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贤者之心-《天幕:对!我爹洪武三十五年传位》

  “恐枉死簿上再添一忠良。”

  李世民摇了摇头,眼神闪烁,淡淡评价道。

  现在天幕对唐玄宗时期的大臣夸得再好,他也要抑制住内心的波动。无他,子孙不当人,他跟着也丢人。

  那安思顺,虽为安禄山堂兄,却无血缘关系,忠心耿耿,未参谋乱。

  再看他张九龄、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人,虽个别人有些过错,但功绩却足可掩盖那些瑕不掩瑜的污点。

  王忠嗣、高仙芝不忠?

  “哈!”

  “无非再让潼关城门楼上添颗大好头颅罢了!”

  群臣心底松了一口气,自家陛下接二连三的晕倒,他们是真怕李二一不小心真醒不来了。

  毕竟太子还那么年幼,皇后还那么年轻...

  如今李二声音冷漠至极,除了情绪有些低落外,不见任何激烈波动,倒是让众人好一阵暗舒。

  见天策上将这般低落,杜如晦笑着上前宽慰道:“陛下,河北义士之民心,这说明那种大唐不得河北民心之调皆为妄谈!”

  “河北向唐!”

  魏征连忙笑着跟道:“是也!河北自古多忠良,燕赵多侠士!齐鲁多义也!”

  “只是......”

  方才跟着老杜赞叹了几句后,魏征的职业病又犯了:

  “若无这玄宗陛下不察百官天下之心,不知仰赖忠良之臣,不让奸佞构陷枉法,岂能让民间百姓为大义而赴生赴死?”

  “朝廷!本该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朝廷!”

  杜如晦:“......”

  你让我真白说了。

  开元年间

  李隆基面色羞愧难已,尽管他知道天宝之事尚未发生,可一想到是未来的自己昏聩所举,他再怎么的解释和保证都会显得苍白。

  “太宗陛下,微臣有话说!”

  张九龄实在见不得三郎这般自哀,仗义言道:

  “颜真卿,三年前进士及第,吏部考评极佳,我曾观之科举行文,处处透露其家族风骨!”

  一番话瞬间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张九龄轻捻着胡须笑道:

  “说起来,这位小颜先生,还是您的熟人后裔。”

  “其高祖为武德年间秦王府参军颜思鲁也!”

  “颜思鲁...”李世民沉吟着陷入了回忆里。

  甘露殿里,一人忽然惊呼出声:“我的后代?”

  群臣纷纷侧目看去,开口之人正是秘书监二把手颜师古。

  原道那颜真卿是谁,竟是颜回之子孙也!

  李世民自是知道颜氏家门门风,心底宽慰颜家后世能人辈出时,也难免想到能在这时候被提起的忠义之臣,会有什么好下场?

  但人家颜师古明显正激动着,好像压根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也不好浇人家一盆冷水,扯着微笑道:

  “颜氏多忠良,于国于民颜氏有功也。”

  「天宝十四年,时任东京留守的李憕面对十万叛军攻城临危不惧,据封常清送来的玄宗手令大开洛阳府库,安抚百姓,慰安士卒,更是散尽家财招募青壮守城。

  东京守备力量终归羸弱,士兵素质较差,面对叛军不是一合之敌。

  月底,洛阳长官李憕率残军与众为国志士战至最后一刻,城破,不降,殉国。」

  「卢奕,给事中、御史中丞,留台东都,又分知东都武部,事先遣散家仆,送妻子归家。最后身着官服端坐于御史台,壮烈殉国。」

  「蒋清,李憕属官,东都采访判官,反抗至最后一刻,殉国。」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深刻明白自己的力量根本掘不动大唐的坟墓,甚至连河北都不一定能彻底收复。

  攻陷洛阳后,安禄山将为首的三人头颅割下,传去河北示众,意图震慑思动的民心。」

  「然而,事情恰恰出乎了安禄山的预料,三颗人头被送往河北后,民间哗变!」

  「当头颅传至河北唯一一个没有投降叛军,仍在坚持抵抗的平原郡时,平原太守颜真卿斩杀安禄山心腹、使者段子光,为三位殉国义士收敛仪容,以草编身,接上首级,装殓后祭奠,设灵位哭祭他们。

  颜真卿随后举起讨叛义旗,一时间河北二十四郡,十七郡响应,无数仁人志士争相投靠,竟有二十万兵力,截断了燕赵的交通联络。颜真卿也被理所当然的推举为了盟主。」

  「时安史之乱爆发时,河北多郡被迫从贼,委曲求全,消息传回长安后,玄宗哀叹:“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直至颜真卿消息传回,李隆基大喜,于朝堂左右慨然:“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颜真卿,有其祖之风也!”

  朝廷立即下令,加封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抚河北。」

  明朝时期

  朱元璋睫毛频动,观天幕至此,想到了前宋亡国时,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殉国,更有崖山十万军民跳海。

  “这殉国三臣,倒也不失为忠烈。”

  “让咱不禁想起了季汉亡国时的遗忠、大宋亡国时的慨者们!”

  想念至此,心底更是愤懑。

  他为了恢复中原,驱除胡虏,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说到底,不还是唐亡以来的天下遗祸不能解决吗?

  密码的李隆基,祸害千年!

  密码的宋朝、元朝,一个不能统一继续让锅更破,一个不会治国差点让锅都没了!

  历朝历代,何时有咱这种开国白茫茫一片的皇帝?

  朱棣撇了撇嘴,打趣道:“那大唐倒是不缺忠臣,就是这唐玄宗啊!不给忠臣活路!”

  “皇帝在杀忠臣,叛军也在杀忠臣,笑死我了,堂堂的盛世中国,居然没有一处忠臣的容身之处!”

  群臣听见燕王爷这话,心中有戚戚。

  燕王爷说得好啊,堂堂中华地,差点没有官僚的容身之地!洪武老爷子太狠了。

  朱标此时也有所动容,叹息道:“不知我后世大明,是否也有这枉死的忠臣,讨叛的义士,殉国的忠烈?”

  话落,群臣收起了唏嘘,纷纷侧目至还在哈哈大笑的朱棣身上,就连老朱也投射来了目光。

  朱棣:“......”

  燕王爷被这种‘众星捧月’的氛围看得有些尴尬,小心翼翼道:“可能......也许......大概......”

  老朱哼唧唧的眉毛一挑。

  “那必须得有啊!”

  ......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颜回四十世孙也,颜之推六世孙也。」

  「颜氏先祖曾被儒门圣人孔子赞为“贤者”,千百年来,颜氏门风不攀附血缘门第与权势传承,以德行、学问与气节为家训,为后世津津乐道。」

  「颜真卿本来在长安城当御史,因为看不惯杨国忠所为就参了他一本。

  杨国忠这人焉坏,他不敢拿颜真卿怎么样,于是就用了借刀杀人之计,把颜真卿贬到了河北去当太守。

  他心里就想着:你不是忠臣吗?老子给你送到河北去,让你去安禄山的手底下尽忠!

  此时颜真卿有一位哥哥名叫颜杲卿,在常山任职太守,他来了河北后先与族兄联系上,了解了河北情况后,就确认了安禄山的反心。

  他是忠臣、直臣,但不是傻子,毕竟长安人人都知杨国忠是奸臣、安禄山必反,但皇帝铁了心的维护,你能怎么办?

  自己已经得罪了杨国忠了,如果此时再上书李隆基,说安禄山想造反。

  信不信第二天长安就派人把他先抓了?

  李隆基绝对会把颜真卿给五花大绑了,送到安禄山跟前“尽孝”!」

  开元时空

  李隆基有些尴尬,干咳了两声摸了摸鼻子,见众人面不改色的观看着天幕,便故作义愤道:

  “这唐玄宗太不是个人了!”

  杨国忠,杨国忠的,怎么一直提,他不就是我小舅子吗?

  不对,现在他是寿王的小舅子。

  为了挽回些自己的颜面,李隆基思虑了一番后,沉吟道:“惠妃贤淑,赐金百两,绢千匹。”

  想着再给寿王些什么好处,但转念又想到了自己现在还没见过那寿王妃模样,严重怀疑他变得昏庸就是从见了寿王妃后开始的,一阵心悸后,李隆基连忙摇头甩掉了恶寒:

  “啊,这个,一样的赏赐再赐给寿王妃一份。”

  张九龄蹙眉,抬起头看着皇帝:“?”

  群臣:“?”

  陛下,我看你是真想挨太宗皇帝的大逼斗了。

  被群臣投射来了奇怪的质疑目光后,李隆基心有羞愤,抗辩道:“朕是为自家爱子贤媳赐赏,你们在想什么呢?”

  “陛下,当真不是贪图美色吗?”老九发力。

  “张九龄!朕是那种人吗?!”

  “天幕上,确实是这样的。”

  李隆基:...

  完蛋,洗不清了。

  知道自己说不过众臣的质疑,李隆基才心虚道:“朕只是......一想起天幕上的天宝事情,就对惠妃一家颇感歉意。”

  张九龄这才点了点头,没有再计较。

  贞观年间

  “太小家子气了。”

  李世民不太满意,嘟囔了一句:“这样震勉河北士族百姓人心的忠良,最起码给个招讨使吧?”

  「在安禄山的辖区里做事,明知主官是个逆贼却无能为力。

  对于安禄山的召见,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实则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青壮,储备粮草。

  一方面每天与宾客饮酒划拳、舞文弄墨、泛舟游湖,以此麻痹了安禄山。

  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北只留下了五千叛军。由安禄山义子李钦凑、高邈率领。

  当时颜真卿的族兄颜杲卿早他于河北任职,所以早就知晓了安禄山反意。

  颜杲卿一直曲意逢迎着安禄山及其党羽,叛乱爆发后,趁着李钦凑派高邈前往幽州还未返回,颜杲卿便派官员召李钦凑到郡里商量事情。

  推杯换盏间,将其灌醉后斩杀,随后又以李钦凑的名义,将高邈召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河北的两名守将斩杀或生擒。

  常山郡因此光复。」

  「颜杲卿不敢耽误,立马派儿子颜泉明以及贾深、张通幽等人率两千军以安禄山义子李钦凑的首级与高邈、何千年二人,献于京师。」

  “善!”

  李隆基看见天幕上再报天宝忠臣故事,颜家又出了一位忠良后,兴奋喊道:

  “我大唐之民心果然深入!”

  “这颜氏兄弟身在敌营,却有勇有谋,堪称国之忠干啊!”

  不料,贞观天子只是冷哼了一声,“若是明君在世,岂能让忠良屈身事贼?”

  “不都是你逼得!?”

  “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