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墨香-《他的指尖江山》

  初冬的昆明,阳光透过薄云,温柔地洒在老宅的书房里。沈砚舟正在教星澜写毛笔字,这是他们最近开始的新“课程”。

  “手腕要稳,呼吸要匀。”他轻轻扶着孙女的小手,在宣纸上写下第一个字——“家”。

  墨香在空气中弥漫,星澜专注地模仿着爷爷的笔触。虽然笔迹还显稚嫩,但那份认真劲儿让沈砚舟想起了多年前教林溪写字的场景。

  “奶奶的字写得可好了。”他不由自主地说。

  星澜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爷爷,多给我讲讲奶奶的事吧。”

  于是,写字课变成了故事会。沈砚舟讲起林溪如何用毛笔记录孩子们的成长点滴,如何用娟秀的字迹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如何在每个春节亲手写春联。

  “奶奶说,字如其人,一笔一画都要端端正正。”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星澜心里。从那天起,她练字更加用心了。

  令人惊喜的是,思源和思泉也对毛笔字产生了兴趣。于是,每天午后的写字课,成了三个孩子最期待的时刻。

  沈砚舟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活泼的思源,他先教写“静”字。“写字要先静心,”他耐心地引导,“就像你下围棋时那样。”

  对细致的思泉,他从“观”字教起。“写字要观察字的结构,就像你观察植物那样。”

  而对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星澜,他开始教写更复杂的字,比如“慧”“思”“悟”。

  “这些字里都藏着智慧。”他一边示范,一边解释每个字的由来和含义。

  孩子们进步神速,不仅字写得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专注、耐心和细致。

  一天,星澜突然问:“爷爷,为什么我们现在都用电脑打字了,还要学写毛笔字呢?”

  沈砚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一张打印的字和一张手写的字,并排放在桌上。

  “你们看,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

  思源抢着说:“这张是机器印的,这张是爷爷写的!”

  “对,”沈砚舟点头,“机器印的字每个都一样,但手写的字,每一笔都带着写字人的温度和情感。”

  他指着自己刚写的“爱”字:“你们看,这一笔里是不是有爷爷对你们的爱?”

  孩子们凑近细看,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为了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手写的意义,沈砚舟提议全家一起制作一本手写家书集。

  “我们每个人都要写一封信,装订成册,留给以后的子孙。”

  这个提议得到了全家人的响应。就连平时不善表达的陆远航,也认真地拿起笔,给未来的儿子们写信。

  写信的过程充满了温馨与感动。星澜写给十年后的自己,希望“成为一个像奶奶那样温柔又有智慧的人”。思源画了一幅全家福,在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下“我爱我家”。思泉则用工整的字迹抄录了一首古诗。

  大人们的信更显深情。沈砚舟写给所有的子孙后代,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星宇写下了对创新事业的思考;沈玥记录了艺术治疗中的感人故事;映真描述了母爱的真谛;陆远航则写下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当所有的信收集在一起,装订成册时,这本家书集变得沉甸甸的——不仅是因为纸张的重量,更是因为其中承载的情感与智慧。

  “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星宇郑重地说。

  冬至那天,沈砚舟带着孩子们写春联。这是他大病初愈后第一次提笔写大字,手有些抖,但眼神依然专注。

  “爷爷,您休息吧,我们来写。”星澜体贴地说。

  但沈砚舟摇摇头:“这是爷爷能给你们的礼物。”

  他缓缓运笔,写下“书香门第春常在,诗礼人家福永存”。横批是:“根深叶茂”。

  每一笔都凝聚着他一生的感悟,每一画都饱含着对后辈的期许。

  写完后,他让孩子们也在红纸上写下自己的祝福。星澜写了“平安”,思源写了“快乐”,思泉写了“健康”。

  这些稚嫩的字迹贴在老宅的大门上,与爷爷苍劲有力的春联相映成趣,仿佛象征着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除夕夜,全家围坐在一起翻阅那本家书集。当读到沈砚舟写的那封信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信中写道:

  “吾亲爱的子孙:当你们读到这封信时,我或许已化作春风,化作细雨,但我的爱将永远陪伴你们。人生短暂,唯有爱与智慧能够永恒。愿你们铭记:字要端端正正地写,人要堂堂正正地做。家要和睦,国要忠诚。如此,方不负此生。”

  星澜靠进爷爷怀里,轻声说:“爷爷,您不会变成春风的,您会一直陪着我们。”

  沈砚舟抚摸着孙女的头发,眼中闪着泪光:“对,爷爷会一直在,在这些字里,在你们的心里。”

  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墨香还在书房里萦绕。那本家书集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被下一辈人轻轻翻开。

  而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爱的温度将永不褪色,智慧的光芒将永远闪烁。就像墨香,虽然淡雅,却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这一夜,沈砚舟在日记中只写了一句话:

  “墨香氤氲中,我看见永恒。”