。
在镇子最中心、最为繁华的地段,一座白墙青瓦、风格简洁却大气的三层楼阁格外引人注目。楼阁门楣之上,悬挂着一方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仁心”两个道劲大字,隐隐有安抚心神、驱散杂念的灵光流转。此刻,医馆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其中有面色蜡黄的凡人农夫,有气息紊乱、带着伤势的低阶修士,甚至还有一些被父母抱在怀中、气息微弱的孩童。队伍虽长,却无人喧哗吵闹,秩序井然,所有人的眼中都带着期盼与信任。
踏入医馆内部,一股混合了多种清雅药香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一振。一层大厅宽敞明亮,以屏风巧妙地区分出数个区域,分别悬挂着“诊脉”、“金针”、“正骨”、“驱邪”、“药局”等木牌。七八名身着统一素白医袍、袖口以青丝绣着一株生机勃勃嫩芽徽记的医师,正有条不紊地接诊。他们手法娴熟,态度温和,仔细询问病情,把脉探查。
这些医师并非全都来自天炎宗,他们中有出身百草门,有来自水云涧,皆是联盟各成员宗门中具有一定医道基础、又经过天炎宗医道阁为期三个月严格标准化培训后,择优派驻到各地“仁心医馆”的执业医师。
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凡人老妪,坐在“诊脉”区的医师面前,满脸愁苦地诉说着关节多年的肿痛。为她诊脉的是一位看起来颇为年轻的医师,他耐心听完,又仔细探查了老妪的腕脉与膝盖,温声道:
“大娘,您这是常年劳损,加之居住潮湿,寒气侵入筋骨,形成的陈年寒痹。经络已然淤塞。”
老妪闻言,脸上愁容更甚。
医师却话锋一转,宽慰道:“不过并非无治。需内服‘温络丹’,此丹性温,可缓缓化开您经络中的寒湿淤塞;再外敷‘乙木活血膏’,滋养受损筋骨,活血化瘀。同时,每隔三日,需来医馆,由我或以金针之术,为您疏导相关经络,加速药力运行。如此内外兼治,持续月余,疼痛当可大为缓解,行动亦会便利许多。”
说着,他转身走向身后那一排排标注清晰、擦拭得一尘不染的药柜,熟练地从中取出两个白瓷药瓶。药瓶之上,皆贴有红纸,以工整字迹写着丹药名称,并盖有一个独特的“仁心”印记——那是一双托举着一株青苗的手,象征着守护与生机。
老妪看着那两瓶一看便知不凡的丹药,双手颤抖,不敢去接,声音带着哭腔:“仙……仙师,这……这等仙家丹药,老身……老身家里穷,怕是倾家荡产也换不起一颗啊……”
年轻医师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将药瓶轻轻放入老妪手中:“大娘您放心。咱们‘仁心医馆’直属联盟管辖,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丹药,只收取最基本的药材与炼制成本价,这一瓶‘温络丹’可用十日,只需银钱五两,或是等值的粮食布匹亦可。若家中实在困难,您还可去那边‘登记处’说明情况,申请‘仁心救助’,经核实后,诊金与药费可由联盟库藏予以补贴。”
他语气真诚,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意味:“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本就是我辈修士应尽之责,谈何钱财?”
老妪愣在原地,呆呆地看着手中的药瓶,又抬头看看眼前这位笑容温和、毫无架子的“仙师”,浑浊的双眼瞬间被泪水充盈,激动得就要跪下磕头,被医师连忙起身扶住,连声劝慰。
医馆二层,则是处理更为复杂情况的地方,例如修士因斗法造成的内腑震伤、经脉受损,或是被魔气侵蚀后虽已驱散却留下顽固暗伤等。坐镇于此的医师经验更为丰富,修为也更高深一些。
而医馆三层,则颇为安静,设有小型的传讯阵法。若遇到连二层医师都无法确诊或处理的疑难杂症,便可启动阵法,与远在天炎宗的医道阁总部取得联系,请求高阶医师进行远程指导,甚至视情况申请总部派遣专精此道的医师前来支援。
类似“望仙集仁心医馆”这样的存在,正如同后者春笋般,在人界各大主要城镇、交通要道、乃至一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旁建立起来。统一的医师培训标准、稳定供应且价格普惠的标准化丹药、以及明确的救助制度,使得以往高高在上、只有修士和富庶凡人才能享受到的医道资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惠及到了普罗大众,尤其是那些在魔劫中受苦最深的底层凡人。
无数被治愈的沉疴顽疾,无数被挽救回来的性命,无数家庭重新燃起的希望……这些最朴素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的信仰愿力,开始丝丝缕缕,如同涓涓细流,从人界的四面八方升腾而起,跨越千山万水,无形地向着天炎宗汇聚。
它们缭绕在山门那尊丹尊虚影周围,使其更显慈悲与神圣;它们更有一部分,如同受到本源的吸引,悄然渗入那寂静的祖庭,滋养着那尊沉寂的古炉,为其中那一点正在缓慢壮大的生机真灵,添砖加瓦,静待涅盘之火重燃的那一天。
在镇子最中心、最为繁华的地段,一座白墙青瓦、风格简洁却大气的三层楼阁格外引人注目。楼阁门楣之上,悬挂着一方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仁心”两个道劲大字,隐隐有安抚心神、驱散杂念的灵光流转。此刻,医馆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其中有面色蜡黄的凡人农夫,有气息紊乱、带着伤势的低阶修士,甚至还有一些被父母抱在怀中、气息微弱的孩童。队伍虽长,却无人喧哗吵闹,秩序井然,所有人的眼中都带着期盼与信任。
踏入医馆内部,一股混合了多种清雅药香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一振。一层大厅宽敞明亮,以屏风巧妙地区分出数个区域,分别悬挂着“诊脉”、“金针”、“正骨”、“驱邪”、“药局”等木牌。七八名身着统一素白医袍、袖口以青丝绣着一株生机勃勃嫩芽徽记的医师,正有条不紊地接诊。他们手法娴熟,态度温和,仔细询问病情,把脉探查。
这些医师并非全都来自天炎宗,他们中有出身百草门,有来自水云涧,皆是联盟各成员宗门中具有一定医道基础、又经过天炎宗医道阁为期三个月严格标准化培训后,择优派驻到各地“仁心医馆”的执业医师。
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凡人老妪,坐在“诊脉”区的医师面前,满脸愁苦地诉说着关节多年的肿痛。为她诊脉的是一位看起来颇为年轻的医师,他耐心听完,又仔细探查了老妪的腕脉与膝盖,温声道:
“大娘,您这是常年劳损,加之居住潮湿,寒气侵入筋骨,形成的陈年寒痹。经络已然淤塞。”
老妪闻言,脸上愁容更甚。
医师却话锋一转,宽慰道:“不过并非无治。需内服‘温络丹’,此丹性温,可缓缓化开您经络中的寒湿淤塞;再外敷‘乙木活血膏’,滋养受损筋骨,活血化瘀。同时,每隔三日,需来医馆,由我或以金针之术,为您疏导相关经络,加速药力运行。如此内外兼治,持续月余,疼痛当可大为缓解,行动亦会便利许多。”
说着,他转身走向身后那一排排标注清晰、擦拭得一尘不染的药柜,熟练地从中取出两个白瓷药瓶。药瓶之上,皆贴有红纸,以工整字迹写着丹药名称,并盖有一个独特的“仁心”印记——那是一双托举着一株青苗的手,象征着守护与生机。
老妪看着那两瓶一看便知不凡的丹药,双手颤抖,不敢去接,声音带着哭腔:“仙……仙师,这……这等仙家丹药,老身……老身家里穷,怕是倾家荡产也换不起一颗啊……”
年轻医师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将药瓶轻轻放入老妪手中:“大娘您放心。咱们‘仁心医馆’直属联盟管辖,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丹药,只收取最基本的药材与炼制成本价,这一瓶‘温络丹’可用十日,只需银钱五两,或是等值的粮食布匹亦可。若家中实在困难,您还可去那边‘登记处’说明情况,申请‘仁心救助’,经核实后,诊金与药费可由联盟库藏予以补贴。”
他语气真诚,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意味:“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本就是我辈修士应尽之责,谈何钱财?”
老妪愣在原地,呆呆地看着手中的药瓶,又抬头看看眼前这位笑容温和、毫无架子的“仙师”,浑浊的双眼瞬间被泪水充盈,激动得就要跪下磕头,被医师连忙起身扶住,连声劝慰。
医馆二层,则是处理更为复杂情况的地方,例如修士因斗法造成的内腑震伤、经脉受损,或是被魔气侵蚀后虽已驱散却留下顽固暗伤等。坐镇于此的医师经验更为丰富,修为也更高深一些。
而医馆三层,则颇为安静,设有小型的传讯阵法。若遇到连二层医师都无法确诊或处理的疑难杂症,便可启动阵法,与远在天炎宗的医道阁总部取得联系,请求高阶医师进行远程指导,甚至视情况申请总部派遣专精此道的医师前来支援。
类似“望仙集仁心医馆”这样的存在,正如同后者春笋般,在人界各大主要城镇、交通要道、乃至一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旁建立起来。统一的医师培训标准、稳定供应且价格普惠的标准化丹药、以及明确的救助制度,使得以往高高在上、只有修士和富庶凡人才能享受到的医道资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惠及到了普罗大众,尤其是那些在魔劫中受苦最深的底层凡人。
无数被治愈的沉疴顽疾,无数被挽救回来的性命,无数家庭重新燃起的希望……这些最朴素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的信仰愿力,开始丝丝缕缕,如同涓涓细流,从人界的四面八方升腾而起,跨越千山万水,无形地向着天炎宗汇聚。
它们缭绕在山门那尊丹尊虚影周围,使其更显慈悲与神圣;它们更有一部分,如同受到本源的吸引,悄然渗入那寂静的祖庭,滋养着那尊沉寂的古炉,为其中那一点正在缓慢壮大的生机真灵,添砖加瓦,静待涅盘之火重燃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