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铁皮和集装箱计划-《沙海龙蛇》

  4月19日的沙西市港口,风带着咸腥味,吹得旧铁皮“哗啦”响。保罗带着石头和几个作坊工人,站在一堆废弃集装箱前,眼睛亮得像发现了宝藏。

  “你们看!”保罗拍着一个蓝色集装箱,“这些都是刚果政府军淘汰的,港口堆了几十个,老板说给钱就卖,一个只要五十美元!咱们买二十个,也才一千美元,比十五万的预算便宜多了!”

  石头绕着集装箱转了一圈,敲了敲铁皮:“这玩意儿结实是结实,可沙漠里夏天热得能煎鸡蛋,住进去不就成烤箱了?”

  “能改!”保罗拿出草图,上面画着集装箱的改造方案,“咱们在侧面开窗户,装个小风扇;顶上铺层干草隔热;里面用木板隔出卧室和厨房,跟咱们的木屋一样。欧洲很多地方都用集装箱改房子,又快又便宜,咱们也能试试!”

  工人也凑过来看:“这法子行!咱们作坊能焊窗户,能刷漆,用不了十天就能改好一个!”

  石头还是有点担心:“百姓们能愿意住吗?这铁盒子看着又冷又热的,不像家。”

  保罗笑着说:“咱们刷上海洋的深蓝色,看着凉快,画上骆驼和沙枣树,里面摆上木床和桌子,跟普通房子一样。再说,总比住危房强——至少这铁盒子不会塌。”

  两人赶紧把方案告诉索菲亚。索菲亚正在医疗点帮红十字会的医生整理药品,听到“集装箱改房子”,手里的药瓶差点掉了:“集装箱?热不热先不说,会不会太简陋了?”

  “简陋但实用!”保罗把草图递过去,“一个集装箱能住一家三口,二十个就能解决陈默市一半的危房问题。咱们先改几个试点,百姓们觉得好,再推广到沙东市和沙西市。现在这情况,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索菲亚看着草图上的蓝色集装箱,又想起陈默说的“干实事”,最终点了点头:“行!就这么办!你们去跟港口老板谈价格,我来协调作坊的工人和材料。”

  当天下午,石头就带着钱去了港口。老板见他们买得多,还送了两个,二十个集装箱只花了九千五百美元。工人用卡车把集装箱拉回沙西市作坊,消息很快传开,百姓们都跑去看新鲜。

  “这铁盒子能住人?”一个老人敲着集装箱,满脸怀疑。

  “肯定热死!”几个年轻人围着看,小声议论。

  石头站在集装箱上,大声说:“大家放心!咱们会改窗户、装风扇、铺干草,里面跟木屋和混凝土公寓一样舒服!过几天改好了,大家可以先来看看,愿意住再搬进去!”

  百姓们虽然疑惑,但也没反对——至少这铁盒子看着比危房结实,还有盼头。

  4月21日的沙西市作坊,热闹得像过节。十几个工人围着集装箱,焊枪的火花在阳光下溅成星子,深蓝色的油漆桶排了一溜,风一吹,油漆味混着沙枣香,倒有了点热闹劲。

  保罗负责设计,在集装箱侧面画好窗户的尺寸,工人用焊枪切割;石头负责采购材料,从沙东市拉来干草,从陈默市运来木板;索菲亚也没闲着,带着几个妇女在作坊里缝窗帘,布料是鲁迪时期剩下的,上面印着小小的沙枣花纹。

  “保罗先生,窗户开多大合适?”一个工人喊。

  “这么大!”保罗用尺子量了量,“能装下风扇,还能通风,夏天不热。”

  石头拉着干草过来,往集装箱顶上铺:“保罗,这干草够不够厚?别到时候还是热。”

  “再铺一层!”保罗说,“咱们多铺点,保险。”

  妇女们缝好窗帘,递到索菲亚手里:“执行长,你看这窗帘好看不?咱们加了花边,跟城里的一样。”

  索菲亚接过窗帘,是淡绿色的,缝着沙枣花,心里暖烘烘的:“好看!挂在窗户上,里面肯定亮堂。”

  阿力和巴老也听说了集装箱的事,偷偷来作坊看。巴老拄着拐杖,绕着集装箱转了一圈,冷笑一声:“这铁盒子能住人?索菲亚是急糊涂了,拿百姓当试验品。”

  阿力也点头:“咱们等着看,过几天百姓们肯定闹着要搬出来,到时候看她怎么收场。”

  他们没敢多待,怕被索菲亚撞见,很快就走了。工人看到他们,偷偷告诉了石头:“石头主管,阿力和巴老来看了,脸色不好看。”

  “别管他们!”石头说,“咱们好好改,让他们看看,不用他们的钱,咱们也能把事办好!”

  4月24日,第一个改造好的集装箱终于完工了。蓝色的铁皮上画着骆驼和沙枣树,侧面开了两扇窗户,装着小风扇;里面隔出了卧室和小厨房,木床铺着粗布褥子,厨房有个小陶罐当灶台;淡绿色的窗帘挂在窗户上,风一吹,轻轻晃着。

  百姓们都来参观,老人走进来摸了摸木床:“这床挺结实,比我家的石床软。”

  孩子趴在窗户上,看着外面的作坊:“有风扇!夏天不怕热了!”

  一个妇女走进厨房,看着小陶罐:“能做饭,跟家里一样!我愿意搬进来住!”

  看到百姓们的反应,索菲亚、石头和保罗都松了口气。第一个试点成功了,接下来的十九个集装箱,就能顺利改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