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屠村凶兆-《抗日之绝地枪王》

  靠山屯,彻底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往日的宁静被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粗重的喘息声和响亮的号子声所取代。全村上下,无论男女老少,都投入到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之中。

  村口,王木匠带着几个懂木工活的村民,正指挥着大伙儿搭建炮楼的架子。几十根粗大的圆木已经被竖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三米多高的雏形。

  “都加把劲儿!卯榫一定要对严实了!这可是咱们的命根子,不能有半点马虎!”王木匠扯着嘶哑的嗓子喊道。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怎么合眼了,眼睛熬得通红,但精神头却比谁都足。

  村子四周的土围墙,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加高加厚。青壮年们从山上往下搬运石头,垒在土墙外侧,再用泥土混合碎石填满缝隙。女人们则提着水桶,来来回回地给和泥的男人们送水。

  “张山叔,你看这样行不?石头垒得够结实不?”一个年轻人问正在检查墙体的张山。

  张山用手使劲推了推刚垒好的石墙,纹丝不动。

  “嗯,不错!就得这么干!把石头缝都给老子用湿泥堵死了!别让小鬼子的子弹从缝里钻进来!”张山满意地点点头,又指着墙头说,“上面,再给我留出能架枪的口子!记住,口子不能太大,能伸出枪管就行!”

  村子里的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在栓子的带领下,负责收集各种能派上用场的东西。锋利的碎铁片、磨尖了的竹子、还有家家户户的剪刀和菜刀,都被集中起来,准备安放在陷阱里。

  整个靠山屯,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恐惧依然存在,但已经被一种同仇敌忾的决心和繁重的劳作暂时压了下去。

  祠堂,成了临时的指挥部和军火库。

  杨汝成正对着一张简陋的地图,给赵四、栓子等几个负责埋伏和陷阱的骨干分配任务。地图是杨汝成凭着记忆画出来的,上面详细标注了从山口到村子沿途的山路、密林、悬崖和溪流。

  “赵四叔,你带的第一组,就埋伏在这里。”杨汝成的手指点在地图上一个叫做“阎王坡”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山路窄,两边都是陡坡。你们的任务,不是杀敌,是袭扰!鬼子大部队过来,你们打几枪就跑,把他们往咱们预设的陷阱区引!记住,打了就跑,绝不能恋战!”

  “明白!”赵四重重地点头。

  “栓子,你带的第二组,负责这段路。”杨汝成的手指又移到了另一处,“这里叫‘乱石滩’,路两边石头多,方便隐藏。你们的任务,是等鬼子被赵四叔他们引过来,队形乱了的时候,集中火力,打他们的马,打他们扛着重武器的兵!把他们的行进速度给我拖下来!”

  “好嘞!汝成哥,你就瞧好吧!”栓子拍着胸脯保证。

  “其他人,也按照咱们之前说的,都到各自的位置上去。记住我们是猎人,不是兵!我们的优势就是这片山!打不过就跑,跑进林子里,他们就是瞎子!安全第一!”

  “是!”众人齐声应道。

  安排完任务,杨汝成站起身,从墙角拿起了自己那杆用了十几年的老套筒。

  “当家的,你这是要出去?”

  翠花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走了进来,看到丈夫的动作,脸上立刻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嗯,我得出去一趟。”杨汝成接过碗,几口就喝了个精光,“村里的布置都差不多了,但外围的陷阱,我得亲自去检查一遍。还有,我得去山口那边看看,鬼子到底会从哪条路上来。坐在村里干等,我心里不踏实。”

  “可是……现在外面多危险啊!万一碰上鬼子的探子……”翠花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一旁的杨母也拄着拐杖走过来,拉住儿子的手:“汝成啊,听娘一句劝,就别出去了。村里这么多人都指望着你,你要是出了事,这个家,这个村子,可咋办啊!”

  杨汝成拍了拍母亲的手,又握了握妻子的手,柔声说道:“娘,翠花,你们放心。这片山,就是我的家,闭着眼我都不会走错。我只是去看看,不会跟鬼子硬拼的。我是猎人,一个好猎人,首先要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他蹲下身,摸了摸跟在翠花身后的小宝的脑袋:“小宝,在家听娘和奶奶的话,爹出去给你打个大兔子回来。”

  “爹,你也要小心。”小宝懂事地点了点头。

  “好了,我走了。”杨汝成毅然地转过身,“张山叔,村里的事,就先交给你了!记住,不管听到什么动静,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出村迎战!守住村子是第一位的!”

  “放心吧!”张山用力地点头,“你自个儿多加小心!”

  杨汝成不再多言,背上老套筒,腰间别上砍刀和一把缴获的王八盒子,身影很快就消失在了村外的山林里。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靠山屯的防御工事在不断完善,而一股浓重的杀气,也正在从山口的方向,一步步逼近。

  在距离靠山屯三十多里外的一处山峰上,两个年轻的村民,正趴在一块巨石后面,用一架从日军尸体上缴获来的望远镜,警惕地观察着远处的山口。

  他们是村里派出来的哨兵,是整个靠山屯的“眼睛”和“耳朵”。

  “二狗哥,你说……小鬼子真的会来吗?”年纪小一些的那个村民铁锁,冻得嘴唇发紫,忍不住问道。

  “废话!汝成哥说会来,就一定会来!”叫二狗的青年,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望远镜,“别说话,省点力气!给老子把眼睛瞪大了!”

  山风呼啸,吹在人脸上像刀割一样。两人趴在雪地里,已经快冻僵了,但谁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突然,二狗的身体猛地一僵。

  “铁锁……你看……”他的声音在发抖。

  “咋了?”铁锁连忙凑过去。

  二狗把望远镜递给他:“你自己看……山口那里……”

  铁锁接过望远镜,朝着山口的方向看去。

  只看了一眼,他的瞳孔就骤然收缩,浑身的血液仿佛都在瞬间凝固了。

  望远镜的视野里,山口那片白茫茫的雪地上,出现了一大片密密麻麻的黑点!

  那些黑点正在缓缓地移动,汇聚成一条长长的黑线,朝着靠山屯的方向延伸过来。

  一面血红的太阳旗,在队伍的最前方,显得格外刺眼。

  “是……是鬼子……”铁锁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天哪……这……这得有多少人啊……”

  “别管有多少人!”二狗一把抢过望远镜,他的脸色虽然也惨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任务!记住汝成哥交代的任务!看到鬼子,立刻回去报信!”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小路:“你!铁锁!从这条小路抄近道往回跑!用最快的速度!回去告诉张山叔,就说鬼子来了!大部队!让他们准备战斗!”

  “那你呢?二狗哥?”

  “我在这里继续盯着!我得看清楚他们有多少人,有没有大炮!这些消息很重要!”二狗吼道,“这是命令!快滚!”

  “二狗哥,你保重!”

  铁锁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咬了咬牙,不再犹豫,转身就朝着山下狂奔而去。

  二狗则重新举起了望远镜,死死地盯着那支正在逼近的死亡大军。

  ……

  “当!当!当!当!……”

  靠山屯祠堂里的那口铜钟,被敲响了。

  钟声,不再是平日里召集大家议事的沉稳节奏,而是短促、急切、疯狂,一声紧接着一声,像催命的符咒,响彻了整个山谷。

  正在工地上忙碌的村民们,听到钟声,身体都是一僵。

  下一秒,所有人都扔下了手里的工具。

  “是警报!鬼子来了!”

  张山站在村口的高处,用尽全身力气嘶吼道:“都别慌!按照计划行事!”

  “女人们!带上孩子和老人!快!进地窖!进山洞!快!”

  “所有爷们儿!抄家伙!上墙!上炮楼!”

  “弓箭手!到预定位置!准备火箭!”

  整个村子,在经历了一瞬间的慌乱之后,立刻以一种惊人的效率行动起来。

  妇人们拉着哭喊的孩子,搀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人,迅速钻进了村里早就挖好的地窖和后山的隐蔽山洞。

  男人们则抄起自己的武器——有缴获的三八大盖,有老旧的套筒枪,更多的,则是土枪、猎叉、甚至是绑着菜刀的长矛。他们怒吼着,冲向了村子四周刚刚加固好的围墙和初具雏形的炮楼。

  几分钟之内,原本喧闹的村庄,变得死一般寂静。

  只有墙头上,炮楼里,一个个黑洞洞的枪口,和一双双燃烧着怒火与决心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村口的方向。

  一场实力悬殊的血战,即将开始。

  而此时,在深山老林里仔细检查着陷阱的杨汝成,也隐隐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

  他脸色一变,猛地抬起头,望向村子的方向。

  “不好!鬼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