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武则天:气晕了-《天幕:对!我爹洪武三十五年传位》

  第一次见到吃瓜吃到了自己头上的邦周时期古人们更是懵,闹麻了!

  我这般的老古董也有戏份?

  对于邦周的疑惑,殷商的人们更是不解:还有我的事啊?

  贞观时期

  李世民眼皮子来回跳动,第一次看见光幕上疯狂闪烁飘过的各朝时空的弹幕,忍不住道一句:

  好家伙!平时都在潜水是吧?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还有我大汉的事儿?】

  【明永乐皇帝:咱的宝剑成洋人东西了?】

  【宋太祖赵匡胤:谁来告诉我是什么情况?俺大宋昏君留下的东西也配称国宝?】

  【清高宗乾隆:闹麻了!朕喝水的杯子都要抢走当个宝贝供着!】

  【汉武帝刘彻:朕忍不了了!这带英是哪里的蛮夷,居然敢欺辱我华夏!朕要好好教训他们!】

  【明太祖朱元璋:咱比较关心,这些宝贝是什么朝代被抢的。】

  【唐太宗李世民:同问。】

  ......

  等一下,忘了一个孤独的人——

  【秦始皇嬴政:那甚么隋朝,额都没听说滴朝代都有戏份?额滴大秦捏?】

  咸阳宫里

  嬴政看着自己发出去的弹幕,忍不住扶额叹息,头疼啊!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同行们在一起说话,身为皇帝制度的开创者,他内心的喜悦之情是非同小可的。

  看了半天飘过去的弹幕,他抿着嘴唇,发现自己有些插不上话。

  这被带英抢走的文物里,凭啥没有大秦的?

  不对,寡人怎么能这般想,那是屈辱!

  ......

  开元时空

  李隆基将光幕上各朝皇帝们留的言尽收眼底,打开内侍呈上来的刚才天幕视频的摘抄,三五行的阅览了一遍后,低声垂问和他开着视频聊天的祖宗:

  “太宗爷爷,您给孙儿透个信儿,那昭陵里当真有《兰亭集序》?”

  大明宫群臣们听到自家陛下聊起这般劲爆的话题,纷纷支棱起了耳朵偷听。

  那可是天下第一行书啊!

  别说李隆基眼馋,他们一个个也想一观书圣的真迹大作。

  李世民闻言眉头一挑,忽感了一阵恶寒:“李隆基,你什么意思?”

  “你这个大逆不道的子孙!是不是想盗祖宗的墓!!”

  “嘿嘿,我哪敢啊。”

  见到对面人这副悻悻的模样,李二的火气更大了:“哪来的野史逸闻!朕怎么可能会将宝物带入地下?”

  甘露殿里的贞观众人却是抬起了头,若有所思的上下打量了番自家陛下:

  有这个可能哈!

  二凤耳根泛红,心底羞愤,当即振振有词还言道:

  “就算是真的,那也是朕对宝物的拳拳爱护之情!你们懂不懂啊?”

  “那天幕都说了,纸的寿命仅有千年。”

  “有没有朕对《兰亭集序》的爱护,国宝岂不是早就丧失在了战争烽火或贼人之手?”

  魏征忍不住吐槽道:“啊?陛下?真的吗?您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魏征!你个老匹夫!”

  长孙无忌立马蹦了出来,大声好言道:“臣懂!”

  “陛下爱惜国宝之情,理应受后世后人和今朝今人之赞誉!”

  “若没陛下,岂不是让那《兰亭集序》落得个《祭侄文稿》的下场”

  众人默默不搭话,心里啐骂:长孙辅机果真是贞观朝第一大谄臣!

  端坐在二凤身旁的皇后嘴唇翕动,最后还是把话憋了回去,甩给了兄长好大一个白眼。

  震惊过一个从未在自家堪舆图上见过、从未听说过的带英国如此寡仁厚耻的行为后,许多人又将注意力放在了《祭侄文稿》的后世遭遇中。

  相比起带英对古人的知名度,倭寇对于各朝的先辈们而言可就“亲切”许多了。

  杜如晦蹙眉,他是见过几眼后世的惊艳气象的,着实也不曾想过,后世人那等的盛世气象,居然也会有难办的事儿在。

  “饶是后世的天宫气象,也会管不住治下出现寡廉鲜耻的贼人吗?”

  魏征鼻子里出气,冷哼道:“《祭侄文稿》,我华夏国宝,祭文行文悲愤悯天,字字泣血,那小人居心叵测,竟拿国宝去媚奴!”

  “岂有此理!”

  “堂堂中国之徒,怎么可以媚于藩......未经王化的倭奴!”

  魏征话说到藩邦时,顿了顿,恍然发现此时的倭奴国连当大唐藩邦的资格都没有,一群岛上的野猴子罢了,这才连忙改了口。

  武周时候

  饶是喜爱夸夸自功的那女皇此时观看了天幕后,也忍不住涌出愠怒之情。

  朕见那群倭奴哭得恳烈,又是真情实意的在求我大周去教化他们,这才动了恻隐之心,愿赐他们新名。

  他们这群奴才,居然这般回报朕的国度?

  武则天面色泛红,脑海里想到自汉赐岛国倭奴名后,历代皆未改之,哪怕那岛民亲自赴华夏,也未曾有一位统治者愿意给他们更改。

  难道那群人都见穿了倭奴的本性?

  她再一联想到曾经白江口之战后,刘仁轨亲言告诉她:倭奴,得我中原陛下之赏赐,初沐王化便滋生狼子野心,若是日后国力有如新罗,岂不是要目无华夏?

  当时她还天真的以为,倭奴不过是野心政治家上位罢了,那倭奴国王看着不是一般的孝顺。

  武则天越想越气,气得都涨嬭了,冷言道:

  “朕忽然觉得,倭奴国更称其名。”

  “诸位爱卿。”

  “你们说,安东都护府是不是要多担点担子了?”

  ......

  「满门忠烈的颜氏一族,其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而上天仿佛早已做了决定,要让颜真卿作为这个忠烈颜家的收尾。

  唐中期,着名奸相卢杞迎合圣意,嫉妒贤能,党同伐异,多次陷害朝之忠良。

  唐德宗李适当政时期,卢杞愈发嚣张,刚正不阿的颜真卿素来看不惯这等人和事儿,多次对卢杞当面斥责,故而引来的卢杞的记恨。

  卢杞,说来他的家世倒也令人唏嘘。

  他出身范阳卢氏,这个家族曾经也显赫过一段时期,当过一流门第。不过卢杞的出身并不是重点,他的父亲才是让人唏嘘的点。

  卢杞之父,乃是面对叛军兵刃交加而不改色,端坐洛阳官邸殉国就义的时御史中丞、东京留守卢奕!

  谁又能想到,一代人杰、为国捐躯的忠良卢奕,生了一个中唐最有名的大奸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